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郑锦霞 白 洁 董跃彦 余 慧
    2025, 33(4): 752.
    调查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不孕症患者婚姻现状及相关因素并提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本院2022年5月-2024年5月IVF-E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的326对夫妻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Locke-Wollance婚姻调适问卷,分析IVF-ET患者婚姻状况及有关因素,针对性提出相应干预对策。结果:男性婚姻调适问卷得分(107.85±19.36分)高于女性(101.59±18.74分),男性婚姻失调占比(26.1%)低于女性(35.0%)(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不孕不育年限>5年是IVF-ET夫妻双方婚姻失调的有关影响因素,女性婚姻失调的有关因素还包括文化程度低、与长辈同住、生育压力来源为长辈,男性婚姻失调的有关因素还包括个人收入水平低、居住地为农村、独生子。结论:IVF-ET患者中女性婚姻失调比例高于男性,夫妻婚姻失调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年龄、不孕不育年限、文化程度、家庭生活类型、生育压力来源、个人收入水平、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临床可根据上述因素将夫妻作为一体拟定干预对策,以改善IVF-ET患者婚姻质量。
  • 调查研究
    范俊娟 李秀丽 褚晓霞 徐 媛
    2025, 33(4): 758.
    探讨育龄期卵巢癌患者癌症后生育忧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治疗的育龄期卵巢癌患者169例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患者一般资料问卷、癌症后生育忧虑量表、社会关系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182份,有效回收169份,有效回收率为92.9%。育龄期卵巢癌患者生育忧虑量表总分55.18±6.50分,其中子女健康、自身健康得分较高,疾病接受度和配偶知情得分较低;社会关系质量量表总分42.76±14.12分,患者癌症后生育忧虑量表总分与社会关系质量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83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子女数少、肿瘤分期高和社会关系质量低是影响癌症后生育忧虑评分的因素(均P<0.05)。结论:育龄期卵巢癌患者生育忧虑状况仍有改善空间,建议医护人员根据上述影响因素针对性干预,以降低育龄期癌症患者生育忧虑水平。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李慧敏1, 2 董婧1, 2 马旭1, 2 贺媛1, 2
    2025, 33(4): 763.
    探讨母亲孕前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小体型脆弱儿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2015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NFPHEP)的育龄女性进行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前高eGFR与小体型脆弱儿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母亲孕前eGFR与小体型脆弱儿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影响母亲孕前eGFR与小体型脆弱儿关联的因素。结果:共纳入732 906例研究对象,分娩小体型脆弱儿78 091例,占10.7%。在调整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后,以eGFR 90~120 ml/(min·1.73m2)水平为参照,孕前eGFR >120~150 ml/(min·1.73m2)及 >150ml/(min·1.73m2)女性分娩小体型脆弱儿的风险有所增加(OR=1.06,95%CI 1.04~1.08;OR=1.14,95%CI 1.12~1.16)。母亲孕前eGFR与小体型脆弱儿发生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母亲户籍和文化程度与孕前eGFR水平存在交互效应(P交互效应<0.05)。结论:孕前高eGFR可能是小体型脆弱儿的重要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杨 坤 刘艳会 郭云霞
    2025, 33(4): 770.
    探究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应用治疗早产胎膜早破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早产胎膜早破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48例,硫酸镁治疗)和联合组(48例,硝苯地平和硫酸镁联合治疗),对两组临床指标、分娩状况、炎症因子和性激素水平进行对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93.8%)优于单药组(75.0%),治疗时间(4.01±1.13d)、孕<34周分娩率(4.2%)低于单药组(6.21±1.38d、20.8%),孕龄延长时间(8.67±3.45d)、阴道分娩率(75.0%)及新生儿体质量(2.31±0.55kg)高于单药组(6.25±3.21d、35.4%、2.07±0.51kg);两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干扰素-γ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孕酮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变化幅度高于单药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组(8.3%)与单药组(12.5%)无差异(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早产胎膜早破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治疗周期和宫缩抑制时间,延长妊娠时间,改善患者炎症标志物和性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临床研究
    齐庆岭 李 莹 刘 芳 梁学梅 张雅静 韩 雪 潘阳阳
    2025, 33(4): 775.
    观察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2月本院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女性168例,根据使用不同静脉麻醉药分为对照组(n=85)与观察组(n=83),两组均采用1μg/kg瑞芬太尼镇痛,观察组诱导给予环泊酚注射液0.4mg/kg,对照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1.6mg/kg,对比两组进入手术室(T0)、诱导后(T1)、手术开始(T2)、苏醒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采集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等心率变异性频域参数,记录镇静成功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注射痛、低血压、心动过缓、体动、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下窥器时长及成功率无差异;观察组镇静成功时间(66.4±4.7 s)、睫毛反射消失时间(60.9±4.6 s)及苏醒时间(3.2±0.9 min)均长于对照组(51.8±4.5 s、46.7±4.2 s、2.6±0.8 min);心率变异性参数,两组T1、T2时LF、HF、LF/HF均低于T0时,对照组T2时LF、HF均低于T1,观察组T1、T2、T3时LF和HF,以及T1、T2时LF/HF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动、呛咳、呼吸抑制、注射痛等总发生率(8.4%)低于对照组(65.9%)(均P<0.05)。结论: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安全有效,可维持受术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自主神经功能平衡,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 临床研究
    刘 敏 余艳萍 陈仁军 唐银萍 吴 艳
    2025, 33(4): 781.
    探究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采用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对受术者炎症反应及疼痛介质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22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女性152例,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给予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麻醉效果,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疼痛介质及疼痛感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麻醉用药追加次数、手术出血量、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麻醉有效率(97.4%)高于对照组(88.2%)(P<0.05);术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18.84±3.25 pg/ml)、高迁移率族蛋白B151.84±11.27μg/L)、肿瘤坏死因子α(13.18±3.56 p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3.16±3.68 pg/ml、63.29±12.54μg/L、16.51±3.84 pg/ml),P物质(1.46±0.37μg/ml)、前列腺素(172.75±19.84 pg/ml)、去甲肾上腺素(2.86±0.76 pg/ml)以及皮质醇(25.32±4.32μg/ml)等疼痛介质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2.15±0.53分)均低于对照组(1.89±0.47μg/ml、203.54±22.53 pg/ml、3.49±0.85 pg/ml、32.75±4.54μg/ml、3.11±0.92分),不良反应发生率(6.6%)低于对照组(17.1%)(均P<0.05)。结论:无痛人工流产麻醉应用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有助于减轻受术女性体内炎症反应,抑制疼痛介质释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 临床研究
    兰启琴 陈史伟 吴 雯 陈永旺
    2025, 33(4): 786.
