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邓猛聪1, 2 茅群霞1, 2 王 昕1, 2 朱昱嘉1, 2 王宏伟3 马 跃1, 2 李凤琼4 吴尚纯1
    2025, 33(1): 4-9.
    了解女性继发不孕相关研究进展情况,分析当前研究热点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方法:以继发不孕为主题,检索知网、万方、SinoMed、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文献,语言限定为中文和英文。采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及合作网络、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国内相关研究2330篇(中文2269篇、英文61篇)、国外相关研究788篇。国内相关研究于1990年开始显著增长,2011年的发文数量达到峰值;国外相关研究2005年至今发表数量显著增长。在本领域中,目前已经形成多个稳定的研究团队。国内相关研究中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类别依次为“继发不孕”“临床诊治”“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妊娠”“输卵管”“辅助生殖技术”“子宫内膜”“未产妇”“生育力”,其中包含了相应的英文关键词。国外相关研究中排名前10位的类别依次为“secondary infertility”“associated factors”“diagnosis”“ART”“reproduction”“diseases”“treatment”“biology”“physiology”“research methodology”。国内相关研究中,除“未产妇”外,各关键词频次整体上为逐渐增加。国外相关研究中,“associated factors”“ART”“secondary infertility”“diagnosis”等关键词频次随时间逐渐增加。结论:女性继发不孕整体关注度较高,但研究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进一步加强。继续探讨女性继发不孕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女性继发不孕综合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继续加强相关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女性生殖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陆 卫 陈红惠
    2025, 33(1): 10-15.
    调查辅助生殖(ART)女性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并分析影响其水平的有关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本院ART女性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非理性生育认知问卷(IPCQ)、社会关系质量量表(SRQS)、不孕症病耻感量表(ISS)对ART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特征患者SADS得分情况,Pearson分析社会关系质量、病耻感、非理性生育认知与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RT女性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因素。结果:150例问卷合格143例,合格率95.3%。143例社交回避与苦恼处于低水平19.6%、中等水平68.5%、高水平11.9%,SADS得分15.26±4.04分,SRQS得分47.26±5.86分,ISS得分95.97±11.67分,IPCQ得分46.16±5.74分。Pearson显示,143例女性社会关系质量与社交回避与苦恼呈负相关,病耻感、非理性生育认知与社交回避与苦恼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关系质量低、非理性生育认知高、不孕时间长、病耻感、居住地为农村是ART女性社交回避与苦恼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ART女性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评估多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关系质量低、居住地为农村、不孕时间长均可影响其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临床应依据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以降低其社交回避与苦恼。
  • 调查研究
    梁 晨1 窦洪珊2 胡前前2
    2025, 33(1): 16-18.
    分析育龄期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生育忧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2月本院就诊的育龄期良性卵巢肿瘤患者100例,根据中文版养育忧虑问卷(PCQ)调查患者的生育忧虑情况并分组,≥60分为生育忧虑组(n=36),<60分为非生育忧虑组(n=64)。比较两组年龄、婚姻状况、流产史、家庭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状态、生育意愿、子女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育龄期卵巢肿瘤患者生育忧虑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育龄期卵巢肿瘤患者生育忧虑与患者年龄、婚姻状态、流产史、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状态无关(P>0.05),与文化程度、子女数、生育意愿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OR=2.974,95%CI 1.086~8.145)、无子女(OR=4.358,95%CI 1.668~11.386)、有生育意愿(OR=3.320,95%CI 0.905~12.176)是影响育龄期卵巢肿瘤患者生育忧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生育忧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文化程度、子女数以及生育意愿,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并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生育忧虑,提高治疗效果。
  • 调查研究
    方 蕾 魏 庆 刘 华
    2025, 33(1): 19-23.
    了解先兆早产孕妇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横断面调查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先兆早产孕妇192例为调查对象,收集孕妇一般资料、孕妇自我管理量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结果:192例自我管理得分51.03±8.82分,4个维度中条目均分较高为遵医行为和胎儿监护行为,最低为日常生活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为29.64±7.40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先兆早产孕妇自我管理量表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4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先兆早产孕妇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月均收入低、居住地为农村、自我效能低是影响其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先兆早产孕妇自我管理仍有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居住在农村、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下的先兆早产孕妇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干预。
  • 调查研究
    王 沛 刘 勇 王艳丽 刘黛琼 闫 荣
    2025, 33(1): 24-28.
    探究复发性流产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本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55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SIS)(病耻感)、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社会关系质量量表(SRQ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评估,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病耻感水平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55份。155例SIS总得分58.97±18.31分,不同职业患者SIS评分无差异(P>0.05);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居住在农村、家庭月收入低、自然流产次数多、病程长的患者SIS评分较高(P<0.05)。SIS评分与焦虑、抑郁、SPBS评分呈正相关,与SRQS评分、家庭关怀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年龄大、自然流产次数多、病程长、SRQS低、家庭关怀度低是影响复发性流产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其水平与年龄、自然流产次数、病程、社会关系质量及家庭关怀度有关,临床可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况,评估病耻感水平,筛选更易出现病耻感的患者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 调查研究
    郭 燕 毛敏泓 赵会荣 赵洋洋 郭春玲
    2025, 33(1): 29-34.
    调查分析门诊女性对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联合筛查子宫颈病变的认知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进行TCT及HPV检查后行阴道镜活检术女性1505例为研究对象,调查相关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门诊女性对TCT及HPV检查认知度的因素。结果:715例(47.5%)TCT检查结果正常,790例(52.5%)检查为阳性;118例(7.8%)HPV检查结果为阴性,1387例(92.2%)TCT检查结果为阳性。以病理结果为依据,TCT、HPV检查单独诊断子宫颈病变阳性的敏感度分别为59.6%、95.3%,TCT联合HPV诊断子宫颈病变阳性的敏感度为99.5%。1505例对象中,34.4%了解TCT检查,45.9%了解HPV检查,38.5%既不了解TCT检查也不了解HPV检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低(OR=1.247)是影响女性TCT检查认知度的因素,居住地为农村(OR=1.294)和受教育程度低(OR=1.306)是影响女性HPV认知度的因素(均P<0.05)。结论:TCT联合HPV诊断子宫颈病变的敏感度较高,但门诊女性对TCT及HPV检查筛查子宫颈病变的认知度并不高,受教育程度低为主要影响因素,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针对性宣传力度。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何茶英1, 2 杨 扬1 吴 迪1 祝 俊1 骆婷婷1 姜丽蓉1 陈 豪1 冯 洁2 丁芸霞2
    2025, 33(1): 35-38.
