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孙茉启 毕翠燕 查文娟 陈春美
    2025, 33(6): 1230.
    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6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于术前1d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是否发生焦虑分为焦虑组、无焦虑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术前1d SAS评估得分47.17±11.67分,其中无焦虑57.5%,轻度焦虑24.5%,中度焦虑1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有手术史、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无子女、术前住院时间≥3d均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低、手术史、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无子女、术前住院时间≥3d均影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前产生心理焦虑,临床术前进行评估并针对相关因素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前焦虑水平,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调查研究
    李臻 沈梦圆 陈丹丹
    2025, 33(6): 1235.
    调查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心理弹性、心理一致感及社会支持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初产妇100例,分娩后利用调查基础资料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心理弹性与心理一致感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剖宫产初产妇CD-RISC、SOC-13、SSRS总分分别为52.47±5.28分、55.39±6.02分、30.15±3.96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心理弹性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及社会支持得分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1~42岁、性格内向、合并妊娠疾病、新生儿不健康、心理一致感低、社会支持低为影响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心理弹性与心理一致感及社会支持均存在相关性,且产妇术后心理弹性受年龄、性格、合并妊娠疾病、新生儿状况等因素影响。
  • 调查研究
    李道醒 左力 田雨飞
    2025, 33(6): 1240.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本院NICU内103例早产儿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早产儿家属一般资料、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情况,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NICU早产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间的相关性,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ICU早产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影响因素。结果:NICU早产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程度低水平16.5%、中水平39.8%、高水平43.7%,疾病不确定感总分83.91±12.12分,心理韧性总分67.24±9.69分、社会支持总分26.37±4.43分;疾病不确定感低水平者心理韧性、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中高水平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早产儿病情严重、心理韧性低、社会支持低均为NICU早产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NICU早产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有相关性,提示社会应关注高危患儿家属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家属心理韧性及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减轻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
  • 调查研究
    刘蓓 蔡锋成 陈红 叶俊花 徐萌艳
    2025, 33(6): 1246.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管理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为GDM孕妇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4年1-12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就诊的GDM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孕妇血糖管理行为决策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GDM孕妇血糖管理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258名GDM孕妇血糖管理决策行为总分为(140.55±10.82)分,决策行为总分与心理弹性得分呈正相关(r=0.42, 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文化程度(β=0.22)、较高的家庭人均月收入(β=0.24)、孕周较小(β=-0.19)、参加GDM一日门诊(β=0.26)、社会支持水平(中:β=0.12;高:β=0.30)以及较高的心理弹性(β=0.29)是GDM孕妇血糖管理决策行为的促进因素(P<0.05)。结论:GDM孕妇血糖管理决策行为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孕周、GDM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等因素有关。应加强GDM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个性化的血糖管理方案和决策辅助,有效地管理血糖,保障母婴安全。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陈丽丽 王银 钱夏丽 黄成义 郑明俭
    2025, 33(6): 1251.
    探讨胎盘植入产妇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IIABO)下剖宫产术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本院就诊的120例胎盘植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IABO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辅助下剖宫产术或剖宫产术,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切除术。记录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动脉栓塞术情况、子宫切除情况,新生儿情况(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及42d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以及产后并发症指标(腹部疼痛、感染、发热、供血区缺血)。结果:IIABO组手术时间(133.81±21.43min)、出血量(855.32±103.83ml)、输血量(434.81±67.33ml)小于对照组(167.49±26.41min、1275.32±285.65ml、896.72±183.87ml),行子宫动脉栓塞术(8.3%)和子宫切除术(3.3%)占比低于对照组(23.3%、15.0%)(均P<0.05)。IIABO组和对照组新生儿体重(2723.26±232.84g、2739.26±238.23g),出生5min的Apgar评分(9.41±0.52分、9.43±0.50分),10min Apgar评分(9.80±0.32分、9.78±0.40分)无差异(P>0.05),随访42d两组新生儿均未出现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明显异常,腹部疼痛、感染、发热、供血区缺血总发生率IIABO组(11.7%)低于对照组(26.8%)(P<0.05)。结论:IIABO剖宫产术能有效改善术中出血情况,减少子宫切除率,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 临床研究
    季 颖 姜智明 倪 蕾
    2025, 33(6): 1255.
    探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并行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96例,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根据疗效分为显效组(n=67)与一般组(n=29),计算治疗有效率,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血流分级、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下降且显效组(0.53±0.12分、18.09±3.48分)低于一般组(1.45±0.51分、22.15±2.79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亚量表评分均上升且显效组(80.19±6.75分)高于一般组(72.38±4.86分),显效组肌瘤缩小率[(43.56±6.86)%]大于一般组[(30.86±5.1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肌瘤类型粘膜下肌瘤、肌瘤大小>3cm、肌瘤回声强度高、回声分布不均匀、有粗大血管供养、CDFI血流分级2~3级、造影剂分布特征不均匀均为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介入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肌瘤类型、大小、回声强度、回声分布、粗大血管供养、CDFI血流分级、造影剂分布特征均为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
  • 临床研究
    赵春丽 张洁 刘炳霞 薛飞扬
    2025, 33(6): 1260.