    探究艾司氯胺酮(esk)与右美托咪定(dex)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CS)后产妇抑郁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4月在本院行CS的产妇175例,随机分为参照组(n=58)、esk组(n=59)和dex组(n=58),参照组CS术断脐后立即行PCIA(布托啡诺0.15mg/kg+阿扎司琼50ml+0.9%氯化钠注射液配成110ml,首剂2.5ml,维持2.8ml/h,追加2.0ml/次,锁定时间45min),esk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esk(0.5 mg/kg)行PCIA,dex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dex(0.5 μg/kg)行PCIA。比较3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Ramsay评分、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自控镇痛按压频次,记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VAS评分、Ramsay评分、EPDS评分及自控镇痛泵按压频次在3组间均有差异;术毕各观察时点esk组、dex组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Ramsay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且esk组VAS评分低于dex组、Ramsay评分高于dex组;术毕12 h、24 h、48 h自控镇痛泵按压频次esk组、dex组均低于参照组,且esk组少于dex组(均P<0.05);esk组、dex组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总计发生率(1.7%、6.9%)无差异但均低于参照组(17.2%)(P<0.05)。结论:CS后产妇采用esk行PCIA效果较dex更佳,可明显上调镇静、镇痛效用,缓解产后抑郁,未增加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
    张春梅 张江川 陈运良 熊静静
    2025, 33(4): 792.
    分析超声引导下腰方肌后路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拟行LTH患者135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全麻组(n=67,行全身麻醉)和联合组(n=68,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后路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3h、12h、24h、48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舒适度评分(BCS评分)变化,统计麻醉苏醒与补救镇痛,比较术前、术后24h血清疼痛应激指标[神经肽Y(NPY)、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变化,并记录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入室时~手术结束时的HR、MAP呈先降后升趋势,且联合组麻醉诱导时、气腹时和切除时HR和MAP水平与全麻组有差异(均P<0.05),SPO2水平在组间、时间点及组间×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h、12 h、24 h、48 h两组静息、活动VAS评分及BCS评分均先升后降,且联合组各评分均低于全麻组(均P<0.05);联合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57±1.44min)、拔管时间(9.12±1.54min)、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使用量(30.64±5.11μg)及补救镇痛发生率(11.8%)均低于全麻组(8.46±1.56min、10.43±1.73min、36.28±5.78μg、25.4%),术后24 h两组血清NPY、Cor和ACTH水平均较术前提高但联合组低于全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组(7.4%)低于全麻组(19.4%)(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后路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LTH中镇痛效果明显,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缩短麻醉苏醒,减少补救镇痛,提升舒适度,且不良反应少。
  • 临床研究
    陶晓薇 刘 艳 肖 敏
    2025, 33(4): 799.
    探讨依托咪酯联合腹横筋膜平面阻滞(TFPB)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本院拟行LTH患者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均采用全身麻醉联合TFPB,观察组实施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维持。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1 d、术后1 d及3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蛋白)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变化,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不同时点HR、MAP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 d、3 d观察组MMSE评分(26.57±1.06分、27.11±1.32分)均高于对照组(25.04±1.12分、26.17±1.21分),血清NSE(8.12±1.05、7.25±1.06)μg/L、S100β(0.45±0.09、0.35±0.08)μg/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TNF-α(12.25±1.78、8.52±1.19 ng/L)、IL-6(48.62±12.35、29.15±8.45)ng/L、IL-1β(7.62±1.13、4.31±0.82)n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6.0%)与对照组(10.7%)无差异(P>0.05)。结论:依托咪酯联合TFPB可减轻LTH患者术后神经损伤与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有关,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性良好。
  • 临床研究
    张淑媛1, 2 王海丽2 潘 华2
    2025, 33(4): 805.
    研究布比卡因脂质体和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23年12月-2024年4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LRP组[罗哌卡因行TAPB复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LBP组(布比卡因脂质体行TAPB复合PCIA)各3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疼痛、舒芬太尼用量、病房恢复指标。结果:LB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低于LRP组(40.0%)。镇痛相关指标术后6h、12h、24h、48h、72h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LRP组,镇痛泵按压数(3.53±1.17次)少于LRP组(13.0±3.47次),镇痛药物舒芬太尼48h使用量(77.47±6.71μg)少于LRP组(98.63±2.65μg),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第一次排气、第一次下床、第一次独立活动时间均早于LRP组,术后24h、48h、72h的术后恢复质量QoR40量表评分(115.63±9.02分、136.93±9.18分、172.6±7.34分)均高于LRP组(均P<0.05)。结论:与使用罗哌卡因行TAPB复合PCIA这种传统镇痛方式相比,布比卡因脂质体应用于剖宫产术后TAPB复合PCIA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有利于产妇更早活动,利于产妇康复。
  • 临床研究
    陈 凯1 梁微微2
    2025, 33(4): 810.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6月-2023年2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00例GDM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门冬胰岛素,两组均持续治疗至分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脂联素(APN)、糖脂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8.06±0.54 CFU/g)、肠球菌(.04±0.75 CFU/g)低于对照组(8.85±0.60 CFU/g、7.78±0.61 CFU/g),乳杆菌(6.92±0.96 CFU/g)、双歧杆菌(8.10±0.86 CFU/g)均高于对照组(6.27±0.93 CFU/g、7.61±0.72 CFU/g),血清Hcy、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APN水平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早产(3.0%)、产后感染(2.0%)、低出生体重儿(2.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3.0%、9.0%、11.0%)(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0%)与对照组(9.%)无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门冬胰岛素有助于改善GDM患者肠道菌群,调节血清Hcy、Cys-C、APN表达及糖脂代谢,降低不良母婴结局风险,安全有效。
  • 临床研究
    陈 梅1 危钰辉2 何健英1
    2025, 33(4): 815.