    比较采用内窥可视宫腔组织吸引系统、腹部B超引导和传统负压吸宫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本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3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行内窥可视宫腔组织吸引系统人工流产术(可视组)、B超引导吸宫术(超声引导组)、传统负压吸宫术(传统组),分别比较3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可视组分别与传统组、超声引导组相比,手术时间[(5.2±1.2)min,(4.2±1.3)min,(5.7±2.1)min;t=2.42,t=6.56,均P<0.05]、术中出血量[(8.6±1.5)ml,(10.9±2.5)ml,(12.1±2.2)ml;t=15.33,t=9.22,均P<0.05]、术后出血时间[(4.2±1.1)d,(5.6±1.4)d,(7.6±1.9)d;t=18.10,t=9.15,均P<0.05],术后内膜厚度[(5.1±2.1)mm,(4.6±1.9)mm,(3.6±2.5)mm;t=5.34,t=2.04,均P<0.05]、转经时间[(29.2±4.5)d,(33.1±5.0)d,(44.3±11.3)d;t=18.43,t=13.64,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视组与传统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6.88,P<0.05);与超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在有高危因素患者中,可视组与传统组相比,手术时间[(5.1±0.9)min,(6.8±1.4)min;t=3.43,P<0.05]、术中出血量[(11.5±1.6ml、14.3±1.8ml;t=3.93,P<0.05]及术后出血时间[(4.9±0.8)d,(7.7±2.0)d;t=4.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内窥可视宫腔组织吸引系统负压吸宫术在控制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等方面有较好的优势,尤其是对高危人工流产患者。
  • 临床研究
    余晓辉 周 满 张 晶 章淑媛
    2025, 33(1): 39-44.
    探讨基于循证证据的多学科护理干预对宫颈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本院拟宫颈肌瘤剔除术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观察组(n=44)。两组均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同时予以基于循证证据的多学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康复、疼痛程度、围术期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进食(8.74±1.05h)、首次下床(18.79±3.52h)、排气(21.51±3.69h)及住院时间(5.06±1.24d)均短于对照组(12.36±1.47h、24.59±4.75h、25.38±3.15h、6.21±1.37d),术后6h、24h、48h疼痛程度评分(3.11±0.75分、2.28±0.62分、1.03±0.39分)均低于对照组(3.85±0.84分、2.91±0.58分、1.54±0.42分),T1、T2、T3时刻HR水平(77.32±6.19次/min、75.18±5.86次/min、76.59±6.2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71.24±6.35次/min、68.45±5.74次/min、70.28±5.84次/min),MAP水平(83.06±5.19mmHg、85.22±5.60mmHg、82.29±5.24mmHg)均低于对照组(86.84±5.23mmHg、90.15±5.74mmHg、85.44±5.60mmHg);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81.8%)(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证据的多学科护理干预可减轻宫颈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 临床研究
    湛美杰 周高峰
    2025, 33(1): 45-50.
    分析奥利司他辅助治疗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疗效及对患者体重、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0月本院诊治的92例超重/肥胖PCO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5例),两组均采用二甲双胍及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观察组加用奥利司他,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腰臀比(WHR)变化,分析其糖脂代谢指标、性腺激素、脂肪细胞因子,记录其卵巢与卵泡相关指标、妊娠情况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重(82.44±8.87 kg)及体质指数(29.43±2.98 kg/m2)均低于对照组(87.53±8.96 kg、31.11±3.24 kg/m2),空腹血糖(4.04±0.46 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1.97±0.23)、总胆固醇(3.91±0.42 mmol/L)均低于对照组(4.81±0.49 mmol/L、2.41±0.28、4.31±0.45 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5±0.18 mmol/L)高于对照组(1.23±0.15 mmol/L),总睾酮、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游离雄激素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高于对照组,瘦素、内脂素均低于对照组,脂联素高于对照组,双侧卵巢平均卵巢体积、平均卵泡数目均大于对照组,排卵率(93.3%)高于对照组(72.3%),而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发生率(2.2%)低于对照组(17.0%),临床妊娠率(66.7%)高于对照组(44.7%)(均P<0.05);不良妊娠结局(8.9%)、不良反应发生率(8.5%)与对照组(19.2%,6.7%)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超重/肥胖PCOS患者予以奥利司他辅助治疗,利于调节其糖脂代谢、性腺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卵泡质量与临床妊娠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尚不明显。
  • 临床研究
    刘 翀 石春景 杨亚男 张 佳 周英杰
    2025, 33(1): 51-55.
    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肠道微生态和绒毛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本院治疗的复发性流产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行人工流产的正常妊娠孕妇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含量以及绒毛组织Nrf2、Keap1表达,分析观察组不同流产次数患者肠道菌群含量以及绒毛组织Nrf2、Keap1表达。结果:观察组酵母菌(6.89±0.92lgCFU/g)、肠球菌(11.15±1.65lgCFU/g)和肠杆菌含量(9.41±1.14lgCFU/g)均高于对照组,而乳杆菌(5.20±1.01lgCFU/g)、双歧杆菌(7.01±1.11lgCFU/g)和真杆菌(6.41±1.04lgCFU/g)均低于对照组,绒毛组织Nrf2 mRNA相对表达量(0.35±0.10)低于对照组,而Keap1 mRNA相对表达量(1.19±0.24)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流产次数>4次患者真杆菌(5.87±0.92lgCFU/g)低于流产次数≤4次患者,绒毛组织Nrf2 mRNA相对表达量(0.30±0.08)低于流产次数≤4次患者,Keap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41±0.20)高于流产次数≤4次患者;有生殖道感染患者绒毛组织Nrf2 mRNA相对表达量(0.30±0.10)低于无生殖道感染患者,Keap1 mRNA相对表达量(1.28±0.22)高于无生殖道感染患者(均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绒毛组织Nrf2表达下调、Keap1表达上调,其中肠道菌群真杆菌含量,绒毛组织Nrf2、Keap1表达可能与流产次数、生殖道感染有关。
  • 临床研究
    邓茹月 张效银 蔡锋成 杨 珏
    2025, 33(1): 56-59.
    探究动机性访谈辅助性干预对孕妇产前抑郁程度及新生儿体格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拟于本院分娩产前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孕妇120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动机性访谈辅助性干预。比较两组抑郁程度、应对方式变化,剖宫产率及母乳喂养率,新生儿体格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抑郁程度轻度22例(36.7%)、中度35例(58.3%)、重度3例(5.0%),对照组轻度12例(20.0%)、中度38例(63.3%)、重度10例(16.7%)。观察组抑郁程度轻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30.55±2.19分)高于对照组(26.49±4.26分),消极应对评分(8.52±2.06分)低于对照组(12.36±2.29分),剖宫产率(20.0%)低于对照组(38.3%),母乳喂养率(88.3%)高于对照组(70.0%),新生儿的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体格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辅助性干预可有效缓解孕妇产前抑郁程度,改善其应对方式,改善新生儿体格指标。
  • 临床研究
    安艳萍 刘忠玉 吕小静 刘印华
    2025, 33(1): 60-65.
