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笔谈
  • 专家笔谈
    张开宁1, 2
    2025, 33(7): 1464.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胡正丽 刘亮 何玉萍 王秀梅
    2025, 33(7): 1468.
    探讨配偶支持及认知行为疗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7月本院接受IVF-ET治疗的女性患者10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采用配偶支持及认知行为疗法,均干预1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及生育生活质量变化,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干预1个月后,干预组不孕因素了解程度、移植后日常注意事项、治疗方案、用药安全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心理弹性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生育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胚胎着床率(75.0%)、妊娠率(65.4%)均高于对照组(56.6%、41.5%)(均P<0.05);两组流产率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配偶支持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提高IVF-ET患者疾病知识程度及心理弹性,利于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及生育生存质量改善,提高患者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
  • 调查研究
    俞利华 俞振华 凌王芳
    2025, 33(7): 1474.
    分析宫颈癌前病变(CIN)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本院就诊的1855例CIN患者,发放自制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评估心理弹性、心理困扰、希望指数、社会支持、面对、回避、屈服水平,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心理弹性评分因素。结果:有效问卷1800份,回收率97.0%,心理弹性量表得分(CD-RISC)(62.54±9.54)分(35~89分);CD-RISC得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工作情况、合并慢性病、主要照护人、CIN分级方面存在差异,且CD-RISC分与心理困扰、希望水平、社会支持、面对、回避、屈服评分均具有相关性;多元线性分析,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家庭月收入<5000元、合并慢性病、希望水平低、屈服均是影响CIN患者心理弹性的因素(均P<0.05)。结论:CIN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合并慢性病、希望水平、屈服均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 调查研究
    王叶飞 尹永超 左磊 姚新宇
    2025, 33(7): 1479.
    探究妇科恶性肿瘤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择2023年6月-2024年6月来院接受术后复查的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8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自我隐瞒量表(SCS)、中文版家庭抗逆力量表(C-FRAS)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功能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172例患者APGAR评分7.86±0.72分,其中家庭功能良好者130例(75.6%)、家庭功能中度障碍者33例(19.2%)、重度障碍者9例(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为非已婚、家庭月收入低、自我隐瞒倾向高、家庭抗逆力低均为妇科恶性肿瘤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家庭功能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家庭功能仍有待改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自我隐瞒倾向、家庭抗逆力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据此积极予以干预。
  • 调查研究
    胡梦香 张越 李文祥 王艳春 乔光莉
    2025, 33(7): 1486.
    探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教育对高龄孕妇心理弹性、规避风险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式选取2022年9月-2024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县妇幼保健院参加孕检的684名高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干预前后孕前优生保健知信行(调查问卷)、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规避风险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进行评估,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干预后知信行、心理弹性、规避风险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知信行与心理弹性(rs=0.140)、规避风险(rs=0.205)呈正相关关系,且心理弹性与规避风险行为呈正相关关系(rs=0.438140),心理弹性在知信行对规避风险行为的影响中介效应量为0.090(0.119×0.755),中介效应占比为30.8%(0.090/0.291)。结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教育对高龄孕妇可以直接提供健康知识和信息,以及间接通过改善心理弹性作用于高龄妇女的风险规避行为。
  • 调查研究
    汤也周1 陈逍天2 崔巍1 张蕾1 杨慧宾1 王秀蕊1 金龙妹1
    2025, 33(7): 1490.
    了解育龄青年对婚前保健服务的知晓情况、参加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6-12月对上海市闵行区1096名25~35岁青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调查1074人,婚前保健服务知晓率94.0%,网络自媒体是首要知晓途径;89.0%认为有必要参加婚前保健服务;88.0%未婚调查者表示未来愿意参加;41.4%已婚调查者未参加,以高学历(χ2=10.638,P=0.031)和高收入人群(χ2=6.282,P=0.043)为主。结论:当前育龄青年婚前保健服务知晓率高,但存在信息偏差,高学历高收入已婚人群参加意愿低,需加大婚前保健服务的宣传力度,同时优化服务模式,提升参加意愿。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高隽 薄耀杨 赵晓娟 马瑞芝 房妮 王换苗
    2025, 33(7): 1494.
    探讨丹鳖胶囊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A125)和卵巢性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4年2月在本院保守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54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均接受宫腔内放置LNG-IUS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丹鳖胶囊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月经量、卵巢性激素、血清VEGF、CA125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1%)(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11.1%)与对照组(7.1%)无差异(P>0.05);两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月经量均较治疗前减小,血清卵泡刺激素、雌二醇、黄体生成素、VEGF、CA125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鳖胶囊联合LNG-IUS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能明显下调血清VEGF、CA125表达和调节卵巢内分泌激素水平促进肌瘤萎缩,且安全性较好。
  • 临床研究
    蒋秀婵 金梅 傅琳瑛 金建妹
    2025, 33(7): 1499.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智能温控射频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疾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产后PFD患者239例,均行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86例,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82例,智能温控射频治疗)、C组(71例,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智能温控射频治疗)。比较治疗20周后、1年后、3年后3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性功能、盆底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0周后、1年后、3年后,3组盆底肌力分级Ⅳ级、Ⅴ级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C组Ⅴ级占比(49.3%、46.5%、43.7%)高于A组(27.9%、24.4%、20.9%)和B组(26.8%、24.4%、20.7%),3组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12评分均升高且C组(30.82±8.16分、30.32±8.14分、29.94±7.98分)高于A组和B组,PFD问卷-20评分及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评分均降低且C组(47.92±11.64分、48.62±10.54分、49.21±9.97分)(20.34±5.03分、21.01±4.43分、21.76±5.34分)低于A组和B组,临床总有效率C组(83.1%、83.1%、81.7%)高于A组(65.1%、64.0%、60.5%)和B组(63.4%、59.8%、56.1%)(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智能温控射频治疗产后PDF患者,在改善盆底肌力情况、促进性功能及盆底功能恢复方面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 临床研究
    郭翠梅 向雪雯 周 赵 郭加书
    2025, 33(7): 1505.
