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微信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学报最新论文信息

杂志订阅

摘要目录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 31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3-06-15

专题研究
刘帅妹 石 慧 周 青 张瑞金 李孟兰 吴玉璘 封 婕 黄丽丽 林 宁*

系统评价p21 codon3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2022年8月3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文章,采用5种遗传模型进行meta分析,OR值和95% CI评估关联的强度。结果:共纳入19个病例对照研究,宫颈癌组3612例,对照组4135例。等位基因模型[Arg比Ser, I2=80.5%,OR=1.03,95%CI  0.87~1.21]、纯合比较模型[Arg/Arg 比 Ser/Ser, I2=71.8%, OR=1.03,95%CI 0.76~1.39]、杂合比较模型[Ser/Arg 比Ser/Ser, I2=71.8%, OR=0.96,95%CI 0.78~1.17]、显性比较模型[(Arg/Arg+Ser/Arg)比Ser/Ser, I2=83.8%, OR=0.94,95%CI 0.73~1.20]、隐性比较模型[Arg/Arg比(Ser/Ser+Ser/Arg), I2=65.2%, OR=1.02,95%CI 0.80~1.30]均提示p21 codon31不会增加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进一步对宫颈癌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p21 codon3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鳞癌无相关性;但纯合比较模型[Arg/Arg比 Ser/Ser, I2=48.4%, OR=0.53,95%CI 0.32~0.86]、显性比较模型[(Arg/Arg+Ser/Arg)比Ser/Ser, I2=0.0, OR=0.61,95%CI 043~0.88]表明Arg突变型是宫颈腺癌的保护因素。结论:p21 codon3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无相关性,但与宫颈腺癌有关,与宫颈鳞癌无关。

2023 Vol. 31 (6): 1252- [摘要]( 431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秦东旭1,2 孟 夏3 陈仁杰3 阚海东3 马 旭2,4 贺 媛2,4 江 宇1*

探讨孕前高血压母亲绿地暴露与小于胎龄儿(SGA)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来自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NFPHEP)的孕前高血压母亲进行分析。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高血压人群绿地暴露对分娩SGA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4 110名单胎妊娠的孕前高血压母亲,其中5657名分娩了SGA。分析结果显示,孕期接触绿地与SGA发生风险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500米半径范围内的增强植被指数每增加0.1个单位,粗OR值为0.946(95%CI 0.915~0.979),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0.954(95%CI 0.921~0.989)。结论:孕前高血压人群接触绿地可降低分娩SGA的发生风险。

2023 Vol. 31 (6): 1259- [摘要]( 355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基础研究
张洪洋 祝 德 赵 曼

探究同源盒蛋白B5(HOXB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2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各35例,qRT-PCR法检测HOXB5表达;将处于对数期的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随机分为CK组(正常培养)、si-NC组(转染si-NC)、si-HOXB5组(转染si-HOXB5)、pcDNA组(转染pcDNA)、pcDNA-HOXB5组(转染pcDNA-HOXB5),qRT-PCR法检测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体内移植瘤实验检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OXB5表达(1.75±0.13)高于癌旁组织(1.00±0.00);与CK组、si-NC组比较,si-HOXB5组Ishikawa细胞中OD450值、侵袭细胞数目、划痕愈合率、PCNA、Bcl-2、MMP-9蛋白表达及裸鼠体内移植瘤质量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CK组、pcDNA组比较,pcDNA-HOXB5组Ishikawa细胞中OD450值、侵袭细胞数目、划痕愈合率、PCNA、Bcl-2、MMP-9蛋白表达及裸鼠体内移植瘤质量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HOXB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沉默HOXB5可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

2023 Vol. 31 (6): 1266- [摘要]( 543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王 芳 王娓娓*

探究下调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MYT1)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UALCAN数据库平台分析PKMYT1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KMYT1在END1/E6E7细胞和宫颈癌细胞的表达。将c-33A细胞、SiHa细胞分为转染对照组(转染siRNA-NC)和siRNA-PKMYT1组(下调PKMYT1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MTT、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PKMYT1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表达上调(P<0.05)。siRNA-PKMYT1组c-33A和SiHa细胞中Wnt1、β-catenin和c-Myc表达水平均低于转染对照组,c-33A和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低于转染对照组(均P<0.05)。结论:沉默PKMYT1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并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表明PKMYT1在宫颈癌可能发挥抑癌作用。