    探讨剖宫产术后艾司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镇静效果及对泌乳素(PRL)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行剖宫产术产妇186例,依照术后不同PCIA方案分为两组各93例,选择芬太尼+艾司氯胺酮+地塞米松为观察组,选择芬太尼+地塞米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相关指标变化、术后不同时点镇痛镇静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不同时间点血清PRL、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PCI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血清PRL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375.12±35.12μg/L)高于对照组(302.45±28.45μg/L),血清5-HT、NE及BDN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h、4h时HR、MAP值下降,术后24h、48h后上升,且两组各时间点有差异(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PCIA按压次数(5.22±1.12次)少于对照组的(7.21±1.56次)(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与对照组(6.1%)无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PCIA中艾司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能提高镇痛、镇静效果,提升血清PRL水平,避免血清5-HT、NE及BDNF水平低下,改善产后短期抑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PCIA按压次数,未增加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
    张常乐 徐 帅
    2025, 33(1): 66-71.
    探讨低剂量艾司氯胺(ESK)联合右美托咪定(DEX)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TLH)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择期行TLH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分别接受低剂量ESK联合DEX麻醉和常规麻醉。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疼痛应激指标、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结果:术后24h,两组视觉模拟评分、疼痛等级指数和当前疼痛强度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3.28±0.97分、4.42±1.46分、2.26±0.54分)低于对照组(4.67±1.26分、6.40±1.33分、3.11±0.60分),两组血清皮质醇、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得分均降低且联合组(37.58±7.25分、40.25±7.71分)低于对照组(43.83±6.48分、46.47±8.33分);两组睡眠效率指数以及快动眼睡眠时间值均降低但联合组(61.37±7.71、14.52%±3.57%)高于对照组(54.37±7.68、12.71%±3.88%),两组觉醒指数均升高但联合组(7.63±1.40)低于对照组(9.14±2.66)(P<0.05)。结论:ESK联合DEX不仅能有效减轻 TLH术患者术后疼痛、抑郁焦虑情绪,同时对改善睡眠有着积极效果。
  • 临床研究
    胡淑婷 李 岩 卢玉蓉 周晓晶
    2025, 33(1): 72-78.
    探究子宫肌瘤(UF)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方案对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筛选2023年1-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UF患者328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各164例,对照组采取氯胺酮进行术中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全身麻醉,对比两组麻醉质量(苏醒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后30min的Steward苏醒评分)、术后睡眠与恢复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疼痛因子水平[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应激反应[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9.7±2.1 min)及术后30min的Steward苏醒评分(4.79±0.36分)均低于对照组(12.4±2.7 min、5.28±0.57分),术后24h、术后48h PSQI评分(13.96±2.08分、10.83±1.46分)均低于对照组(14.65±2.49分、12.75±2.04分),QoR-40评分(182.79±4.61分、193.88±2.56分)均高于对照组(178.62±5.12分、186.39±3.71分),术后3d 血清β-EP(154.68±23.42 pg/ml)、SP(2.46±0.85μg/ml)水平低于对照组(181.36±24.67 pg/ml、5.23±1.14μg/ml),术后1d血清NE(317.92±22.86 ng/L)、Cor(161.57±36.40 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39.46±25.61 ng/L、181.64±39.83 ng/ml),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10.4%)(均P<0.05)。结论:采用LM术UF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的联合方案进行麻醉,可提升苏醒质量、改善术后睡眠并促进恢复,对术后疼痛与围术期应激反应均具有减轻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临床研究
    陈迪美 沈叶琴 吴朝勇
    2025, 33(1): 79-84.
    探究自由体位配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分娩第二产程、阴道分娩率及分娩疼痛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6月本院收治的初产妇,依据试产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观察组接受自由体位配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常规组接受常规阴道试产,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后,两组各获得105例初产妇,对比两组产程时间、分娩疼痛程度(发作开始第2 h、宫口全开时、胎头拨露时)、分娩方式(阴道分娩、顺转剖、侧切率)、产后恢复情况(产后2 h出血量、初次母乳喂养时间)、分娩控制感量表(LAS)评分、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产后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以及产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8.65±2.48h)均低于常规组(12.85±2.63h),阴道分娩率(100.0%)高于常规组(96.2%),产后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发作后第2 h、产妇宫口全开时、胎头拨露时分娩疼痛VAS评分(4.14±0.66分、4.67±0.43分、3.37±0.34分)均低于常规组(5.23±0.75分、7.39±0.74分、5.64±0.68分),LAS评分(148.54±12.36分)高于常规组(140.46±10.35分),EPDS评分(9.35±1.97分)低于常规组(12.02±2.36分),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满意率(86.7%) 高于常规组(66.7%)(均P<0.05)。结论:自由体位配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降低初产妇分娩产程,减轻分娩疼痛感,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初次母乳喂养时间,产妇分娩控制感、舒适度及满意度更高,值得推荐。
  • 临床研究
    王富平 刘 鑫 李 军 孙福德 吴文双 廖 超
    2025, 33(1): 85-89.
    分析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寒战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11月于本院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240例,按单双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20,腰-硬联合麻醉+静脉泵注0.4μg/kg右美托咪定)和对照组(n=120,腰-硬联合麻醉+等量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2h、24h、48h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24h、48h微循环指标,围术期[麻醉前(T0)、麻醉后10min(T1)、手术开始时(T2)、婴儿娩出时(T3)、手术结束时(T4)]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开始至术毕30 min期间寒战反应发生情况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h、24h、48h,两组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各时点评分(2.35±0.39分、1.62±0.27分、1.07±0.18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4.21±0.71分、3.18±0.53分、2.11±0.34分);术前、术后24h、48h,两组管袢长度及袢顶宽度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观察组术后24h、48h的管袢长度、袢顶宽度均长于同期对照组;T1~T4时,MAP、HR两组均低于T0时,但观察组T2时高于同期对照组、T3时MAP及T4时HR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各时点SpO2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寒战反应发生程度轻于对照组,且寒战反应总发生率(14.2%)低于对照组(41.7%)(均P<0.05);术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17.5%)与对照组(2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能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程度及寒战反应发生率,更好稳定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安全性较好。
  • 临床研究
    贺方坤 彭琳杰
    2025, 33(1): 90-94.
    探究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阻滞(TFP)与横肌平面阻滞(TAP)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8月本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产妇临床资料,将术后行超声引导TFP阻滞的117例纳入TFP组、接受超声引导TAP阻滞115例纳入TAP组。比较两组术后24 h内镇痛效果[镇痛泵按压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24 h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C-肽(C-P)],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术后24 h内TFP组镇痛泵按压次数(6.85±1.38次)和VAS评分(3.97±0.81分)均低于TAP组(7.23±1.51次、4.28±0.93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1.18±0.09 d)和术后至出院时间(5.78±1.17 d)均低于TAP组(1.24±0.12 d、6.31±1.21 d);术后12 h、24 h,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均较术前提高,但TFP组低于TAP组,TFP组炎症水平低于TAP组(均P<0.05)。结论:相比于TAP阻滞,超声引导下的TFP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更显著,TFP阻滞还能调节机体血流动力学状态,减轻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
  • 临床研究
    赵 晴 陈 菊 周 杰 罗 红 张 露 张冬梅 陈 欣
    2025, 33(1): 95-99.