    观察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早期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对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促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6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早期SCH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数表分类法分为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各82例,两组入院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正常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50μg/次,1次/d),根据患者TSH水平调整剂量,维持剂量在50~75μg/d;小剂量组给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25μg/次,1次/d),根据患者TSH水平调整剂量,维持剂量在25~50μg/d。两组均检测相关指标至分娩。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娩前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相关抗体(TPO-Ab、TG-Ab、TR-Ab)水平、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记录不良妊娠结局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后及分娩前两组血清TSH、TPO-Ab、TG-Ab、TR-Ab、TC、TG、LDL-C水平均降低,两组血清FT4、FT3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均P<0.05),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照组(19.5%)高于小剂量组(8.5%)(P<0.05)。结论: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早期妊娠合并SCH患者与正常剂量效果相当,可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调节自身抗体水平,改善妊娠不良结局,降低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
    刘玲利 相晓红 何晶晶 吴丹丹
    2025, 33(7): 1511.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心理指导对产后盆底肌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PFD)产妇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联合心理指导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均干预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阴道收缩功能、盆底肌力、盆底解剖结构、盆底功能影响调查(PFIQ-7)评分、女性性功能指数调查量表(FSFI)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阴道动态压力、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收缩肌电值均升高且观察组(96.11±9.41cmH2O、8.78±2.01s、43.19±5.64μV)均高于对照组(87.95±8.66cmH2O、6.56±1.74s、35.85±5.06μV),两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度均降低且观察组(12.51±3.94 mm、30.11°±10.74°)低于对照组(17.12±4.33 mm、35.65°±12.07°),两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升高且观察组(15.27±2.41μV、20.77±2.26μV)高于对照组(14.41±2.23μV、19.89±2.14μV),两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降低且观察组(6.17±0.74、6.95±0.99)%低于对照组(7.04±0.83、7.51±1.05)%,两组FSFI评分、GQOLI-74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FIQ-7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较降低且观察组(4.7%、7.8%)低于对照组(15.6%、21.9%)(均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心理指导可改善PFD产妇盆底肌力与阴道收缩功能,提高性功能与生活质量,减少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
  • 临床研究
    郭勇 张国臣 韩文
    2025, 33(7): 1517.
    考察两种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4年9月在本院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99例,根据产妇的麻醉方案意愿分为小剂量组(n=99)和大剂量组(n=100),分别于术中采用7.5mg布比卡因或10mg布比卡因。比较两组产妇麻醉开始前(T1)、注药后3 min(T2)、切皮(T3)、手术结束(T4)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动脉平均压(MAP),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后首次床边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尿管撤离时间),术后2、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RSS),术前、术后24h的血清泌乳素(PRL),术后2、12、24h的Bruggrmann舒适量表(BCS)、新生儿Apgar评分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组T2、T3 SpO2、HR、MAP、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小剂量组,T3、T4 HR,首次床边活动、首次排气、尿管撤离时间,术后24h血清PRL水平,术后12、24h BSC评分均高于小剂量组。T1~T4小剂量组SpO2、HR、MAP变化较小。术后12、24h,大剂量组VAS评分(1.98±0.14、1.90±0.30)均低于较小剂量组(3.00±0.00分、2.06±0.37分),Ramsay评分(2.00±0.14分、1.02±0.14分)均低于小剂量组(3.00±0.00分、2.01±0.10分)。两组新生儿1min、5min Apgar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头痛、呼吸抑制、神经损伤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大剂量组发生低血压、头痛、呼吸抑制、神经损伤和呕吐等例数多于小剂量组,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6.1%、13.0%)无差异(P>0.05)。结论:7.5mg、10mg布比卡因均可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且均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10mg布比卡因较7.5mg在改善麻醉效果相关的时间参数、首次床边活动、首次排气、尿管撤离时间、镇痛、镇静、舒适度和泌乳素水平有明显优势,7.5mg布比卡因较10mg在改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优势。
  • 临床研究
    梁兰1 魏广友1 潘家华2 刘金广1 苏曼1 聂丽1 李秀勤1
    2025, 33(7): 1524.
    探讨母乳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为指导临床早产儿喂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5年2月于本院分娩的早产儿80例,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配方奶联合静脉营养,观察组行母乳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比两组喂养情况、血清营养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生长发育指标[头围增长速率(HCGR)、身长增长速率(LIR)、体质量增长速率(BMIR)],症状改善情况(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第7d奶量(47.4±12.8 ml/kg/d)、第14d奶量(100.3±23.5 ml/kg/d)均大于对照组(39.0±10.2 ml/kg/d、82.5±17.6 ml/kg/d),奶量达120ml/kg/d时间(18.16±4.05d)短于对照组(21.37±5.19d)(均P<0.05),奶量达150ml/kg/d/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干预2周和出院时,两组血清ALB、PA、Hb水平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干预2周时观察组血清AL、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A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血清ALB、PA、Hb水平无差异(P>0.05)。观察组HCGR、LIR和BMIR均大于对照组,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18.23±3.76d)、体质量恢复时间(9.45±1.68d)和住院时间(27.25±3.93d)均短于对照组(21.07±3.49d、11.13±1.82d、30.96±4.10d),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低于对照组(37.5%)(P<0.05);胆汁淤积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母乳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够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更快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更好地促进其生长发育。
  • 临床研究
    段华品 张润宜
    2025, 33(7): 1530.
