-
-
顾向应1张雪松1赵晓徽1吴尚纯2
2020 Vol. 28 (2): 152- [摘要](
372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
林蒙蒙 李喜梅 徐峰
目的:探讨内皮克隆形成细胞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发生早产的影响机制,分析环状RNA Amotl-1与内皮克隆形成细胞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早产的GDM孕妇及健康孕妇,收集血样内皮克隆形成细胞,通过小管形成和划痕实验实验,观察环状RNA Amotl-1与内皮克隆形成细胞的关联性。结果:早产的GDM孕妇内皮克隆形成细胞(99.2%)多于健康孕妇(35.7%);小管形式实验小管长度,si RNA转染组(105.17±1.34μm)、质粒转染组(151.62±2.51μm)和空白对照组(98.56±3.71μm)存在差异(P<0.05)。细胞划痕平面迁移实验迁移率,RNA-环状RNA Amotl-1质粒近100%、si RNA为55.9%、对照组为5.2%。结论:环状RNA Amotl-1通过对内皮克隆形成细胞的促进调控GDM孕妇早产的发生和发展。
2020 Vol. 28 (2): 156- [摘要](
439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
王涛1,2袁彦玲1孔彩1唐松源2叶汉风1
目的: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队列数据,分析云南省农村备孕妇女节育生育等情况,为健康扶贫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7年云南省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1.7万个家庭的基本信息及避孕、生育情况,按照3个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贫困地区低龄备孕情况明显,深度贫困地区<20岁备孕妇女占12.5%,一般贫困县9.8%,非贫困县6.0%;深度贫困地区备孕人群避孕率(24.6%)低于其他地区,一般贫困地区不良妊娠结局率(10.0%)、自然流产率(4.5%)、自然流产史(4.2%)均高于其他地区(P<0.05)。结论:加强对贫困地区优生优育干预与引导,从健康教育、科学备孕、常规避孕出发降低非意愿妊娠,减少生育问题的返贫致贫。
2020 Vol. 28 (2): 159- [摘要](
419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周玉红1陈丽云1付一祎1刘宴伟1张晋昕2曾俐琴1赵春梅1
目的:探讨中期妊娠引产原因,为实施流产后关爱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2015年3月1日-2016年3月1日本院住院终止妊娠的47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离异(OR=2.111,95%CI 1.260~3.536),初中以下文化(OR=2.408,95%CI 1.055~5.500),未及时确认妊娠(OR=3.442,95%CI 1.861~6.369),未及时决定终止妊娠(OR=3.777,95%CI 2.144~6.654),胎儿畸形或遗传病(OR=14.056,95%CI 3.778~52.297),家庭因素(OR=5.962,95%CI 2.631~13.509)是发生中期妊娠引产的危险因素。结论:未婚、离异、文化程度低、低收入者是中期妊娠引产的高危人群,要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宣教,以避免中期妊娠引产的发生。
2020 Vol. 28 (2): 162- [摘要](
301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
袁蕾1,2王志萍3
目的:探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早孕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20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对照组丙泊酚静脉输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托啡诺输注。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心率、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84.2%)(P<0.05);术后观察组心率、MAP、SpO2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6±0.9min)及手术出血量(11.1±4.4ml)低于对照组(4.6±0.6min、20.2±4.8ml),不良反应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4.2%)(均P<0.05)。结论:在早孕无痛人工流产过程中采用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镇痛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具有经济、便捷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2020 Vol. 28 (2): 165- [摘要](
368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潘惠兰1史佳2戴海青1
目的:探讨四逆汤化裁联合安宫黄体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内膜血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本院接诊的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辩证为寒凝血瘀证,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均予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组加用四逆汤化裁方剂,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4.3%)(P<0.05),中医症候积分(4.3±0.4)分、血清TNF-α(61.0±7.2)ng/L、IL-6(35.4±3.8)ng/L、IL-8(82.3±9.4)ng/L、子宫动脉PI(1.0±0.2)、RI(0.4±0.1)均低于对照组[(6.2±0.6)分、(78.54±9.3)ng/L、(47.0±4.6)ng/L、(103.4±10.7)ng/L、(1.33±0.2)、(0.6±0.1)](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6%、5.0%)无差异(P>0.05)。结论 :四逆汤化裁联合安宫黄体酮治疗寒凝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炎症状态、内膜血供,促进疾病恢复。
2020 Vol. 28 (2): 168- [摘要](
4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王随英1杨静2张从沛2