    探讨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TLH)患者术中应用复合保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诊治并拟行TLH患者160例,随机数字分组分为两组各80例,术中两组均采取常规保温干预,复合组同时采取复合保温干预,对比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苏醒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入手术室时两组MAP、HR、SpO2无差异(P>0.05);麻醉30 min、麻醉60 min、手术结束时两组MAP、HR、SpO2均高于入手术室时且复合组均高于对照组,体温(36.95±0.54℃、36.86±0.67℃、36.91±0.76℃)高于对照组(36.14±0.55℃、35.86±0.71℃、35.55±0.67℃),苏醒时间(18.32±5.45 min)、拔管时间(24.46±6.24 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2.46±6.14 min)少于对照组(18.32±5.45 min、31.55±7.19 min、28.69±5.91 min),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5.0%)(均P<0.05)。结论:TLH术中复合保温干预方案保温效果显著,能减小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提高苏醒质量、降低术中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
    韦利芳1 王 慧1 张娟娟2
    2025, 33(1): 100-105.
    分析基于风险评估理念的保温措施应用于卵巢囊肿患者术中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4年4月本院拟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同时给予基于风险评估理念的保温措施。记录两组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围术期不同时点鼻咽温度、意识恢复后寒战发生情况、麻醉恢复指标(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活动能力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比例(8.3%)少于对照组(22.9%),T0~T3的鼻咽温度变化小于对照组,意识恢复后寒战发生比例(4.2%)和总并发症(6.3%)均少于对照组(16.7%、20.8%),术后意识恢复时间(24.36±3.24min)、肠功能恢复时间(1.52±0.54d)、拔管时间(24.16±4.62 min)、活动能力恢复时间(2.46±0.48 d)均少于对照组(29.68±3.95 min、1.79±0.63 d、29.87±4.92 min、2.69±0.39 d)(均P<0.05)。结论:基于风险评估理念的保温措施用于卵巢囊肿手术患者,可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稳定术中核心温度,降低意识恢复后寒战发生,提高麻醉恢复效果及降低术后并发症。
  • 临床研究
    马 骥1 李 娟2 黄 岩1
    2025, 33(1): 106-111.
    比较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罗哌卡因两种镇痛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及血糖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确诊的GDM产妇144例,根据硬膜外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罗哌卡因持续背景输注(CEI)镇痛,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罗哌卡因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镇痛。记录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生命体征[麻醉前(T0)、切皮时(T1)、胎儿出生时(T2)、胎盘娩出5min(T3)、胎盘娩出60min(T4)、胎盘娩出5h(T5)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围术期产妇各时点血糖、新生儿血糖及出生Apgar 评分、围术期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围术期缩宫素使用、术中出血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未见差异(P>0.05),观察组胰岛素使用量(23.65±10.05 IU)和产后自控镇痛按压次数(2.77±0.41次)均少于对照组(27.89±10.32 IU、3.15±0.39次)(均P<0.05)。两组T0时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水平、VAS、新生儿血糖及出生1min、5min Apgar 评分均未见差异(P>0.05),围术期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水平、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9.7%)与对照组(15.3%)无差异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低剂量罗哌卡因CEI和PIEB两种硬膜外镇痛方式均可应用于GDM产妇分娩镇痛,与CEI相比,PIEB在镇痛及血糖管理方面具有更好优势。
  • 临床研究
    谈 莉 吕文杰 赵保静 王凤英
    2025, 33(1): 112-115.
    分析产妇产后不同时间开始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产妇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的原则分为两组各69例,分别从产后6周(6周组)或产后8周(8周组)开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均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比较治疗前、治疗完成时、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产后6个月的尿失禁阳性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结束时及产后6个月,8周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5.8%、7.2%)均小于6周组(14.5%、15.9%),I类肌纤维肌力(4.46±0.85级、4.52±1.05级)、II类肌纤维肌力(4.22±1.21级、4.24±1.53级)分级均高于6周组(3.55±1.10级、3.38±2.08级、3.66±1.10级、3.61±1.98级)(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与产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均未见差异(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增加盆底肌力,且产后8周开始康复训练效果更佳
  • 临床研究
    李盼盼 邢燕燕
    2025, 33(1): 116-120.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常规促乳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促泌乳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产妇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术后予以乳房按摩、耳穴压豆干预,观察组辅以NMES干预,两组连续干预3 d。对比两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48 h泌乳量,评估产后48 h乳房胀痛程度,测定产后24 h、48 h、72 h对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两组产后3 d母乳喂养评分和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25.54±6.12 h)早于对照组(32.43±5.87 h),产后48 h泌乳量多的占比(52.7%)高于对照组(38.2%),产后48 h乳房胀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产后24 h血清泌乳素水平无差异(P>0.05),产后48 h、72 h血清泌乳素水平观察组(322.57±36.23 ng/ml、372.54±41.31 ng/ml)均高于对照组(285.49±30.29 ng/ml、341.37±38.32 ng/ml),产后3 d母乳喂养评分(8.11±0.74分)高于对照组(7.32±0.87分),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67.3%)高于对照组(45.5%)(均P<0.05)。结论:按摩、耳穴压豆基础上联用NMES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泌乳有促进作用,能够减轻乳房胀痛,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 临床研究
    王艳红 李 涛 牛爱琴
    2025, 33(1): 121-124.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GDM初产妇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行常规孕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开展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比较干预期两组血糖稳定率,采取妊娠压力量表(PPS)量表评估两组初产妇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孕期遵医行为(定期产前检查及合理饮食、血糖监测、规律运动)、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满意率等。结果:观察组血糖稳定率(92.6%)高于对照组(74.1%),孕期遵医行为中合理饮食(98.2%)、血糖监测(98.2%)、规律运动(92.6%)优于对照组(87.0%、87.0%、74.1%),阴道分娩率(79.6%)高于对照组(57.4%),不良妊娠结局(3.7%)及新生儿并发症(5.5%)均低于对照组(14.8%、20.4%),护理满意率(94.4%)高于对照组(77.8%),干预后两组PP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34.04±1.52分)低于对照组(40.34±2.12分)(均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可较好稳定GDM初产妇孕期血糖水平,改善心理状态、孕期遵医行为及妊娠结局,提升护理满意率。
  • 临床研究
    尹琳琳 郭佳艺 郝俊兰
    2025, 33(1): 125-129.