2023 Vol. 31 (6): 1271- [摘要]( 1037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韩 烁 时 晓 鹿 群 刘明慧

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添加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MN)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水平的影响。方法:活检获得反复着床失败3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酶消化分离体外培养后获得了三株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根据培养过程中添加β-NMN和诱导蜕膜化情况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实验组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培养过程中添加β-NMN,对照组不添加β-NMN,无蜕膜化培养为空白组。比较3组细胞培养过程中蜕膜标志物泌乳素(PRL)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的mRNA表达和分泌水平。结果:实验组PRL(2.38±0.10 ng/nl)、IGFBP-1(1.89±0.12 ng/n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9±0.17 ng/nl、0.99±0.20 ng/nl)(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定量PCR检测蜕膜前后细胞内PRL(15.82±12.92)和IGFBP-1(9.86±8.67)的mRNA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中添加βNMN能够提高蜕膜化水平。

2023 Vol. 31 (6): 1276- [摘要]( 502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调查研究
肖 霄 缪鹏飞*

了解医院就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分析HPV感染率、感染亚型及年龄分布特点。结果:共纳入8588例女性患者,HPV-DNA检测总阳性率为31.5%(2701/8588)。高危型HPV感染率较高的3种基因亚型依次是HPV51(3.6%)、HPV73(3.1%)、HPV56(2.6%)。感染类型主要以单一型感染为主(33.4%),多重HPV感染以双重感染率最高(10.0%)。女性感染HPV有两个年龄高峰,分别是≤20岁组(77.3%)和>60岁组(43.6%)。结论:本次调查的医院就诊女性HPV阳性率较高,以HPV51和HPV73为最主要基因型,且≤20岁及>60岁女性人群感染率较高,需要加强关注。

2023 Vol. 31 (6): 1281- [摘要]( 340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邓国艳1 孙立文2 胡那顺1 宋阳光2 许芮豪2 包金花3 斯琴其木格1 许玉萍1 呼格吉乐图3 杨硕2阿木伲雷2张斌2王尚明2张树成2*

分析纸质问卷、当面问询、电子问卷3种方法在月经初潮年龄调查中的使用规范和适用场景。方法:对通辽地区汉族及蒙古族女生采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月经初潮年龄,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方法在汉族与蒙古族间均有差异(P<0.05),当面问询方法在汉族与蒙古族间无有差异(P>0.05)。纸质问卷和当面体检问询方法调查的汉族、蒙古族月经初潮数据无差异(P>0.05),在总人群中有差异(P<0.01)。纸质问卷和当面体检问询方法,均与电子问卷方法数据有差异(均P<0.0001)。结论:纸质问卷方法及当面问询方法应用于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准确性更高。建议学校对女生从小学3年级开始每年进行不同侧重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2023 Vol. 31 (6): 1286- [摘要]( 475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临床研究
吴尚纯1 李来宝1 张建英2 陈立霞3 罗小婉4 金 平5 杨艳娥6 乐 华7

观察不同分娩史妇女早孕负压吸宫术后即时放置吉妮致美IUD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0月在15家医院自愿要求于负压吸宫术后即时放置吉妮致美IUD的2994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既往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1617例)和剖宫组(1377例),随访12个月。结果:共有2610例观察对象纳入12个月生命表分析,剖宫产组(1129例)放置12个月的帶器妊娠、脱落相关终止、因症取出和IUD相关终止的比尔指数分别为每百妇女年0.39、2.70、2.21、5.22,均高于阴道分娩组(1481例)的每百妇女年0.07、1.90、1.73、3.6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史对早孕负压吸宫术后即时放置吉妮致美IUD的效果无明显影响。

2023 Vol. 31 (6): 1291- [摘要]( 904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郭佳青 王佳洁 秦梦路

探究抗阻联合有氧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氧化应激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3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GDM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两组均接受常规GDM管理,对照组增加有氧运动干预,观察组增加抗阻-有氧运动联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氧化应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及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FBG、2hPBG、HbA1c及TC、TG、MDA、8-OHdG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31.3%)、产后出血量(235±65ml)、巨大儿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40.0%、313±88ml、9.3%),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9.9±0.3分)高于对照组(9.7±0.5分)(均P<0.05)。结论:抗阻联合有氧运动对GDM患者血糖、血脂的控制效果提高,并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妊娠结局。