    分析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2月在本院择期手术治疗的EC患者112例为EC组,年龄匹配体检健康女性56例为对照组,分别在EC组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HE4、IGF-1、CA153水平,分析各指标水平与EC患者临床病理及术后1年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血清HE4、IGF-1、CA153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EC组血清HE4(108.90±12.23 pmol/L)、IGF-1(349.12±48.47μg/L)、CA153(37.24±6.86 U/m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60±3.95 pmol/L、116.25±14.53μg/L、22.54±3.44 U/ml),不同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的EC患者血清HE4、IGF-1、CA153水平有差异,术后1年预后不良患者血清HE4、IGF-1、CA15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均P<0.05)。ROC曲线显示,EC患者血清HE4、IGF-1、CA153预测手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704、0.726,敏感度分别为58.6%、55.2%、62.1%,特异度为88.0%、75.9%、77.1%,3项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862,敏感度为96.6%,特异度为75.9%,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EC患者血清HE4、IGF-1、CA153水平较高其术后1年内预后较差,血清HE4、IGF-1、CA153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患者术后预后效能。
  • 临床研究
    马艳丽 肖冬莉 屈艳平
    2025, 33(4): 820.
    研究新生儿抚触按摩护理与早期游泳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联合干预组(联合组)与常规护理组(常规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联合组采用新生儿抚触按摩护理与早期泳疗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以及体重变化情况,分析新生儿胎便转黄、黄疸消退以及睡眠时间,比较两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联合组新生儿黄疸指数(56.84±17.42 pmol/L)与血清IBIL(129.43±25.33μmol/L)低于常规组(84.26±23.57 pmol/L、152.18±29.48μmol/L),新生儿胎便转黄(39.34±4.56h)及黄疸消退时间(7.04±0.98d)均少于常规组(47.06±6.27h、8.62±1.16d),新生儿睡眠时间(20.19±2.65h)长于常规组(18.42±2.47h),出生3个月后新生儿体重(3.19±0.87kg)、体长(57.10±4.75cm)及胸围(39.14±4.05cm)均大于常规组(2.82±0.94kg、53.23±4.61cm、37.31±3.64cm),新生儿家属对责任护士满意度(95.7%)高于常规组(82.6%)(均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按摩护理与早期游泳治疗联合干预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胆红素水平,改善患儿临床黄疸症状,加快黄疸消退速度,延长睡眠时间,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
  • 临床研究
    任海霞 李 胜
    2025, 33(4): 825.
    探究急诊剖宫产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产妇术中出血量、体温以及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本院行急诊剖宫产产妇10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复合保温组行手术室复合保温护理,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体温变化、热舒适度评分以及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记录术中出血量以及下床活动、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术后恢复及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入手术室时体温无差异,而复合保温组在切皮时(37.02±0.14℃)、术中30min(36.59±0.19℃)以及手术结束时(36.41±0.15℃)体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91±0.22℃、36.15±0.24℃、35.36±0.20℃),热舒适度评分(53.17±7.81分)优于对照组(62.09±6.93分);低体温(5.7%)、寒战(7.6%)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8%、30.2%)(P<0.05),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82±50ml)少于对照组(462±57ml),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诊剖宫产手术采用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干预能有效维持产妇体温,减少产妇术中出血量及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增强产妇热舒适度,有效善凝血功能,促进产后恢复。
  • 临床研究
    张 雷 徐家婷 汤涤涤 钟晓艳 姚程程 孙存娟 袁 浩
    2025, 33(4): 830.
    探究术前积极心理暗示结合多感官唤醒干预对日间宫腔镜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23年12月-2024年3月入本院行全身麻醉(喉罩插管麻醉)的妇科日间宫腔镜手术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根据护理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例)与干预组(n=5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采用术前积极心理暗示联合多感官唤醒。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复苏室驻留时间、苏醒质量相关指标等。结果:干预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0(8.0,20.0)min]、喉罩拔出时间[20.0(15.5,27.0)min]、PACU驻留时间[43.0(35.0,68.0)min]均低于对照组[29.0(17.0,38.0)min、33.0(26.0,41.0)min、54.0(45.5,64.0)min],苏醒后咽喉痛、苏醒期躁动、无创平均脉压波动≥20%患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苏醒后出现疼痛、寒颤、舌后坠等情况无差异(P>0.05)。干预组总满意率(98.0%)高于对照组(84.3%)(P<0.05)。结论:术前积极心理暗示与多感官唤醒干预可缩短日间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提高复苏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费钧雪 刘 艳 张 慧 顾兢兢
    2025, 33(4): 835.
    观察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优化手术室干预路径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拟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2例,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实施手术室常规干预,观察组同时实施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优化手术室干预路径干预,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无病例脱落,观察两组手术耐受性优良率、麻醉诱导开始(T0)、手术开始10min(T1)、手术开始20min(T2)、手术结束即刻(T3)等体温,术前1d及手术开始前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与收缩压、舒张压等应激状态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与干预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耐受性优良率(94.1%)高于对照组(80.0%),T1、T2、T3时体温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手术开始前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等应激状态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指标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72±0.20d)与住院时间(6.99±0.83d)均短于对照组(1.96±0.12d、8.41±0.82d),术后SDS(38.64±5.92分)、SAS(38.65±4.41分)、VAS评分(2.53±0.25分)均低于对照组(45.23±4.23分、46.84±3.82分、3.23±0.38分),干预满意度评分(95.23±1.73分)高于对照组(90.34±2.12分)(均P<0.05)。结论: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优化手术室干预路径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可提升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好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缓解患者术前应激状态及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更快恢复,患者满意度提高。
  • 临床研究
    李 莉 李爱民 罗寒衣
    2025, 33(4): 840.
    探讨新生儿感染肺炎使用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对患儿心肌酶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感染者287例,根据患儿治疗方法分为基础治疗组(n=89)、基础治疗联合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的低剂量组(400 mg/kg/d,n=98)和高剂量组(1000 mg/kg/d,n=100),均治疗5 d,比较3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炎症指标、免疫功能、心肌酶指标。结果:治疗后24h,治疗有效率高剂量组(96.0%)高于低剂量组(87.8%)和对照组(78.7%);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喘憋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依次缩短,炎症指标TNF-α、CRP、IL-6水平依次降低,免疫功能指标CD4+和CD4+/CD8+水平依次升高,CD8+水平依次降低,心肌酶指标(AST、CK、CK-MB、LDH)水平依次升高(均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使用高剂量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炎症水平,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提升免疫功能,降低心肌酶指标水平。
  • 临床研究
    高宝芹 葛金星 罗书引 葛 菲 沈 阳
    2025, 33(4): 845.