    探究腹式呼吸训练联合脉管平滑肌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肌肉高张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本院孕产期保健科就诊的盆底肌高张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63例),两组均采用脉管平滑肌电刺激,观察组同时联合采用腹式呼吸训练,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治疗后两组盆底表面肌电、盆底肌筋膜视觉模拟(VAS)评分、盆底肌力、性功能[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前静息电位(3.89±1.03μV)、后静息电位(3.77±1.13μV)、盆底筋膜压痛VAS评分(1.45±0.31分)均低于对照组(4.44±1.06μV、4.32±1.04μV、1.45±0.31分),Ⅰ类肌肌力(2.71±0.53级)、Ⅱ类肌肌力(3.01±0.68级)、性唤起、阴道湿润度、性高潮、性满意度、性交痛及其FSFI总分(24.11±3.15分)均高于对照组(2.44±0.61级、2.74±0.57级、21.34±3.04分)(均P<0.05),性欲评分(3.19±0.78分)与对照组(2.93±0.67分)无差异(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联合脉管平滑肌电刺激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高张情况,改善盆底肌收缩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临床研究
    窦 丽1 王 未2
    2025, 33(1): 130-133.
    观察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本院治疗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50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行常规提肛训练,观察组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肌纤维疲劳度,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性生活质量[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平均电压值、最大电压值均升高,且观察组(19.88±1.85μV、25.96±3.87μV)高于对照组(14.33±1.24μV、21.44±1.24μV),两组Ⅰ类肌力及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力及肌纤维疲劳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FIQ-7评分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2.17±0.38分)低于对照组(5.06±0.42分),两组FSF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72.96±4.38分)高于对照组(65.44±5.11分),观察组性功能障碍(92.0%)、压力性尿失禁(96.4%)、阴道膨出(98.0%)及慢性盆腔痛(96.4%)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71.7%、85.2%、86.8%、74.0%)(均P<0.05)。结论:采用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PFD时,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提高疗效,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促进性功能恢复。
  • 临床研究
    秦 华 胡春霞
    2025, 33(1): 134-139.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对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组加用RSB。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情况、疼痛情况、舒适度、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在不同时间点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术后12 h联合组Ramsay评分(3.76±0.45分、2.07±0.31分)高于对照组(2.37±0.33分、1.65±0.24分),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2.32±0.35分、3.36±0.47分)均高于对照组(1.58±0.26分、2.57±0.38分),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分(2.02±0.35分、1.07±0.24分)低于对照组(3.37±0.46分、1.69±0.31分),联合组麻醉满意度评分(20.85±3.08分)高于对照组(18.27±2.36分),镇痛泵按压次数(3.54±0.58次)少于对照组(5.52±0.91次)(均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呕吐、苏醒期躁动等总发生率(12.7%、9.1%)无差异(P>0.05)。结论:对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式患者采用TAPB 联合RSB方案麻醉,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升舒适度,效果较理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临床研究
    虞文杰 沈叶琴 吴朝勇
    2025, 33(1): 140-144.
    探讨互联网联合群组化保健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控制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GDM患者1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观察组9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观察组在上述基础给予互联网+群组化保健,比较两组干预后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自我保健能力,记录分娩结局。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下降,且观察组(4.48±0.27 mmol/L、5.85±0.57 mmol/L)低于对照组(5.36±0.32 mmol/L、6.47±0.62 mmol/L),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问卷各维度评分及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158.14±17.85分)高于对照组(152.45±16.58分),自然分娩率(79.1%)高于对照组(64.4%),会阴损伤率(24.2%)低于对照组(38.9%)(均P<0.05);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观察组(9.20±0.27分)与对照组(9.12±0.32分)无差异(P>0.05)。结论:互联网+群组化保健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提高孕妇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保健能力,改善分娩结局。
  • 临床研究
    郝立影 高学军 王 欣 李建薇
    2025, 33(1): 145-148.
    探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初产妇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4-12月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初产妇设为对照组,2023年4-12月实施聚焦解决模式下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初产妇设为观察组,每组200例,比较两组分娩疼痛程度、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的视觉模拟法评分(3.92±0.85分、5.66±1.15分)均低于对照组(5.49±1.03分、8.04±1.53分),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中消极应对评分(13.02±1.59分)低于对照组(15.10±1.96分),积极应对评分(30.85±4.05分)高于对照组(27.69±3.72分),第一产程(6.38±1.95h)、第二产程(53.46±9.78min)及总产程(7.57±2.30h)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21±2.63h、61.14±10.51min、9.43±3.11h),产后出血量(121.65±38.26 ml)少于对照组(164.72±47.69 ml)(均P<0.05)。结论: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显著缓解初产妇非药物性分娩镇痛分娩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状态,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 临床研究
    张 悦1 赵宇明2 杨 青1 王晨琛2 赵 芳1 史凤颖1
    2025, 33(1): 149-154.
    分析性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产后抑郁及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产妇90例,产后3 d均接受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检测,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我认同感量表(SI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产妇社会心理因素,产后4周内根据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分为抑郁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产后3 d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社会心理因素3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采用MedCalc分析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与EPDS得分的相关性。结果:90例产妇中有17例发生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8.9%,EPDS得分(14.81±3.15)分(10~19分);产后3 d,抑郁组雌二醇(E2)低于正常组,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睾酮(T)、孕酮(P)高于正常组,促甲状腺激素(TSH)低于正常组,SSRS、SIS、SCSQ积极应对得分低于正常组,SCSQ消极应对得分高于正常组;产后3 d 产妇E2、TSH水平及SSRS、SIS、SCSQ积极应对得分与EPDS得分呈负相关,PRL、P水平及SCSQ消极应对得分与EPDS得分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产后E2、TSH、PRL、P、SSRS、SIS、SCSQ异常均是产后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需重视产后女性激素水平及社会心理因素筛查,对合并低水平E2、TSH,高水平PRL、P,SSRS、SIS、SCSQ积极应对得分偏低,SCSQ消极应对得分偏高的产妇,应积极关注其心理健康,警惕产后抑郁的发生。
  • 临床分析
  • 临床分析
    林 洁 周 健 张 敏 杨月华 陈 颖
    2025, 33(1): 155-160.
    了解江苏省产妇产后3年内非意愿妊娠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3个市开展,每个市选择一家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所),收集辖区内2019年3-12月的分娩记录,依次电话或当面随访,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妇共900名。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寿命表法计算产后累积非意愿妊娠率,用Log Rank检验比较苏中、苏南、苏北部地区妇女产后3年累积非意愿妊娠率的差异,并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拟合,探讨产后 3年非意愿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产后第6、12、18、24、30和36个月内累积非意愿妊娠率分别为 0、0.22%、2.90%、7.42%、10.40%和13.57%,苏南、苏中、苏北部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时年龄25~29岁、30~34岁和≥35岁妇女产后3年发生非意愿妊娠风险分别是<25周岁组的0.41倍(95%CI 0.25~0.68)、0.22倍(95%CI 0.12~0.41)和0.22倍(95%CI 0.09~0.54);首次避孕方法选择哺乳期避孕的妇女产后3年发生非意愿妊娠风险是采用屏障避孕法妇女的0.42倍(95%CI 0.21~0.83);产后6个月以内开始避孕的妇女产后3年发生非意愿妊娠风险是产后12个月以后开始避孕妇女的0.40倍(95%CI 0.17~0.98);无流产史和产前有过 1 次流产史的妇女产后3年发生非意愿妊娠风险分别是流产2 次及以上妇女的0.05倍(95%CI 0.03~0.11)和0.46倍(95%CI 0.27~0.81)。结论:有2次及以上人工流产史、低龄、开始避孕时间晚是产后非意愿妊娠发生的风险因素。江苏省妇女产后短期内避孕意识较强,但对合理生育间隔以及后续长期的避孕认识有限。未来工作重点应放在强化其产后长期避孕知识宣教等方面,全面提升其主动避孕意识及技能。
  • 临床分析
    周 萍 梁晓燕 庞剑霞
    2025, 33(1): 161-163.
