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孟兰 刘帅妹 林 宁 周 青 封 婕 黄丽丽 张瑞金 吴玉璘*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PE)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关于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PE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5月。在等位基因模型(f比F)、纯合比较模型(ff比FF)、杂合比较模型(Ff比FF)、显性比较模型(Ff+ff比FF)和隐性比较模型(ff比FF+Ff)5种遗传模型下,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用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评价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PE易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344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等位基因模型(f比F,OR=1.49,95%CI 1.08~2.05)、纯合比较模型(ff 比FF,OR=1.80,95%CI 1.11~2.93)、隐性比较模型(ff比FF+Ff,OR=1.95,95%CI 1.39~2.73)下,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PE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而在杂合比较模型(Ff比FF)和显性比较模型(Ff+ff比FF)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FOKI位点可能与PE易感性有关,f等位基因和ff基因型可能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4 Vol. 32 (3): 484- [摘要](
14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
李瑞英1 李沁怡2 刘 敏1,3*
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5(PEX5)对雄性小鼠精子发生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9及LoxP/Cre技术构建睾丸特异性Pex5基因敲除(Pex5 cKO)小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IF)染色分析评估雄性小鼠的生殖器官及精子发生的情况。结果:Pex5 cKO雄性小鼠正常成熟交配窝仔数为0,与野生型(WT)雄性小鼠窝仔数(6.32±0.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6,P<0.0001),且HE染色结果发现,Pex5 cKO小鼠附睾中无精子发生。结论:PEX5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 Vol. 32 (3): 490- [摘要](
144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
张璀璨 柴 健 孙盼盼 董 玮 张军喜 蒋丽芳*
探讨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女性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2018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3 686 404名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育龄女性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大本及以上,OR=1.34,95%CI 1.28~1.40)、素食(OR=1.06,95%CI 1.01~1.10)和被动吸烟(OR=1.22,95%CI 1.20~1.24)是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少数民族(OR=1.06,95%CI 1.03~1.10)、素食(OR=1.16,95%CI 1.13~1.20)、吸烟(OR=1.28,95%CI 1.17~1.41)、被动吸烟(OR=1.04,95%CI 1.03~1.06)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素食(OR=1.15,95%CI 1.09~1.22)、吸烟(OR=1.69,95%CI 1.47~1.93)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超重的发生风险增加3%,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2%;根据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地区是育龄女性低体重的危险因素(OR=1.65,95%CI 1.63~1.68),北部地区是育龄女性超重(OR=1.09,95%CI 1.08~1.10)和肥胖(OR=1.26,95%CI 1.24~1.28)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关注河南省农村地区的育龄女性体重异常问题,加强体重管理,合理进行孕前体重干预,规避可能造成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2024 Vol. 32 (3): 494- [摘要](
154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陈勤政1 蔡 婧2 花琳琳3 蒋丽芳4 张 庆3 杨永利1* 贺 媛1,5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组分与小于胎龄儿(SGA)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数据库2013年河南省的母婴数据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妊娠各时期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SGA的影响。结果:在调整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妊娠情况和环境温度变量后,以第一分位数PM2.5浓度为参照,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全孕期暴露于第四分位数PM2.5浓度分娩SGA的风险分别增加58.2%(OR=1.582,95%CI 1.44~1.738)、35.4%(OR=1.354,95%CI 1.235~1.483)、30.1%(OR=1.301,95%CI 1.189~1.423)和45.9%(OR=1.459,95%CI 1.363~1.561)。以第一分位数浓度暴露为参照,全孕期黑炭、有机物、铵盐、硝酸盐和硫酸盐第四分位数浓度暴露与分娩SGA风险增加均有关(P<0.05)。结论:妊娠各时期孕妇避免PM2.5暴露均能降低SGA发生风险。
2024 Vol. 32 (3): 500- [摘要](
158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谢 艳 朱晓琴 项媛媛*
调查备孕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并分析HPV疫苗接种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健康检查的211例备孕女性宫颈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向点杂交法进行HPV感染亚型分型,通过问卷调查备孕女性HPV疫苗接种情况,分析影响备孕女性HPV疫苗接种影响因素。结果:备孕女性HPV感染率为22.7%,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81.25%,主要HPV感染亚型为HPV52(18.8%)、HPV16(10.4%)。HPV单一型感染率为20.6%,多重感染率为14.6%。211例HPV疫苗接种率为14.7%,文化水平低、不知道HPV疫苗是影响备孕女性HPV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备孕女性HPV感染率为22.7%,以HPV52、HPV16为主要感染亚型;HPV疫苗接种率较低,应加强对备孕女性相关知识宣传,提高HPV疫苗接种率。
2024 Vol. 32 (3): 508- [摘要](
116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张 静1 江 明1 张 燕1 岳家伊2 滕玲玲1*
分析2020-2023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胎儿先天畸形(CM)监测结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孕妇5852例,根据超声筛查结果并分成畸形组和无畸形组。对孕妇相关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胎儿CM的影响因素。结果:5852例孕妇中胎儿存在CM有56例,CM发生率为0.96%;在畸形部位上,以心血管系统为主(30.4%),其次为神经系统畸形(23.2%);畸形组和无畸形组在妊娠年龄≥35岁、异常妊娠史、孕期毒物接触史、孕期用药史、孕期感染病原体、孕期补充叶酸、孕期患糖尿病或高血压、配偶吸烟间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CM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妊娠年龄≥35岁(OR=2.289)、孕期有毒物接触史(OR=3.152)、孕期有用药史(OR=2.516)、孕期感染病原体(OR=2.449)、孕期患糖尿病或高血压(OR=2.792)、配偶吸烟(OR=2.584),保护因素为孕期补充叶酸(OR=0.478)。结论:本次调查妊娠年龄≥35岁、孕期有毒物接触史、孕期有用药史、孕期感染病原体、孕期患糖尿病或高血压、配偶吸烟与胎儿CM发生有关,补充叶酸可减少胎儿CM发生。提示对上述高危因素予以精准干预,并指导孕妇有效补充叶酸,以降低胎儿CM发生风险。
2024 Vol. 32 (3): 512- [摘要](
12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孙洪芳 左学骞 赵海波 李 丹
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灵性需求与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2月-2023年10月收治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调查患者灵性需求、自我感受负担及疾病不确定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灵性需求与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患者灵性需求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灵性需求评分39.81±8.29分,其中存在需求、内心平和、主动给予及宗教需求评分分别为15.22±2.63分、12.87±2.56分、9.36±1.79分、5.13±1.29分;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为24.62±4.71分,情感因素、经济因素、身体因素等维度评分分别为9.86±2.34分、2.52±1.46分、12.53±3.88分,灵性需求评分与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为59.23±9.65分,缺乏澄清、不可预测及模糊等维度评分分别为18.64±8.33分、10.86±3.57分、25.75±5.62分,灵性需求评分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我感受负担、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是患者灵性需求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灵性需求处于中等水平,且评分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疾病不确定感关系密切,临床可从改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疾病不确定感方面着手改善患者灵性需求。