目的:探究温肾化痰祛瘀法辅助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肾虚血瘀证,对患者子宫三径、肌瘤体积及雌激素硫酸转移酶(SULT1E1)、激素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米非司酮加用温肾化痰祛瘀法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三径(93.0±10.1mm3)、子宫肌瘤体积(28.1±6.2mm3)均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128.36±10.01g/L)水平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SULT1E1含量(28.02±3.55%)及血清孕酮(10.14±2.85μg/L)、促卵泡刺激素(20.11±3.12U/L)、雌二醇(155.21±29.89pmol/L)、高敏-C反应蛋白(1.39±0.79m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32.65±26.75ng/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辅助温肾化痰祛瘀法可更好改善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SULT1E1、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缩小子宫三径和子宫肌瘤。
2020 Vol. 28 (2): 172- [摘要](
392
)
HTML
(0 KB)
PDF
(0 KB)
(
42
)
-
蒯晓莉 蓝传泰 江慧英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二甲双胍联用枸橼酸氯米芬柠檬酸盐(CC)治疗PCOS妇女促排卵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合并胰岛素抵抗与CC抵抗PCOS患者103例,随机分为长疗程组(12周, 34例),短疗程组(4周,35例)及超短疗程组(14d,34例)。观测不同组别患者治疗后卵泡、子宫内膜发育,宫颈粘液评分、性激素水平,连续观测治疗后6个月经周期,统计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长疗程组及短疗程组成熟卵泡个数、宫颈粘液评分均高于超短疗程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超短疗程组(P<0.05)。长疗程组排卵率(91.2%)最高,短疗程组妊娠率最高(53.4%)。3组血清及卵泡雌二醇、三线症阳性比例无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枸橼酸氯米芬短疗程联用可有效保障合并胰岛素抵抗与CC抵抗的PCOS患者促排卵效果,同时缩短治疗周期,可在临床上探索应用。
2020 Vol. 28 (2): 176- [摘要](
376
)
HTML
(0 KB)
PDF
(0 KB)
(
44
)
-
苏惠文 黄浩 李新红 文仲勇 林静霞
目的:观察妇科千金胶囊辅助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性激素和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8月本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单纯孕三烯酮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妇科千金胶囊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性激素、血管新生指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5.6%)高于对照组(77.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12.5%、8.9%)无差异(P>0.05);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新生因子(VEGF)、瘦素(Leptin)两组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性激素(FSH、LH、E2)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结论:妇科千金胶囊辅助孕三烯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提高疗效,抑制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因子水平,更好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2020 Vol. 28 (2): 180- [摘要](
446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张全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趋化素(chemerin)、Apelin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生殖中心收治的PCOS不孕患者60例(PCOS组),同期非PCOS引起的不孕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TRP3、chemerin、Apelin水平变化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PCOS组血清CTRP3水平低于对照组,chemerin、Apelin水平高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CTRP3与BMI、CRP、LDL及HOMAIR表达呈负相关性,与HDL呈正相关性(P<0.05);chemerin、Apelin与BMI、CRP、LDL及HOMAIR表达呈正相关性,与HDL呈负相关性(P<0.05);血清CTRP3与chemerin表达呈负相关性(P=0.000),CTRP3与Apelin表达呈负相关性(P=0.000),chemerin与Apelin表达呈正相关性(P=0.000);ROC曲线分析,PCOS组血清CTRP3的AUC为0.769、敏感度68.3%,、特异性为71.7%,chemerin的AUC为0.772、敏感度为68.3%、特异性为80.0%,Apelin的AUC为0.831、敏感度为78.3%、特异性为85.0%。结论:PCOS不孕患者血清CTRP3水平降低,chemerin、Apelin水平升高,且与患者肥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相关,CTRP3与chemerin、Apelin呈负相关性,chemerin与Apelin呈正相关性,水平变化对PCOS不孕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2020 Vol. 28 (2): 184- [摘要](
372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李婷婷 翟旭华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本院行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检查并治疗的EMT合并不孕患者200例,术后EFI评分并利用患者可接受方式随访,记录术后妊娠情况,不同EFI分值患者不同时间段内累积妊娠率,利用受试工作者曲线(ROC)评价EFI对患者术后妊娠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分析108例,5年自然妊娠率82例(75.9%),自然累计妊娠率EFI 0~3分为25.0%、4分为46.2%、5分为62.5%、6分为77.8%、7~8分为86.7%、9~10分为92.6%。ROC曲线分析EFI预测术后12个月内自然妊娠的临界值为7.37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的可信区间0.565~0.972,P<0.05),预测敏感度为54.5%,特异度为90.9%。结论:EFI可对EMT术后患者自然妊娠进行预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20 Vol. 28 (2): 189- [摘要](