2023 Vol. 31 (6): 1296- [摘要]( 465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李 研 庄勰燕

分析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八珍汤加味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及对患者疗血清雌激素受体(E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除组和联合组各60例,均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组术后给予八珍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血清ER、VEGF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中医症状积分、复发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组ER、VEGF水平治疗1个月(1.30±0.17 ng/ml、111.87±15.33 ng/L),3个月后(0.90±0.12 ng/ml、91.06±10.16 ng/L)均低于切除组(1.50±0.36 ng/ml、129.34±16.04 ng/L、1.36±0.19 ng/ml、109.22±12.31 ng/L);治疗3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6.54±1.38 mm)、复发率(5.0%)、中医症状积分(1.45±0.54分)低于切除组(8.68±1.59 mm、25.0%、2.56±0.87分),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切除组(78.3%)(均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八珍汤加味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能够更好地抑制患者血清ER、VEGF表达,降低术后3个月息肉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

2023 Vol. 31 (6): 1302- [摘要]( 825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符 菲1 万章彩2 韩 毓1 韦先梅1

探讨改良Hayman缝合术与B-Lynch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手术指标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方法:将2020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接诊的118例产后出血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分析临床疗效,术中、术后各指标情况及卵巢恢复情况,术中、术后24h、48h出血情况及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及随访2个月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临床疗效(94.9%)高于常规组(76.3%),手术时间(50.6±6.3 min)、止血时间(14.7±2.1 min)及输血量(54.4±37.9ml)均小于常规组(67.3±5.8 min、20.3±2.4 min、116.7±36.1 ml)(均P<0.05),术后卵巢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改良组术中(545.0±210.3 ml)、术后24h(295.7±51.2 ml)、48h(95.3±41.8 ml)出血量均低于常规组(843.8±237.6 ml、583.7±68.5 ml、252.0±40.7 ml),血红蛋白水平(3.89±1.32 g/L)高于常规组(2.37±0.98 g/L);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8.5%)及随访2个月(5.1%)均低于常规组(27.1%、20.3%)(均P<0.05)。结论:改良Hayman缝合术相比于BLynch缝合术临床疗效提高,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减少,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应用。

2023 Vol. 31 (6): 1306- [摘要]( 730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丁滢燕 朱文伟

探究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中舒芬太尼、布托啡诺、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G、M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1月本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布托啡诺及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术后不同时间点镇痛及镇静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静效果(Ramsay评分)],血清IgA、IgG、IgM水平,疼痛介质[神经肽(NPY)、P物质(SP)、多巴胺(DA)]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MMSE评分2组术前1 d、术后3 d无差异(P>0.05),术后1 d、2 d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Ramsay评分术后4 h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2 h、24 h、48 h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gA、IgG、IgM水平术后12h 两组均低于术前,术后24h两组均高于术后12h,但观察组术后12h、24 h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 h血清NPY、SP、DA水平两组均高于术前6 h,但术后6 h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呕吐、恶心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舒芬太尼、布托啡诺、右美托咪定联合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中麻醉可有效降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镇静效果,减轻术后疼痛,调节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

2023 Vol. 31 (6): 1311- [摘要]( 501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王 辉1 邓雪峰2 耿兴强1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CIVIA)与全凭静脉麻醉(TIVA)对老年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剥除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接受腹腔镜剥除术老年子宫肌瘤患者90例,根据全身麻醉方式分为TIVA组(45例)和CIVIA组(45例),分析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以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麻醉诱导前和麻醉诱导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Ⅰ(AngⅠ)、空腹血糖(FPG)等应激反应指标两组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而在气管插管、术毕、术后 6 h时,两组上述指标均低于麻醉诱导后,且CIVIA组低于TIVA组(均P<0.05)。MMSE评分两组麻醉后6h、12h、24h时均低于麻醉诱导前,但CIVIA组麻醉后12h(26.31±1.19分)、24h(28.76±0.81分)评分均高于TIVA组(25.19±2.25分、27.56±0.89分)(均P<0.05)。结论:CIVIA能有效减轻老年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剥除术后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指标更稳定,术后认知功能损伤更小。