2024 Vol. 32 (3): 517- [摘要](
12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
林大艳1 尹 泓2 刘波涛1 姜 敏3*
探讨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对宫腔镜无痛诊疗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宫腔镜无痛诊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予以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丙泊酚组)、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麻醉(瑞马唑仑组),其余麻醉方法相同。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心率)、苏醒质量(呼吸恢复、定向力恢复以及睁眼的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氧化应激反应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良反应(低血压、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术中体动)。结果:瑞马唑仑组不同手术麻醉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丙泊酚组,呼吸恢复(4.99±0.87 min)、定向力恢复(12.36±1.67 min)以及睁眼的时间(12.00±1.13 min)均短于丙泊酚组(7.87±1.01 min、15.25±2.16 min、15.74±1.58 min),术后1、3h的VAS评分(3.01±0.37分、3.32±0.65分)均低于丙泊酚组(3.37±0.56分、4.05±0.81分),术后MDA(18.73±2.12 mmol/L)低于丙泊酚组(24.82±2.55 mmol/L),SOD(320.85±29.61 U/ml)高于丙泊酚组(275.37±27.97 U/ml),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7%)低于丙泊酚组(26.7%)(均P<0.05)。结论: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在宫腔镜无痛诊疗麻醉应用效果较好,可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及氧化应激反应,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24 Vol. 32 (3): 522- [摘要](
1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薛 孟1 任应斌2* 田瑞丽1
运用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主题词“无痛人工流产”和“艾司氯胺酮”的文献进行分析,寻找无痛人工流产研究热点,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分别以“无痛人工流产”“艾司氯胺酮”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将检索得到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荟聚分析2012年1月-2023年1月国内外无痛人工流产研究的前沿热点。选取2023年3-6月本院门诊行无痛人工流产者160例,采用队列分组,艾司氯胺酮(0.1mg/kg)+丙泊酚(E1组),艾司氯胺酮(0.2mg/kg)+丙泊酚(E2组),艾司氯胺酮(0.3mg/kg)+丙泊酚(E3组),芬太尼(1ug/kg)+丙泊酚(F组)。观察各组诱导前(T1)、宫口扩张时(T2)及手术结束(T3)时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受术者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后15minVAS评分、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纳入分析的中文文献2210篇,热点变迁分析显示艾司氯胺酮关临床研究文献增多,为无痛人工流产研究热点。临床观察显示,E1组、E2组、E3组T2、T3时MAP和SPO2均高于F组,T2时HR均高于F组(均P<0.05),T3时各组HR无差异(P>0.05)。E2和E3组VAS评分均低于E1组和F组,E1、E2、F组苏醒时间和嗜睡发生率均优于E3组,E1组、E2组、E3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5.0%、97.5%、97.5%)均优于F组(80.0%),呼吸抑制发生率(5.0%、7.5%、5.0%)均低于F组(27.5%)(均P<0.05)。各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注射痛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荟萃分析发现艾司氯胺酮是目前无痛人工流产领域研究热点,本文临床观察0.2mg/kg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效果及安全性最佳。
2024 Vol. 32 (3): 527- [摘要](
11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魏 静 刘海青 刘冬梅
探究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不同孕周药物流产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要求行药物流产者100例,根据妊娠孕周分为5~7周组(n=46)和8~12周组(n=54)。均给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物干预,分析两组流产成功率、孕囊自然排出时间、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5~7周组流产成功率(97.8%)高于8~12周组(83.3%),阴道出血量(71.1±8.1ml)和阴道流血时间(8.0±0.9d)均低于8~12周组(169.1±10.8ml、14.3±1.0d);流产后1周,两组孕酮水平均升高、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水平均降低,且5~7周组改善效果优于8~12周组;5~7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低于8~12周组(18.5%)(均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对孕早期效果更优,可提高流产成功率,降低阴道出血量、出血时间和不良反应,改善性激素水平。
2024 Vol. 32 (3): 533- [摘要](
135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伏清欢 张艺霁* 陈 妍 李元宏
观察腹腔镜联合亮丙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伴不孕疗效及对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抗缪勒管激素(AMH)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接受治疗的EMS伴不孕患者103例,以接受腹腔镜治疗为对照组(52例),接受腹腔镜联合亮丙瑞林治疗为联合组(51例)。比较两组手术后治疗总有效率,手术前后血清FSH、E2、AMH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两组并发症及术后1年妊娠率、复发率。结果:术后3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90.2%)高于对照组(73.1%);术后6个月联合组血清FSH、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MH无差异(P>0.05),联合组血清CA125(21.64±4.36 U/L)、CA199(24.36±2.24 U/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3.70±6.92 U/L、35.48±3.22 U/L)(P<0.05)。术后1年联合组妊娠率(86.3%)高于对照组(44.2%),复发率(7.8%)低于对照组(23.1%)(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9.8%、5.8%)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亮丙瑞林治疗EMS伴不孕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清性激素及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妊娠率,减少复发,且安全性较好。
2024 Vol. 32 (3): 537- [摘要](
12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余 雪 张伟平 高 妍
探讨自拟下乳方联合穴位治疗在气血两虚型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132例气血两虚型自然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4例。其中对采用自拟下乳方治疗为下乳方组,给予穴位治疗为穴位组,采用自拟下乳方联合穴位治疗为联合组,比较3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7%)显著高于下乳方组和穴位组(86.4%、79.5%,P<0.05)。治疗后,3组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下乳方组和穴位组(P<0.05)。3组产后1、3 d血清PRL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产前(P<0.05),联合组高于下乳方组和穴位组(P<0.05)。联合组泌乳始动时间显著短于下乳方组和穴位组(P<0.05),产后3d泌乳量显著多于下乳方组和穴位组(P<0.05)。联合组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为81.8%,显著高于下乳方组和穴位组(61.4%、52.3%,P<0.05)。3组产后42 d新生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出生时(P<0.05),但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产妇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拟下乳方联合穴位治疗气血两虚型自然分娩产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体内PRL分泌,加快泌乳,增加泌乳量,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2024 Vol. 32 (3): 542- [摘要](
124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邹 蓉 杨 程 朱 娟 张 杰*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05例,依据双盲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0.25%、0.30%、0.375%罗哌卡因。对比各组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患者疼痛和舒适度评分变化,麻醉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24h不良反应。结果:3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无差异(P>0.05);与术后1h对比,术后24h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下降,Bruggrmann舒适度评分(BCS)均提升,但0.375%组VAS评分(1.56±0.51分)低于0.25%组(2.69±1.02分)、0.30%组(2.35±0.68分),BCS评分(3.24±0.54分)高于0.25%组(2.23±0.39分)、0.30%组(2.59±0.41分)(P<0.05);麻醉后各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提升,但0.375%组CRP(21.36±4.26 mg/L)、TNF-α(70.13±7.16 pg/ml)水平低于0.25%组(28.98±5.62 mg/L、96.54±8.97 pg/ml)、0.30%组(24.69±4.87 mg/L、84.33±7.62 pg/ml),不良反应发生率0.375%组(8.6%)低于0.25%组(40.0%)、0.30%组(31.4%)(均P<0.05)。结论:0.375%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妇科TAP阻滞术中应用,改善患者疼痛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有助于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
