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式对足月妊娠单胎分娩产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36500)
Effects of two anesthesia methods on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delivery outcomes of primiparas with full-term singleton
Fuyang People's Hospital, Fuyang, Anhui Province, 236500
摘要 比较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孕足月单胎分娩产妇的产程及分娩结果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按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单一组)与腰硬联合麻醉(联合组)各60例。结果:两组镇痛前、镇痛1min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新生儿体质量、出生后1、5、10min的Apgar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出血量均无差异(P>0.05),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的镇痛起效时间(3.26±0.69 min比10.25±1.25 min)、镇痛3~15min的VAS评分、总产程(306.9±42.4 min比331.8±49.5 min)、子宫复原时间(25.7±6.3d比28.1±6.8d)、产程干涉(1.7%比13.3%)、运动阻滞发生、不良反应(1.7%比13.3%)均减少,麻醉效果较好(均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均可用于孕足月单胎孕妇的分娩镇痛,但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在镇痛起效时间、缩短产程、促进子宫复原、降低产程干涉、减少运动阻滞、改善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具一定优势。
关键词 :
关键词足月分娩 ,
分娩镇痛 ,
硬膜外麻醉 ,
腰-硬联合麻醉 ,
产程 ,
麻醉效果
[1]
张 禾 涂英兵 袁 娟 张 珏 王德勇*. 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85-.
[2]
彭玉芳 王晓娥 刘亚丹 张 静 江 明*. 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04-.
[3]
侯晓丽 赵 言 王瑞丽 李秀明 邱迎军*. 第二产程侧卧位适度保护会阴接生结合“1+1”分娩陪伴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99-.
[4]
吴清清 蔡温和. 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64-.
[5]
常 迪1 朱 勇2 李 旭1.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量效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93-.
[6]
李文俊 陈祥剑 王 利*. 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效果及对患者LM术中预后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28-.
[7]
姚 勤 邬 龄 陈祖棋*. 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中低剂量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28-.
[8]
郭婷婷 吴旭红* 汤珏瑶 李晓北. HDP初产妇不同时机分娩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38-.
[9]
向雪雯 刘春花 牟莎莎 刘素霞*. 产时超声监测胎心及胎方位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5): 1081-.
[10]
陈允蒙 董 华 沈素素. 产前健康教育对孕妇焦虑、分娩结局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829-.
[11]
段宗祥 于乐涛 李占兵. 剖宫产术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辅助腰硬联合麻醉效果及术后康复质量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759-.
[12]
赵春丽 薛飞扬 徐秀云 邓翠艳*. 豆袋热敷联合电针用于足月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应激指标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793-.
[13]
邹 蓉 杨 程 朱 娟 张 杰*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3): 548-.
[14]
肖红燕1 欧阳平2 李丽娟1. 家属参与下的产前分娩预演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3): 619-.
[15]
郏智利1 李 洋2 戴建强1. 子宫肌瘤腹腔镜术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2):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