447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王永玲 贾秀改 张迎旭 田苗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疗法(MNT)结合二甲双胍干预对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肥胖PCOS伴IR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PCOS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MNT结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清性激素指标、糖脂代谢指标及炎症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MI、WHR、血清T、LH、LH/FSH、FINS、HOMA-IR、TC、TG、LDL-C、CRP、TNF-α、IL-6、IL-17、Visfatin、Chemerin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学营养疗法结合二甲双胍等药物干预可降低肥胖型PCOS患者的BMI及WHR,减轻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状态,改善内分泌代谢及生殖功能。
2020 Vol. 28 (2): 193- [摘要](
365
)
HTML
(0 KB)
PDF
(0 KB)
(
42
)
-
范冬燕 庄新元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术前给药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血清微小RNA(miRNA)miR-150及miR-155表达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本院行子宫切除术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两组常规麻醉后,观察组于术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手术结束前30min按照1.0μg/kg剂量注射枸椽酸芬太尼;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观察组相同剂量的帕瑞昔布钠和枸椽酸芬太尼,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评分(VAS)和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术前(T0)、切皮时(T1)及拔管时(T2)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皮质醇(COR),测定术后不同时间血清miR-150、miR-155水平并分析其与疼痛程度相关性,记录用药期间安全性。结果:手术各时间点DBP、SBP、HR、手术时长、苏醒和拔管时间、出血量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4、8、12、24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T1、T2时刻COR、IL-6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12、24h血清miR-150水平上升,血清miR-155水平下降,且观察组变化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程度均与血清miR-150、miR-155水平呈负相关和正相关(r= -0.852、0.846,P=0.002、0.004);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术前给药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应激反应,降低血清miR-150和升高血清miR-155表达水平,安全性良好。
2020 Vol. 28 (2): 198- [摘要](
415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张春花 贺权泽 乔龙威 吴小娟 陆嘉逢 薛莹 沈聪 王挺
目的:分析不同无创产前筛查(NIPT)平台检测胎儿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CNV)效果,探讨检测性能差异原因。方法:对2018年1月1日-10月31日在本中心3类测序平台完成普通NIPT筛查的23170例样本进行CNV筛查,对筛查阳性样本行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胎儿CNV筛查阳性率DA8600平台为0.38%,CN500平台为0.26%,BGI500平台为0.58%,3类平台筛查阳性率有差异(P<0.05);CNV检测的阳性预测值DA8600平台为26.67%,CN500平台为16.67%,BGI500平台为42.86%,3类平台间无差异(P>0.05)。测序平台间质控参数,BGI500平台的unique read number(6.61±1.19M)高于DA8600和CN500平台。结论:普通NIPT筛查用于胎儿CNV产前筛查具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增加unique read number是提高测序平台CNV检测效能的一个方向。对CNV筛查阳性特别是致病性CNV阳性者应建议产前诊断胎儿是否携带该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
2020 Vol. 28 (2): 203- [摘要](
400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熊丽丽 薛秀珍 段丽艳 蔡晓磊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Matriptase)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活化因子抑制剂(HAI-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triptase及HAI-1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Matriptase与HAI-1表达相关性。结果:Matriptase表达阳性率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HAI-1表达阳性率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P均<0.05),子宫内膜癌组Matriptase表达(+++)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P<0.001),子宫内膜癌组HAI-1表达(+++)所占比例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P<0.001),不典型增生组HAI-1表达(+++)的比例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与组织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I-II期组织比较,组织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Ⅲ-Ⅳ期的Matriptase阳性率明显升高,HAI-1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其中临床分期I期与II期之间、Ⅲ期与Ⅳ期之间Matriptase及HAI-1阳性率均无差异(P>0.05),Matriptase及HAI-1的阳性率在患者年龄<50岁与≥50岁之间,以及腺癌与其他病理类型之间均无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triptase与HAI-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5,P=0.008)。结论:Matriptase高表达及HAI-1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
2020 Vol. 28 (2): 208- [摘要](
