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张文,吴尚纯
    2015, 23(4): 220.
    目的:系统评价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MVA)的有效性。  方法:检索CBMdisc(1978~2014年)、CNKI(1979~2014年)、万方数据库(1982~2014年)、维普数据库(1989~2014年)、PUBMED(1966~2014年)、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期)中相关杂志,纳入MVA与电动负压吸引人流术(EVA)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文献,其中B级3篇,C级2篇。分析结果显示MVA与EVA在完全流产率、流产不全率、流产失败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及95%CI分别为1.00(0.99,1.01),1.18(0.38,3.64),1.02(0.06,16.18)]。结论:尽管缺乏低偏倚风险的原始研究,但是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可以认为,MVA具有与EVA相似的有效性。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陈少珍,代巧云,赵君等
    2015, 23(4): 225.
    目的:了解深圳市坪山新区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孕前优生指导情况,对其孕前优生咨询服务提出优化建议。方法:整理孕前优生检查数据,采用电话访谈方式对G6PD活性酶筛查低下者进行相关疾病优生问题调查。结果:在1150例孕前优生检查对象中,共有45例G6PD活性酶筛查低下。电话访谈发现,获取检查结果的占48.89%;从孕前检查医生处获知G6PD缺乏症是遗传病的占22.73%,获得疾病健康教育资料的占2.22%;了解疾病具有遗传性的占2.22%,想了解病因的占6.67%。22.73%的获取检查结果者在得知结果后心情恐慌、主动联系家人询问家族史。结论:G6PD缺乏症孕前优生指导服务不足,服务对象疾病知识匮乏,应细化服务指南和流程,深入开展针对该病的孕前优生咨询指导服务。
  • 通知
  • 通知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社
    2015, 23(4): 228.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蒋依伶,李科珍
    2015, 23(4): 229.
    目的:探讨不孕症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现状,为改善不孕症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北省新华医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75例不孕症女性和75例正常对照女性,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生活质量等量表等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结果:不孕症组的焦虑、抑郁、羞愧感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自尊得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等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躯体角色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精力、社会功能、工作学习等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不孕症女性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羞愧感和较低的自尊感,社会支持程度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不孕症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女性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
  • 调查研究
    张素芝,刘江坤,张亦心等
    2015, 23(4): 232.
    目的:了解河北省已婚育龄夫妇长效避孕措施的应用现况,分析其动态趋势。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河北省33个省级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固定监测点为本次调查样本点, 2011年10月~2013年9月期间调查样本点所有新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夫妇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结果:此次调查已婚育龄夫妇13 082对。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12 775例(97.65%),女性输卵管绝育术287例(2.19%),男性输精管绝育术13例(0.1%),皮下埋植术7例(0.05%)。城镇居民占10.63%,农村居民占89.37%。年龄20~29岁占比最高(75.11%),无孩占0.15%,已育1孩占70.78%。长效避孕措施占比重最大的为宫内节育器(97.65%),其余3种长效避孕措施女性输卵管绝育术占2.19%,男性输精管绝育术占0.1%,皮下埋植术占0.05%。各种长效避孕措施使用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结论:河北省长效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使用率最高。年龄、末次妊娠方式和施术时间对宫内节育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存在影响。宫内节育器使用品种趋于合理化、多元化。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贺媛,彭左旗,韩程成等
    2015, 23(4): 235.
    目的:探索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改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孕的效果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51例PCOS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时间为8周,分为减重期(0~4周)和维持期(>4~8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性的饮食建议,观察患者干预前后体重指数(BMI)的变化和妊娠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减重期BMI由(27.7±1.7)kg/m2降至(26.3±0.4)kg/m2(P<0.05),在维持期降至25.7±1.5 kg/m2(P<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BMI由27.6±1.8 kg/m2降低至27.4±1.9 kg/m2;干预组和对照组BMI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干预组妊娠率为18%,对照组无一例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有效促进PCOS患者的体重下降,进而改善不孕症状。
  • 通知
  • 通知
    2015, 23(4): 238.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廖玎