2024 Vol. 32 (3): 548- [摘要](
12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谭 翁 邹明君*
比较直接涂片法、乳胶免疫层析检测淋球菌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2年8月本院就诊临床疑似淋球菌感染的患者216例标本,其中男性尿道分泌物标本115例、女性宫颈分泌物标本101例。以细菌培养法检测为金标准,比较直接涂片法和乳胶免疫层析法检测淋球菌效果。结果:细菌培养法显示,216例临床样本中,淋球菌阳性173例(80.1%)、阴性43例(19.9%),115例男性标本中淋球菌阳性96例(83.5%)、阴性19例(16.5%),101例女性标本中,淋球菌阳性77例(76.3%)、阴性24例(23.8%)。与金标准比较,直接涂片法216例样本检出淋球菌阳性154例(71.3%),115例男性样本中检出淋球菌阳性85例(82.6%),101例女性样本中检出淋球菌阳性59例(58.4%);乳胶免疫层析法216例样本中检出淋球菌阳性177例(81.9%),115例样本中检出淋球菌阳性96例(87.8%),101例女性样本中检出淋球菌阳性76例(75.3%)。乳胶免疫层析法对所有样本、男性样本、女性样本中检出淋球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与乳胶免疫层析法检出所有样本、男性样本、女性样本中检出淋球菌的Kappa值分别为(0.45±0.07)、(0.67±0.10)、(0.29±0.10),男性样本Kappa值≥0.6,一致性较好。结论:与直接涂片法相比,乳胶免疫层析法检测疑似淋病患者分泌物淋球菌检出效能相对较高,两种方法对男性样本中淋球菌的检出效果相当。
2024 Vol. 32 (3): 553- [摘要](
12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张 帆 李 慧 刘春节 倪文璐
分析基于多模态超声建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决策树模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4月-2023年7月在本院产前超声检查孕中期孕妇300例,常规产科超声检查确定胎儿生长程度,核实孕周,采用超声多断面模式方法对胎儿心脏进行多断面检测,包括四腔心断面、三血管断面、主动脉弓断面、左室流出道断面、右室流出道断面。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心脏多断面超声检测。对300例胎儿进行多断面模式超声检测,分析胎儿是否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对比超声检查与随访结果符合情况。结果:超声检出21例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8例选择引产,余13例正常分娩。超声诊断与随访结果对比,卵圆孔直径增大、法洛四联症、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二尖瓣闭锁、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单心室、三尖瓣下移符合率均为100%,超声诊断室间隔缺损7例,随访发现室间隔诊断5例,诊断符合率71.4%。279例超声诊断无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出生后经超声诊断发现有1例卵圆孔未闭、3例室间隔缺损,共4例漏诊患儿,漏诊率0.54%。四腔心断面、三血管断面、主动脉弓断面、左室流出道断面、右室流出道断面诊断胎儿畸形率分别为3.95%、0.63%、2.76%、3.27%、3.25%。由决策树模型可得,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可疑异常、高龄孕妇、孕妇接受药物治疗或射线暴露、孕妇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是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可疑异常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孕中期胎儿产前超声多断面模式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能够对多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
2024 Vol. 32 (3): 558- [摘要](
13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张元铭 梁玉兰 杨盛泉*
探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RF)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炎合并RF新生儿10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CPAP序贯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和观察组(NCPAP序贯HHFNC治疗)各5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24 h后血气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短于常规组;治疗24 h后,两组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及pH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76.36±7.28 mmHg、204.75±20.15mmHg、7.25±0.59)均高于常规组(72.57±7.05mmHg、193.07±19.47mmHg、6.93±0.51),呼吸频率(51.43±3.67次/min)低于常规组(53.82±4.16次/min),两组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C反应蛋白(9.25±1.06 m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22±0.31)、降钙素原(1.17±0.31 ng/L)均低于常规组(10.84±1.27 mg/L、1.48±0.36、1.41±0.45 ng/L)(均P<0.05)。结论:NCPAP序贯HHFNC可缩短肺炎合并RF新生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调节患儿血气指标及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2024 Vol. 32 (3): 563- [摘要](
123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郭仁芬1 柴 芳1 邢孔浪1 莫翠婷2
研究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化疗对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4月-2023年8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给予放疗后,对照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贝伐珠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疼痛和生存状况、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2.03±0.24分、3.16±0.33分)、血清糖链抗原125(22.24±2.30 U/ml、31.46±3.04 U/ml)、癌胚抗原(2.11±0.22μg/L、3.67±0.30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4.01±0.39μg/L、6.21±0.51μg/L)、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卡氏生活质量评分(85.20±8.45分、73.43±7.31分)、CD3+、CD4+水平及有效率(66.7%、40.0%)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26.7%、20.0%)无差异(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铂类化疗对晚期宫颈癌有良好治疗效果,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2024 Vol. 32 (3): 568- [摘要](
13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余雄武 金 华 王朝红 陆宏娜
观察新生儿颅脑损伤(NBI)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从2022年1月开始应用NBI MDT管理体系,应用前(2021年1-12月)159例为对照组,应用后(2022年1-12月)22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新生儿神经行为量表(NBNA)评分、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SID)评分、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89.9%),NBNA原始反射(5.16±0.68分)、一般反应(5.02±0.63分)、主动肌张力(6.83±0.92分)、行为能力(10.12±1.76分)及被动肌张力(6.95±0.94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29±0.75分、4.48±0.71分、5.14±0.83分、8.65±1.32分、5.23±0.87分),BSID运动发育指数(104.17±10.75分)、智力发育指数(96.12±9.85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91.32±10.06分、84.35±8.62分),头皮血肿(5.73±1.02d)、面色苍白(5.90±1.13d)、囟门张力高缓解时间(4.85±0.84d)及住院时间(11.05±2.73d)均短于对照组(6.12±1.05d、6.34±1.08d、5.72±1.26d、12.96±3.14d),并发症总发生率(4.8%)低于对照组(18.9%)(均P<0.05)。结论:NBI MDT管理体系应用可促进患儿症状缓解,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临床疗效。
2024 Vol. 32 (3): 573- [摘要](
1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周 佳1 谢张黄1 张高娇1 陈婕嫱1 占亚婷2
构建并验证妇科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s)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妇科手术提供有效的IAPIs预防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形成妇科手术患者IAPIs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验证该指标体系的效果。结果:共进行2轮函询,专家回复率均100.0%,权威系数(Cr)均0.919,2轮函询的Kendall系数分别为0.291和0.364。最终制定妇科手术患者IAPIs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应用该指标体系能显著降低妇科手术患者IAPIs的发生率(0.7%比3.1%),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46.52±1.72分比41.57±3.87分)(均P<0.05)。结论:本研究制定的妇科手术患者IAPIs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较强,能降低妇科手术患者IAPIs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今后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提高。