    观察中药敷贴联合艾灸辅助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5月-2024年7月本院产科分娩产妇2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中医组各101例,两组均胎儿娩出后采取宫缩素治疗,中医组联合中药敷贴联合艾灸治疗,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h与24h出血量、产妇恶露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娩前1d与分娩后3d产妇凝血功能指标、子宫复旧情况(产后3d及5d子宫下降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中医组产后出血发生率(3.0%)低于常规组(11.9%),产后2h(165.23±6.92 ml)与24h(370.34±5.99 ml)出血量均少于常规组(199.45±7.23 ml、455.73±6.23 ml),恶露持续时间(12.56±2.16d)及住院时间(2.15±0.21d)均短于常规组(16.23±2.53d、3.42±0.24d),分娩后3d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子宫下降程度产后3d(2.95±0.34 cm)及5d(4.89±0.27 cm)均优于常规组(2.11±0.25 cm、4.01±0.22 cm)(均P<0.05);中医组与常规组不良反应(12.0%比1.0%)无差异(P>0.05)。结论:中药敷贴联合艾灸辅助预防产后出血效果良好,可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改善产妇凝血功能,促进产妇恢复,治疗安全可靠。
  • 临床研究
    任毓 吕海荣 唐乐 暴蕾 马明月
    2025, 33(7): 1534.
    研究改良式手膝位分娩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在本院分娩且在产后6~7周来本院进行产后盆底超声检查的1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0例)第二产程分娩采取屈膝半卧位,观察组(600例)则采用改良式手膝位分娩。比较两组初产妇产后6~7周盆底结构指标变化、盆底肌力受损情况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初产妇的BNP和膀胱尿道后角(PU-VA)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最大Valsalva动作下,观察组的BND、PU-VA、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Ⅰ度及Ⅱ度裂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受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8.3%比35.0%,P<0.05)。观察组SUI严重程度及POP分期情况优于对照组,且SUI和POP发生率分别为22.0%和1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和21.7%(P<0.05)。结论:改良式手膝位分娩对初产妇产后盆底结构及盆底肌力的影响相较于屈膝半卧位更小,不仅减少了会阴侧切和裂伤,还可使产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程度降低。
  • 临床研究
    张耀 陈迪 常琼 高云 赵培丽
    2025, 33(7): 1540.
    探究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对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常规组(n=71)。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使用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贝克抑郁量表(BDI)、生育心理压力简式量表(COMPI-FP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问卷(CSQ)、生育生活质量(Ferti QoL-T)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生育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水平进行干预前后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常规组STAI(31.86±4.95分、34.92±5.96分)、BDI(10.66±2.77分、15.73±3.86分)、COMPI-FPSS、CSQ消极评分(16.96±3.02分、20.11±2.33分)均降低,两组PSSS、CSQ积极评分(40.06±5.58分、34.38±4.67分)、Ferti QoL-T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对不孕症行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况,降低心理压力,提升感知社会支持能力,改变其应对方式,改善生活质量。
  • 临床研究
    贺丽平1 付志强1 卢悦淳2
    2025, 33(7): 1546.
    探究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对宫腔镜电切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3月-2024年7月本院接受宫腔镜电切手术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分别接受盐酸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或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前5min(T0)、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扩宫时(T1)、手术中(T2)、手术结束时(T3)和麻醉苏醒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D)、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及B1S,对比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维持剂量、总给药时间、苏醒时间及VAS疼痛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T4时HR、MAP、SpO2均下降,T3时观察组SpO2(97.69±1.03 mmHg)高于对照组(97.20±1.35 mmHg)、BIS(50.64±5.09)低于对照组(54.57±5.45);观察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11.34±15.16mg)、维持剂量(132.75±24.66mg)、总给药时间(18.67±5.92min)、苏醒时间(11.08±2.80min)均少于对照组(122.06±19.31mg、156.13±36.27mg、22.74±7.83min、22.03±4.46min);两组VAS、Ramsay 镇静评分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均有差异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8.2%)低于对照组(30.6%)(均P<0.01)。结论:纳布啡联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电切手术麻醉具有更好的疼痛控制和镇静效果,有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缩短苏醒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 临床研究
    刘佳佳1 陈灿灿2 徐晓影1
    2025, 33(7): 1551.