    探讨中山市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特点及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满足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在中山市各级医院行人工流产的14.0~19.9岁青少年995人次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276例针对性进行个性化避孕指导,随访1年内的意外妊娠情况,对比指导前后的避孕知识得分及重复流产情况。结果:14.0~19.9岁青少年因未避孕导致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占56.7%,紧急避孕药避孕失败占21.1%,避孕套避孕失败占13.1%,注射避孕针避孕失败占1.7%。实施个性化避孕指导后,生殖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回答正确率>60%的题目由(3.0±1.1)个提升至(11.3±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3,P<0.05);且指导后发生重复人工流产率由4.0%减少至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1,P<0.05)。结论:青少年避孕知识匮乏、高效避孕措施使用率低是非意愿妊娠的主要原因,为青少年普及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提升医疗机构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的综合能力,有望降低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率。
  • 临床分析
    范方裕 周柱玉 辛艳芬
    2025, 33(1): 164-168.
    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临床特征分析瘢痕妊娠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瘢痕妊娠孕妇267例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大出血62例,非大出血205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临床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瘢痕妊娠手术后大出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267例瘢痕妊娠手术治疗后大出血62例(大出血组)、非大出血205例(非大出血组),大出血发生率为23.2%,两组剖宫产次数、妊娠囊平均直径、病灶残余肌层厚度、病灶类型、血流分级、腹痛占比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剖宫产次数多、妊娠囊平均直径大、病灶类型为包块型、血流分级三级、腹痛为瘢痕妊娠手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670、2.024、2.121、2.445、1.637,P<0.05),病灶残余肌层厚度增加为瘢痕妊娠大出血的保护因素(OR=0.524,P<0.05)。结论:剖宫产次数多、妊娠囊平均直径大、病灶残余肌层厚度降低、病灶类型为包块型、血流分级三级、腹痛为瘢痕妊娠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 临床分析
    戚亚茹 卫小静 郭 欢
    2025, 33(1): 169-173.
    探究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4(CXCL1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联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确诊PCOS不孕症患者111例,均行IVF-ET,根据术后两周妊娠状况分为妊娠成功组(n=56)和妊娠失败组(n=5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L14、FGF19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XCL14、FGF19预测IVF-ET术后妊娠失败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妊娠失败因素。结果:妊娠成功组相比,妊娠失败组IVF-ET获卵总数、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均降低,甘油三酯、睾酮水平均升高,血清CXCL14(3.48±0.41 ng/ml)、FGF19(8.54±0.95 ng/ml)水平均低于妊娠成功组(4.35±0.45 ng/ml、9.87±1.05 ng/ml);获卵总数(OR=0.651)、CXCL14(OR=0.514)水平降低、FGF19(OR=0.634)水平降低是IVF-ET术后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分析显示,与CXCL14、FGF19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0.934)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0.886、0.841)。结论:PCOS不孕症行IVF-ET术后妊娠失败患者血清CXCL14、FGF19水平显著降低,2指标联合检测对PCOS不孕症患者行IVF-ET术后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临床分析
    庄玉玉 林莹莹 范冬梅
    2025, 33(1): 174-178.
    探讨孕晚期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纤维蛋白原(FIB)、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与胎盘早剥(PA)发生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4年3月本院产前检查疑似PA的孕妇200例为研究对象,以产后诊断为金标准分为PA组(150例)、非PA组(50例,正常分娩)。收集入选孕妇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PLGF、FIB、sICAM-1水平,比较不同病情分级PA孕妇PLGF、FIB、sICAM-1水平,Spearman分析PLGF、FIB、sICAM-1与PA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GF、FIB、sICAM-1预测孕妇发生PA价值。结果:PA组PLGF(74.2±17.02 pg/ml)、FIB(3.38±0.56 g/L)低于非PA组(117.3±26.2 pg/ml、4.37±0.83 g/L),sICAM-1水平(967.18±242.14μg/L)高于非PA组(560.59±150.23μg/L),PA分级0级、Ⅰ级、Ⅱ~Ⅲ级孕妇PLGF、FIB、sICAM-1水平存在差异(均P<0.05)。Spearman分析显示,PLGF(r=-5.442)、FIB(r=-5.317)与PA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sICAM-1(r=6.255)与P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ROC曲线分析,PLGF(AUC=0.830,95%CI 0.753~0.906)、FIB(AUC=0.760,95%CI 0.672~0.849)、sICAM-1(AUC=0.940,95%CI 0.908~0.973)及联合检测(AUC=0.982,95%CI 0.967~0.997)预测孕妇PA发生有一定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提高。结论:孕晚期孕妇血PLGF、FIB、sICAM-1水平存在异常,且与PA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3指标对预测孕妇发生PA有一定临床价值,且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最高。
  • 临床分析
    谢 峻
    2025, 33(1): 179-183.
    探讨妊娠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孕妇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及其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HPV感染孕妇138例为感染组,同期产前检查无HPV感染孕妇138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PLGF、PAPP-A水平,比较两组血清PLGF、PAPP-A水平及妊娠结局。根据妊娠结局将感染组分为妊娠良好组(n=107)和妊娠不良组(n=31)。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HPV感染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妊娠期HPV感染者血清PLGF、PAPP-A水平预测不良妊娠价值。结果:感染组血清PLGF(52.16±7.91 pg/ml)、PAPP-A(18.75±4.37 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5.20±12.85 ng/ml、29.25±6.79 ng/ml),且感染组妊娠结局不良组HbAlc、FPG均低于妊娠结局良好组;感染组中妊娠不良者高危型HPV感染占比高于妊娠良好组,先兆流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22.5%)高于对照组(4.4%)(均P<0.05)。HPV感染高危型、血清PLGF降低、PAPP-A降低是影响妊娠期HPV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妊娠期HPV感染者血清PLGF、PAPP-A联合预测不良妊娠结局最佳,其曲线下面积为0.907,敏感度74.2%、特异度91.6%。结论:妊娠期HPV感染者血清PLGF、PAPP-A水平降低,且均为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2项联合检测预测妊娠期HPV感染者不良妊娠结局有更高价值。
  • 临床分析
    郭小芳1 龙丹丹2 盛瑸樾3
    2025, 33(1): 184-189.
