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托啡诺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
1.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重点实验室;2.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3.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Aralesic efficacy of propofol for painless induced abortion
1. Key Laboratory of Anesthesiology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009;2. The Second Hospital of Wuxi;3. Wuxi People's Hospital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早孕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20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组,对照组丙泊酚静脉输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托啡诺输注。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心率、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84.2%)(P<0.05);术后观察组心率、MAP、SpO2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6±0.9min)及手术出血量(11.1±4.4ml)低于对照组(4.6±0.6min、20.2±4.8ml),不良反应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4.2%)(均P<0.05)。结论:在早孕无痛人工流产过程中采用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镇痛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具有经济、便捷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
早孕 ,
无痛人工流产 ,
丙泊酚 ,
布托啡诺 ,
镇痛效果 ,
不良反应
[1]
蒋玉霞 马金芝 李晓明* 徐茜茜. 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镇静镇痛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68-.
[2]
李佳蔓.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07-.
[3]
卫 慧 杨玉峰*. 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超重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13-.
[4]
常 迪1 朱 勇2 李 旭1.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量效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93-.
[5]
桂华键1 吴炤霖2.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24-.
[6]
杨丽华 王 莹 李军仕 李新锋*. 无痛人工流产术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对比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5): 1022-.
[7]
张珍珍 李 影 党荣华 刘 静*. 多方位心理干预对非意愿妊娠无痛人工流产者心理健康和术后生殖健康认知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5): 1027-.
[8]
包黎霞1 王敏丹1 段丁楠2. 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镇痛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指标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5): 1062-.
[9]
陆惠冰 刘 林. 人工流产手术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镇痛效果及对术后恢复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764-.
[10]
尤昌虎1 李 平1 刘 罡1 邓韦韦2. B超引导下0.25%与0.15%罗哌卡因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811-.
[11]
高承香 韩月欣 张凌云*. 早孕先兆流产患者血FVIII活性、PAI-1水平及其对保胎结局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844-.
[12]
薛 孟1 任应斌2* 田瑞丽1. 基于Cite Space文献分析并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无痛人工流产术应用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3): 527-.
[13]
郏智利1 李 洋2 戴建强1. 子宫肌瘤腹腔镜术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2): 312-.
[14]
聂 亮 胡 芸 伍伦权 张雪峰. 开腹子宫切除术中QLB-LSAL与双侧TAPB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比较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2): 317-.
[15]
叶佳佳1 叶晶晶2. 无痛人工流产术丙泊酚复合地佐辛或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清S100β、IL-6水平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10): 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