2023 Vol. 31 (6): 1316- [摘要]( 564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程 冰1 包义勇1 肖 勇1 夏 翔1 张国会2

探讨3种浓度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浓度组(予以0.25%罗哌卡因)、中浓度组(予以0.375%罗哌卡因)、高浓度组(予以0.5%罗哌卡因),每组51例。对比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输注剂量、按压镇痛泵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睁眼时间、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3组VAS评分、MAP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比较存在差异,HR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比较存在差异(均P<0.05),而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比较无差异(P>0.05)。两两比较显示,在术后2h、8h、12h、24h、48h时,中浓度组VAS评分低于低浓度组但高于高浓度组,术后30min、术毕时中浓度组MAP、HR低于低浓度组但高于高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舒芬太尼输注剂量高于高浓度组,中浓度组按压镇痛泵次数低于低浓度组但高于高浓度组,低浓度组感觉阻滞平面高于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均P<0.05)。中浓度组睁眼时间、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高浓度组,躁动评分低于低浓度组,而Ramsay镇静评分高于低浓度组(均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高浓度组(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ESPB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具有较好镇痛效果。

2023 Vol. 31 (6): 1321- [摘要]( 611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纪丹丹 朱萍莉

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疼痛介质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1年5月本院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氟比洛芬酯组于麻醉诱导前将1mg/kg氟比洛芬酯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后,1min内静脉泵注完毕;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泵注。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插管时(T1)和拔管时(T2)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拔管后1min(T3)、拔管后5min(T4)和离开麻醉监测治疗室时(T5)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T0和术后1d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氟比洛芬酯组T1、T2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T3、T4、T5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d两组PGE2、TNF-α和IL-6水平均较T0时升高,CD3+、CD4+和CD4+/CD8+水平均较T0时降低,但氟比洛芬酯组PGE2、TNF-α和IL-6低于对照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氟比洛芬酯组咽喉疼痛发生率(13.2%)低于对照组(32.1%)(均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降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介质水平,减轻术后疼痛,减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抑制,未增加总不良反应。

2023 Vol. 31 (6): 1326- [摘要]( 484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卓庆亮 阮 云 黄瑾娴 施 艳 郑得全*

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警觉镇静量表(OAA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5例,分别行TAP阻滞麻醉(单一组)或右美托咪定复合TAP阻滞麻醉(联合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应激反应、意识状态(OAAS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单一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单一组,术后1d去甲肾上腺素(318.20±23.45 ng/L)、皮质醇(162.33±37.03 ng/L)、心钠素(0.33±0.03 nmol/L)水平均低于单一组(345.48±25.33 ng/L、181.36±40.04 ng/L、0.36±0.04 nmol/L),拔管时、拔管后1h的OAAS评分均高于单一组,术后1d的MMSE评分(26.20±0.94分)高于单一组(25.38±1.02分)(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4.6%)与单一组(12.7%)无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TAP阻滞在子宫肌瘤手术中效果提高,可减轻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且对患者意识状态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轻微,用药安全。

2023 Vol. 31 (6): 1331- [摘要]( 634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劳育文 吕华燕 叶 凌 彭文勇

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采用右美托咪定滴鼻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患者149例,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相同麻醉诱导剂、麻醉维持药物,术前分别右美托咪定滴鼻(滴鼻组,35例),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静脉组,58例),静脉泵注生理盐水(空白组,56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拔管后5min Ramsay镇静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术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不同时间应激水平[入室时(T0)、气管插管后1min(T1)、气管插管后3min(T3)时应激水平],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滴鼻组和静脉组拔管后5min  Ramsay镇静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0.05);3组拔管时及拔管后3min HR、MAP、SBP均较睁眼时升高,拔管时及拔管后3min HR、SBP滴鼻组与静脉组无差异但均低于空白组;拔管时 HR比较,拔管时HR、拔管后3min HR、拔管时SBP、拔管后3min SBP与睁眼时比较:A组、B组均低于C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HR、拔管后3min HR、拔管时MAP、拔管后3min MAP、拔管时SBP、拔管后3minSBP较睁眼时更高(P<0.05),T1、T2时Cor水平均较T0时升高,滴鼻组和静脉组无差异但均低于空白组,T1、T2时Glu水平较T0时升高,但滴鼻组和静脉组无差异但均低于空白组(均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滴鼻组和静脉组均短于空白组,滴鼻组和静脉组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情况均低于空白组,且滴鼻组低于静脉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水平、应激水平、术后恢复与静脉泵注效果相当,但滴鼻操作更方便,术后不良反应更少。