    探究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围术期护理对剖宫产产妇应激水平及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本院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50例,将2023年1-5月行剖宫产手术67例为对照组,2023年6-12月行剖宫产手术83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应激水平、康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干预后手术前后干预组丙二醛(1.87±0.57μg/ml、1.59±0.42μg/ml)、脂质过氧化氢(321.16±31.48μmol/L、307.32±32.19μmol/L)、晚期蛋白氧化产物(62.87±7.29μmol/L、59.61±7.82μmol/L)、皮质醇(319.15±16.47pg/ml、308.67±16.48pg/ml)、收缩压(126.86±2.49mmHg、118.63±3.48mmHg)均低于对照组(2.08±0.56μg/ml、1.81±0.38μg/ml、331.46±30.59μmol/L、320.84±31.67μmol/L、65.48±8.33μmol/L、63.48±8.49μmol/L、324.67±15.86pg/ml、315.68±15.85pg/ml、128.46±2.64mmHg、121.86±3.46mmHg,焦虑自评量表(45.72±3.22、40.16±4.82分)、抑郁自评量表(46.34±4.21分、38.92±4.11分)均低于对照组(48.72±3.15分、45.86±4.15分、48.84±4.11分、43.16±4.24分),术后干预组舒张压(67.34±3.08mmHg)、心率(80.49±5.39次/min)低于对照组(75.23±2.48mmHg、89.56±3.47次/min),下床活动时间、泌乳时间、尿管拔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19.4%),护理干预总满意率(98.8%)高于对照组(89.6%)(均P<0.05)。结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降低剖宫产产妇的应激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产妇情绪,促进术后康复。
  • 临床研究
    梁 霄 姚 岚 韩冬芳 李茸
    2025, 33(4): 851.
    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联动延续护理对宫颈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152例,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划分为常规组及联动组各76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联动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联动延续护理,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自护能力、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及生存质量,统计两组干预6个月后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6个月后,联动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135.5±7.7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133.2±8.1分)、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140.8±8.2分)均高于常规组(115.0±8.5分、115.5±10.2分、128.8±9.6分),护理总满意度(95.9%)高于常规组(83.1%)(均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联动延续护理可改善宫颈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护能力、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及生存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刘 凤1 甘 泉1 魏林洁2
    2025, 33(4): 857.
    探讨助产士全程积极共情干预及家属配合分娩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4年8月本院接收的初产妇10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常规组各 5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分娩护理基础上开展助产士全程积极共情干预及家属配合分娩干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会阴撕裂率及会阴侧切率、产后产妇视觉模拟评分(VAS)、产妇恢复状况指标、产后分娩体验问卷(CEQ)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96.2%)高于常规组(84.9%),各产程均短于常规组,会阴撕裂率(0)及会阴侧切率(7.6%)均低于常规组(13.2%、24.5%),产后2h、12h、24hVAS评分低于常规组,下床活动时间(5.85±0.12h)、泌乳时间(12.65±1.52h)及住院时间(1.94±0.26d)均短于常规组(8.23±0.52h、19.24±2.34h、2.12±0.14d),CEQ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助产士全程积极共情干预及家属配合可改善初产妇分娩结局,提升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轻产后疼痛,降低会阴撕裂率及会阴侧切率,产后恢复更快,分娩体验更好。
  • 临床研究
    熊 锐 陈 璐
    2025, 33(4): 861.
    探讨基于Kano模型的家庭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服务干预模式应用于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0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家庭支持性照顾需求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Kano模型的家庭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40.28±6.67分)及抑郁自评量表(42.10±5.25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3.54±7.24分、45.93±5.63分),症状与体征、社会与家庭、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得分(11.5±3.0分)高于对照组(8.9±2.6分),护理满意度(89.2%)高于对照组(81.2%)(均P<0.05)。结论:基于Kano模型的家庭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优化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邓玉玲 于彬 樊娜娜 王青
    2025, 33(4): 866.
    探讨孕期情绪状态、健康促进行为及自我保护理能力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孕妇983例作为研究对象,于孕28~32周产检时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及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现场收回,并追踪其妊娠结局,按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和妊娠结局不良组。分析SAS、SDS、HPLP-Ⅱ、ESCA评分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妊娠结局不良组344人,妊娠结局良好组639人,存在焦虑状态242(24.6%)人,存在抑郁状态283(28.8%)人。妊娠结局不良组的SAS、SDS评分均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P<0.05)。妊娠结局不良组HPLP-Ⅱ、ESCA评分均低于妊娠结局良好组(P<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SAS、SDS评分与妊娠结局不良呈正相关(r=0.49, r=0.67),HPLP-Ⅱ、ESCA评分与妊娠结局不良呈负相关(r=-0.65, r=-0.53)。SAS、SDS评分与剖宫产(r=0.44,r=0.35)、胎膜早破(r=0.55,r=0.41)、产后出血(r=0.43,r=0.31)、胎儿窘迫(r=0.37,r=0.40)呈正相关,HPLP-Ⅱ、ESCA评分与剖宫产(r=-0.28,r=-0.49)、胎膜早破(r=-0.35,r=-0.35)、产后出血(r=-0.32,r=-0.24)、胎儿窘迫(r=-0.39,r=-0.41)呈负相关;SDS评分与早产呈正相关(r=0.30),HPLP-Ⅱ评分与早产呈负相关(r=-0.39);SAS、SDS评分与巨大儿呈正相关(r=0.26,r=0.42),HPLP-Ⅱ评分与巨大儿呈负相关(r=-0.45)。结论:孕期情绪状态、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护理能力与妊娠结局有一定关系。
  • 临床分析
  • 临床分析
    张亚勤 陈怡蓉 陈怡颖
    2025, 33(4): 870.
    基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男性精液质量和生育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男性不育症患者106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无异常的健康男性10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精液行质量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前向活动率和精子总活力。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检测DNA浓度,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根据ERCC1 118位密码子是否突变将分为野生型(CC型)、杂合突变型(CT型)和纯合突变型(TT型)。分析比较两组基因构成以及精液质量。结果:对照组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向前活动率和精子总活力均优于病例组(P<0.05)。对照组中ERCC1野生基因型CC占比(75.5%)高于病例组(11.3%),ERCC1杂合突变组基因型CT(18.9%)和ERCC1纯合突变组基因型TT(5.7%)占比均低于病例组(22.6%、66.0%),等位基因C占比(87.3%)高于病例组(7.1%),等位基因T占比(12.7%)低于病例组(92.9%);ERCC1野生基因型CC的不育症患者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向前活动率和精子总活力均高于ERCC1杂合突变组基因型CT和ERCC1纯合突变组基因型TT患者(均P<0.05)。结论:ERCC1 118位密码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会影响精液参数,有可能引发男性不育。
  • 临床分析
    王娟妮 邵凯敏 张莎 于锐利 刘韡 刘婷婷
    2025, 33(4): 875.