    分析孕晚期阴道微生态指标水平变化与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关系及对分娩结局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本院自2022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孕晚期孕妇中选取400例行GBS检测,比较GBS感染阳性(GBS阳性组)和阴性孕妇(GBS阴性组)阴道微生态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晚期GBS感染与阴道微生态改变的关系;根据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将孕妇分为正常组、失衡组,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结果: GBS阳性组过氧化氢(H2O2)阳性率、pH值异常率、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阴道清洁异常率均高于GBS阴性组;Spearman分析显示,H2O2阳性率、pH值异常率、阴道清洁异常率、BV阳性率与孕晚期GBS感染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2O2阳性、阴道清洁度异常、pH值异常、BV阳性均是孕晚期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阴道微生态失衡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剖宫产率、新生儿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两组未见差异(P>0.05)。结论:孕晚期阴道微生态改变与GBS感染、分娩结局密切相关,临床应高度重视H2O2阳性、阴道清洁度异常、高pH值、BV阳性的孕晚期孕妇,以减少不良分娩结局发生。
  • 临床研究
    王佳雯 程静新 丁薇薇 刘春梓 肖逸静 段文芝
    2025, 33(6): 1266.
    观察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和子宫肌瘤挖除治疗术后的妊娠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5例,患者术后均存在强烈的生育意愿。根据治疗方案分为HIFU组(n=42,行子宫肌瘤HIFU治疗)和挖除组(n=43,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康复时间、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3个月月经周期2~4d时性激素水平,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血流灌注指数、阻力指数、子宫动脉血流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年妊娠情况。结果:HIFU组住院时间、康复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挖除组,失血量低于挖除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泌乳素、雌二醇水平均降低(P<0.05),但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血流灌注指数、阻力指数、子宫动脉血流量均降低(P<0.05),但两组无差异(P>0.05);HIFU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1%)低于挖除组(23.3%),妊娠成功率(45.2%)高于挖除组(20.9%)(均P<0.05),术后2年复发率、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子宫肌瘤挖除术,HIFU治疗在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对患者的妊娠能力无显著影响,可作为具有生育意愿的子宫肌瘤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 临床研究
    徐丽群 熊文雯 陈文芬
    2025, 33(6): 1271.
    观察序贯口服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联合宫腔球囊用于宫腔粘连(IUA)分离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4例IU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戊酸雌二醇联合宫腔球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序贯口服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治疗联合宫腔球囊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IUA复发及妊娠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轻度粘连2例(3.8%);对照组轻度粘连4例(5.6%),中度粘连1例(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5.22±0.44)mm、(6.84±0.57)mm、(7.73±0.79)mm,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87±0.48)mm、(6.17±0.52)mm、(6.87±0.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月经恢复时间为(2.08±0.69)月,短于对照组的(2.73±0.97)月(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月经量评分(62.37±13.26)分,高于对照组的(54.73±10.14)分(P<0.05)。观察组发生头痛、乳房胀痛、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7例(13.5%),对照组5例(9.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妊娠24例(46.2%)、自然流产5例(9.6%),IUA复发2例(3.8%);对照组妊娠16例(30.8%)、自然流产3例(5.8%),IUA复发6例(11.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序贯口服戊酸雌二醇、地屈孕酮联合宫腔球囊用于IUA分离术后,较戊酸雌二醇联合宫腔球囊治疗,在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恢复时间及经量方面更具优势。
  • 临床研究
    高妍 李朝辉 王颖
    2025, 33(6): 1276.
    观察加减瓜石汤联合戊酸雌二醇/雌二醇环丙孕酮治疗月经过少病胃热津伤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80例月经过少或月经量减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加减瓜石汤,于月经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续用药21d,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月经量、疗效指数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5.1%)(P<0.05)。治疗后,两组月经量少、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心胸烦闷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E2水平明显升高,血清FSH、FSH/LH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加减瓜石汤联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月经过少病胃热津伤证的临床疗效明显,能改善临床症状,调节卵巢激素水平。 
  • 临床研究
    张利霞1 南方1 程佳1 陈芳2
    2025, 33(6): 1280.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3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FIGO分期为 IA1期、IA2期和IB1期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腹腔镜组)和开放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组(开放手术组)各60例,比较两组近期手术疗效。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膀胱/输尿管/肠道损伤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量、导尿管和引流管保留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盆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占比、阴道边缘病理阳性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的阴道残端闭合时间为(9.7±0.3)min,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的(13.5±0.4)min (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为(251.4±23.1)ml,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的(296.7±26.6)ml(P<0.05),腹腔镜组术中输血占比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2个月、20个月。腹腔镜组中位无病生存率(DFS)为34个月,开放手术组为29个月,无统计学差异(HR=0.641,P=0.25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症的近期疗效较好。
  • 临床研究
    邵甜 李晓欣 田蕾蕾
    2025, 33(6): 1284.
    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低剂量间羟胺对高龄二次剖宫产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132例高龄二次剖宫产产妇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66)。麻醉开始前20 min观察组泵入间羟胺0.04μg/kg/min、对照组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并发症、新生儿相关指标脐动脉血酸碱度(pH)值、出生1min及5min Apgar评分、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8.2%),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1min及5min Apgar评分、PaCO2、PaO2均高于对照组;麻醉前(T0)两组HR、MAP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HR、MA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产妇术后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81.8%)(均P<0.05)。结论:低剂量间羟胺麻醉可以减少高龄二次剖宫产产妇并发症,改善新生儿早期健康状态,稳定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术后满意度。
  • 临床研究
    刘莉1 沈翔1 江琳1 安娜1 单家媛1 谢晓海2
    2025, 33(6): 1289.
    观察剖宫产术后艾司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静脉自控(PCIA)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抑郁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本院择期行剖宫产孕产妇120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术毕单药组PCIA配方应用布托啡诺,联合组PCIA配方应用艾司氯胺酮、布托啡诺。两组于术后2、4、8、12、24、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静息时及活动时疼痛情况,术后2、24、48h静息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观察术前及术后48h产妇去甲肾上腺素(N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血清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水平,观察术后48h内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术后2、4、8、12、24、48h时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单药组,术后2、24、48h HR、MAP均低于单药组;术后48h两组NE水平均上升,BDNF、PRL、E2、P水平均下降,但联合组NE(155.26±41.02 ng/ml)、BDNF(19.58±2.25 ng/ml)变化幅度小于单药组(185.67±45.21 ng/ml、17.56±3.24 ng/ml)(均P<0.05)。两组PRL、E2、P水平无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15.0%、20.0%)无差异(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镇痛效果确切,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抑郁情绪,对性激素无影响,安全性较好。
  • 临床研究
    张淑娟 李放 宋琳琳 王震生
    2025, 33(6): 1295.