    2015, 23(4): 239.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与胎儿发育异常的关系,为临床产前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资料1321例(孕11~13+6周,顶臀长45~84mm),超声检查测量NT值并随访至产后1周。比较正常胎儿在不同孕周及产妇年龄的NT值变化,并按照不同NT值分组,计算其诊断胎儿发育异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①所有病例中共46例胎儿NT值≥3.0mm,其中24例存在发育异常(3例染色体核型异常、21例结构异常);②发育异常病例26例, 胎儿NT值≥3.0mm 24例, 2例胎儿NT值<3.0mm(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1例结构异常);③比较不同孕周及不同年龄孕妇胎儿NT值发现,11~11+6、12~12+6、13~13+6周组别有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产妇的胎儿NT值比较无差异(P>0.05);④比较不同NT值对胎儿发育异常诊断发现,当NT值≥3.0mm时,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98.30%;阳性预测值为52.17%,阴性预测值为99.84%。 结论:胎儿NT值异常与胎儿发育异常关系密切,早期妊娠中胎儿NT值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孕妇年龄无关;当NT值≥3.0mm时其对发育异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较均衡;超声监测胎儿NT值可作为孕早期胎儿发育异常筛查的重要指标。
  • 临床研究
    孔蕊,田莉
    2015, 23(4): 242.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卵巢低反应(POR)者IVF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非严重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行IVF-ET治疗POR的246个周期临床资料,比较常规行IVF(IVF组)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治疗者的正常受精率、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根据女方年龄分为>35~40岁组和>40岁组,分别比较两组行IVF和ICSI治疗的受精率、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根据获卵1、2、3枚分组,比较各组内不同受精方式者上述各项指标。结果:整体比较及不同女方年龄组、不同获卵数组中接受IVF与ICSI治疗的正常受精率、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SI不能改善非严重男性因素不孕POR者的正常受精率和妊娠结局,女方高龄、取卵数少均不是ICSI的适应证。
  • 临床研究
    罗小欢,夏薇,苏宁等
    2015, 23(4): 246.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药物及其配伍用于PCOS患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效果,筛选最优促排卵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OS患者IUI 634个周期,根据所采用的不同促排卵方案分成氯米芬(CC)组(84周期)、来曲唑(LE)组(76周期)、尿促性腺激素(HMG)组(153周期)、卵泡刺激素(FSH)组(45周期)、CC+HMG组(96周期)、CC+FSH组(75周期)、LE+HMG组(49周期)和LE+FSH组(56周期)等8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及总用量、IUI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Gn组(FSH组、HMG组)及CC联合药物组(CC+HMG组、CC+FSH组)的优势卵泡数和排卵数均多于单纯口服药物组(CC组、LE组)与LE联合药物组(LE+HMG组、LE+FSH组)(P<0.05);8组中以LE组的单卵泡发育成熟率(82.89%)最高(P<0.01);到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天数HMG组、CC+HMG组、LE+HMG组均多于单纯口服药物组(CC组、LE组)(P<0.05);CC组手术日子宫内膜厚度及手术日子宫内膜厚度<8mm的比例低于其余各组 (P<0.05);联合药物组(CC+HMG组、CC+FSH组、LE+HMG组和LE+FSH组)使用Gn的天数及总量均低于Gn组(P<0.05);临床妊娠率CC组最低(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例轻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均出现在Gn组,14例多胎妊娠出现在Gn组(11例)和联合药物组(3例)。结论:CC组妊娠率较低,可能与其抗雌激素作用影响子宫内膜厚度有关;LE组的单卵泡成熟率高,妊娠率满意;Gn组与联合药物组的临床妊娠率相当,但单独使用Gn伴随较高的OHSS发生率和多胎妊娠率,而联合促排方案则可明显减少Gn的使用天数及总使用量,减少OHSS的发生率和多胎妊娠率,因此,联合促排方案值得推广。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呼松月
    2015, 23(4): 252.
  • 经验交流
    陆莹,郑疆
    2015, 23(4): 254.
  • 经验交流
    陈建玲
    2015, 23(4): 256.
  • 经验交流
    陈利形,尉江平
    2015, 23(4): 258.
  • 经验交流
    陈继华
    2015, 23(4): 260.
  • 经验交流
    李抗旱,王云
    2015, 23(4): 261.
  • 经验交流
    郁明素,李丹军,王静
    2015, 23(4): 264.
  • 管理探索
  • 管理探索
    郭文星,崔晓梅,李玉萍等
    2015, 23(4): 267.
  • 管理探索
    何生仁
    2015, 23(4): 269.
  • 综述
  • 综述
    马翠
    2015, 23(4): 271.
  • 流产后避孕
  • 流产后避孕
    干玎竹,李来宝,吴尚纯
    2015, 23(4): 275.
    目的:对“流产后关爱”(PAC)咨询员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培训前后分别采用问卷调查,考察PAC理念或项目概念(概念)、PAC咨询技能(咨询技能)、复方口服避孕药相关知识(COC)、宫内避孕相关知识(IUC)、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五方面的知识,应用SPSS 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31名咨询员培训前的PAC相关知识得分为(52.1±12.0)分,培训后的得分为(73.2±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文化程度对其培训前、后的得分有影响。所有咨询员都对本次培训的效果满意。结论:培训前咨询员的PAC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培训后提高明显,应规范、系统地对PAC咨询员进行培训,以利于医院提供PAC优质服务。
  • 流产后避孕
    张亚红,敬源,黄志兰等
    2015, 23(4): 28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1年内行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有无剖宫产史及剖宫产术后时间将410例人工流产妇女分为3组,A组132例为剖宫产术后12个月内,B组97例为剖宫产术后12个月以上,C组181例无剖宫产史。对比3组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 12个月的副作用发生情况及IUD避孕效果。结果:置器后1、3、6、12个月随访,3组各种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一例发生闭经及宫腔粘连。因症取出率均以术后6个月最高,分别为A组2.31/百妇女年,B组3.16/百妇女年,C组2.27/百妇女年,但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12个月内带器妊娠率均为0,B组置器后第1个月脱落1例,其余随访期间,3组均未发生IUD脱落及下移。12个月累计续用率A组94.49/百妇女年,B组94.62/百妇女年,C组95.40/百妇女年,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避孕安全、可行。
  • 生殖健康咨询
  • 生殖健康咨询
    武俊青
    2015, 23(4):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