    探究跨理论模型辅助家庭参与式模式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自2021年7月-2024年7月收治的90例住院治疗黄疸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开展跨理论模型辅助家庭参与式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疾病控制情况、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并发症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3.04±0.82)高于对照组(2.67±0.79),胎便转黄时间(1.79±0.57d)、黄疸消退时间(4.27±1.03d)、住院时间(6.99±1.13d)、间接胆红素(9.24±2.37μmol/L)、直接胆红素(5.19±1.71μmol/L)、总胆红素(201.14±27.24μmol/L)、黄疸指数(11.05±2.61μmol/L)均低于对照组(2.08±0.63d、5.04±1.22d、8.21±2.46d、10.66±3.14μmol/L、6.34±2.01μmol/L、220.15±30.37μmol/L、12.29±2.71μmol/L)(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4.4%、13.3%)无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总满意度(33.25±1.25分)高于对照组(32.07±1.37分)(P<0.05)。结论:黄疸患儿在蓝光照射治疗同时接受跨理论模型辅助家庭参与式模式干预能促进临床症状的消退,降低胆红素水平、黄疸指数,提高家属满意度,但对并发症的影响仍有待探究。
  • 临床研究
    赵玉贞1 焦蕊丽1 郑华1 方艳辉1 张雪芳2
    2025, 33(7): 1556.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HBM)联合配偶支持在子宫内膜癌(EC)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2月本院EC术后化疗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HBM组同时予以HBM联合配偶支持。统计干预前后两组心理痛苦温度计(DT)、Herth希望量表(HHI)、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得分情况。结果:干预2个化疗周期、4个化疗周期后HBM组DT得分(4.61±1.15分、3.58±1.02分)均低于常规组(5.23±1.29分、4.87±1.17分),干预4个化疗周期后HBM组采取的积极行动维度得分(12.28±2.04分)、对现实及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得分(11.78±2.06分)、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维度得分(13.02±1.44分)均高于常规组(9.76±2.12分、9.45±2.13分、9.74±1.82分),自我概念维度得分(26.02±3.88分)、健康知识维度得分(39.34±5.47分)、自护责任感维度得分(24.22±5.18分)、自护技能维度得分(37.78±7.24分)均高于常规组(22.13±4.25分、35.38±6.16分、20.48±6.12分、34.93±6.54分)(均P<0.05)。结论:HBM联合配偶支持应用于EC术后化疗患者,可减轻患者心理痛苦程度,提高希望水平及自护能力。
  • 临床研究
    陈燕 丁明明 裴小燕 邹金花
    2025, 33(7): 1561.
    探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对宫颈癌患者疾病恐惧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4年6月入本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44例,采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针对性护理方案。两组均干预4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疾病恐惧、生活质量、心理弹性等。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对疾病恐惧程度的评估显示,生理健康(18.62±3.48分)与社会家庭(18.51±2.52分)均低于对照组(22.31±2.31分、20.52±3.41分),对生活质量评估生理状况(25.34±4.11分)、社会/家庭状况(24.57±5.23分)、情感状况(23.01±4.57分)、功能状况(26.81±3.28分)、附加关注(45.76±4.34分)以及总分(144.49±8.32分)等均高于对照组(22.51±3.48分、22.34±4.81分、21.16±4.06分、24.58±3.51分、42.61±5.61分、133.51±8.67分),对心理弹性的评估韧性(28.53±3.54分)、力量(24.35±2.86分)、乐观(11.37±1.84分)及总分(64.43±8.62分)均高于对照组(24.67±2.64分、21.84±2.53分、10.06±1.29分、56.57±6.48分),护理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86.4%)(均P<0.05)。结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针对性干预可降低宫颈癌患者对疾病恐惧,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龚群芳 邱琰婷 钱银娟 周桂香
    2025, 33(7): 1567.
    探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围手术期心理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10月-2024年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围手术期干预,观察组同时给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围手术期心理支持,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心理弹性(CD-RICS)、应对方式调查量表(MCMQ)评分,采取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癌症生活质量评分调查问卷的乳腺癌模块(QLQ-BR23)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调查干预满意率。结果:两组干预后SDS评分、SAS评分、CD-RICS量表评分、MCMQ评分、QLQ-BR23评分等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SDS评分(50.34±4.92分)、SAS评分(49.76±5.23分)、CD-RICS量表评分、MCMQ评分、QLQ-BR23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58.82±6.23分、56.93±7.63分),患者干预满意率(97.1%)高于对照组(85.7%)(均P<0.05)。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围手术期心理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可较好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应对方式,改善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提升患者干预满意率,值得应用。
  • 临床研究
    刘雨芯1 乔媛2 范静2 高桂莲2
    2025, 33(7): 1572.
    探讨问题解决模式下靶向干预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产妇心理状态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北妇幼儿童医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PPP产妇纳入常规组,2022年7月-2023年7月接受问题解决模式下靶向干预的PPP产妇纳入靶向组,孕30周开始干预,每周2次共干预8次,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应对方式[成年人应对方式量表],对比两组产妇的病情指标恢复情况和母婴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后,两组产妇SAI评分、TAI评分、SDS评分均降低,CD-RISC评分均升高,积极应对评分提高,消极应对评分降低,且靶向组以上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组(均P<0.05);靶向组终止妊娠时间长于常规组,产后24h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新生儿产后1min Apgar评分高于常规组,母婴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6.6%)低于常规组(19.7%)(均P<0.05)。结论:应用问题解决模式下靶向干预能明显缓解PPP产妇不良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弹性水平,促使产妇选择积极态度应对,有效改善产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减少不良母婴妊娠事件。
  • 临床研究
    刘风伟 赵金梅 回颖川 何文慧
    2025, 33(7): 1577.
    探讨目标导向性健康宣教联合共情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控制及分娩结局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GDM孕妇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7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下的目标导向性健康宣教及共情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期间血糖稳定率、干预前后孕妇自我管理评价量表及孕期心理健康测评分变化、分娩方式、产后并发症与新生儿并发症、干预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期间血糖稳定率(97.3%)高于常规组(88.0%),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评价量表及孕期心理健康测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107.45±2.93分、63.24±2.85分)优于常规组(89.62±3.12分、52.12±2.53分),观察组自然分娩率(85.3%)高于常规组(72.0%),产后并发症(1.3%)与新生儿并发症率(0)均低于常规组(10.7%、9.3%),干预满意度评分(18.95±0.29分)高于常规组(18.02±0.30分)(均P<0.05)。结论:目标导向性健康宣教联合共情干预可较好稳定GDM孕妇血糖水平,提升孕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减少产后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干预满意度提高。
  • 临床研究
    马丽玥 师文 冀润芳 甘雪梅
    2025, 33(7): 1581.