    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C肽、脂联素及25-羟基维生素D3与产后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3年3月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GDM患者,追踪随访产后1年内是否出现糖代谢异常分为纳入糖代谢异常组(75例)、代谢正常组(7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娩当天血C肽、脂联素及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及产后1年时胰岛素抵抗情况,探究各指标与患者产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影响影响因素。结果:异常组孕前及分娩时体质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均高于正常组,C肽高于正常组,脂联素及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低于正常组,产后1年时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经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分娩时C肽与产后1年时FPG、FINS、HOMA-IR水平呈正相关,脂联素、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产后1年时FPG、FINS、HOMA-IR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肽低、脂联素高、25-羟基维生素D3低及孕前体质指数高、分娩时体质指数高均对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产生影响。结论:GDM患者分娩时 C肽水平与产后胰岛素抵抗指标呈正相关,脂联素和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与产后胰岛素抵抗指标呈负相关,C肽低、脂联素高、25-羟基维生素D3低、孕前和分娩时体质指数高均对GDM产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产生影响。
  • 临床分析
    蒲雪梅1 王 娇2
    2025, 33(1): 190-194.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年本院分娩的妊娠晚期孕妇517例,根据临床诊断及产后胎盘病理检测明确是否存在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分为感染组(n=44)和非感染组(n=47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妊娠晚期孕妇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517例妊娠晚期孕妇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44例,感染率为8.5%。感染组年龄≥35岁、流产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减、生殖道感染、未参与围生期保健、分娩前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比均大于非感染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流产史、妊娠期糖尿病、生殖道感染、分娩前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妊娠晚期孕妇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组胎膜早破、羊水污染、新生儿肺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宫内感染率较高,与孕妇年龄≥35岁、流产史、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且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 临床分析
    陈云云 陶瑞雪 王丽娟
    2025, 33(1): 195-198.
    探讨孕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其炎症因子、妊娠期糖尿病(GDM)、子痫前期(PE)、孕期抑郁、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于本院产前检查孕妇120例,依据检测的25-OH-D水平分组,>30nmol/L为对照组(n=58),≤30nmol/L观察组(n=62),对比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孕期抑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Spearman分析孕期25-OH-D水平与炎症因子、GDM、PE、孕期抑郁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期间对照组失访4例,纳入54例;观察组失访5例,纳入57例。观察组血清白介素-6(139.44±20.11 pg/ml)、C反应蛋白(11.36±2.39 mg/ml)水平高于对照组(89.62±11.36 pg/ml、6.74±1.41 mg/ml),降钙素原(44.03±3.59 pg/ml)水平低于对照组(46.55±4.37 pg/ml),GDM(50.9%)、PE(31.6%)、孕期抑郁发病率(35.1%)高于对照组(27.8%、13.0%、16.7%),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21.1%)高于对照组(5.6%)(均P<0.05);孕期25-OH-D水平与PCT呈正相关,与IL-6、CRP、GDM、PE、孕期抑郁和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孕期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炎症因子、GDM、PE、孕期抑郁、不良妊娠结局均具有相关性,临床需着重检测。
  • 临床分析
    徐 艳 黄 琴 宋晓慧
    2025, 33(1): 199-202.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除术后发生乳糜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除术患者311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乳糜瘘发生情况分为乳糜瘘组33例、对照组278例。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体质指数、甘油三酯水平、合并贫血、肿瘤类型、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术后感染、术后化疗、术后出血、淋巴结肿大、术前白蛋白均无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淋巴结清扫水平为肾静脉、淋巴结清扫数目>33个均为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除术后乳糜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除术后发生乳糜瘘为多种因素作用,提示临床重视相关危险因素,及时治疗,延缓疾病进展。
  • 临床分析
    张媚靓 郑亚芹 崔岳崇 傅英钦 董 璐
    2025, 33(1): 203-207.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程血糖管理及血糖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院自然分娩孕妇220例临床资料,根据妊娠期糖耐量检测结果分为GDM组(n=170)与糖耐量正常组(n=50),根据是否行产程血糖管理将GDM组分为未管理组(n=68)和管理组(n=102)。分别比较GDM组与糖耐量正常组、管理组与未管理组产程中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分析GDM患者产程血糖管理及血糖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GDM组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高于糖耐量正常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糖耐量正常组;管理组SDBG(1.28±0.17 mmol/L)、MAGE(3.37±0.31 mmol/L)、LAGE(4.02±0.55 mmol/L)、MODD(0.72±0.11 mmol/L)值低于未管理组(1.46±0.35 mmol/L、3.81±0.42 mmol/L、4.28±0.76 mmol/L、0.85±0.13 mmol/L),不良妊娠结局低于未管理组;GDM患者产程血糖管理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r=-0.439),产程中SDBG、MAGE、LAGE、MODD值与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r=0.416、0.426、0.433、0.409)(均P<0.05)。结论:GDM患者行产程血糖管理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且产程中血糖控制越好血糖值波动范围越小。
  • 临床分析
    孙逸冕1 吉 蕊2 蒋晶晶1
    2025, 33(1): 208-212.
    探究孕早期孕妇血压变异性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P)发生的预测作用及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在本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5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HDP分为HDP组(n=32)与非HDP(n=326),统计两组妊娠结局,将发生不良妊娠孕妇纳入不良妊娠组(n=54),未发生不良妊娠孕妇纳入非不良妊娠组(n=304)。收集孕妇临床资料,检测孕早期(孕10~12周)时血压变异性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孕早期血压变异性对HDP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血压变异性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HDP组24h收缩压标准差(SSD)、24h舒张压标准差(DSD)、24h收缩压变异系数(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DCV)水平均高于非HDP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24h-SSD、24h-DSD、24h-SCV、24h-DCV单独预测HDCP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95%CI 0.676~0.861)、0.796(95%CI 0.711~0.880)、0.814(95%CI 0.748~0.881)、0.835(95%CI 0.765~0.905),以上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914(95%CI 0.866~0.9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SSD、24h-DSD、24h-SCV、24h-DCV异常升高均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孕早期血压变异性能有效预测HDP发生风险,且异常升高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早期诊治HDP提供指导,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临床分析
    李小利 李明利 曹莉莉
    2025, 33(1): 213-217.