    探究罗哌卡因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浓度递增用于足月妊娠初产妇分娩自控镇痛(PCEA)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单胎、足月妊娠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126例,均接受罗哌卡因硬膜外注射麻醉,根据简单化随机分组将产妇分为固定组(n=63,罗哌卡因+舒芬太尼持续固定背景输入)与递增组(n=63,罗哌卡因+舒芬太尼浓度递增法输入)。对比两组围产期指标,于镇痛前(T0),镇痛后30 min(T1),镇痛后1h(T2),镇痛后2h(T3),宫口开全时(T4),胎儿娩出时(T5)评估两组疼痛评分(VAS)、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Bromage)评分与镇静评分(Ramsay),胎儿娩出脐动脉血气pH、剩余碱值(BE)、新生儿Apgar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递增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出血量、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产钳率均低于固定组(均P<0.05),两组第三产程、镇痛时间、顺产率无差异(P>0.05);两组VAS呈先降后升趋势,T4、T5时递增组VAS评分(3.95±0.32分、4.35±0.52分)均低于固定组(4.33±0.50分、4.83±0.60分)(P<0.05);Bromage两组呈上升趋势,但T2~T5时递增组Bromage评分均低于固定组(P<0.05);两组Ramsay呈先升后降趋势,T2~T5时递增组Ramsay评分均高于固定组(P<0.05);两组胎儿脐动脉血气pH、BE及娩出1min时Apgar评分均无差异(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4.8%、7.9%)无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PIEB浓度递增可对足月妊娠初产妇分娩产生良好镇痛镇静效果,稳定产妇生命体征,未增加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
    付 倩 叶鹏飞 李倩倩
    2025, 33(6): 1301.
    观察苯磺顺阿曲库铵(CIS)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4月本院收治的宫腔镜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n=54,给予常规全身麻醉),联合组(n=56,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CIS联合丙泊酚)并同时执行精细化围麻醉期护理模式。比较插管条件优良率、应激反应、心率、平均动脉压(MAP)、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作用时间、残余肌松效应持续时间、拔管4个成串刺激(TOF)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的插管条件优良率(92.9%)高于常规组(79.6%),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心率、MAP均低于常规组,麻醉起效时间(2.27±0.53 min)、麻醉作用时间(36.53±8.74 min)均长于常规组(2.03±0.44 min、32.75±8.15 min),残余肌松效应持续时间(10.52±3.06 min)、拔管TOF恢复时间(59.24±10.45 min)均短于常规组(14.47±4.31 min、72.11±14.73 min),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低于常规组(14.8%)(均P<0.05)。结论:CIS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肯定,可改善插管条件,减轻应激反应、围拔管期残余肌松效应,利于稳定心率、MAP,且安全性较好。
  • 临床研究
    李彤 刘克南 王朵
    2025, 33(6): 1306.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多感官刺激(MS)对早产儿喂养进程及家属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153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7)与对照组(n=76),观察组接受NNS联合MS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过度时间、首次喂养持续时间、喂养进程等,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喂养过渡时间(11.45±2.14d)、肠道营养达418.4kJ时间(11.42±3.07d)均低于对照组(15.23±2.35d、14.56±3.15d),首次进食最初5min摄奶量(14.86±1.67ml)、首次经口喂养持续时间(9.56±2.74min)均高于对照组(11.26±1.46ml、4.75±1.08min),不同阶段的喂养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于40周胎龄时的行为能力(10.46±0.63分)、主动肌张力(7.24±0.56分)、被动肌张力(7.21±0.53分)、一般评估(6.03±0.45分)、原始反应(6.11±0.50分)以及总分(37.06±1.82分)均高于对照组(9.98±0.56分、6.91±0.64分、6.95±0.54分、5.81±0.51分、5.92±0.53分、35.58±1.94分),家属满意率(98.7%)高于对照组(89.5%)(均P<0.05)。结论:NNS联合MS干预可提高早产儿喂养效果,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陈丹 卞海艳 高倩 柳鹤 李凤文 刘晓伟 王倩
    2025, 33(6): 1311.
    探讨不同时机椎管内分娩镇痛联合助产士主导陪伴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4年3月本院产科接受椎管内镇痛分娩的GDM产妇80例,根据不同时机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两组,分别在宫口开启≥3cm(37例,对照组)或<3cm(43例,观察组)行椎管内分娩镇痛联合助产士主导陪伴。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各产程时间、分娩2h后出血量、分娩后血糖水平、会阴情况及新生儿出生血糖水平、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411.65±87.56 min)短于对照组(499.74±113.56 min)(P<0.05),第二、第三产程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分娩后血糖水平(6.48±0.88 mmol/L)低于对照组(7.23±1.64 mmol/L)(P<0.05)。两组分娩2h后出血量、会阴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血糖水平和出生5min Apgar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低于对照组(32.4%)(P<0.05)。结论:在宫口开启<3cm时行椎管内分娩镇痛联合助产士主导陪伴相比于宫口开启≥3cm时效果更好,可缩短第一产程时长,且对分娩后出血量、GDM产妇及新生儿血糖水平无影响。
  • 临床研究
    谢腾业 崔静 周智维
    2025, 33(6): 1316.