2024 Vol. 32 (3): 578- [摘要](
12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王秀娟 徐 云 李 明 张 建 吴培媛
探究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术期路径式护理措施对患者应激反应及舒适度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2月本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50例,均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路径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围术期应激反应(血压、心率和呼吸)、术后1d疼痛、护理干预前后的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首次通气时间(0.89±0.19d)、首次下床时间(7.21±1.06h)和住院时间(3.12±1.03d)均低于对照组(1.01±0.25d、8.05±1.32h、4.06±1.12d);术中两组血压、心率和呼吸均不同程度增高,术后两组血压、心率和呼吸均不同程度降低且观察组术中和术后血压、心率和呼吸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SAS、SDS均降低,GCQ均增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总并发症率(8.0%)低于对照组(28.0%)(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术期采取路径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受术患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利于术后恢复。
2024 Vol. 32 (3): 583- [摘要](
1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王 静 张海洋 徐 燕 郁胜胜 颜 颖 朱 平*
探讨二元应对护理干预在卵巢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治疗的卵巢癌术后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51例,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开展二元应对护理干预,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创伤后成长水平、康复进程、患者及其配偶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各维度评分、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各维度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1.82±9.81分)及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评分(251.88±18.65分)均高于常规组(62.64±8.03分、208.64±19.53分),且康复进程较常规组快,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9%)低于常规组(15.7%)(均P<0.05)。结论:以二元应对护理模式对卵巢癌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创伤后成长水平,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康复,改善夫妻双方生活质量。
2024 Vol. 32 (3): 589- [摘要](
116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赵志新 王瑞霞 侯志飞 李 媛*
分析互联网+微信群组健康教育在妊娠期高血压(HDP)患者产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3月于本院分娩的HDP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常规干预)和观察组46例(互联网+微信群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产后血压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1、3个月时血压控制情况观察组(舒张压87.67±6.89、80.39±5.56,收缩压128.63±10.06、117.47±10.22)mmHg均优于对照组(91.36±8.66、84.37±7.61,133.54±11.29、124.26±10.66)mmHg,干预3个月时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情绪管理(22.56±3.68分)、饮食管理(36.34±2.41分)、用药管理(17.87±3.56分)、工作与休息管理(21.21±1.35分)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高(20.44±4.45分、33.48±5.51分、16.38±2.44分、20.34±2.36分)(均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15.2%)未见差异(P>0.05)。结论:采用互联网+微信群组健康教育可增强HDP患者产后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压,利于产后恢复与生活质量改善。
2024 Vol. 32 (3): 595- [摘要](
145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郭 茜 柏耀林 曹素霞
探究剖宫产术应用手术室复合保温护理对产妇寒战发生率、术后恢复、凝血功能、疼痛及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本院计划剖宫产产妇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行手术室复合保温护理,对比两组手术过程中产妇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凝血功能、疼痛评分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体温(6.5%)、寒战(8.7%)、新生儿并发症(4.4%)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6.1%、32.6%、23.9%),术后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24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水平均升高,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观察组术前1h(7.39±0.31分)、术后12h(5.61±0.15分)和24h(3.88±0.23分)均低于对照组(7.42±28分、7.07±0.22分、5.16±0.30分)(均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复合保温干预,可降低产妇术中低体温和寒战发生率,有效缓解凝血功能和疼痛评分,改善新生儿结局,促进术后恢复。
2024 Vol. 32 (3): 600- [摘要](
12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刘 佳 王 蕊 王 怡 韩 峤 刘小玮*
探究IMB模型框架下小组个性化干预对子痫前期(PE)患者自护能力、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3月-2023年2月本院就诊的PE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予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框架下小组个性化护理干预,均干预至妊娠分娩。比较两组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负性心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干预后观察组ES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DS(42.55±4.28分)、SAS(43.39±4.21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8.36±4.33分、47.57±4.36分),治疗依从性(94.0%)高于对照组(83.0%),收缩压及舒张压(127.6±7.5 mmHg、93.5±4.3 mmHg)低于对照组(142.5±8.4mmHg、104.6±5.5 mmHg),不良分娩结局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PE患者实施IMB模型框架下小组个性化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与治疗依从性,减轻负性心理,有利于血压控制及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了护理效果。
2024 Vol. 32 (3): 604- [摘要](
129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胡梦佳 李珺璐 叶 双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联合揿针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院剖宫产产妇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及采用ERAS护理干预,观察组术后联合揿针干预3d。比较两组干预后恢复情况(宫底高度、子宫体积、首次离床时间、胃肠功能康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乳分泌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4 d内每日出血量差异,两组产后胃肠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DVT)及尿潴留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术后4d宫底高度(13.66±1.31cm)、出血量、首次离床时间(14.22±3.01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22±4.01h)、首次排便时间(39.64±12.82h)、首次泌乳时间(39.30±17.92h)以及住院时间(7.18±0.44d)均低于对照组(14.22±1.26cm、16.42±3.98h、21.10±5.74h、47.64±15.27h、58.64±24.44h、7.48±0.65d),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10.0%)低于对照组(32.0%)(均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ERAS联合术后揿针,能有效促进产妇子宫复旧,帮助胃肠功能恢复,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对预后康复有利。
2024 Vol. 32 (3): 609- [摘要](
132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史琴波1 袁芳玲2