2023 Vol. 31 (6): 1336- [摘要]( 547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陈 逗1 陈志美2 符 映1

探究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妇提肛肌形态、盆底肌力和阴道黏膜神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产后42d产妇35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248例)和剖宫产组(n=106例),产后42d检测两组产妇的提肛肌形态、盆底肌力和阴道黏膜神经分布。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产妇的生殖裂孔水平夹角、直径、面积、横径比较均无差异(P>0.05);收缩状态下,阴道分娩组生殖裂孔水平夹角小于剖宫产组,生殖裂孔直径、面积、横径大于剖宫产组(P<0.05);Valsalva状态下,两组生殖裂孔水平夹角比较无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生殖裂孔直径、面积、横径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在静息与收缩状态下,阴道分娩组水平夹角改变量、裂孔直径改变量、裂孔面积改变量及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Ⅰ型肌纤维与Ⅱ型肌纤维的肌力均小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疲劳度无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阴道前壁固有层血管活性肠肽及神经肽Y神经纤维分布均少于剖宫产组,后壁上皮层9.5蛋白基因产物及固有层VIP神经纤维分布均少于剖宫产组(均P<0.05),余各处阴道神经分布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均会对产妇的盆底功能有一定损害,应加强对产妇盆底的保护。

2023 Vol. 31 (6): 1342- [摘要]( 477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何云霄1 王丹丹2 张鸿飞1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外周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水平及与新生儿生长发育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且发生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45例为FGR组,同期胎儿健康孕妇45例为对照组,均于孕晚期测定外周血维生素A(Vit A)、Vit B12、Vit C、Vit E,以及叶酸(F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微量元素钙、铁、锌、镁、铜水平,测定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婴儿体重指数(PI)和出生10min Apar评分, FGR组血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水平与新生儿生长发育参数的相关性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FGR组血清Vit A、Vit B12、Vit C、Vit E、FA、钙、铁、锌、镁、铜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FGR组外周血Vit A、Vit B12、Vit C、Vit E、FA、钙、铁、锌、镁、铜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PI和出生10min Apar评分均呈正相关,Hcy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PI和Apar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FGR孕妇妊娠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并伴有FA降低和Hcy升高,且指标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不良均有一定关系,加强孕前上述指标监测有助于FGR早期评估与干预。

2023 Vol. 31 (6): 1347- [摘要]( 482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吕 倩 付文君* 张静娜 赵 珂 闫红敏

探索影响产后早期非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方法:调查本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分娩的产妇541例,根据是否进行早期母乳喂养分为非母乳喂养组(n=169)及母乳喂养组(n=37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选取同期103例孕妇作为验证组,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母乳喂养组与非母乳喂养组年龄、新生儿是否进NICU、即刻母婴接触、产次(≥2次)、配偶母乳喂养支持量表(PBIS)<60分、母乳喂养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SES)评分<105分、乳头异常及乳腺炎均有差异(P<0.05)。行logistic分析显示,产妇年龄≥30岁、即刻母婴接触、产次(≥2次)、PBIS<60分、乳头异常以及乳腺炎均为影响产后早期非母乳喂养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成了产后早期非母乳喂养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 0.729~0.903),验证组模型的AUC为0.784(0.684~0.841),模型在验证组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论:基于产妇年龄、母婴接触、产次、PBIS得分、乳头异常以及乳腺炎构建的产后早期非母乳喂养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2023 Vol. 31 (6): 1352- [摘要]( 544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肖胜楠 叶春花* 高学军 王 欣

分析基于综合系统评估的助产管理方式降低初产妇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率的效果。方法:本院产科2021年1-12月时采取传统管理方式,选取此时间段阴道分娩初产妇540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1-12月时采取基于综合系统评估的助产管理方式,选取此时间段阴道分娩的初产妇72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会阴情况、产后指标。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19.7%)低于对照组(80.4%)(P<0.05),会阴裂伤率(24.9%)与对照组(23.9%)无差异(P>0.05),产后出血量(139.5±26.7ml)、住院时间(3.7±1.1d)少于对照组(146.9±29.3ml、4.1±1.3d),产后24h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评分(3.46±1.02分)低于对照组(4.60±1.37分)(均P<0.05)。结论:开展基于综合系统评估的助产管理方式可降低初产妇阴道分娩会阴侧切率,减轻产后疼痛度,减少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2023 Vol. 31 (6): 1357- [摘要]( 494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临床分析
钱金凤 张晓群 姚晓英 王彩燕*