    探讨手术室低温前瞻性干预联合疼痛管理对剖宫产初产妇寒颤及疼痛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本院拟行剖宫产手术的85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干预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手术室低温前瞻性干预联合疼痛管理护理。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寒颤、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疼痛评分干预组手术当天(5.18±1.06分)、术后1天(3.45±0.62分)、术后2天(3.02±0.75分)均低于对照组(6.12±0.83分、4.51±0.81分、3.49±0.89分),术中发生低温频次(2.3%)低于对照组(14.3%),颤抖频次(4.7%)、颤抖严重程度评分(1.57±0.18分)均低于对照组(26.2%、2.05±0.21分),护理服务态度(4.16±0.31分)、用药咨询(4.16±0.11分)、健康教育(4.28±0.14分)、护患沟通(4.05±0.29分)评估均高于对照组(3.97±0.49分、3.72±0.35分、3.90±0.31分、4.07±0.23分)(均P<0.05)。结论:手术室低温前瞻性干预联合疼痛管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初产妇术中颤抖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
  • 临床研究
    贾艳南1 王春兰1, 2 叶秀萍1 马琳琳1
    2025, 33(6): 1320.
    研究施拉姆双向传播理论指导下的输液港管理教育模式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3年1月-2024年2月诊治的卵巢癌患者321例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基于施拉姆双向传播理论的线上线下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化疗依从性、心理弹性评分、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完全依从性(59.0%)、心理弹性各个维度及总评分(73.15±10.34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4.4%、65.09±10.73分),护理满意度(86.3%)高于对照组(68.1%)(均P<0.05)。结论:基于施拉姆双向传播理论的线上线下健康教育应用于卵巢癌患者输液港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化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高慧1 丁雪1 向敏2 陈燕1
    2025, 33(6): 1325.
    探究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快速康复护理,以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评分(KPS评分)评估康复效果,对比两组手术恢复指标以及KPS评分,KPS评分≥70分纳入良好组,<70分纳入不良组,对比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指标以及心理因素[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康复效果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KPS评分(88.45±4.56分)高于对照组(72.54±3.45分)(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体质指数(BMI)高、肿瘤直径大、SAS评分高、SDS评分高,保护因素包括经阴道、悬线吊法使用、罗哌卡因腹腔镜复合麻醉容量25ml。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康复效果,且年龄大、BMI高、肿瘤直径大、术前焦虑抑郁心理、手术入路、麻醉药物容量以及悬线吊法使用等因素均会对康复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应针对以上因素制定合理优化手术方案。
  • 临床研究
    郭瑞1 林琳1 郭倩1 王彩兰2
    2025, 33(6): 1331.
    分析体位及气道分级管理应用于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22年1月-2024年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病例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实施体位干预及气道分级管理措施。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干预前后血氧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80.8%),临床症状(咳嗽、肺部啰音、气促)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且观察组(96.39%±8.05%、93.05±5.84 mmHg、42.13±4.76 mmHg)优于对照组(92.57%±7.93%、84.39±4.78 mmHg、48.24±4.91 mmHg),观察组心率(143.56±5.11)、呼吸频率(40.39±4.73)均低于对照组(150.44±4.90、46.23±4.58)(均P<0.05)。结论:体位干预及气道分级管理应用于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提高,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儿呼吸循环状态,纠正血气指标,促进疾病康复。
  • 临床研究
    祁纯 程思怡 张蕤
    2025, 33(6): 1336.
    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理念的风险预警干预护理在降低卵巢囊肿(OC)患者术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应激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4年8月本院确诊且接受择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的OC患者190例,将2022年1月-2023年1月入院的OC患者纳入对照组(n=95例),将2023年2月-2024年8月入院的OC患者纳入观察组(n=9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基于前馈控制理念的风险预警手术室护理,两组护理均持续2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不同时间点[手术室后10min或麻醉诱导前(T1)、气腹后10 min(T2)、解除气腹后5 min(T3)、手术结束(T4)]患者的鼻咽温度、术后意识恢复后寒战、围术期风险事件(低体温、寒战、低血压、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鼻咽温度、Cor、NE、AD主效应,交互作用均有差异且T2~T4观察组鼻咽温度、Cor、NE、AD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意识恢复后寒战发生、围术期风险事件(16.8%)发生均低于对照组(35.7%),总满意度(84.2%)高于对照组(93.7%)(均P<0.05)。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理念的风险预警干预护理可用于卵巢囊肿手术,在降低术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应激反应有一定优势。
  • 临床研究
    张媛 王曼曼 王聪艳 陈娜娜
    2025, 33(6): 1342.
    探究认知平衡理论下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对卵巢癌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6月本院接受的102例卵巢癌术后患者,依据建档时间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认知平衡理论下的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干预3个月并评估效果。比较干预前后两组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癌症疲乏量表(CFS)评分、卵巢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O)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ESCA评分(136.49±10.37分)、CD-RISC各维度评分及总分(72.49±12.58分)、FACT-O各维度评分及总分(101.92±11.75分)均高于对照组(112.64±9.74分、61.26±11.63分、84.12±10.65分),MUIS评分(58.71±6.37分)、CF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17.65±3.69分)均低于对照组(73.62±7.51分、25.33±4.72分),护理满意度(94.1%)高于对照组(76.5%)(均P<0.05)。结论:认知平衡理论下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卵巢癌术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癌因性疲乏,提高自护能力及心理弹性水平,改善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
  • 临床研究
    李静 李天杰 王海凤
    2025, 33(6): 1348.