探究产妇待产时实施信息化产前宣教对心理状态、自我效能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从本院2020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产前检查的孕妇中筛选80例进行干预,依据双盲法分信息化组、常规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健康宣教,信息化组同时实施信息化产前宣教干预,持续干预1个月直至分娩。对比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妊娠压力、睡眠状态、妊娠结局与产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教育后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评分均降低且信息化组(34.6±2.9分、34.1±3.5分)低于常规组(40.0±3.5分、40.1±4.6分),两组教育后自我效能评分均升高且信息化组健康行为(9.98±1.5分)、日常生活(9.9±1.7分)、药物治疗(10.2±1.5分)及遵医行为(10.5±1.7分)评分均高于常规组(8.0±1.1分、7.7±1.2分、8.7±1.3分、8.6±1.5分),两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妊娠压力量表评分均降低且信息化组(11.3±2.3分、42.2±2.5分)低于常规组(13.5±3.1分、54.8±3.0分);信息化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7.5%)低于常规组(35.0%),产后康复指标下床活动时间(21.1±4.6h)、排气时间(17.6±3.1h)、排便时间(38.4±5.2h)均短于常规组(28.1±5.2h、24.6±4.9h、46.4±6.8h)(均P<0.05)。结论:信息化产前宣教可有效缓解产妇待产时的负面心理情绪与妊娠压力,提升产妇自我效能感、睡眠质量,改善妊娠结局并促进产后康复。
2024 Vol. 32 (3): 614- [摘要](
140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肖红燕1 欧阳平2 李丽娟1
观察家属参与下的产前分娩预演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3年6月本院产前检查并计划分娩的初产妇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均对产妇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家属参与下的产前分娩预演干预。观察产程进展、分娩前分娩恐惧量表(CAQ)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娩方式、产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新生儿1min、5min Apgar评分、产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娩前CAQ评分(24.12±2.76分)、SDS评分(42.16±7.65分)、SAS评分(38.75±6.21分)均低于对照组(26.73±4.21分、49.65±8.62分、45.86±7.23分),自然分娩率(96.1%)高于对照组(84.3%),产妇分娩不良结局(0)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率(0)均低于对照组(9.8%、7.8%),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8.89±0.47分)、5min Apgar评分(9.93±0.05分)均高于对照组(8.23±0.61分、9.82±0.08分),产妇护理满意率(98.0%)高于对照组(84.3%)(均P<0.05)。结论:家属参与下的产前分娩预演可改善产妇分娩前不良心理状态,缩短产程,改善妊娠结局,提升初产妇分娩护理满意度。
2024 Vol. 32 (3): 619- [摘要](
126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
潘玮玮1 徐 琪2 李 芳1
探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后子宫异常出血与术前凝血因子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接诊自愿要求药物流产者88例,术前检测凝血因子,均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分析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情况并以此分为异常出血组(n=30)和非异常出血组(n=58),对比两组术前凝血因子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子宫异常出血与术前凝血因子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凝血因子水平对子宫异常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88例术后出血子宫异常出血率为34.1%;非异常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异常出血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异常出血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PT、APTT和TT 与子宫异常出血存在正相关,FIB与子宫异常出血存在负相关(均P<0.001);PT、APTT、TT和FIB联合诊断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曲线下面积(0.913)高于各单独指标检测(0.716、0.799、0.788、0.815)(均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发生与女性术前凝血因子PT、APTT、TT和FIB之间具有相关性,且术前凝血因子PT、APTT、TT和FIB联合检测对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有较高预测价值。
2024 Vol. 32 (3): 623- [摘要](
183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陈礼梅 徐海青 杨 莉 杨祥祥 夏月华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210(miR-210)、微小核糖核酸-486(miR-486)水平及与术后妊娠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EM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n=62例)和非妊娠组(n=38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10、miR-48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10、miR-486水平对EMS患者术后妊娠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R-210、miR-486水平与EMS患者生育指数(EFI)评分关系。结果:非妊娠组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10(1.24±0.18)、miR486(1.21±0.17)水平均高于妊娠组(1.01±0.11、1.02±0.12),且临床分期为Ⅳ期的子宫内膜组织miR-210、miR-486水平高于Ⅰ期、Ⅱ期者(均P<0.05)。miR-210、miR-486水平联合检测预测EMS患者术后妊娠的曲线下面积(0.955)升高(P<0.05)。Spearman 法分析显示,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miR-210、miR-486水平与EFI评分均为负相关关系(r=-0.541、-0.429,均P<0.05)。结论: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miR-210、miR-486高表达,且与术后妊娠有关。
2024 Vol. 32 (3): 627- [摘要](
1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贝丽君 章一娜 阮志强*
分析重度子痫前期(PE)发生危险因素及其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日1月-2023年3月31日于本院就诊的孕妇资料,在已发生重度PE和未发生重度子PE病历资料中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分别选取研究对象纳入PE组(88例)、对照组(17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实验室指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重度PE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结果:PE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妊娠期糖尿病、ICP、肝功能受损、妊娠合并甲减、抗磷脂综合征发生率,以及红细胞压积、PLT、HGB、ALB、TC、LDL、 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肝功能受损,妊娠合并甲减、抗磷脂综合征,红细胞压积、LDL、HCY升高及HDL降低均是重度P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组发生胎盘早剥、低蛋白血症以及早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围产儿发生胎死宫中、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胎儿窒息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提示临床需加强有上述相关高危因素孕妇的监测,以减少母婴不良结局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2024 Vol. 32 (3): 631- [摘要](
160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朱学英 聂静雅* 商秀明 杨晓莉
观察阴道镜、利普刀(LEEP)用于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初诊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经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异常,LEEP术后病理学明确诊断,统计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符合情况,统计LEEP术手术及术后2周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转归情况。结果:120例LEEP术后病理检查,CIN Ⅰ 62例(51.7%)、CIN Ⅱ 36例(30.0%)、CIN Ⅲ 22例(18.3%),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75.0%。LEEP术时间12.60±1.61min、术中出血量21.00±3.07ml、住院时间3.66±1.05d。LEEP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9.2%。术后3个月复查转阴率为94.2%。结论: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中,阴道镜、LEEP术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能有效根治宫颈癌前病变。
2024 Vol. 32 (3): 636- [摘要](
115
)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
朱蒙佳 倪春超 杨晓红
探讨血清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E4)、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联合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诊断宫颈癌(CC)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3年7月本院病理确诊CC患者40例(CC组)、宫颈良性病变(CBL组,包括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228例为CBL组。对比两组血清HE4、SCC-Ag水平,两组HE4、SCC-Ag、TCT检测CL阳性检出率;根据病理结果分析血清HE4、SCC-Ag水平、TCT诊断CL价值。结果:CC组血清HE4(188.71±39.15 pmol/L)、SCC-Ag(1.81±0.21 ng/ml)水平高于CBL组(73.65±11.52 pmol/L、0.64±0.12 ng/ml)(P<0.05)。TCT、HE4、SCC-Ag诊断CC的灵敏度(82.5%、72.5%、75.0%),特异度(77.6%、87.7%、86.8%),准确度(78.4%、85.5%、85.1%),3项指标联合诊断CC的灵敏度70.0%、特异度93.9%、准确度90.3%,联合检测准确度高于各单独指标检测(P<0.05)。结论:CC患者血清HE4、SCC-Ag水平及TCT检测阳性率均高于CBL患者,3项指标联合诊断准确度提高。