376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王欣 刘德春 亢林萍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增重情况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关系。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52名孕妇纳入前瞻性队列研究。记录孕妇孕前及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体重,计算各孕期增重情况并比较不同孕期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增重过多者GDM发生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孕期增重与GDM发生关系。结果:752名孕妇中检出GDM 131例,发病率为17.4%。孕早期增重过多者GDM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增重适宜者;孕期总增重不足者GDM发生率高于增重适宜者,增重过多者GDM发生率低于增重适宜者(P<0.05)。以增重适宜为自变量参考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孕早期增重过多者GDM发生风险为2.21,孕晚期增重过多者GDM发生风险为0.52,孕期总增重不足者GDM发生风险为2.17(P<0.05)。结论:孕早期增重过多、孕期总增重不足均可导致GDM发生风险上升,而孕晚期增重过多者GDM发生风险下降,其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2020 Vol. 28 (2): 213- [摘要](
406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
吴颖 唐锋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健康男性的各项精液参数值分布及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五版差异。方法:对2014年浙江省人类精子库供精志愿者1148名标本,采用WHO 第五版分析方法进行精液常规分析和精子形态学分析,分析各参数分布特征。结果:与WHO第五版第5百分位精液参考值下限比较,本研究标本的精液体积(1.5ml、1.5ml)、精子总数(38.2×106/次、39.0×106/次)和精子正常形态率(4%、4%)基本相同,精子浓度(17×106/ml、15×106/ml)略高,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比较低(24%、32%)。结论:浙江地区健康男性的精液参数分布与WHO第五版制定的参考值范围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比偏低。
2020 Vol. 28 (2): 217- [摘要](
295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沈冉 牛兆仪 靳晴 陈雪蓉 孟海云
目的:探究高龄孕妇妊娠晚期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异常心电图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就诊的280例妊娠晚期(孕28~41周)孕妇,其中20~34岁140例为对照组,≥35岁140例为高龄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情况,跟踪随访妊娠结局,比较两组孕妇中25(OH)D3、Hcy水平、异常心电图差异及与妊娠结局关系。结果:高龄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高龄组心电图异常者25(OH)D3水平低于心电图正常者、Hcy水平高于心电图正常者,妊娠结局不良者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妊娠结局良好孕妇、Hcy水平高于妊娠结局良好孕妇(均P<0.05);高龄孕妇中妊娠结局良好者心电图正常比例更高,妊娠结局不良者心电图异常比例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Hcy水平、心电图异常是影响高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孕妇妊娠晚期血清中25(OH)D3水平低、Hcy水平高,心电图易发生异常,临床应定期检测及时采取措施。
2020 Vol. 28 (2): 219- [摘要](
445
)
HTML
(0 KB)
PDF
(0 KB)
(
47
)
-
杨延凤 杨旸
目的:探讨地屈孕酮联合黄体酮胶丸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保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对照组地屈孕酮片联合肌注黄体酮,观察组地屈孕酮联合口服黄体酮胶丸。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及消失时间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孕酮(P)、雌二醇(E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均升高(P<0.05),但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保胎成功率(97.5%)与对照组(95.0%)无差异(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地屈孕酮联合黄体酮胶丸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能够迅速地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孕激素水平,提高保胎成功率,其疗效与地屈孕酮联合肌注黄体酮相当,但不良反应更小,安全性更好,且给药方便。
2020 Vol. 28 (2): 223- [摘要](
471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
张萍萍1孙素玉2沈旭娜2
目的:探究阴道微生物对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妊娠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将GBS感染阳性24例设为观察组、阴性56例设为对照组,检验分析阴道微生物对妊娠晚期孕妇GBS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中阴道PH值异常率(91.7%)更高,真菌阳性(25.0%)和细菌性阴道病(33.3%)GBS检出率高于阴性孕妇(4.0%、7.8%)(P<0.05),滴虫阳性与阴性孕妇GBS检出率未见差异(P>0.05);观察组过氧化氢(H2O2)、白细胞酯酶(LE)、唾液酸苷酶(SnaSe)、脯氨酸氨基肽酶(PIP)、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微生物对晚期妊娠妇女GBS感染有一定影响,应重视对阴道菌群的检测。
2020 Vol. 28 (2): 226- [摘要](
337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
齐群艳 董其虎 孙璐 耿开仪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MTX)联合中药方治疗异位妊娠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盆腔包块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MTX)治疗,观察组给予MTX联合异位妊娠中药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阴道出血停止时间(18.0±3.3)d、血β-hCG转阴时间(17.6±3.4)d、月经恢复时间(24.9±4.2)d、住院时间(11.2±2.9)d均短于对照组,盆腔包块吸收时间优于对照组,血β-hCG、抑制素-A、雌二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MTX联合中药方治疗异位妊娠可降低患者β-hCG、抑制素-A、雌二醇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盆腔包块吸收,缩短病程。