    构建并应用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 安全护理方案对急诊异位妊娠患者围术期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本院就诊的妇科急诊异位妊娠患者120例,将HACCP干预前后收入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58例)和干预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组采用基于HACCP的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妇科急诊滞留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抢救落实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指标及手术配合度。结果:干预组送入抢救室时间(11.6±1.8 min)、完成术前检验(12.1±2.4 min)、送入手术室时间(4.2±3.0 min)及急诊总滞留时间(27.9±4.5 min)均短于对照组(16.7±2.0 min、20.3±4.5 min、7.5±4.8 min、44.6±6.3 min),问诊不规范(8.6%)、分诊差错(10.3%)及医生诊疗延误(12.1%)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0、0、0),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1%)低于对照组(27.6%),患者手术配合度(96,8%)高于对照组(82.8%)(均P<0.05)。结论:应用基于HACCP理论的妇科急诊异位妊娠患者围术期安全护理方案,能够缩短患者急诊滞留时间,降低问诊不规范、分诊差错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手术配合度提升。
  • 临床研究
    信莉莉 王新燕 黄昌英 尤慧娟
    2025, 33(6): 1353.
    分析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理念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心理状态、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5年3月本院收治GDM产妇108例,分为常规组(n=54,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n=54,采用基于IMB理念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心理弹性、心理压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统计两组分娩结局。结果:干预后分娩后评估,观察组正面、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量表(70.12±6.18分)、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109.43±16.25分)评分均高于常规组(65.01±5.69分、101.89±13.58分),心理压力评分(45.45±4.10分)低于常规组(48.01±4.68分),自然分娩率(74.1%)高于常规组(55.6%)(均P<0.05)。结论:对GDM产妇分娩前采用基于IMB理念的产前心理弹性支持干预后,分娩后正面情绪、心理弹性增强,负面情绪、心理压力减轻,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均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且自然分娩率提高。
  • 临床研究
    王双 丁 耘 殷茵
    2025, 33(6): 1358.
    探究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干预模式联合Ritgen手法对阴道分娩初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拟行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干预模式联合Ritgen手法,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无裂伤4例、I度64例、II度7例)低于对照组(无裂伤0例、I度59例、II度16例)(P<0.05),两组均未发生Ⅲ、IV度裂伤;观察组产后48h 疼痛评分(3.11±0.43分)低于对照组(3.89±0.48分),产后2h(256.77±28.33ml)及24h(309.91±38.75ml)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310.63±34.67ml、387.29±41.25ml),胎头拨露5cm至胎儿娩出时间(5.07±0.75min)短于对照组(6.43±1.11min)(均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84.0%)(P<0.05)。结论: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干预模式联合Ritgen手法可以减轻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会阴裂伤程度,减轻分娩后疼痛,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马燕 冯海兰 努尔色塔 池艳娟
    2025, 33(6): 1363.
    探讨采用基于Roy适应模式的产科积极心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及其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4年4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接受基于Roy适应模式的产科积极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母乳喂养依从性、负面情绪、睡眠质量、自我效能评分、对母亲角色的适应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初产妇相较于对照组SDS评分(41.62±5.05比51.67±5.36)、PSQI评分(8.24±0.83比11.26±1.14)、产后SAS评分(40.25±4.73比48.67±5.12)低(P<0.05),泌乳始动时间短[(20.54±2.12)h比(26.41±2.64)h](P<0.05),且术后24h泌乳量[(31.23±3.46)ml比(21.56±2.97)ml]、母乳喂养依从率(96.1% 比 78.4%)、角色适应能力的优良率(96.1%比82.4%)、术后48h母乳喂养率(90.2%比68.6%)、护理满意率(100.0% 比 88.2%)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初产妇相较于对照组健康行为评分(11.56±1.29比8.35±0.97)、药物治疗评分(10.87±1.69比7.28±0.62)、遵医行为评分(9.16±0.97比7.98±0.75)以及日常行为评分(8.26±0.76比5.78±0.64)高(P<0.05)。结论:对初产妇进行基于Roy适应模式的产科积极心理干预,可缩短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提高术后24h泌乳量以及术后48h母乳喂养率,降低初产妇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护理满意度较高。
  • 临床研究
    戴翔 李隽 蔡文倩 熊乾
    2025, 33(6): 1369.
    探讨突变扩增系统实时荧光定量扩增法(ARMS-qPCR)用于检测GJB2基因235delC突变引起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方法:以GJB2 235delC基因序列为靶基因,基于该位点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运用 ARMS-qPCR技术对GJB2 235delC基因位点进行检测,从而区分野生型、突变纯合型和突变杂合型。同时以GJB2 235delC型样本53例及耳聋基因室间质评标准质控物45例作对比验证。结果:ARMS-qPCR的方法能有效区分GJB2 235delC野生型、突变纯合型和突变杂合型,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ARMS-qPCR方法检测GJB2 235delC基因突变引起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简便快速,成本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 临床分析
  • 临床分析
    张蔚 耿琳琳 张广志 郭永 周宝琳 陈娟
    2025, 33(6): 1375.