探索未生育女性重复流产现状及避孕情况等,为临床针对性的避孕咨询和指导提供依据。方法:纳入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未生育早孕期女性,记录其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地、文化程度及避孕方法使用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复流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未生育早期人工流产女性共3965例,其中重复流产1454例(36.7%),年龄≤24岁占重复流产的34.3%,年龄>24岁、已婚、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复发性流产风险增高(OR=2.29, 95%CI 1.98~2.65; OR=2.49, 95%CI 2.124~2.921;OR=2.49, 95%CI 2.124~2.921);未生育女性本次妊娠采用避孕措施的比例较低(35.4%),重复流产组采用避孕措施比例显著高于非重复流产组(40.9%比32.3%,P=0.000),两组采用的避孕措施均以低效措施为主,如避孕套、紧急避孕药及安全期避孕等。结论:已婚、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重复流产风险增高,未避孕或采用低效避孕措施可能是人工流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未生育女性避孕指导,尤其是高效避孕措施的宣教,对于降低未生育女性重复人工流产率,保护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31 (6): 1361- [摘要]( 395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黄 恺 胡旦红 张玉芳 刘 芳 韩 菁

探讨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TCSPDS)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疗效及对患者月经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8月本院诊治的53例CS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n=22,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联合清宫术]和TCSPDS组(n=31,TCSPDS)。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疗效、术后恢复、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TCSPDS组手术用时(43.8±9.4min)长于对照组(26.3±5.2 min),术中失血量(64.5±11.6 ml)多于对照组(35.5±9.7 ml),住院时间(6.7±1.8d)短于对照组(9.3±2.6 d)(均P<0.05),治疗有效率(96.8%)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6.5%)与对照组(90.9%、18.2%)无差异(P>0.05);术后经期延长率(0)低于对照组(27.3%),阴道出血(9.5±2.4d)、月经恢复(31.9±8.6 d)、血HCG转阴时间(17.4±5.0 d)均短于对照组(12.2±3.2 d、43.5±11.8 d、25.8±7.1 d)(均P<0.05)。TCSPDS组术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64.02±8.28分)低于同期对照组(69.09±9.12分),术后6个月评分(69.23±8.71分)高于本组术后3个月(P<0.05),而对照组术后6个月(69.57±8.24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差异,术后6个月时两组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TCSPDS与UAE联合清宫术治疗CSP的有效率和安全性相当,但TCSPDS术后月经恢复、血HCG转阴更迅速,住院时间更短,且能预防术后经期延长发生,而在改善患者早期生活质量方面与UAE联合清宫术相比有所不足。

2023 Vol. 31 (6): 1365- [摘要]( 537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冯国星 符初料 陈芳蓉

探究产后出血者妊娠过程中凝血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治疗的孕产妇92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后出血量分为大量出血组20例(出血>1000ml)、少量出血组25例(出血500~1000ml)、正常组47例(出血<500 ml),比较各组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炎性指标及凝血指标,分析炎性指标与凝血指标相关性。结果:孕早期各组凝血功能及炎性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孕中期及孕晚期,随着产后出血量上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炎性指标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水平升高;孕中期、孕晚期凝血功能与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产后出血者组妊娠过程中凝血与炎症指标具相关性,可作为产后出血诊断参考指标。

2023 Vol. 31 (6): 1370- [摘要]( 456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张芬芸 王丽丹

观察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优思明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本院行人工流产术女性临床资料,按照术后预防宫腔粘连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一组(优思明)和联合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优思明),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年龄、孕周等混杂因素,最后两组各获得97例,比较两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术后阴道流血量,首次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减少例数,宫腔粘连、白带常规检查异常情况及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4.3±1.6d)、月经复潮时间(25.7±5.7d)均短于单一组(5.5±1.7d、28.0±5.5d),术后阴道流血量(5.0±1.2ml)和月经量减少比例(5.1%)均少于单一组(7.0±1.2ml、13.4%),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1.0%)低于单一组(7.2%)(均P<0.05),两组术后白带异常(2.1%、6.2%)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2.1%、3.1%)无差异(P>0.05)。结论: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优思明可有效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发生,利于促进月经恢复,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2023 Vol. 31 (6): 1375- [摘要]( 450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邵 瑾 何末琴