2024 Vol. 32 (3): 639- [摘要](
154
)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
张小敬 方 群 刘赵一 贺诗圣
探究彩色多普勒成像联合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诊断子宫肌瘤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本院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38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非子宫肌瘤者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观察组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成像联合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诊断子宫肌瘤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声像子宫肌瘤具有边界清晰、组织低回声、内部结构呈实性特点,观察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声像特征联合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诊断子宫肌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32,灵敏度86.8%、特异度93.8%、准确率90.3%等均高于单独指标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成像联合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诊断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了诊断子宫肌瘤效能。
2024 Vol. 32 (3): 643- [摘要](
120
)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
赵 坤 温德惠* 牛亚军 赵春桃 王思思
探讨经阴道超声(TVUS)联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高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诊断子宫腺肌病(AM)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3年11月收治AM患者106例(AM组),其中增殖期49例、分泌期57例;同期入院的子宫肌瘤患者106例(子宫肌瘤组)。均行TVUS检查及测定血清VEGF-A、Cyr6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VUS联合血清VEGF-A、Cyr61水平对AM的诊断价值。结果:TVUS共检出AM患者96例(90.6%),AM组血清VEGF-A(195.24±55.68 pg/ml)、Cyr61(241.34±71.52μg/L)水平均高于子宫肌瘤组(143.57±37.35 pg/ml、172.59±46.88μg/L),且AM增殖期高于分泌期;TVUS检查病灶周围血流舒张期最大流速、收缩期最大流速、血流阻力指数及血流搏动指数均高于子宫肌瘤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VEGF-A、Cyr61升高是AM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VUS、VEGF-A、Cyr61及三者联合诊断A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33、0.769、0.799及0.860,联合诊断AUC最高(Z=11.314、2.999、2.832,均P<0.05)。结论:AM患者血清VEGF-A、Cyr61水平升高,TVUS联合VEGF-A、Cyr61可提高AM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4 Vol. 32 (3): 647- [摘要](
132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祝海城 马 鹰*
分析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超声及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异位妊娠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病理检查、行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检测。对比不同超声方式检测诊断结果,不同超声检测对不同类型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不同超声检测的图像特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超声方式检测对异位妊娠诊断价值。结果:6例失访,最终104例参与研究,其中病理诊断阳性95例,阴性9例;经阴道超声阳性检出率为75.8%,阴性检出率为22.2%;经腹部超声阳性检出率为77.9%,阴性检出率为22.2%;两种超声方式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89.5%,阴性检出率88.9%,联合检测阳性、阴性检出率高于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检测(均P<0.05);与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检测相比,联合检测对不同类型异位妊娠的诊断符合率提升,对附件包块、宫内假孕囊、盆腔积液、心管搏动、胎芽、胎心和卵黄囊检出率提升(P<0.05);联合检测诊断异位妊娠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测的AUC(0.510)和经腹部超声检测的AUC(0.501)(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联合检测诊断异位妊娠效能提高。
2024 Vol. 32 (3): 652- [摘要](
115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温凤云 牟莎莎 刘春花*
分析眼动脉收缩期第二与第一峰值血流速度比(B/A)值和子宫动脉收缩期、舒张期流速比(S/D)值对子痫前期(P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2月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孕妇,根据结果分为PE组(PE孕妇,n=41)与对照组(健康孕妇,n=162),于孕15~20周测量孕妇眼动脉B/A值以及子宫动脉S/D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项指标对PE的预测价值。结果:PE组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以及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眼动脉B/A值(0.71±0.15)与子宫动脉S/D值(3.27±0.76)均高于对照组(0.49±0.11、1.99±0.53)(均P<0.05)。眼动脉B/A值与子宫动脉S/D值预测PE的效能分别为曲线下面积值0.945、0.875,敏感度87.8%、78.1%,特异度93.2%、89.5%(P>0.05)。结论:PE孕妇妊娠15~20周测量眼动脉B/A值与子宫动脉S/D值均异常高于健康孕妇,二者预测PE均有良好效能,可应用于临床。
2024 Vol. 32 (3): 656- [摘要](
127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张昌清 梅 茹*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血清circACTR2、miR-525-5p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建档并定期产前检查的HDP患者148例为HDP组,产前检查正常并分娩的1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将HDP患者分为正常妊娠结局组98例、不良妊娠结局组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孕妇血清circACTR2和miR-525-5p表达水平;分析HDP患者妊娠结局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Spearman法分析HDP患者血清circACTR2和miR-525-5p表达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HD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DP患者血清circACTR2、miR-525-5p表达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价值。结果:HDP组血清circACTR2(1.33±0.35)高于对照组(1.08±0.27),miR-525-5p(0.76±0.21)低于对照组(1.02±0.30)(P<0.05);HDP不良妊娠结局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circACTR2水平高于HDP正常妊娠结局患者,miR-525-5p水平低于HDP正常妊娠结局患者(P<0.05);血清circACTR2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血清miR-525-5p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均P<0.05);CysC、D-D、CRP、circACTR2和miR-525-5p异常均为HD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circACTR2联合miR-525-5p预测HD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敏感度76.0%,特异度86.7%。结论:HDP患者血清circACTR2表达上调,miR-525-5p表达下调,二者与HDP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HD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效能。
2024 Vol. 32 (3): 660- [摘要](
12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梁 洁 尹学敬 郭 丽*
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人γ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接诊的PE患者97例临床资料为病例组,根据围产结局分为正常组32例,母体不良结局组27例,围生儿不良结局组38例;同期产前检查健康孕妇95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NfL、IFI16、TGF-β1水平及其对PE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NfL(4.89±0.56 pg/ml)、IFI16(17.84±2.14 ng/ml)、TGF-β1(84.21±9.41 pg/ml)水平高于对照组(4.41±0.16 pg/ml、13.35±1.28 ng/ml、68.71±5.98 pg/ml),妊娠结局正常患者、母体不良结局患者、围生儿不良结局患者血清中依次升高(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P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血清NfL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灵敏度82.7%,特异度85.0%,截断值4.64pg/ml;血清IFI16的AUC为0.973,灵敏度86.9%,特异度90.0%,截断值15.69 ng/ml;血清TGF-β1的AUC为0.921,灵敏度93.5%,特异度98.5%,截断值74.56 pg/ml。结论:PE患者血清NfL、IFI16、TGF-β1表达异常升高,且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可作为评估妊娠结局的有效指标。