    探讨添加生长激素(GH)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供精人工授精(AI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3次AID治疗失败后添加生长激素辅助治疗的DOR患者66例临床资料,比较患者GH添加周期与未添加周期时AID周期临床资料及其妊娠结局。结果:患者GH添加周期时年龄、不孕年限及既往AID失败周期数高于未添加周期时,而窦卵泡数、AMH水平低于未添加周期时(均P<0.05);GH添加周期及未添加周期时患者基础FSH水平、HCG日优势卵泡数、HCG日优势卵泡直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GH添加周期时患者HCG日A型子宫内膜占比(65.2%)、临床妊娠率(24.2%)、活产率(21.2%)均高于未添加周期时(43.9%、4.6%、0)(均P<0.05),流产率GH添加周期时(12.5%)低于未添加周期时(100%)(P<0.001),生化妊娠率无差异(1.5%比3.0%,P>0.05)。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表明,在校正年龄、不孕年限、既往AID失败周期数等影响因素后,只有添加GH与临床妊娠率增加显著相关(OR=19.420,95%CI 3.886~97.050,P=0.000)。结论:添加生长激素可以改善卵巢功能减退患者供精人工授精的妊娠结局。 
  • 临床分析
    陈陆霞1 刘丹1 陈香2
    2025, 33(6): 1381.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鉴别诊断子宫肌瘤(UF)和子宫腺肌瘤(AMA)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2024年8月在南通瑞慈医院和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宫病变患者770例临床资料,以组织病理结果为确诊依据,将经阴道与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UF与AMA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UF与AMA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计算诊断效能指标。结果:子宫病变患者770例中,经阴道与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检出UF497例、AMA273例,经阴道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UF与组织病理诊断UF的Kappa值为0.881,检出AMA与组织病理诊断AMA的Kappa值为0.86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UF与AMA在宫腔形态、病灶边界、切面回声类型、宫腔线移位、内部囊性液性暗区、假包膜、子宫肌壁生长方向和微钙化等特征均有差异,超声最大血液流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有差异(均P<0.05)。770例子宫病变患者中,经阴道与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检出UF的灵敏度95.6%、特异度93.0%、准确度94.7%、阳性预测值96.2%和阴性预测值91.9%,检出AMA的灵敏度92.2%、特异度95.2%、准确度94.2%、阳性预测值91.2%和阴性预测值95.8%,与检出UF相比,检出AMA的阳性预测值较低、阴性预测值较高(P<0.05)。结论:UF与AMA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各有不同,经阴道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鉴别诊断UF与AMA效能较高。
  • 临床分析
    周海霞 马湛 赵丽娟 王璐 张鹏杰 岳红利
    2025, 33(6): 1386.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组织多普勒成像与时间-空间相关成像(TDI-STIC)技术胎儿心功能参数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GDM孕妇97例为观察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9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血HbA1c水平及其TDI-STIC胎儿心功能参数。结果:观察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的比值(Ea/Aa)低于对照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左/右心室壁舒张末期厚度(LVWD/RVWD)、左/右心室壁收缩末期厚度(LVWS/RVWS)、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高于对照组,血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DM孕妇外周血HbA1c水平与LVWD、RVWD、LVWS、RVWS、IVSD、左右心室Tei指数呈正相关,与二尖瓣环Ea/Aa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GDM孕妇外周血HbA1c水平及TDI-STIC技术胎儿心功能参数出现异常,提示应对GDM孕妇加以关注,以指导临床干预。
  • 临床分析
    陈肖静1 马敏1 刘慧强2
    2025, 33(6): 1391.
    探讨孕妇甲状腺功能和体重与早发型子痫前期(PE)及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长治市人民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就诊的孕产妇253例临床资料,其中早发型PE组98例,正常妊娠对照组15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孕产妇甲状腺功能和体重与早发型PE及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结果:早发型PE组孕前 BMI、孕期体重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FT4水平低于对照组;早发型PE组新生儿及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孕妇FT4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和早发型PE相关,TSH水平与新生儿体重、早产和早发型PE相关,孕前BMI与新生儿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值与妊娠结局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早发型PE、年龄大、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合并症是不良妊娠结局独立危险因素,孕前BMI降低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孕妇甲状腺功能异常与早发型PE发生、妊娠结局相关,监测孕妇甲状腺功能对早发型PE预防及管理有临床意义。
  • 临床分析
    彭友晋 王玲玲
    2025, 33(6): 1396.
    探究多孔腹腔镜(MPLS)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EC)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早期EC患者110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行MPLS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设为MPLS组(n=62),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开腹组(n=4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膀胱功能、术前与术后排尿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情况。MPLS组根据随访1年预后情况,将出现复发或死亡患者设为预后不良组,余为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PLS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EC不良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开腹组相较,MPLS组术中出血量和膀胱剩余尿量明显降低,手术、留置导尿管、初次排尿、排尿完全恢复及出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排尿功能相关指标自由尿流率、充盈时膀胱压、排尿期同步压力流率均改善,GQOLI-74评分提高,且MPLS组效果更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3.861,95%CI 1.685~8.847)、临床分期Ⅰb期(OR=1.960,95%CI 1.191~3.225)、术前糖类抗原125≥35μg/ml(OR=4.604,95%CI 1.986~10.674)为早期EC患者MPLS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PLS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EC效果显著,临床分期Ⅰb期、年龄≥60岁、术前糖类抗原125≥35μg/ml为影响MPLS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分析
    杨冬梅1 雷雪梅1 于英明1 陈 东2
    2025, 33(6): 1402.
    探究盆腔异位妊娠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2月-2024年8月本院经手术确诊的盆腔异位妊娠患者72例,分析患者术前超声与CT检查图像,总结CT影像特征,评估CT诊断盆腔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结果:手术诊断结果显示,72例中输卵管妊娠42例、切口妊娠17例、卵巢妊娠10例、宫角妊娠3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1.9%(59/72),漏诊6例、误诊7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4.4%(68/72),漏诊2例、误诊2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盆腔异位妊娠CT影响表现主要为盆腔存在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的囊实性肿块或混杂信号肿块,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盆腔异位妊娠存在一定特征性的CT影像表现,可用于疾病诊断且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临床分析
    李延荣 刘雪妮 冯 晶 齐进利
    2025, 33(6): 1405.