检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与术后肌瘤复发的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23例、未复发组77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术前及术后血清CA-199、CEA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利用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术后24 h血清CA-199、CEA水平对患者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术后24 h、术后6个月血清CA-199、CEA水平均低于术前,且复发组高于未复发组(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24 h血清CA-199、CEA水平高表达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24 h血清CA-199、CEA水平诊断患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38,二者联合检测诊断术后肌瘤复发的AUC为0.937。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24 h血清CA-199、CEA水平异常高表达与术后复发关系密切,二者联合检测对复发有一定预后价值。

2023 Vol. 31 (6): 1379- [摘要]( 462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侯东升 郭艳霞 孙昕卉 郭虹敏 李 辉*

探讨不孕症行体外受精或卵母细胞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女性抗苗勒氏管激素(AMH)、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输出率(FORT)水平及预测妊娠结局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6月本院辅助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407例行IVF/ICSI-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VF/ICSI-ET治疗后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228例和未妊娠组179例。在IVF/ICSI-ET启动前一周期的月经第2 d天检测患者AMH及TSH水平,行阴道超声检查卵泡情况计算FORT,并与获卵数目、卵子成熟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卵泡发育及妊娠结局价值。结果:妊娠组AMH水平(5.12±1.53 ng/ml)高于未妊娠组(3.66±1.14 ng/ml),TSH水平(2.19±0.60 mU/L)低于未妊娠组(2.87±0.85 mU/L),FORT(90.42±6.28)%高于未妊娠组(81.36±8.53)%(均P<0.05)。AMH与获卵数目、卵子成熟率呈正相关,TSH与获卵数目呈负相关,FORT与获卵数目呈正相关(均P<0.05)。AMH、TSH及FORT预测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44、0.836,灵敏度分别为72.5%、70.3%、86.8%,特异度77.8%、66.7%、69.4%。结论:不孕症女性AMH、TSH、FORT与IVF/ICSI-ET获卵数目、卵子成熟率具有关联,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3 Vol. 31 (6): 1384- [摘要]( 516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郝小培 仲亮亮 张晶晶*

探讨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和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溶性叶酸(VB9)筛查早孕胚胎停育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经B超确诊为早孕胚胎停育患者为胚胎停育组和62例健康孕妇为正常组,将胚胎停育组根据有无胚胎分为无胎心组和空孕囊组。分别于孕5~6周、7~8周、9~10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参数(RI),计算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检测孕妇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溶性叶酸(VB9)水平,采用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效能。结果:不同类型孕妇RI、PI、S/D值随着孕周增加均逐渐升高,且胚胎停育组均高于正常组,且空孕囊组均高于无胎心组;血清β-hCG水平随着孕周增加均先升高后降低,胚胎停育组均低于正常组,且空孕囊组均低于无胎心组;血清VB9水平随着孕周增加均逐渐降低,胚胎停育组均低于正常组,且空孕囊组均低于无胎心组(均P<0.05)。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和血清β-hCG、水溶性VB9预测早孕胚胎停育的敏感度53.5%~88.4%,特异度62.9%~93.5%,RI、PI、S/D和血清β-hCG、水溶性VB9预测早孕胚胎停育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778、0.882、0.971、0.673。结论:早孕胚胎停育孕妇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和血清β-hCG、水溶性VB9均发生异常,上述指标均对早孕胚胎停育有一定预测价值,以血清β-hCG预测价值最高。

2023 Vol. 31 (6): 1389- [摘要]( 380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李 亮 吴春丽 杜宝佳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睾酮(T)水平与药物诱导排卵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5月本院治疗的PCOS不孕患者123例临床资料,药物诱导排卵治疗后监测排卵情况,依据是否排卵分为排卵组75例、未排组48例。比较两组、基础血清CTRP9、T水平并分析与药物诱导排卵反应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RP9、T预测患者药物诱导排卵治疗后不排卵价值。结果:未排组血清CTRP9(174.36±26.25 ng/ml)低于排卵组(235.28±29.56 ng/ml),T(58.19±12.35 ng/dl)高于排卵组(49.86±11.43 ng/dl)(P<0.05)。多因素分析,低CTRP9及高T水平均为药物诱导排卵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当基础血清CTRP9水平<198.43 ng/ml时,预测药物诱导排卵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敏感性83.3%、特异性69.3%;T>56.66 ng/dl时,预测药物诱导排卵失败的AUC为0.824,敏感性87.5%、特异性68.0%;二者联合预测药物诱导排卵失败的AUC为0.881,特异性84.0%;结论:基础血清CTRP9水平降低、总T水平升高为PCOS不孕患者药物诱导排卵失败的危险因素,二项指标对药物诱导排卵效果有一定价值。