2024 Vol. 32 (3): 665- [摘要](
142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康 辉1 郭超荣2*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孕妇产后发生慢性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DP患者138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后2年是否发生慢性高血压分为为慢性高血压组和非慢性高血压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HDP患者产后发生慢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38例HDP患者产后2年慢性高血压发病率为32.6%(45例),未发生慢性高血压93例,占比6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及妊娠期最高收缩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均与HDP患者产后发生慢性高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1.743,95%CI 1.072~2.834)、孕期体质指数≥24 kg/m2(OR=1.937,95%CI 1.146~3.275),以及孕期最高收缩压高(OR=1.044,95%CI 1.006~1.083)、NLR高(OR=2.122,95%CI 1.351~3.335)、LMR高(OR=1.048,95%CI 1.022~1.075)、PLR高(OR=1.570,95%CI 1.045~2.358)均为HDP患者产后发生慢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osmerLems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476,DF=8,P=0.304,模型拟合度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 0.787~0.930,P<0.001),约登指数0.574时,预测敏感度为77.8%,特异度79.6%。结论:HDP患者产后慢性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大、孕前BMI及妊娠期最高收缩压、NLR、LMR、PLR均异常高,据此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价值较好。
2024 Vol. 32 (3): 669- [摘要](
138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汪 侃 王 虎 张 红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回归模型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172例HDP孕妇,并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196例非HDP孕妇,分别纳入HDP组和对照组。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HDP发病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其对HDP发病的预测价值通过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并统计两组妊娠结局。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孕前超重、孕期钙摄入不足、未规律产检、高血压家族史、妊娠合并糖尿病是HD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02、2.812、2.477、2.158、1.966、3.428,P<0.05)。构建回归方程模型logit(P)=-10.764+年龄×0.643+孕前超重×1.034+孕期钙摄入不足×0.907+规律产检×0.769+高血压家族史×0.676+妊娠合并糖尿病×1.232。ROC曲线显示,当logit(P)>12.31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98,χ2=24.984,95%CI 0.863~0.927,诊断特异度为80.6%,敏感度为84.9%。HDP组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6.7%比3.6%,P<0.05)。结论:HDP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升高,而年龄≥35岁、孕前超重、孕期钙摄入不足、未规律产检、高血压家族史、妊娠合并糖尿病是HD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模型对其预测价值较高,临床尽早明确以上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HDP的发病风险。
2024 Vol. 32 (3): 674- [摘要](
1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陈红惠 陆 卫*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糖代谢转归失败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在本院产科就诊的GDM患者214例临床资料,依据产后6~12周糖代谢转归情况分为转归失败组、转归正常组。收集患者孕前、孕期、新生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产后糖代谢转归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独立危险因素预测产后糖代谢转归失败价值。结果: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FPG、HbA1c及孕期使用胰岛素均为产后糖代谢转归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年龄≥35岁、孕前体质指数≥24 kg/m2、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孕期使用胰岛素均对GDM孕妇产后糖代谢转归失败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2、0.590、0.638、0.858、0.651、0.609(均P<0.05)。结论:GDM孕妇产后糖代谢转归失败与年龄大、孕前BMI高、糖尿病家族史、血糖指标高、孕期使用胰岛素有关,且上述因素均对转归失败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4 Vol. 32 (3): 680- [摘要](
111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刘 聪1 王贝贝1 高 迪2*
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氧化氮(NO)、血小板计数(PLT)及25羟维生素D(25(OH)D)预测产后出血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接诊的75例产妇临床资料,以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n=30)和非出血照组(n=45),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检测血清NO、PLT及25(OH)D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产后出血价值。结果:两组体质指数、分娩孕周、妊娠期贫血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两组年龄、流产次数、产次、分娩方式、胎儿体质量、妊娠并发症、胎盘粘连、前置胎盘比较有差异(P<0.05);出血组血清NO(104.66±13.45μmol/L)水平高于非出血组(74.29±9.14μmol/L),25(OH)D(11.40±2.61 ng/ml)、PLT(190.50±20.87)×109/L水平低于非出血组[14.30±3.35 ng/ml、(211.35±21.32)×109/L](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年龄≥35岁、流产≥2次、产≥2次、剖宫产、胎儿体质量≥4000g、妊娠并发症、胎盘粘连、前置胎盘,以及NO水平较低、PLT及25(OH)D水平较高均是产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预测产后出血血清NO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灵敏度86.1%,特异度89.3%,截断值89.56μmol/L;血清PLT的AUC为0.824,灵敏度81.3%,特异度86.1%,截断值197.24×109/L;血清25(OH)D的AUC为0.740,灵敏度82.2%,特异度83.6%,截断值12.35 ng/ml。结论: 产后出血患者血清NO、PLT及25(OH)D表达异常,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预测产后出血发生。
2024 Vol. 32 (3): 685- [摘要](
115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孙连红 杨晓宁 江晓红*
分析产褥期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总抗氧化能力(TAC)、干扰素γ(IFN-γ)及α1酸性糖蛋白(α1-AG)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3年1月本院接诊的25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产褥期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n=31)和未感染组(n=219),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产褥期感染危险因素,检测血清TAC、IFN-γ、α1-AG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预测产褥期感染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孕周、产次、内分泌疾病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程、妇科炎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居住地、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卧床时间比较有差异(P<0.05);感染组血清IFN-γ(150.05±36.25 pg/ml)、α1-AG(156.35±40.91 mg/dl)高于未感染组(134.71±30.56 pg/ml、116.25±38.36 mg/dl),TAC(8.20±1.50 kU/ml)低于未感染组(10.83±2.45 kU/ml)(均P<0.05);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产前两组无差异(P>0.05),产后两组均升高且感染组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产程长、妇科炎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居住地为乡村、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胎膜早破、卧床时间≥3d、TAC降低、IFN-γ升高及α1-AG升高均是产褥期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预测产褥期感染血清TA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8,灵敏度76.3%,特异度79.5,截断值9.56 kU/ml;血清IFN-γ的AUC为0.651,灵敏度61.5%,特异度69.4%,截断值141.24 pg/ml;血清α1-AG的AUC为0.753,灵敏度73.4%,特异度70.8%,截断值130.35 mg/dl。结论:产程长、妇科炎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居住地为乡村、剖宫产、胎膜早破、卧床时间长均是产褥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TAC、IFN-γ、α1-AG在产褥期感染者血清中表达异常且可对产褥期感染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4 Vol. 32 (3): 690- [摘要](