2020 Vol. 28 (2): 229- [摘要](
329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周薇 代爱霞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患者脱落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和HOX转录反义RNA(HOTAI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确诊并治疗的宫颈高危HPV感染患者56例,收集宫颈脱落细胞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HPV DNA基因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持续感染组和转归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p16、Ki67阳性表达,qRT-PCR检测LncRNA NEAT1和HOTAIR表达,Spearman分析相关性,ROC分析诊断价值。结果:导流杂交法检测56个样本中有14种高危亚型和5种低危亚型;qRT-PCR检测LncRNA NEAT1和HOTAIR相对表达水平持续感染组高于转归组,免疫组化检测p16、Ki67的阳性表达率持续感染组高于转归组(均P<0.05);LncRNA NEAT1、HOTAIR与p16、Ki67均呈显著正相关(P=0.033,0.027)(P=0.021,0.013);ROC曲线分析,LncRNA NEAT1和HOTAIR诊断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的AUC面积分别为0.838、0.936,特异性为95.7%、84.62%,敏感性为60.0%、90.0%。结论:LncRNA NEAT1和HOTAIR在宫颈HPV持续感染患者脱落细胞中表达异常升高,与p16、Ki67表达呈正相关,有望成为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者诊断及宫颈癌早期筛查指标。
2020 Vol. 28 (2): 233- [摘要](
330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陈春 李彩霞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不同用药时机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PS)患者母婴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PS患者151例,根据苄星青霉素用药时机分为孕早期(<13+6周)用药组(51例),孕中期(14~27+6周)用药组(63例),孕晚期(≥28周)用药组(37例),比较妊娠及新生儿结局并随访活产新生儿,评价治疗后产妇及新生儿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孕早期组足月分娩率(96.1%)高于孕中期组(84.1%)和孕晚期组(78.4%),早产率(2.0%)低于孕中期组(12.7%)和孕晚期组(16.2%)(均P<0.05);剖宫产率、死胎/死产、流产率3组比较无差异(P>0.05)。孕早期组新生儿1min、5min Apgar评分高于另外两组,新生儿窒息(2.0%)和新生儿先天性梅毒(NCS)(2.0%)发生率低于孕中期组(17.5%、12.7%)和孕晚期组(24.3%、29.7%)(均P<0.05);低体重儿发生率3组无差异(P>0.05)。产妇及新生儿的TRUST阴性率孕早期组(23.5%、54.9%)高于孕中期组(9.5%、23.8%)和孕晚期组(5.4%、21.6%)(P<0.05);婴儿6月龄时,孕早期组新生儿TRUST均转阴,另外两组分别有1例新生儿TRUST阳性,3组转阴率无差异(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PS疗效较好,尽早诊断并用药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降低早产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2020 Vol. 28 (2): 238- [摘要](
399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杨丽敏 张妙 沈雅玉
目的:分析血糖控制正常的非肥胖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对血清瘦素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就诊的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且孕期血糖控制良好的GDM患者,选择同期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再按照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速度分为A组(体重增长过快)和B组(体重增长正常),比较各组间血清瘦素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孕24~28周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时,GDM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NGT组;28~32周时,GDM(A)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另外3组;分娩前,GDM(A)及NGT(A)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GDM(B)和NGT(B)组,且GDM(A)组高于NGT(A)组(均P<0.05),GDM(B)与NGT(B)组无差异(P>0.05)。GDM(A)组胎膜早破及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另外3组,NGT(A)组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GDM(B)及NGT(B)组(均P<0.05);GDM(A)组与NGT(A)、GDM(B)与NGT(B)组巨大儿发生率无差异(P>0.05);GDM(B)、NGT(A)和NGT(B)组间胎膜早破发生率无差异,孕妇早产、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4组间无差异(P>0.05)。GDM孕妇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速度与巨大儿、28~32周及分娩前血清瘦素水平有关(P<0.05),与胎膜早破无关(P>0.05)。结论:孕前BMI正常且血糖控制良好的GDM孕妇,妊娠中晚期体重增加过多仍然会明显升高血清瘦素水平,增加巨大儿及胎膜早破风险。
2020 Vol. 28 (2): 243- [摘要](
385
)
HTML
(0 KB)
PDF
(0 KB)
(
41
)
-