    探究互联网联合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在卵巢癌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治疗的92例卵巢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各46例,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给予互联网联合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疲乏程度[癌因性疲乏量表(CFS)评分]、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FS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ESCA及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36.58±7.22h)、首次排便时间(45.73±10.13h)及住院时间(9.04±3.27d)均短于对照组(49.84±10.29h、59.18±12.37h、11.98±3.55d),治疗依从性(95.7%)高于对照组(80.4%),不良反应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23.9%)(均P<0.05)。结论:卵巢癌术后实施互联网联合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疲乏程度,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 临床研究
    王莉1 韩蕾2 王凌云3
    2025, 33(7): 1588.
    探讨助产士主导规范化疼痛护理结合家属陪伴式情感支持对阴道分娩初产妇分娩结局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4年11月本院收治的阴道分娩初产妇2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115例,常规产科护理)与观察组(115例,常规产科护理联合助产士主导规范化疼痛护理结合家属陪伴式情感支持),比较两组分娩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分娩后1h、8h、12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常规组,产后恢复相关指标(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母乳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分娩恐惧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评分(26.45±1.00分、35.18±1.11分)均优于常规组(30.25±1.02分、32.65±1.65分),观察组产后1d、3d、7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11.56±0.62的、9.65±0.39的、8.67±0.10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13.23±0.52的、11.04±0.45的、10.02±0.54分),产妇不良分娩结局率(1.7%)低于常规组(9.6%),产妇干预满意率(95.7%)与产妇家属干预满意率(96.5%)均高于常规组(87.0%、86.1%)(均P<0.05)。结论:助产士主导规范化疼痛护理结合家属陪伴式情感支持可改善阴道分娩初产妇分娩结局。
  • 临床研究
    曾雅妮 杨洋 袁烽力 李小倩
    2025, 33(7): 1593.
    探讨家属陪伴分娩联合Watson关怀理论对合并妊娠疾病的初产妇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合并妊娠疾病的初产妇240例,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分为联合组(n=118)和对照组(n=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组采用家属陪伴分娩联合Watson关怀理论。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负性情绪、疼痛感知和母婴结局。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分娩,未出现死亡病例。联合组自然分娩39例(33.1%)、剖宫产79例(67.0%),对照组自然分娩45例(36.9%)、剖宫产77例(63.1%),两组无差异(P>0.05)。联合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产后3 d,联合组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6.28±2.02分)低于对照组(7.42±2.11分),分娩缝合、产后1 h、产后1 d、2 d视觉模拟评分(6.28±1.56分、4.84±1.24分、3.56±1.23分、3.15±0.97分)均低于对照组(6.76±1.71分、6.23±1.31分、4.18±1.50分、3.87±1.24分)(均P<0.05),母婴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针对合并妊娠疾病的初产妇,采用家属陪伴分娩联合Watson关怀理论可有效缩短产程、改善产妇负性情绪和疼痛感知。
  • 临床研究
    尤香菊 刘桂芬 王 琰
    2025, 33(7): 1597.
    探讨情绪-认知双路径助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抑郁情绪和角色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4年4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自然分娩初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51例)以及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联合情绪-认知双路径助产的观察组(51例),对比两组康复情况(子宫进入盆腔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干预后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AT)分值、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变化及母亲角色适应问卷分值变化、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变化,干预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康复指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BAT分值均高于对照组,SDS(40.16±5.02分)及HAMD(4.85±0.75分)评分、母亲角色适应问卷分值(52.39±5.16分)、GSES评分(35.48±2.16分)均优于对照组(46.73±4.92分、8.54±0.95分、44.36±4.92分、30.46±2.92分),产妇干预满意率(98.0%)高于对照组(82.4%)(均P<0.05)。结论:情绪-认知双路径助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具有积极影响,可较好改善产妇产后抑郁情绪,帮助产妇更好适应母亲角色,提升产妇自我效果感,促进产妇更快恢复,产妇较为认可。
  • 临床研究
    李玫玫 詹远 章园园 方露 夏冰清
    2025, 33(7): 1602.
    探讨产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P)患者产后分娩结局改善及促进母乳喂养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2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HDP产妇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分别为实施常规产科护理干预(常规护理组)及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下产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干预(多学科护理组),两组均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产后并发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干预前后产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分值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SES)分值变化、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多学科护理组自然分娩率(78.4%)高于常规护理组(56.9%),产程短于常规护理组,产妇产后并发症率(0)低于常规护理组(11.8%),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2.0%)低于常规护理组(15.7%);干预后两组产妇CD-RISC及BSES分值均升高且多学科护理组高于常规护理组;多学科护理组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82.4%)高于常规护理组(60.8%)(均P<0.05)。结论:产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可提升HDP产妇自然分娩率,缩短自然分娩产程,降低产妇并发症与改善新生儿结局,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升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
  • 临床研究
    王慧 张楠楠 王楠楠
    2025, 33(7): 1606.