    分析复杂性宫内节育器(IUD)取器术中米索前列醇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进行复杂性IUD取器术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使用米索前列醇分为对照组(未使用米索前列醇,n=46)和观察组(使用米索前列醇,n=51)。对比两组取器效果。结果:观察组宫颈软化率(94.1%)、手术成功率(98.0%)均高于对照组(82.6%、87.0%),疼痛程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3.7%)与对照组(4.4%)无差异(P>0.05)。结论:IUD取器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能促进宫颈软化,提高取IUD手术成功率,减少受术者取器疼痛,应用安全。
  • 临床分析
    颜光翰 陈丹晓 程贤鹦
    2025, 33(4): 879.
    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抗精子蛋白17抗体(Sp17Ab)、骨形态发生蛋白拮抗因子(Gremlin-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6月浙江大学妇院收治的PCOS合并不孕患者108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IVF-ET助孕是否成功分为失败组(65例)和成功组(43例),同期年龄匹配的月经正常体检健康女性108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Sp17Ab、Gremlin-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Sp17Ab、Gremlin-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OS合并不孕患者IVF-ET助孕失败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Sp17Ab、Gremlin-1水平对PCOS合并不孕患者IVF-ET助孕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Sp17Ab(5.55±1.59μg/L)、Gremlin-1水平(2.05±0.58 ng/ml)以及HOMA-IR(2.34±0.66)均高于对照组(4.06±1.23μg/L、1.37±0.36 ng/ml、1.63±0.51),LH水平高于对照组、FSH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病例组中失败患者血清Sp17Ab、Gremlin-1水平以及HOMA-IR均高于成功患者(均P<0.05)。FSH降低、Sp17Ab升高、Gremlin-1升高、HOMA-IR升高为PCOS合并不孕患者IVF-ET助孕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Sp17Ab、Gremlin-1水平预测PCOS合并不孕患者IVF-ET助孕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0.762,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5,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联合预测的敏感度90.7%,特异性81.5%。结论:PCOS合并不孕患者血清Sp17Ab、Gremlin-1水平明显上调,且均与胰岛素抵抗、IVF-ET助孕结局有关,二者联合对PCOS合并不孕患者IVF-ET助孕失败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临床分析
    杨慧丽 郭翠梅 张凌云 宋秀云
    2025, 33(4): 884.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分娩的产妇786例临床资料,按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n=102)、正常组(18.5≤BMI<24.0 kg/m2,n=518)、超重组(24.0≤BMI<28.0 kg/m2,n=125)、肥胖组(BMI≥28.0kg/m2,n=41),统计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并对比各组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结果:与孕前BMI正常组比较,低体重组妊娠期贫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早产的发生率均较高;超重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发生率均较高;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均较高(均P<0.05)。本研究786例孕妇中有51.9%的孕妇孕期体重管理不当,其中增重不足占16.5%,增重过多占35.4%,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孕期增重不当比例均高于正常组(P<0.05)。与孕期增重适宜孕妇比较,增重不足孕妇的妊娠期贫血、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足月低体重儿、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早产发生率均较高;增重过多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较高(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超重组、肥胖组增重过多孕妇的孕期增重值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均呈正相关,肥胖组孕期增重过多孕妇的增重值与妊娠贫血呈正相关,低体重组孕期增重不足孕妇增重值与妊娠期贫血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孕妇孕前低体重、超重及孕期增重不足、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妊娠风险,其中孕前低体重或增重不足增加妊娠期贫血、早产等风险,孕前超重或增重过多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风险。
  • 临床分析
    肖纯荣1 张帅2 黎雪彬1 高德华1
    2025, 33(4): 891.
    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4年7月本院收治的1168例梅毒感染孕产妇临床资料,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梅毒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68例中发生25.1%不良妊娠结局,其中自然流产30例(2.6%),死胎或死产18例(1.5%),1周内死亡10例(0.9%),早产或低出生体重165例(14.1%),新生儿窒息16例(1.4%),新生儿肺炎12例(1.0%),发生出生缺陷22例(1.9%),新生儿先天梅毒20例(1.7%)。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5岁(OR=2.973)、初产妇(OR=2.041)、未规范治疗(OR=1.186)、未治疗(OR=3.148)、确诊时梅毒滴度≥1:8(OR=1.843)是梅毒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梅毒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年龄≥35岁、初产妇、未规范治疗及未治疗、确诊时梅毒滴度≥1:8是梅毒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分析
    梁静一 李丹丹 李改先
    2025, 33(4): 896.
    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基因检测(ERT)技术在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种植窗位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8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R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同意接受ERT技术检测的60例设为ERT组,进一步根据种植窗(WOI)是否位移分为位移组与正常组,不同意接受ERT检测的20例设为常规移植组,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指标;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WOI位移的影响因素。结果:ERT组60例中WOI正常者占41.7%,WOI位移者占58.3%。位移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6.0%、48.0%,正常组分别为51.4%、45.7%,均高于常规移植组的40.0%、30.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胰岛素抵抗是RIF患者种植窗位移的危险因素(OR=1.426,95%CI 1.327~2.725;OR=1.503,95%CI 1.263~2.738)。结论:采用ERT技术可根据RIF 患者的种植窗调整冻融胚胎移植时间,提高临床妊娠率。高FSH水平、胰岛素抵抗是RIF患者种植窗位移的危险因素。
  • 临床分析
    刘晓洁 王晓燕
    2025, 33(4): 901.
    探究阴道超声联合血清微小RNA-345(miR-345)、微小RNA-558(miR-558)水平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异位妊娠患者92例为异位妊娠组,产前检查宫内妊娠孕妇92例为对照组,均行阴道超声检查,qRT-PCR检测血清miR-345、miR-558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45、miR-558水平诊断异位妊娠价值;以腹腔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四格表法分析阴道超声联合血清miR-345、miR-558水平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异位妊娠组血清miR-345(0.87±0.16)、miR-558(0.73±0.27)水平低于对照组(1.02±0.11、1.03±0.15),子宫内膜厚度<10 mm、附件包块、盆腔积液占比升高(均P<0.05);血清miR-345、miR-558诊断异位妊娠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793,截断值分别为0.91、0.86;阴道超声联合血清miR-345、miR-558水平诊断宫外妊娠的预测值为96.2%,诊断宫内妊娠的预测值为84.0%,与金标准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83,P=0.000);阴道超声联合血清miR-345、miR-558水平诊断异位妊娠的灵敏度81.5%、特异度96.7%、准确率89.1%,3项联合诊断特异度96.7%、准确率89.1%均高于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清miR-345、miR-558表达在异位妊娠患者中下调,且二者对异位妊娠有一定诊断价值,阴道超声联合血清miR-345、miR-558水平可提高诊断异位妊娠效能。
  • 临床分析
    冉杰 钟萍 蒋莎莎 荣丽雯 赖琼
    2025, 33(4): 907.