    分析孕晚期脐动脉超声参数联合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孕晚期GDM孕妇167例临床资料,根据其妊娠结局分为不良组(n=35)与对照组(n=132)。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脐动脉超声参数联合HOMA-IR对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比及搏动指数(PI)、收缩期/舒张期流速比(S/D)、阻力指数(RI)、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PI、S/D、RI、HOMA-IR升高均为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脐动脉超声参数PI、S/D、RI联合HOMA-IR诊断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0.871)及敏感度(88.6%)较各指标单独诊断提高(P<0.05)。结论:孕晚期脐动脉超声参数联合HOMA-IR可提高对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对临床评估及干预具有临床意义。
  • 临床分析
    马云 赵超 齐保险
    2025, 33(6): 1410.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空腹C肽(FCP)、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GDM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孕中期GDM患者82例为GDM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88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GDM影响因素,以受试者特征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CP、血脂及HbA1c预测GDM价值。结果:GDM组孕前体质量指数、妊娠期糖尿病家族史、孕次、FCP、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高血压史、冠心病史、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25 kg/m2、存在GDM家族史、孕次≥2次、FCP、HbA1c、TG、LDL-C升高是GDM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FCP、HbA1c、LDL-C、TG联合预测GDM的曲线下面积为0.989,灵敏度为96.3%,特异性为96.6%,且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GDM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孕前体质指数高、GDM家族史、孕次多,以及FCP、HbA1c、LDL-C、TG水平异常升高,孕早期测定上述4项指标可为GDM发生提供一定预测价值。
  • 临床分析
    侯祎1 唐建芬1 吴蓓娇1 朱燕萍2
    2025, 33(6): 1415.
    探究子痫前期(PE)孕妇血清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成纤维生长因子19(FGF19)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与PE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7月13日-2024年5月1日本院就诊的PE孕妇60例为观察组,同期产前检查正常妊娠孕妇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临床资料,比较血清sFlt-1、FGF1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记录其右侧肱动脉内皮血管扩张(FMD)值,探讨各指标与PE发病关系。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Flt-1(1215.13±78.16 pg/ml)、FGF19(271.41±19.46 ng/L)水平和FMD值(17.13±2.13)%均高于对照组(268.16±25.45 pg/ml、221.12±16.12 ng/L、12.22%±1.58%)(均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血清sFlt-1、FGF19水平和FMD值升高是P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3指标诊断孕妇PE均有较高价值,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81、0.929、0.859。结论:PE孕妇血清sFlt-1、FGF19水平和FMD值均异常升高,且均为P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PE发生均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和实施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临床分析
    何露 吴金虹 杨堃 刘芳
    2025, 33(6): 1420.
    探析高龄孕妇孕中期甲状腺激素、维生素B12水平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关联性并分析其对FGR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4年7月本院收治的高龄(≥35岁)孕妇104例,观察孕中期孕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维生素B12水平和FGR情况,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维生素B12水平与FGR发生的关系。结果:FGR孕妇血清TSH、TPO-Ab水平高于非FGR孕妇,FT4、维生素B12水平低于非FGR孕妇(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SH、TPO-Ab水平与胎儿腹围、头围、股骨长、双顶径呈负相关(P<0.05),FT4、维生素B12水平与胎儿腹围、头围、股骨长、双顶径成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年龄大、TSH高、TPO-Ab高是孕中期发生FGR的危险因素(P<0.05),体质指数高、FT4高、维生素B12水平高是孕中期发生FGR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SH、FT4、维生素B12、TPO-Ab水平评估孕中期发生FG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705、0.782、0.772,敏感性均>90.0%。结论:FGR孕妇孕中期血清TSH、TPO-Ab、FT4等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异常变化及维生素B12水平偏低,这些指标异常是孕期发生FGR的相关因素,且对FGR有一定评估价值。
  • 临床分析
    郭晓波 游玉平
    2025, 33(6): 1425.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MCL1)联合超声对异位妊娠(E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3年7月-2024年7月收治的EP患者88例为EP组,正常宫内妊娠孕妇94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MP9、MCL1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MP9、MCL1诊断EP的价值,血清MMP9、MCL1联合超声诊断效能采用四格表计算。结果:EP组β-hCG和MCL1(9.08±2.10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13.62±3.03 ng/ml),MMP9水平(406.25±64.18μg/L)高于对照组(334.56±51.39μg/L)(均P<0.05)。超声诊断EP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90.4%,Kappa检验显示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80,P<0.001)。相较对照组,EP组子宫内膜厚度较薄,RI和PI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hCG升高、MCL1升高和子宫内膜厚度增加为EP的保护因素,MMP9升高、RI升高和PI升高为EP的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MMP9联合MCL1诊断EP的敏感度78.4%、特异度88.3%;血清MMP9、MCL1联合超声诊断EP的敏感度95.5%、特异度87.2%。结论:EP患者血清MMP9水平较高、MCL1水平较低,血清MMP9、MCL1联合超声诊断EP的敏感度最高。
  • 临床分析
    刘景雁 郭永华 张锐
    2025, 33(6): 1431.
    探讨中晚孕期胎盘肥厚的影响因素及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产前检查妊娠20周后单胎孕妇,其中发现胎盘肥厚(>5.0 cm)111例作为病例组,胎盘厚度正常及轻度增厚(2.1~5.0cm) 208例为对照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可能引起胎盘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两组体质指数(BMI)、检查孕中/晚期、孕次、初产妇、辅助生殖、基础疾病/合并症(妊娠其糖尿病、高血压、贫血)、新生儿性别等指标无差异(P>0.05),病例组年龄、肥胖、存在胎盘血窦和胎盘厚度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肥胖及胎盘存在血窦是中晚孕期胎盘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发生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占比无差异(P>0.05),病例组出现早产(分娩<37周)、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围产期腹痛及出血、胎盘局灶性梗死及脐带插入点偏心或帆状插入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肥胖及胎盘出现血窦会增加中晚孕期胎盘增肥厚风险,胎盘肥厚可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
  • 临床分析
    常正江 王秋艳 李 宇
    2025, 33(6): 1436.