11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张 荣 赵佳悦 安培莉
探索四维超声联合血清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激酶3(circHIPK3)、环状RNA0003416(circ0003416)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接诊的胎儿均疑似CHD孕妇324例临床资料,以产后随访或引产病理解剖结果为金标准,分为CHD组(43例)、非CHD的对照组(281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circHIPK3、circ0003416水平;记录四维超声检测结果,Kappa行一致性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四维超声联合血清circHIPK3、circ0003416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CHD组血清circHIPK3(1.41±0.18)高于对照组(1.19±0.13),血清circ0003416(0.82±0.11)低于对照组(1.03±0.14)(均P<0.05);四维超声诊断CHD与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9,P<0.001);四维超声、血清circHIPK3、circ0003416诊断CHD的曲线下面积(AUC)均较高,但联合诊断AUC(0.976)及敏感度(97.7%)最高(P<0.001)。结论:CHD母体血清circHIPK3升高、血清circ0003416水平降低,四维超声联合血清circHIPK3、circ0003416水平对CHD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CHD临床筛查提供参考。
2024 Vol. 32 (3): 695- [摘要](
124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吴纪芬 杨艳艳 王须芳*
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HDP)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血清促血管生成因子(PIGF)、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SM1)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HDPL患者86例为病例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7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PIGF、Vaspin、ESM-1水平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分析在诊断HDP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PIGF(271.56±45.56 pg/ml)低于对照组(330.15±50.35 pg/ml),Vaspin(0.46±0.04 ng/ml)、ESM-1(1.38±0.51μg/L)高于对照组(0.39±0.08 ng/ml、1.01±0.07μg/L),多普勒超声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79±0.14)、搏动指数(PI)(0.83±0.21)、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2.26±0.74)均高于对照组(0.51±0.20、0.44±0.19、1.41±0.35),且病例组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有差异(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IGF、Vaspin、ESM-1、RI、PI、S/D及各项联合,诊断HD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780、0.691、0.944、0.860、0.813、0.999,截断值分别为291.56 pg/ml、0.43 ng/ml、1.12μg/L、0.58、0.53、1.87,联合检测的特异度(96.5%)、准确度(93.4%)最高(均P<0.05)。结论:HDP患者血清PIGF、Vaspin、ESM-1、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异常改变,且对HDP有较好诊断价值,本次研究也为靶向药物治疗HDP提供了新思路。
2024 Vol. 32 (3): 700- [摘要](
131
)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
张 兰 李晓庆
分析多普勒超声脑胎盘率(CPR)、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生长受限(FGR)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于本院产前检查诊断为FGR的90例孕妇为观察组,正常妊娠孕妇80例为对照组,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测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及CPR并比较,统计妊娠不良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PI、RI、S/D及CPR对FGR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PI、RI、S/D及CPR值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且观察组孕32~33+6周、34~36+6周、37~40周的PI、RI、S/D值均高于对照组,CPR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37~40周超声PI、RI、S/D、CPR联合诊断FGR的曲线下面积为0.957,敏感度97.5%,均高于单独指标检测(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低体重率及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PR联合脐动脉血流可提高FGR的诊断效能和敏感度。
2024 Vol. 32 (3): 704- [摘要](
119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彭豆豆 张 莉 苏 旭 王 倩 刘金星 尹 万 杨 帆*
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13-2023年诊断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平均年龄54岁,均手术治疗,除1例8年后复发死亡外,其余均存活。肿瘤平均大小10.38cm,呈囊性、多房囊性或实性。镜下肿瘤呈弥漫、实性排列,也可见假乳头状、岛状、巢团状、被富于细胞的纤维间质分隔。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α-Inhibin、Vimentin、CD99阳性,EMA、CK7阴性。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低度恶性肿瘤,镜下表现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及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存在远期复发可能,需要定期随诊。
2024 Vol. 32 (3): 708- [摘要](
131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李双武 周 飞 丛潇怡 姚 瑶 罗小金 刘维强*
探讨Xp22.3微缺失/微重复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SNP-array检测结果为Xp22.3微缺失/微重复病例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表型和随访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Xp22.3微缺失/微重复胎儿中,8例为微缺失病例(8/15),片段大小165~5.1Mb,片段内基因包括SHOX、ARSE、STS、ANOS1、NLGN4X、GPR143等30个OMIM基因,其中SHOX、ARSE、STS、ANOS1为单倍剂量不足基因。7例(7/15)为微重复病例,片段大小为229~1.7Mb,片段内基因包括SHOX、ARSE、ANOS1、STS、NLGN4X、GPR143等23个OMIM编码基因,不含三倍剂量敏感基因。8例微缺失病例中7例诊断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1例诊断为临床意义不明(VOUS);7例微重复病例均诊断为VOUS。15例胎儿中7例(7/15)超声发现异常特征,其中四肢短小3例(3/7),唇腭裂1例(1/7),心血管异常1例(1/7),侧脑室增宽1例(1/7),鼻骨缺如1例(1/7)。对12例病例进行了亲本来源验证,5例(5/12)为母源性遗传,3例为父源性遗传(3/12)。15病例中4例(4/15)微缺失选择终止妊娠,1例稽留流产,均为男性胎儿;10例(10/15)选择继续妊娠,除1例新生儿左耳听力受损外,其余随访均无异常。结论:Xp22.3微缺失因涉及SHOX、ARSE、STS、ANOS1等单倍剂量敏感基因,为致病性CNV,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软骨发育不全等症状。Xp22.3微重复无三倍剂量敏感基因,定义为VOUS,胎儿妊娠结局良好。当SNP-array诊断为Xp22.3微缺失/微重复时,应对其基因组信息与临床表型相关性进行分析,为孕妇提供指导。
2024 Vol. 32 (3): 713- [摘要](
141
)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
-
郑莹莹 田晓予* 霍礼娜
保留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是目前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已被视为短期内替代传统手术的治疗选项,目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孕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类似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宫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等,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考虑到恶性肿瘤可再发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适应证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治疗后进行相关跟踪调查,以提升受孕率,同时,对肿瘤的预后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目前有关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力的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24 Vol. 32 (3): 718- [摘要](
129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