    调查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分娩的经产妇288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后42d复查时发放的盆底功能检查结果分为PFD组和非PFD组,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经产妇产后发生PFD的影响因素。结果:盆底肌功能检查显示109例为PFD阳性,PFD发生率为37.9%;PFD症状以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最高(29.9%),尿频、盆腔坠胀感、下腹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19.1%、17.4%和16.0%,其他PFD症状还包括性功能障碍、少量漏尿、便秘、尿急、尿不尽。PFD组与非PFD组在PFD家族病史、新生儿体重、合并基础疾病、分娩时会阴侧切、盆腔手术史、硬膜外镇痛方面比较均未见差异(P>0.05),PFD组年龄≥35岁、产次≥2次、分娩前BMI≥28kg/m2、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延长、分娩时会阴裂伤、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有阴道分娩史者占比均高于非PFD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产次≥2次、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延长、分娩时有会阴裂伤、有阴道分娩史均是经产妇产后发生PFD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经产妇PFD发生率较高,高龄妊娠、产次多、第二产程延长、分娩时会阴裂伤、阴道分娩等均是经产妇产后发生PFD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对有高危因素经产妇加强产后盆底功能检查及康复锻炼,以加快盆底功能恢复。
  • 临床分析
    廖宏伟 唐 爽
    2025, 33(1): 218-221.
    分析超声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NT)增厚及左心室点状强回声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及其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确诊的胎儿染色体异常孕妇102例临床资料为观察组,产前检查胎儿染色体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均在孕11~13+6周时行超声NT增厚检查,20周后行胎儿心脏检查,对比两组NT增厚情况及胎儿左心室强回声等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NT增厚、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T增厚与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102例中胎儿染色体异常21-三体80例,18-三体9例,13-三体4例,45X 5例,三倍体4例,观察组NT增厚率及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NT增厚、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呈正相关(r=0.402,0.384,P<0.05)。ROC曲线分析,NT增厚、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联合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灵敏度为82.4%,特异性为80.0%,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结论:NT增厚及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通过超声检查NT增厚及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情况可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且联合评估价值更高。
  • 临床分析
    高湘玲 徐佳宁 杨 达 王志华 王文娟
    2025, 33(1): 222-225.
    分析孕晚期孕妇不良情绪对胎儿脐血流动力学及生物物理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本院产前检查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心理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不良情绪组(899例)与情绪良好组(1101例),其中不良情绪组分为轻度焦虑组(430例)、中度焦虑组(325例)、重度焦虑组(144例),分析不良情绪对脐血流动力学及生物物理评分(BPS)的影响。结果:不良情绪组胎儿BPS评分(6.09±1.96)分低于情绪良好组(7.93±1.20分),脐动脉血S/D(5.26±0.77)高于情绪良好组(3.51±1.38),不良情绪组胎儿缺氧发生率(8.1%)高于情绪良好组(4.7%);不良情绪组中,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重度焦虑组BPS评分逐渐降低,脐动脉血流S/D逐渐升高,胎儿缺氧发生率逐渐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胎盘及脐带异常、孕妇不良情绪均为胎儿缺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孕晚期孕妇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胎儿BPS评分及脐动脉S/D值,进而增加胎儿缺氧风险。
  • 临床分析
    李 萌 孙爱娜 高 雅
    2025, 33(1): 226-229.
    调查初产妇产后泌乳启动延迟(DOL)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分娩后72h内主诉未有乳房胀满感和充盈感判定DOL,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产妇产后DO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初产妇3038例,其中1014例(33.4%)产后发生DO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2.308,P=0.008)、患GDM(OR=3.473,P=0.006)、患HDP(OR=4.489,P=0.003)、患SCH(OR=2.798,P=0.000)、胎膜早破(OR=1.773,P=0.014)、剖宫产(OR=1.317,P=0.011)是初产妇产后DOL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初产妇产后DOL发生率较高,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5岁、GDM、HDP、SCH、胎膜早破、剖宫产,医护人员应重视有上述特点的初产妇并及时干预,预防产后DOL发生。
  • 临床分析
    杨发萍1 马晓红1 伊 欣2 张健童3 李 丹1 赵宇如1 祁发玲1
    2025, 33(1): 230-234.
    探索临夏地区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4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确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160例患者,同期选取160例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提取基因组DNA,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TRR A66G和MTHFR C677T/A1298C基因位点,收集年龄、民族、高血压家族史等信息,测量身高、体重,检测血脂、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总共纳入320例孕妇,其中汉族160例,回族160例。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7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OR=0.476, 95%CI 0.243~0.933),MTHFRC677T基因位点CT型(OR=0.500, 95%CI 0.276~0.908)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保护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OR=4.330, 95%CI 1.160~16.160)、肥胖(OR=4.592, 95%CI 2.285~9.228)及高甘油三酯(OR=1.937, 95%CI 1.134~3.309)、高同型半胱氨酸(OR=2.532, 95%CI 1.238~5.179)和高尿酸(OR=7.548, 95%CI 1.986~28.687)增高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家族史、肥胖以及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和尿酸水平高 是临夏地区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为本地区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低其发病率,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 临床分析
    宋阳光1 许芮豪1 张 哲1 杨 硕1 李豪杰2 孙雅静2 程春丽 2 陈 琳2 孙立文1 张 斌1 张树成1
    2025, 33(1): 235-239.
    基于互联网+健康大数据分析,了解公众对女性生殖健康的需求及咨询热点。方法:使用Python软件的jieba库分词方法,在互联网咨询平台上采集并统计2020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公众在女性生殖健康咨询活动中的咨询信息,获得相关咨询词和词频的数据。结果:在13 462 885万条女性生殖健康相关咨询信息中,聚类分析获得868个常用咨询词。整体的咨询热度排位为子宫(25.93%)、卵巢(23.31%)、输卵管(21.33%)、阴道(19.58%)、外阴(4.87%)及乳房、盆腔、处女膜、阴毛、阴唇、阴蒂和前庭大腺。报告全部咨询词中,咨询量最高的咨询词超过60万,前32位在10万级以上(38.37%),万级咨询词211个(51.95%)。本文报告了排位前32的咨询热词,其中前10位为多囊、卵巢功能异常、卵巢保养、盆腔积液、内膜厚度、单侧不通畅、白带、洗洗、回声异常和白带异常。结论:本文报告了公众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咨询词、咨询量和咨询热词,体现公众在咨询服务中的需求,为互联网+女性生殖健康维护与促进服务。
  • 个例分析
  • 个例分析
    洪 开1 胡艳玲2 张春莲1
    2025, 33(1): 240-241.
  • 综述
  • 综述
    颜 伟1 朱韵怡1 吴效科2 马红丽2
    2025, 33(1): 242-248.
    复发性流产(RSA) 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生殖系统疾病,对育龄期夫妇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通过参与叶酸代谢,将5,10-亚甲基四氢叶酸(5,10-CH2-THF)转化为可供人体利用的活性叶酸5-甲基四氢叶酸(5-CH3-THF),参与人体一系列的活动。MTHFR基因突变可降低MTHFR酶的活性,降低血清叶酸水平,造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增加易栓症的发生,扰乱DNA的甲基化,影响母胎串扰,造成胎儿生长受限甚至死亡,引发流产。本文对MTHFR基因多态性及其对RSA的影响进行综述,为RSA发病风险的评估及其遗传学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