    观察择期剖宫产新生儿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2年3月本院接收的择期剖宫产新生儿105例作为剖宫产组,其中新生儿湿肺(TTN)2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32例、正常新生儿52例,同期经阴道分娩健康足月新生儿49例为阴道分娩组,记录各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采集新生儿出生后5min内脐静脉血,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Cor、ACTH水平,统计分娩方式、早产、羊水情况及围产期并发症等因素对新生儿Cor、ACTH影响并行相关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剖宫产组出生后Apgar评分≤7分占比大于阴道分娩组,pH≤7.2占比低于阴道分娩组,Cor(51.23±10.73 μg/L)、ACTH水平(11.14±1.61 μg/L)低于阴道分娩组(184.25±20.72 μg/L、35.48±4.79 μg/L),且剖宫产组中RDS、TTN患儿血清Cor与ACTH水平均低于正常新生儿(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异常、宫内窘迫、妊娠期并发症、TTN、RDS是剖宫产新生儿脐血Cor与ACTH表达异常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新生儿Cor、ACTH表达水平低于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妊娠期并发症、RDS与TTN均能影响剖宫产新生儿脐血Cor、ACTH表达水平。
  • 临床分析
    王金花1 宋宁2 郑佳能3 董敏3 王书涵4
    2025, 33(6): 1441.
    评价中孕期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筛查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6月本院接受产前检查的中孕期孕妇3996例临床资料,均进行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并随访,分析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新生儿超声检查及引产儿病理解剖结果符合情况,计算产前超声检查胎儿CHD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以及检出胎儿CHD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经新生儿超声检查结果及引产儿病理解剖结果证实,3996例中孕期孕妇中有30例胎儿患有CHD(0.7%),产前超声检查诊断28例,产前超声胎儿CHD检出率为93.3%,漏诊率为6.7%;产前超声检出的28例CHD胎儿中,20例正常分娩后经新生儿超声检查确诊,8例引产后经病理解剖确诊,误诊率为0%,灵敏度93.3%、特异度100%及准确性99.95%。高危孕妇中CHD胎儿发生率(2.1%,6/286)高于非高危孕妇(0.7%,24/3710)(P<0.05)。结论:中孕期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CHD的检出率及诊断率较高,高危孕妇CHD胎儿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高危人群产前超声检查。
  • 临床分析
    吴晓远1 杜青心1 马华姝1 马雨鸿1 王君颖2 王松梅2
    2025, 33(6): 1445.
    探讨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尿潴留(PUR)发生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应用目的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8月本院阴道分娩初产妇临床资料,出现PUR的52例为PUR组,1:2比例未出现PUR的阴道分娩初产妇104例为非PUR组。收集产妇一般人口学资料、妊娠与产时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阴道分娩初产妇出现PUR的可能影响因素,有意义指标采用LASSO回归行降维处理,将优化后获得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独立影响因素,通过R软件建立阴道分娩初产妇出现PUR的Nomogram风险预警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与H-L检验、决策曲线与临床影响曲线判断模型预警效能、校准能力、临床效益。Bootstrap法行内部验证。结果:PUR组存在产前焦虑症状、有分娩镇痛、使用缩宫素、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占比以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均高于非PUR组,有妊娠期锻炼习惯、产后2 h内排尿占比低于非PUR组(均P<0.05)。LASSO回归获得6个非零系数变量(产前焦虑症状、分娩镇痛、产钳助产、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2 h内排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焦虑症状、应用分娩镇痛、产钳助产、第二产程时间长为阴道分娩初产妇出现PUR危险因素,产后2 h内排尿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omogram风险预警模型预测阴道分娩初产妇出现PUR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预测敏感性0.904、特异性0.788、准确性0.827。校准曲线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14,H-L检验,χ2=9.101、P=0.334。决策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在0.04~0.97时Nomogram风险预警模型有较高临床受益,临床影响曲线发现阈值概率>0.6时预测高风险患者例数和实际高风险患者例数具有高度一致性。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C指数为0.924,内部验证一致性良好。结论:依据产前焦虑症状、分娩镇痛、产钳助产、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内排尿构建的Nomogram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良好PUR预测性能,可为PUR风险预测提供有效工具。
  • 综述
  • 综述
    谭晓琴 陆洁 陈丹霞
    2025, 33(6): 1451.
    异常子宫出血(AUB)在围绝经期较常出现和该阶段性激素水平失衡紧密相关。AUB是指违背正常月经的四要素(周期频率、规律、经期时间、经量)的任何1项的子宫腔出血,可能由子宫内膜病变所致。围绝经期AUB合并子宫内膜病变会对女性正常生理功能进行扰乱,导致生活质量受损。部分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性质为恶性,远期结局较差,生命健康可遭受严重威胁。故有必要了解围绝经期AUB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以便于采取精准的预防举措,继而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防控。本文对围绝经期AUB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影响因素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 综述
    韩华玉 刘薇
    2025, 33(6): 1455.
    胚物残留(RPOC)是指终止妊娠后部分胎盘或胚胎组织仍残留在宫腔内的情况。可发生在药物流产、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后,也可发生在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后。RPOC主要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腹痛及月经异常,并可导致感染、宫腔粘连(IUA)、和继发不孕等并发症。治疗RPOC目的是止血、预防和控制感染,避免长期并发症。RPOC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涵盖药物治疗以及期待疗法,通过药物促进残留组织排出或等待其自然排出。手术治疗则主要包括宫腔镜手术和清宫术,直接清除子宫内的残留组织,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残留物较大等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周期过长,不仅显著增加患者的心理与经济压力,还可能诱发其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进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本文对胚物残留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本病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