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胎妊娠不同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
1.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23800);2.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
Delivery mod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he neonatal outcomes of twin pregnant women in different gestational weeks
1. The Frist People's Hospital of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223800; 2. Su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摘要 探究双胎妊娠不同分娩孕周的孕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产科和苏州市立医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孕妇105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分娩方式、胎儿大小、早产、晚期流产、胎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统计不同分娩孕周(≥37周32例、孕34~36周52例、孕28~33周21例)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妇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在分娩孕周≥37周(0、10%)、34~36周(28.6%、8.9%)、28~33周(0、6.3%)均无差异(P>0.05);34~36周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第2胎新生儿窒息率(4.4%、14.3%)有差异,孕34~36周分娩的新生儿体质量自然分娩组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孕≥37周、孕28~33周自然分娩组及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出生体质量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双胎妊娠产妇临床应尽量将孕期适当延长至孕36~37周,并放宽剖宫产指征,以减少阴道试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
关键词 :
双胎妊娠 ,
不同分娩孕周 ,
剖宫产 ,
阴道分娩 ,
产后出血 ,
新生儿结局
[1]
朱晓英 杨 凡 李 爽. 剖宫产术后口服二甲硅油促进产妇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48-.
[2]
张 禾 涂英兵 袁 娟 张 珏 王德勇*. 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085-.
[3]
彭玉芳 王晓娥 刘亚丹 张 静 江 明*. 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04-.
[4]
花静静 王 艳 王诗红 沈亚梅. 阴道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87-.
[5]
任贇虹 李美玲 何 玲 黄雪梅 杜 娟*. 剖宫产产妇术前焦虑抑郁、睡眠状况对其术后疼痛灾难化水平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744-.
[6]
张 蓓 周 伟 孙丹丹. 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效力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69-.
[7]
何巧莲 任 飞 林 坤. 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效能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43-.
[8]
孙 薇 万 丽. 剖宫产全程一对一导乐陪伴对产妇情绪、疼痛及新生儿状态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703-.
[9]
梁 晨1 胡前前2 程 骞2*. HDP产妇引产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640-.
[10]
汪 伟 程勤耘 杜伏杨 程典萍. 剖宫产术后地塞米松、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13-.
[11]
欧巍崴 胡 洁 潘新兰. 围手术期保温干预对剖宫产围术期产妇核心体温及循环功能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63-.
[12]
李万乐1 吴清霞1 付霞霏2. 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术前Ⅲ型安尔碘阴道灌洗预防产褥感染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279-.
[13]
刘 飞.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腰方肌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322-.
[14]
靳 云 葛航琪 郑 欣 李婷婷*. 剖宫产术中产妇发生寒战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448-.
[15]
厉巧兰1,2 吴 单2 王露芽2.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用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