唐晓红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再次妊娠期间血糖情况,分析复发性GDM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住院分娩且前次妊娠诊断为GDM的产妇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本次妊娠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复发性GDM组及血糖正常组,比较两组两次妊娠OGTT值及相关临床指标,分析复发性GDM的高危因素。结果:复发性GDM组本次妊娠与前次妊娠期间空腹血糖(FPG)、1hPG、2hPG值无差异(P>0.05),本次妊娠FPG+1hPG或(和)2hPG异常占比高于前次妊娠(P<0.05),患者年龄≥35岁、孕前体质指数(BMI)≥25kg/m2、一级亲属糖尿病家族史、前次妊娠1hPG、2hPG值、FPG+1hPG或(和)2hPG异常所占比例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两组间少数民族、有不良孕产史比例、两次妊娠间隔时间、前次妊娠FPG值、前次妊娠血糖控制不良和应用胰岛素的比例无差异(P>0.05)。年龄≥35岁、孕前BMI≥25kg/m2、前次妊娠2hPG≥9.0mmol/L、FPG+1hPG或(和)2hPG异常是本次妊娠GDM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期BMI及前次妊娠2hPG较高、前次妊娠FPG+1hPG或(和)2hPG异常可能影响再次妊娠复发性GDM,应引起临床注意。
2020 Vol. 28 (2): 247- [摘要](
359
)
HTML
(0 KB)
PDF
(0 KB)
(
38
)
-
王润秋 桑琳 杜世华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不同孕期脂代谢指标变化及与巨大儿发生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GDM患者200例临床资料(GDM组),同期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孕妇200例为对照组,GDM组根据新生儿结局分为巨大儿组与非巨大儿组。比较各组孕妇孕早、中、晚期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po-B)水平。结果:GDM组孕早、中、晚期TC、TG、LDL-C、Apo-B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和Apo-A1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分娩巨大儿孕妇在孕早、中、晚期TC、TG、LDL-C、Apo-B水平均高于非巨大儿孕妇,而HDL-C和Apo-A1低于非巨大儿孕妇(P<0.05)。TC、TG、LDL-C、Apo-B均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而HDL-C、Apo-A1与巨大儿发生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体重增长、血糖控制不良、孕期TG是发生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HDL-C、Aop-A1是避免发生巨大儿的保护因素,孕早期和晚期TC、LDL-C是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GDM患者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紊乱可能增加了分娩巨大儿风险。
2020 Vol. 28 (2): 251- [摘要](
357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蔡宏莲
目的:调查分析高龄孕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本院接收的346例高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分为病例组、对照组。对两组相关11个项目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并对比分析,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6例高龄孕妇中病例组71例(20.5%),其孕前体质指数(BMI)、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是否系统产检、孕中是否有不良情绪、是否缺乏运动锻炼等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孕前BMI(OR=3.632)、高血压家族史(OR=4.809)、未系统产检(OR=3.872)、孕中有不良情绪(OR=4.335)、缺乏运动锻炼(OR=3.801)。结论:应针对发现的潜在风险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如积极控制饮食、做好孕期健康宣教、加强情绪管理、给予科学运动指导等,最大限度降低妊娠期高血压发生。
2020 Vol. 28 (2): 257- [摘要](
407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李晟辉 骆黎静 周琦
目的:探讨亮丙瑞林微球蛋白在子宫肌瘤术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拟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60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术前给予亮丙瑞林微球蛋白治疗3个月后实施手术、术后继续使用亮丙瑞林微球蛋白维持治疗1个月,对照组直接实施手术;对比两组血清雌激素(E2)、孕激素(P)、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手术情况及术后12、24个月子宫肌瘤复发率。结果:血清E2、P、FSH、LH水平术后3个月两组均较术前不同程度降低,且术前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8.1±15.0ml)低于对照组(100.5±18.5ml)(P<0.05),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24个月子宫肌瘤复发率,观察组无,对照组有4例(5.0%),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亮丙瑞林微球蛋白在子宫肌瘤手术前应用能进一步降低相关性激素水平,减少手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
2020 Vol. 28 (2): 261- [摘要](
410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喻盈 周智 汪莉 张志安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表达意义及与性激素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女性2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激素、血清IL-1Ra、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结果:两组促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泌乳激素(PRL)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LH/FSH、血清IL-1Ra、MMP-9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Ra、MMP-9与FSH无相关(P>0.05),与T均呈正相关(r=0.907、0.866,P<0.05),与LH均呈正相关(r=0.901、0.875,P<0.05)。结论:血清IL-1Ra、MMP-9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有明显升高状态,且与T、LH表达具有正相关性。
2020 Vol. 28 (2): 264- [摘要](
3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8
)
-