    观察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干预对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术后健康行为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6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8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2例。两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进行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干预,均干预至出院后1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健康行为[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评分]、盆底功能、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及女性性功能指数调查量表(FSFI)评分]、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RAHP(78.92±10.68分)、FSFI(23.64±4.25分)评分高于对照组(65.51±9.54分、18.59±3.67分),SDS(48.28±4.15分)、SAS(42.52±4.23分)、PFDI-20(44.78±8.63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55.39±4.62分、49.47±4.35分、56.58±9.14分),阴道静息压(42.65±6.66 cmH2O)、阴道收缩压(40.96±7.54 cmH2O)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3.86±0.48s)均高于对照组(35.17±5.54 cmH2O、32.27±6.43 cmH2O、3.21±0.52s),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干预可提升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术后健康行为能力,促进其健康行为形成,利于改善盆底功能与术后恢复,且可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 临床分析
  • 临床分析
    马晓红1 白小英2 楚光华1 胡春燕1 谢云1
    2025, 33(7): 1612.
    探讨稽留流产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与清宫术后宫腔粘连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2024年9月于本院行清宫术治疗的稽留流产患者107例,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宫腔粘连分为粘连组(n=29)与非粘连组(n=78)。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清宫术后血常规检查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蜕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两组TNF-α、NLR和MV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腔粘连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NF-α、NLR和MVD对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预测价值。结果:粘连组产次多于非粘连组,有盆腔炎史病例占比高于非粘连组,TNF-α、NLR水平均高于非粘连组,MVD水平低于非粘连组。多因素分析,产次增加、盆腔炎史、TNF-α升高、NLR升高和MVD降低均为稽留流产患者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TNF-α、NLR和MVD水平预测稽留流产患者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815、0.871,3者联合诊断的AUC最高为0.947,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88.5%。结论:稽留流产患者血清TNF-α和NLR异常偏高,蜕膜组织中MVD异常偏低,TNF-α、NLR和MVD联合能提高对患者清宫术后宫腔粘连的预测价值。
  • 临床分析
    楚光华 胡春艳 单莉 田燕妮
    2025, 33(7): 1617.
    探讨周期性球囊扩张用于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预防再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198例。按照术后是否应用球囊扩张分为观察组(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联合宫腔放置Foley球囊导尿管+术后周期性球囊扩张治疗)101例和对照组(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联合宫腔放置Foley球囊导尿管)97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根据美国生育协会(AFS)评分标准,1个月后,观察组术后宫腔恢复正常42例(41.6%)、轻度IUA30例(29.7%)、中度IUA20例(19.8%)及重度IUA9例(8.9%);对照组术后宫腔恢复正常20例(20.6%)轻度IUA33例(34.0%)、中度IUA24例(24.7%)及重度IUA20例(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月经恢复情况及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随访的临床妊娠率观察组(46.5%)高于对照组(3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期性球囊扩张用于TCRA术后行能降低粘连复发率,改善粘连程度和月经情况。
  • 临床分析
    戚健 石丽莉 汪俊红
    2025, 33(7): 1621.
    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时受检者疼痛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2月-2024年6月于本院放射科行HSG检查的154例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查过程中是否发生中重度疼痛分为疼痛组、非疼痛组,收集比较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史、不孕情况、造影检查资料、焦虑症状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SG受检者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构建回归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Bootstrap自助法获得C指数进行内部验证,H-L检验评价模型拟合度。结果:154例HSG检查过程中发生中重度疼痛42例,发生率为27.3%。疼痛组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输卵管双侧阻塞、高造影剂推注压力、造影剂逆流、中重度焦虑症状占比高于非疼痛组,造影剂温度为预加热占比低于非疼痛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卵管双侧阻塞、造影剂逆流、中重度焦虑症状为HSG受检者检查过程中发生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造影剂温度为预加热是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回归预测模型预测HSG受检者检查过程中发生中重度疼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指数为0.886。H-L检验显示χ2=4.626,P>0.05。结论:HSG受检者检查过程中发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包括输卵管阻塞、造影剂温度、造影剂逆流、焦虑症状,且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良好。
  • 临床分析
    陈艳辉 杜毅新 邓雅芹
    2025, 33(7): 1626.
    探讨胎膜早破(PROM)孕妇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IL-17、Toll样受体4(TLR4)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诊断为PROM孕妇100例治疗为PROM组,正常足月分娩孕妇100例资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IL-6、IL-17、TLR4水平并分析其预测PROM价值。结果:PROM组IL-6、IL-17、TLR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ROM组IL-6与IL-17、IL-6与TLR4、IL-17与TLR4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孕晚期IL-6、IL-17、TLR4及联合检测预测PRO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0.76、0.79、0.90,且联合检测预测PROM准确度(86.0%)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清IL-6、IL-17及TLR4水平存在相关性,3项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PROM的有效指标。
  • 临床分析
    顾璐昀1 王雪莉1 赵平1 程皓2
    2025, 33(7): 1631.
    分析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患者宫内妊娠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4年7月本院接受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手术患者140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4~36个月,统计术后宫内妊娠情况,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宫内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40例术后宫内妊娠率为58.6%(82/140例),术后异位妊娠率15.7%(21/140例),未妊娠率25.7%(36/1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4.730)、峡部妊娠(OR=0.249)、术前血HCG水平>2000 U/L(OR=2.192)、盆腔黏连(OR=0.363)、异位妊娠史(OR=0.448)以及既往盆腔手术史(OR=0.386)是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手术后患者宫内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在保护生育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尽力消除导致不育的潜在威胁,并重点关注预防措施。
  • 临床分析
    郭超荣1 康辉2
    2025, 33(7): 1635.