    对比分析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调强适形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3种模式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短期疗效、不良反应和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接受放疗的局部晚期(FIGO分期≥IIB期)宫颈癌患者113例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方案的不同分为VMAT组(n=33)、IMRT组(n=51)和3DCRT组(n=29),比较3组近期实体瘤疗效,不同计划下的剂量学差异(靶区剂量分布、靶区的均匀性及适形性、危及器官受量、机器跳数),血清学指标[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肾上腺素样激酶1(DCLK1)、黏蛋白1(MUC1)],远期预后生存情况及放疗不良反应。结果:3组总有效率(RR)、病灶控制率(DCR)比较无差异(P>0.05);直肠、膀胱、小肠的V30、V40、V50受量在VMAT组、IMRT组、3DCRT组依次升高,VMAT组、IMRT组的靶区剂量(Dmax、Dmean、Dmin)分布及CI均高于3DCRT组,而HI及直肠、膀胱、小肠、左侧股骨头、右侧股骨头的V30、V40、V50受量均低于3DCRT组(均P<0.05),VMAT组与IMRT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组血清SCCA水平VMAT组、IMRT组、3DCRT组依次升高(P<0.05);随访1年内3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无差异(P>0.05);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消化系统、生殖泌尿道、皮肤损伤发生率VMAT组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VMAT、IMRT和3DCRT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短期临床疗效相当,VMAT放射精密度更高,对危及器官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SCCA水平显著下降,远期疗效略优于IMRT和3DCRT。
  • 临床分析
    孙心旖 沈婷 曹晓轩
    2025, 33(4): 913.
    评估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妇外周血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葡萄糖(TyG)、C反应蛋白(CRP)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7月-2024年9月本院产前检查GDM孕产妇220例(GDM组)及健康产妇186例(正常对照组)临床资料,收集一般资料,血糖相关指标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HOMA-IR),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TyG,肝功能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动脉压,炎症相关指标CRP、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不良分娩结局等。logistic分析影响GDM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GDM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价值。结果:GDM组血清FBG、FINS、HOMA-IR、TyG和CRP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3.2%)高于对照组(3.2%)(P<0.05)。GDM组220例中妊娠结局良好组173例、不良组29例,不良组体质指数(入组时)、FBG(6.61±0.22 mmol/L)、TG、HOMA-IR、TyG(8.22±0.19)和CRP(11.45±0.65 mg/L)均高于良好组(5.72±0.44 mmol/L、7.94±0.24、9.74±0.93 mg/L)(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TyG和CRP水平升高是影响GDM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ROC分析联合检测的AUC=0.973,敏感度100.0%,特异性87.2%,联合检测提高了预测效能。结论:GDM孕产妇外周血FPG、TyG、CRP均升高,联合检测预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效能较好。
  • 临床分析
    吴立平1 陈杰2 曾峥1 李静1 全晖1 程双华1
    2025, 33(4): 920.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指导Ⅱb期宫颈癌手术患者输血治疗及评估预后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Ⅱb期宫颈癌手术患者7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输血指导方式将行常规凝血检测指导输血的患者纳入常规组(n=21),将行TEG参数指导输血的患者纳入TEG参数组(n=49),比较两组血制品用量、输血治疗前1 d(T0)、输血治疗后3 d(T1)凝血指标;根据TEG参数组住院期间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分为血栓组(n=12)和非血栓组(n=37),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EG参数预测Ⅱb期宫颈癌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置信区间和截断值。结果:常规组和TEG参数组红细胞使用量无差异(P>0.05),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TEG参数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T1时,两组PT、APTT均降低且TEG参数组更低,两组FIB升高且TEG参数组更高(均P<0.05);血栓组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值低于非血栓组,凝血最终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值高于非血栓组(均P<0.05),两组Angel、PT、APTT、FIB比较无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TEG参数R、K、MA、CI值及联合预测的AUC均>0.7,其中联合预测的AUC最大(0.959)。结论:宫颈癌术后行TEG参数指导输血,可有效降低血制品用量,改善患者凝血指标,使围术期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TEG参数联合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有一定应用价值。
  • 临床分析
    袁爱君1 危钰辉2 何健英1
    2025, 33(4): 925.
    探究Ⅱ~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中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方案对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无瘤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月于金华市人民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的Ⅱ~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清扫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单纯盆腔淋巴结清扫方案,观察组实施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方案,经倾向性匹配排除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53对患者。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水平,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两组术后两年内无瘤生存期、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血清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观察组平均无瘤生存时间(23.5个月)长于对照组(21.9个月),术后两年内无瘤生存率(92.5%)高于对照组(77.4%)(P<0.05)。结论:在Ⅱ~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中运用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方案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 临床分析
    侯银玲1 蒋静2 郝建磊1 梁柏松1 李荣兴1
    2025, 33(4): 930.
    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胎盘生长因子比值(sFlt-1/PIGF)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盘植入价值。方法:根据病理结果将2021年4月-2024月4月本院收治的213例孕妇分为胎盘植入组(n=90)和非胎盘植入组(n=123)。纳入对象入院后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外周血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计算sFlt-1/PIGF比值。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sFlt-1/PIGF比值;评价血清sFlt-1/PIGF比值、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效能。结果:胎盘植入组血sFlt-1、sFlt-1/PIGF比值均高于非胎盘植入组,PIGF水平低于非胎盘植入组(均P<0.05)。以病理结果为最终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清sFlt-1/PIGF比值及2项联合诊断胎盘植入与病理结果诊断一致率分别为80.5%、78.7%、84.5%,诊断胎盘植入的灵敏度分别为72.2%、68.9%、82.2%,漏诊率分别为27.8%、31.1%、17.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8%、77.2%、84.9%。结论:胎盘植入孕妇血清sFlt-1/PIGF比值异常升高,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胎盘植入发生效能提高。
  • 临床分析
    杨小飞 刘巍 乌音嘎 崔丽燕 于图门其其格 张若楠 安月盘
    2025, 33(4): 935.