单媛媛1黎渊明2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结扎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止血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3月本院剖宫产分娩发生产后出血且行子宫动脉结扎(34例)或子宫动脉栓塞术(40例)患者临床资料,另选年龄匹配的非孕期正常查体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止血效果及失败的可能因素。结果:子宫动脉结扎与栓塞止血成功率无差异(P>0.05),子宫动脉结扎组术前出血量小于子宫动脉栓塞组,手术时间大于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术后双侧子宫动脉血流RI子宫动脉结扎及栓塞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结扎组与栓塞组无差异(P>0.05),3组双侧子宫动脉血流S/D无差异(P>0.05);止血失败组年龄、急症剖宫产、瘢痕子宫、凝血功能异常比例均高于止血成功组(P<0.05),分娩孕周及产次≥2次比例两组无差异(P>0.05),急症剖宫产、瘢痕子宫、凝血功能异常是止血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35岁与止血失败无相关性(P>0.05)。结论:子宫动脉结扎术或栓塞术的止血成功率及对产妇远期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相当,急症剖宫产、瘢痕子宫、凝血功能异常会影响两种手术止血效果。
2020 Vol. 28 (2): 268- [摘要](
361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杨朝菊1马静2马婧2韩瑞钰2王树松2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相关情况。方法:1118例男性不育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和年龄分组,比较各组MS发生情况;分析不育中MS患者的异常指数占比。结果:1118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合并MS占12.0%,随体质指数(BMI)的增长,MS占比升高(P<0.05)。不育合并MS 30~34岁组比率为16.0%、≥35岁组为25.9%,均高于<25岁组(8.9%)、25~<29岁组(7.9%)(P<0.05)。合并MS不育患者中,超重肥胖占100%,其次为甘油三酯≥1.7 mmol/L,占91.8%。结论: 尽管育龄期男性相对年轻,但合并MS仍占一定比率,超重肥胖应引起临床重视。
2020 Vol. 28 (2): 272- [摘要](
351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孙志敏 季景环 任静华 任娜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清钙、磷及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对发生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妇产科2017年6月—2019年6月分娩的354例产妇临床资料。将产后24 h出血量>500 ml者37例作为观察组,≤500 ml 317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分娩前血清钙、磷及25(OH)D浓度,采用受试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各物质浓度变化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分娩前,观察组血清钙、磷及25(OH)D分别为2.33±0.22mmol/L、0.98±0.17mmol/L、56.00±13.24nmol/L,血清钙和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钙64.9%、低磷21.6%、25(OH)D缺乏48.7%,低钙及25(OH)D缺乏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钙和25(OH)D的ROC曲线面积AUC分别为0.677(P=0.024)和0.615(P=0.032),预测发生产后出血的准确性优于血清磷。结论:产后出血患者血清钙、磷及25(OH)D浓度均低于未出血者,且血清钙和25(OH)D水平对辅助预测产后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0 Vol. 28 (2): 274- [摘要](
297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柯晓琼 夏小文 张祖艳 钱超
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GDM患者临床资料为观察组,根据其妊娠36周检出HbA1c水平分为低浓度组(<6%,45例)、中浓度组(6%~7%,49例)、高浓度组(>7%,36例),另选取同期本院行产前检查的216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比较妊娠20周时各组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水平,及早期预测GDM效能;比较妊娠36周时观察组HbA1c水平与妊娠结局关系。结果:妊娠20周时,观察组HbA1c、FPG、2h P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bA1c AUC大于FPG及2h PG(P<0.05),HbA1c、FPG、2h PG水平预测GDM的临界值分别为5.08%、4.46mmol/L、8.54mmol/L。观察组GDM中 HbA1c高浓度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比例高于低浓度组(均P<0.05),而剖宫产率比较无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GDM患者妊娠36周时HbA1c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为正相关性(均r>0,P<0.05),而与剖宫产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20周检测HbA1c可实现GDM早期风险筛查,而妊娠36周检测HbA1c能一定程度预测妊娠结局,两个时期均能更稳定且准确反映孕妇受检时血糖状态,为产科临床尽早干预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2020 Vol. 28 (2): 277- [摘要](
336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李允广 尹忠侠 霍娜娜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发现胎盘植入时剥离胎盘时机选择与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行剖宫产术152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工剥离胎盘时机分组,术中发现胎盘植入后立刻剥离胎盘为即刻组(80例),等待子宫收缩后剥离胎盘为延迟组(72例)。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变化,记录术中出血量、无输血治疗、行B-lynch缝合术、特殊宫缩药物等使用情况及妊娠结局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d,两组Hb、HC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即刻组术中出血量(536.4±98.6ml)、实施B-lynch缝合术(8.8%)及特殊宫缩药物使用率(21.3%)均高于延迟组(346.3±55.7ml、1.4%、2.8%)(P<0.05),输血例数、妊娠结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宫产术中发现胎盘植入需行人工剥离胎盘时,与即刻剥离胎盘比较,在子宫收缩后剥离胎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特殊宫缩药物使用,降低子宫行B-lynch缝合术的几率。