    探讨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127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43)及未复发组(n=84),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ER、PR水平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复发组中体质指数(BMI)>25 kg/m2者占比高于未复发组,ER表达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R表达水平低于未复发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高ER及低PR表达为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ER预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约登指数(0.673)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2.17,敏感度53.5%、特异度78.6%;PR预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AUC为0.700,约登指数(0.392)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55,敏感度55.8%、特异度83.3%(均P<0.05)。结论:患者高ER及低PR表达均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术后复发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 临床分析
    张玉平1 宣婉丽2
    2025, 33(7): 1640.
    探究p16/Ki-67双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联合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检测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3月-2024年3月本院就诊的210例宫颈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p16/Ki-67双染、HR-HPV、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血清SCC-Ag检测。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p16/Ki-67双染、HR-HPV、血清SCC-Ag单一及其联合检测对高级别HSIL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对高级别HSIL的诊断效能。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SIL患者HR-HPV阳性率、p16/Ki-67双染阳性率及血清SCC-Ag阳性率均高于慢性宫颈炎患者,HSIL患者的p16/Ki-67双染阳性率及血清SCC-Ag阳性率均高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均P<0.05)。HR-HPV诊断高级别HSIL的灵敏度94.6%、特异度34.6%、准确率55.7%,p16/Ki-67双染诊断高级别HSIL的灵敏度89.2%、特异度84.6%、准确率86.2%,血清SCC-Ag诊断高级别HSIL的灵敏度73.0%、特异度80.2%、准确率77.6%;HR-HPV联合p16/Ki-67双染诊断高级别HSIL的灵敏度86.5%、特异度89.7%、准确率88.6%,3项联合诊断高级别HSIL的灵敏度68.9%、特异度100.0%、准确率89.1%。2项或3项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单一HR-HPV检查(均P<0.05)。结论:p16/Ki-67双染、HR-HPV、SCC-Ag联合检测对高级别HSIL的诊断效能较大,诊断特异度及准确率最高。
  • 临床分析
    刘忠华 邵立志 刘亚
    2025, 33(7): 1646.
    探究四维超声时空关联成像(STIC)评估胎儿畸形(F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0月于本院行产前超声筛查的孕20~24+6周高危孕妇1224例临床资料,均行二维超声、四维超声STIC检查并随访至分娩,以分娩或引产后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四维超声STIC评估FM的价值。结果:1224例共检出FM 31例,发生率为2.53%,其中神经系统畸形9例、颜面畸形8例、心脏畸形2例、心血管畸形4例、肺畸形1例、肾畸形3例、消化道畸形1例、四肢畸形3例。二维超声及四维超声STIC诊断孕妇FM的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别为0.690、0.889,四维超声STIC诊断的一致性更高(P<0.05);四维超声STIC诊断孕妇FM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3.55%、99.58%、99.43%、85.29%、99.83%,二维超声分别为70.97%、99.16%、98.45%、68.75%、99.24%,四维超声STIC诊断FM的灵敏性、准确率、阴性预测率均高于二维超声(P<0.05);四维超声STIC对胎儿颜面畸形、心脏畸形、心血管畸形、肺畸形、肾畸形、消化道畸形及脊柱裂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对脉络膜囊肿、足内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66.7%,总体符合率为93.6%。结论:四维超声STIC在孕中期产前FM筛查中的价值较高,有助于提高胎儿各部位畸形的检出率。
  • 临床分析
    陈开明 白正英 魏鑫
    2025, 33(7): 1651.
    分析Ⅰb~Ⅱa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102例临床资料,均接受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并随访5年,根据远期预后(随访5年死亡)情况分别纳入死亡组(n=31)、存活组(n=71)。分析患者行治疗后远期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其危险因素。结果:102例治疗后远期预后,死亡31例,死亡率为30.39%。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脉管内癌栓、分化程度为低分化、阴道切缘为阳性占比,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水平,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OR=2.136)、分化程度为低分化(OR=1.885)、阴道切缘为阳性(OR=1.900)、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OR=1.908)、NLR升高(OR=1.984)、CA125升高(OR=2.102)为Ⅰb~Ⅱa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Ⅰb~Ⅱa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远期预后不良情况不容乐观,其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指导临床治疗。
  • 临床分析
    哈尼克孜·肉孜 祖菲娅·海排提 阿比丹·吐尔汗江 卢玲岚 韩莉莉
    2025, 33(7): 1656.
    探讨卵巢癌组织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就诊的90例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术中卵巢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标本分别纳入卵巢癌组(n=90)、癌旁组(n=90)。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EACAM-1、HDAC7表达水平;分析CEACAM-1、HDAC7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卵巢癌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卵巢癌组CEACAM-1(74.4%)、HDAC7(72.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25.6%、27.8%),肿瘤直径≥3cm、低分化、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的CEACAM-1阳性表达率(92.9%、91.7%、92.7%、88.0%)、HDAC7阳性表达率(88.6%、88.9%、88.2%、81.3%)高于肿瘤直径<3cm、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Ⅰ~Ⅱ期患者(均P<0.05)。90例术后随访2年,存活68例,生存率为75.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cm(HR=3.931)、FIGO分期Ⅲ~Ⅳ期(HR=3.177)、CEACAM-1 阳性(HR=4.627)、HDAC7阳性(HR=6.203)是卵巢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中CEACAM-1、HDAC7呈阳性高表达,且是影响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 临床分析
    刘晓云 宋秀云 孙琳 王婷婷
    2025, 33(7): 1661.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合并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2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GDM合并肥胖孕妇200例临床资料,根据体重增长情况分为增长不足或下降组(n=82)、正常增长组(n=52)、增长过多组(n=66),比较3组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妊娠相关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增长情况与妊娠结局关系。结果: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患者胎膜早破、早产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分娩方式有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5 min Apgar评分、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窒息、黄疸情况无差异(P>0.05),新生儿体重有差异(P<0.05),产后出血、产后感染、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无差异(P>0.05),子痫前期发生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是GDM合并肥胖孕妇剖宫产和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因素(OR=3.304、3.927),降低阴道顺产率(OR=3.927)。结论:GDM合并肥胖孕妇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剖宫产、子痫前期风险,降低阴道顺产率,对DGM患者妊娠期在优化血糖的同时应加强体重管理。
  • 临床分析
    李珂 张燕云 韩可 徐莉
    2025, 33(7): 1666.