    探究在子宫内膜癌(早期)中应用病理超分期结合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5例临床资料,均行进腹后宫颈注射2ml体积的亚甲蓝,先予以手术切除再实施相应的病理超分期检测。结果: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29例SLN被成功检测出,总检出率82.8%,单侧及双侧检出率分别是28.6%和54.3%。20例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SLN检出率85.0%,15例低危型子宫内膜癌中SLN检出率是80.0%。SLN检测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灵敏度、阳/阴性的预测值均为100%,而假阴性率则为0。结论:子宫内膜癌(早期)通过病理超分期结合SLN示踪是可行的,同时能够发现传统病理染色无法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从而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 临床分析
    黄晓敏1 高月月2 孙杨1 史建林1
    2025, 33(4): 941.
    探究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及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本院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37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泌尿系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未感染组(10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137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SDF-1、HMGB1的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泌尿系感染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DF-1、HMGB1水平评估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价值。结果:137例中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36例,36例感染共发现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66.7%),革兰阳性菌13株(28.9%),真菌2株(4.4%);病例组血清SDF-1(442.26±46.65 ng/L)、HMGB1(37.51±5.71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37.64±38.52、23.18±3.34),且病例组术后感染患者两项指标均高于未感染患者;多因素分析,贫血、SDF-1升高、HMGB1升高为137例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SDF-1、HMGB1水平预测子宫肌瘤术后泌尿系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8、0.883,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64,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0.05),此时的诊断敏感度86.1%,特异性94.1%。结论:子宫肌瘤术后泌尿系感染患者血清SDF-1、HMGB1水平均明显上调,且均为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有较好价值。
  • 临床分析
    屠彪 郑士伟
    2025, 33(4): 946.
    探究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糖类抗原(CA125)水平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4年6月本院确诊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45例和卵巢恶性肿瘤患者45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两组NLR、PLR、CA125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CA125水平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价值,使用Spearman法分析NLR、PLR和血清CA125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相关性;与卵巢恶性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CA125(39.25±14.94 U/ml)、NLR(2.32±0.65)、PLR(175.62±44.81)均高于良性组(18.50±4.52 U/ml、1.46±0.43、126.67±12.54)(均P<0.05);NLR、PLR、CA125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7、0.877、0.859,3项联合诊断的AUC(0.975)显著提高(P<0.05);NLR、PLR、CA125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呈正相关,且与肿瘤大小有关(均P<0.05)。结论:NLR、PLR、CA125水平对卵巢恶性肿瘤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价值提高。
  • 临床分析
    李文静 李明明 蒲兰香 牟雪剑 苏士利
    2025, 33(4): 951.
    探讨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21年6月本院247例合并子宫肌瘤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11~13+6周时超声报告最大肌瘤的平均径线分为<3cm组129例,3~5cm组80例,≥5cm组38例,比较3组肌瘤变化情况。并对104例子宫肌瘤呈线性增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cm组、3~5cm组、≥5cm组中肌瘤线性增长者分别占50.4%、38.8%和21.1%,肌瘤平均径线越小,线性增长的几率越高(P<0.05)。孕期<3cm肌瘤增长趋势最显著(P<0.05),3~5cm肌瘤与直径≥5cm肌瘤增长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子宫肌瘤有缩小趋势,11~13+6孕周平均径线大者缩小几率上升,≥5cm肌瘤有50%缩小(P<0.05)。妊娠期呈线性增长的子宫肌瘤占42.1%,在妊娠22~26周后肌瘤增长趋势明显上升(P<0.05)。结论:妊娠期子宫肌瘤多呈非线性变化,变化趋势与妊娠11~13+6周时肌瘤平均径线有关,<3cm肌瘤线性增长几率最高,增长趋势最显著,≥5cm肌瘤缩小几率显著升高。线性增长肌瘤在妊娠22~26周后增长趋势明显上升。
  • 临床分析
    陈晓炎 夏群英
    2025, 33(4): 956.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发病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HD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20-2023年本院就诊的孕妇2943,HDP总体发病165例,发病率5.6%。HDP组和非HDP组年龄、孕前体质指数、≥2胎妊娠、焦虑、抑郁、高血压家族史、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叶酸缺乏等情况有差异(P<0.05)。以HDP发病情况为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2.316,P=0.010)、孕前体质指数超重或肥胖(OR=3.482,P=0.008)、≥2胎妊娠(OR=4.492,P=0.004)、有焦虑(OR=2.804,P=0.000)、有抑郁(OR=1.882,P=0.010)、有高血压家族史(OR=1.406,P=0.002)、有妊娠期甲状腺疾病(OR=3.023,P=0.014)、有妊娠期糖尿病(OR=3.333,P=0.000)是HD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对策。
  • 临床分析
    任萍 万永超 赵佳
    2025, 33(4): 960.
    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平均血小板体积(MPV)、D-二聚体(D-D)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3年3月本院妇产科确诊为HDP的孕妇97例临床资料为疾病组,根据血压及尿蛋白水平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n=11)、先兆子痫组(n=64)及子痫组(n=22),另收集本院产前检查正常孕妇97例为健康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不同类型HDP孕妇PLGF、MPV及D-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DP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LGF、MPV、D-D水平对HDP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疾病组24 h尿蛋白、收缩压、舒张压、MPV、D-D水平高于健康组,PLGF水平低于健康组,且子痫组、先兆子痫组、妊娠期高血压组24 h尿蛋白、收缩压、舒张压、MPV及D-D水平依次升高,PLGF水平依次降低(P<0.05)。HDP患者中子痫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高(18.2%);ROC曲线显示,HDP孕妇PLGF、MPV、D-D预测妊娠结局均有一定价值,且D-D预测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932,敏感度76.9%、特异性97.6%;多因素分析,高PLGF为HDP孕妇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高MPV、高D-D为HDP孕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HDP孕妇血D-D、MPV均异常升高,PLGF异常降低,且与HDP病情和妊娠结局有关,对预测妊娠结局有一定价值。
  • 临床分析
    陈娟玉 马鸿雁 王素侠
    2025, 33(4): 967.
