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甲氧明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分析
1.陕西省西安高新医院;2.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
Analysis effect of different dosage of methoxamine in spinal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of cesarean section
1. Xi'an Hightech Hospital, Shanxi Province;2.Dezhou People's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氧明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3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4组。3组麻醉成功后分别将2mg、4mg、6mg甲氧明于以0.1、0.2、0.3mg/min泵注,空白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4组产妇入室平静时、麻醉平卧位即刻、平卧后1min、5min、胎儿娩出前1min、娩出后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娩出后Apgar评分。结果:4组产妇T1、T2、T5时的SBP均较T0时降低,3个甲氧明用药组T3时的SBP均较T2时降低(均P<0.05);2mg组、空白组T1时的HR较T0时增高,6mg组较T0时降低(均P<0.05),而4mg组较T0时比较无差异(P>0.05);甲氧明3个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空白组,4mg组恶心发生率低于空白组,6mg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空白组(均P<0.05);4组新生儿出生后的1min、5min Apgar评分及血气分析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麻醉成功后采取4mg甲氧明以0.2mg/min泵注,可有效预防低血压发生,产妇血流动力学波动更为平稳。
关键词 :
甲氧明 ,
剖宫产 ,
麻醉 ,
低血压
[1]
吴清清 蔡温和. 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64-.
[2]
朱晓英 杨 凡 李 爽. 剖宫产术后口服二甲硅油促进产妇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48-.
[3]
张 禾 涂英兵 袁 娟 张 珏 王德勇*. 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85-.
[4]
张 蓓 周 伟 孙丹丹. 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效力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69-.
[5]
常 迪1 朱 勇2 李 旭1.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量效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93-.
[6]
李 郁 童珺霞. 妇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延迟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18-.
[7]
张 静1 耿擎天2 刘永莲1. 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27-.
[8]
任贇虹 李美玲 何 玲 黄雪梅 杜 娟*. 剖宫产产妇术前焦虑抑郁、睡眠状况对其术后疼痛灾难化水平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744-.
[9]
李文俊 陈祥剑 王 利*. 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效果及对患者LM术中预后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28-.
[10]
孙 薇 万 丽. 剖宫产全程一对一导乐陪伴对产妇情绪、疼痛及新生儿状态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703-.
[11]
姚 勤 邬 龄 陈祖棋*. 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中低剂量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28-.
[12]
汪 伟 程勤耘 杜伏杨 程典萍. 剖宫产术后地塞米松、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13-.
[13]
欧巍崴 胡 洁 潘新兰. 围手术期保温干预对剖宫产围术期产妇核心体温及循环功能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63-.
[14]
李万乐1 吴清霞1 付霞霏2. 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术前Ⅲ型安尔碘阴道灌洗预防产褥感染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279-.
[15]
徐 天1 马 兰2*. 甲磺酸瑞马唑仑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