2020 Vol. 28 (2): 280- [摘要](
398
)
HTML
(0 KB)
PDF
(0 KB)
(
43
)
-
黄燕 侯庆兵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TUI)对脏器脱垂患者盆膈裂孔的显像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确诊的78例脏器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同期行正常阴道三维体检健康女性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获取两组在Valsalva试验下盆膈裂孔面积,盆膈裂孔扩张分为轻度扩张(25~29cm2)、中度扩张(30~34.9cm2)、重度扩张(>35cm2)。将盆底超声结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在收缩状态下盆膈裂孔闭合完整性、断裂情况,分析盆膈裂孔面积与病例组绝经、生育、子宫切除手术及方式关系。结果:病例组78例中盆膈裂孔轻度扩张38例(48.7%)、中度扩张25例(32.1%)、重度扩张15例(19.2%),盆膈裂孔面积(28.58±2.25cm2)大于对照组(15.33±1.93cm2),肛提肌断裂发生(43.6%)多于对照组(4.0%)(P<0.05)。病例组中盆膈裂孔面积绝经者大于未绝经者,子宫全切除者大于未切除者,已生育者大于未生育者,盆膈裂孔面积随着生育次数增加而增大(均P<0.05)。结论:盆底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能有效观察盆膈裂孔、肛提肌断裂情况,绝经、子宫全切术、生育次数较多患者盆膈裂孔面积扩张较明显。
2020 Vol. 28 (2): 284- [摘要](
345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刘茂春 陈奎喜 邱燕 蔡伟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用于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肉功能评价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足月分娩的产妇20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130)和剖宫产组(n=70),均于产后行盆底三维超声以及盆底肌力评估。结果: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角(126.0±8.5°)、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161.2±6.7°)、膀胱旋转角度(36.1±4.9°)、膀胱颈移动度(34.5±3.5 mm)、静息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13.2±2.1 cm2)、缩肛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11.5±2.0 cm2)和Valsalva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20.4±3.3 cm2)均高于剖宫产组,盆底肌力最大收缩力(36.4±8.6V)和持续收缩力(21.0±6.3V)低于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6.2%)高于剖宫产组,Ⅰ类(8.0±1.1V)和Ⅱ类(8.1±1.1V)肌纤维电位高于剖宫产组(均P<0.05)。结论:三维超声用于评价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相比较剖宫产,阴道分娩对盆底结构及肌力有明显影响。
2020 Vol. 28 (2): 288- [摘要](
370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郑萍 夏小桃 丁海燕
目的:探讨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应用在低危孕妇正常分娩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本院104例低危孕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两组,观察组给予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分娩,对照组给予传统保护会阴方法分娩,对两组孕产妇的会阴切开率、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疼痛程度及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不良妊娠结局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率(44.2%)高于对照组(17.5%),会阴切开率(19.2%)低于对照组(48.1%),会阴裂伤Ⅱ度Ⅲ级占比(17.3%)低于对照组(66.7%)(均P<0.05)。两组均无会阴裂伤Ⅲ度。观察组疼痛程度Ⅱ级、Ⅲ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产后大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应用于低危孕妇正常分娩有较好临床价值,有利于减少会阴裂伤及会阴切开风险,值得应用及推广。
2020 Vol. 28 (2): 291-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
姬红丽
2020 Vol. 28 (2): 294- [摘要](
259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娄武英
2020 Vol. 28 (2): 296- [摘要](
337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
史慧星 钱雅丽 张永存 任伟 李立丽
2020 Vol. 28 (2): 298- [摘要](
234
)
HTML
(0 KB)
PDF
(0 KB)
(
38
)
-
王巧1姜向阳2
2020 Vol. 28 (2): 300- [摘要](
348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
段彤彤 李晓琴 范光磊 施燕芸
目的:早期识别威胁胎儿宫内安危的风险可以减少胎儿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动脉(Ut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静脉导管(DV)作为妊娠期重要的母体及胎儿血管,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中频谱或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可预测胎儿疾病,如胎儿生长受限(FGR)、胎儿贫血、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等,这为临床评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水平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本文对如何应用上述三条血管的CDFI预测胎儿宫内安危进行综述。
2020 Vol. 28 (2): 303- [摘要](
417
)
HTML
(0 KB)
PDF
(0 KB)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