    探究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在胎儿先天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因疑胎儿发育异常行羊水穿刺的孕妇90例,均行CNV-Seq检测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CNV-Seq检测无失败现象,共90份报告,其中检出100 kb以上及非整倍体9例,异常检出率为10.0%,9例孕妇中非整倍体5例、致病性2例、可能致病性1例、嵌合体1例,其中非整倍体包括13三体、21三体、45,X、47,XXY分别为1例、2例、1例、1例。90例孕妇羊水均培养成功,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显示,染色体异常8例,异常检出率为8.9%,8例中数目异常5例、结构异常2例、染色体嵌合体1例,数目异常中13三体1例、21三体2例、45,X 1例、47,XXY 1例。90例CNV-Seq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检出异常7例,异常检出率为7.8%,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非整倍体异常5例,其他异常2例;CNV-Seq检出致病或可能致病而染色体核型未检出异常2例,染色体核型检出致病或可能致病而CNV-Seq未检出异常1例。结论:CNV-Seq技术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在先天异常胎儿遗传学检测中有良好效果,两者联合进行产前诊断可提升先天异常胎儿检出准确率。
  • 临床分析
    黄金爱 李娇 付华钰 李萌 陈汉锦
    2025, 33(4): 971.
    探讨妊娠早期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旨为预防和控制重症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行绒毛活检进行胎儿产前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高风险孕妇1324例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在1324例绒毛样本中,检出α地中海贫血593例(61.7%),β地中海贫血266例(27.7%),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共检出102例(10.6%);α地中海贫血胎儿基因类型主要为东南亚缺失型--SEA/αα(53.0%),其次为--SEA/--SEA(21.8%),检出4例罕见基因型--SEA/--THAI;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81例(30.4%),主要基因类型为βCD41-42/βCD17(6.8%)、βCD41-42/β-28(4.5%)、βCD41-42/βCD71-72(3.0%);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胎儿基因型主要为--SEA/αα复合βCD41-42/βN(17.6%)、βCD17/βN(12.8%)和-α3.7/αα复合βCD41-42/βN(9.8%)、βCD17/βN(7.8%);129例重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母亲均选择终止妊娠,血红蛋白(Hb)H病胎儿自然流产和引产49例,正常分娩13例,64例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胎儿母亲诊断后终止妊娠,正常分娩12例。结论:针对高风险地区人群及早开展胎儿地中海贫血基因产前诊断,并对中、重型地中海贫血胎儿家庭进行遗传咨询和干预,可有效减少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以及围生期的并发症。
  • 临床分析
    郑晓青 江 燕
    2025, 33(4): 976.
    分析糖耐量正常孕妇年龄、体质指数(BMI)及血脂水平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6月本院产前检查糖耐量正常的产妇临床资料,按照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68例、对照组136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血清血脂水平,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孕妇年龄、BMI及血脂水平与巨大儿发生关系。结果:巨大儿组年龄、BMI大于对照组,剖宫产分娩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产妇占比、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无差异(P>0.05);巨大儿组 Q1(年龄≤28岁)、Q2(28岁<年龄≤33岁)占比低于对照组,Q3(33岁<年龄≤38岁)、Q4(年龄>38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巨大儿组血清TC、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DL、LDL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产前BMI大、年龄>38岁、血清TC升高、TG升高是糖耐量正常孕妇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糖耐量正常的孕妇,应密切关注高龄、高BMI、高TC、高TG水平情况,避免巨大儿发生风险。
  • 临床分析
    李琪 徐林军 单春燕 王艳 徐倩娟
    2025, 33(4): 980.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后尿潴留(PU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605例自然分娩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UR分为PUR组(143例)和非PUR组(1462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PUR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605例产妇PUR发生率为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二产程延长(OR=1.877,95%CI 1.096~3.209)、产钳助产(OR=4.095,95%CI 1.752~9.570)、会阴侧切(OR=2.740,95%CI 1.377~5.452)、会阴≥Ⅱ度裂伤(OR=3.108,95%CI 1.505~6.419)、硬膜外镇痛时长(OR=1.465,95%CI 1.055~2.036)、使用缩宫素(OR=2.038,95%CI 1.120~3.705)、巨大儿(OR=2.152,95%CI 1.154~4.012)、间歇导尿次数(OR=0.459,95%CI 0.256~0.819)是无痛分娩产妇发生PU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PUR的发生与第二产程延长、产钳助产、会阴裂伤、会阴侧切、硬膜外麻醉时长、使用缩宫素、分娩巨大儿是PUR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以减少PUR的发生。
  • 临床分析
    郑 洁 朱张茜
    2025, 33(4): 984.
    探讨肛提肌应变率用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经闭孔行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因压力性尿失禁来本院就诊的12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需行TVT-O手术的39例设为手术组,行保守治疗的90例设为对照组。经会阴三维超声采集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图像,并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A),计算并比较两组肛提肌的收缩应变率及拉伸应变率,通过绘制ROC曲线找出肛提肌应变率在TVT-O术前评估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手术组肛提肌收缩应变率较对照组小(P<0.05),肛提肌收缩应变率判断是否需行TVT-O术的最佳临界值为12.7%,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86.7%、70.7%、88.6%。曲线下面积为0.754。手术组肛提肌拉伸应变率较对照组增大(P<0.05),肛提肌拉伸应变率判断是否需行TVT-O术的最佳临界值为19.6%,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2%、84.4%、70.8%、93.8%,曲线下面积为 0.850。结论:肛提肌收缩应变率及拉伸应变率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评估是否需要行TVT-O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临床分析
    张青 王金娥 王双
    2025, 33(4): 988.
    分析新生儿Ⅲ度羊水胎粪污染的预警因素及与新生儿不良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3年8月于本院分娩的108例产妇临床资料,依据新生儿是否发生Ⅲ度羊水胎粪污染分为无污染组(n=74)、轻度污染组(n=20)和Ⅲ度污染组(n=14)。分析产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Ⅲ度羊水胎粪污染的预警因素;依据新生儿结局分为不良结局组(n=12)和良好结局组(n=96),对比两组预警因素,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预警因素与新生儿不良结局关系。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产妇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产程延长、羊水过少、存在先兆子痫、胎膜早破、脐带、胎盘异常是新生儿Ⅲ度羊水胎粪污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良结局组产妇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产程延长、羊水过少、先兆子痫占比高于良好结局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产妇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产程延长、羊水过少、先兆子痫与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均呈正比(P<0.05)。结论:新生儿Ⅲ度羊水胎粪污染受产妇高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产程延长、羊水过少等因素影响,这些预警因素与新生儿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临床应重点筛查上述指标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 综述
  • 综述
    邰北 卢瑞慧 薛晴
    2025, 33(4): 993.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疾病,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宫腔外的部位,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不孕和盆腔包块。内异症和不孕症密切相关,内异症可影响女性生殖健康,降低其生育力,从而导致不孕症的发生。目前,内异症合并不孕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生殖治疗,临床上对于不同类型、分期的内异症的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存在争议。本文就现有的及近年探索中的内异症合并不孕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内异症合并不孕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