    分析剖宫产术中产妇发生寒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2月本院行剖宫产术产妇458例临床资料,依照7∶3比例将产妇以随机抽样法分成建模组(n=352)和验证组(n=106)。根据建模组产妇术中有无发生寒战分成寒战组和非寒战组,对两个亚组产妇资料开展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查产妇术中寒战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开展内部验证。验证组完成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建模组产妇术中寒战发生率22.2%,其产妇产前体质指数、手术室室温、液体丢失量、术中冲洗量、使用加温毯情况及手术时间与非寒战组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产前体质指数低、手术室室温低、液体丢失量大、术中冲洗量大、加温毯未使用、手术时间长为剖宫产中产妇发生寒战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6项因素构建产妇术中寒战的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显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95%CI 0.783~0.903),拟合优度HL检验χ2=8.030,P=0.254;外部验证显示,模型的AUC为0.856(95%CI 0.800~0.911),拟合优度HL检验χ2=7.793,P=0.238。结论:本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对剖宫产术中产妇寒战发生风险予以有效预测。
  • 临床分析
    周娜 仇铭
    2025, 33(7): 1672.
    摘要目的:探究孕中期超声检查联合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检测诊断胎儿异常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8月-2024年8月在本院筛查出胎儿异常的高危孕妇365例临床资料,以羊水穿刺、引产或分娩后追踪结果为金标准将胎儿异常作为异常组(n=109),胎儿正常为正常组(n=256)。孕中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AFP、uE3水平,超声检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uE3对胎儿异常的诊断价值;四格表法分析超声检查联合母体血清AFP、uE3水平对胎儿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异常组血清AFP(42.33±9.48 U/ml)高于正常组(35.16±8.27 U/ml),血清uE3(5.02±1.35 ng/ml)低于正常组(6.49±1.78 ng/ml)(P<0.05)。孕中期血清AFP、uE3诊断胎儿异常的敏感度78.9%、82.7%,特异度70.8%、66.2%,准确度74.4%、73.5%;超声检查联合血清AFP、uE3水平诊断胎儿异常的准确度89.9%、敏感度81.7%、特异度93.4%(P<0.05)。结论:胎儿异常母体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uE3水平明显降低,孕中期超声检查联合血清AFP、uE3水平对胎儿异常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临床分析
    刘春强 庄倩梅 黄宝加 江矞颖 傅婉玉
    2025, 33(7): 1677.
    探讨产前基因芯片检出临床意义不明变异(VUS)胎儿是否合并结构异常及其妊娠结局,为该类变异的产前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经羊水穿刺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为VUS的胎儿资料,依据父母溯源验证结果分为遗传组、新发组和未验证组,分析各组的妊娠结局及是否合并胎儿结构异常。结果:共纳入237例VUS病例,其中113例进行父母验证,有97例(85.8%)来自遗传(遗传组),16例(14.2%,为新发变异(新发组);另124例未作父母验证(未验证组)。遗传组97例中89例活产(91.8%),8例引产(8.2%);活产的84例目前未见结构异常,4例合并结构异常和1例生长发育落后;引产的8例中1例产前超声检查结构异常和1例宫内死胎;遗传组结构异常率为5.2%(5/97)。新发组16例有9例(56.3%)活产,7例(43.7%)引产,活产儿目前随访未见结构异常,引产7例中有3例产前超声检查结构异常,新发组结构异常率18.8%(3/16)。未验证组124例,引产率21.0%(26/124),结构异常率5.6%(7/124)。做父母验证的遗传组和新发组引产率合计为13.3%(15/113),低于未验证组(P<0.05)。所有VUS胎儿总的结构异常率为6.3%(15/237)。结论:基因芯片检出VUS的胎儿,遗传多于新发,大部分病例分娩后未见结构异常;行父母验证检查可降低引产率;科学客观的产前咨询有助于准父母的妊娠决策。
  • 综述
  • 综述
    曾艳 罗昆蓉
    2025, 33(7): 1682.
    盆腔脏器脱垂(POP)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及产后妇女。POP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社交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其发病率伴随着全球老龄化现象加剧。临床医务保健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POP的预警、诊治及干预措施。起病早期,症状不重可行保守治疗,但症状重、POP-Q≥Ⅱ度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好选择。中盆腔缺陷的纠正对POP手术的总体成功率非常重要。骶骨固定术(LSC)是纠正中盆腔POP的金标准术式,但因术中解剖骶骨区域需要娴熟的腹腔镜技术等原因,并且LSC学习曲线长,尤其针对基层医院盆底外科医生。本文就另一新兴的中盆腔POP手术,即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LLS)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和复习,以期待为临床医生手术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