2023 Vol. 31 (6): 1394- [摘要]( 462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曹珊珊 张 琴 赵巧云

探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颗粒蛋白前体(PGRN)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诊治的PCOS患者,肥胖型PCOS组(100例)、瘦型PCOS组(100例),单纯肥胖女性为对照组(100例)。检测3组血清SAA、PGRN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SAA、PGRN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型PCOS发生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AA、PGRN水平对肥胖型PCO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肥胖型PCOS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索抵抗指数、SAA、PGR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瘦型PCOS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对照组和瘦型PCOS组(P<0.05),对照组和瘦型PCOS组无差异(P>0.05)。肥胖型PCOS组血清SAA水平与PGRN、TC、TG、LDL-C、FINS、HOMA-IR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GRN水平与TC、TG、LDL-C、FINS、HOMA-IR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均P<0.05)。TG、LDL-C、FINS、HOMA-IR、SAA、PGRN均是发生肥胖型PCOS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HDL-C是发生肥胖型PCO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SAA、PGRN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肥胖型PCO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762、0.852,联合预测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肥胖型PCOS患者血清SAA、PGRN水平升高,与TC、TG、LDL-C、HDL-C、FINS、HOMA-IR水平具有相关性,是发生肥胖型PCOS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肥胖型PCOS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3 Vol. 31 (6): 1399- [摘要]( 493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朱 隽 王靖皓 罗 棋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1(Gal-1)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治疗的EMS患者84例为EMS组,体检健康女性84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Gal-1、CRH水平及诊断EMS价值,分析EMS 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EMS组痛经史高于对照组,血清CRH(9.54±2.32 μg/L)、Gal-1(12.34±2.45 μg/L)高于对照组(4.05±1.23 μg/L、5.17±1.24 μg/L)(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H、Gal-1是EMS发生的危险因素,痛经与EMS发生有关(均P<0.05);Gal-1联合CRH诊断EMS的灵敏度(89.3%)和特异性(76.7%)均高于糖类抗原CA125(86.5%、57.7%)(P<0.001)。结论:EMS患者血清Gal-1、CRH水平异常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EMS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CA125,有利于EMS早期诊断。

2023 Vol. 31 (6): 1404- [摘要]( 528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黄 霞1 丁 莉2 崔晶娴1

分析甘油三酯/胱抑素C比值(TG/CysC)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2年5月本院产前检查确诊为HDCP孕妇98例为HDCP组,正常孕妇90例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中TG、CysC水平并计算TG/CysC比值。根据HDCP组随访是否发生早期肾功能损伤分为肾功能正常组(n=60)与肾功能损伤组(n=38),比较各组血清TG、CysC水平及TG/CysC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TG/CysC比值预测HDCP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价值。结果:HDCP组TG/CysC比值(2.13±0.28)低于对照组(3.57±0.47),且肾功能损伤组TG/CysC比值(1.76±0.22)低于肾功能正常组(2.63±0.44)(均P<0.05)。ROC曲线分析,TG/CysC比值预测HDCP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截断值为2.14,灵敏度86.3%、特异性85.2%,阳性预测值86.7%、阴性预测值85.6%。结论:HDCP患者外周血TG/CysC比值降低,且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更低,可作为预测HDCP患者发生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有效临床指标。

2023 Vol. 31 (6): 1408- [摘要]( 421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肖连栋 王 有 南 玲 吕 云

探讨血清胎盘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组织因子(TF)、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进展中的变化及其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门诊诊治的HDCP 孕妇120例为HDCP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60例为正常组,HDCP组入院后给予相关治疗,孕35、36、37周分别检测AGEs、PAF、TF水平,根据随访HDCP患者妊娠结局分为不良结局组(27例)和良好结局组(93例)。统计并分析不同孕周各组AGEs、PAF、T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预测不良妊娠结局价值。结果:孕35、36、37周HDCP组与正常组均随着周增加,血清AGEs、PAF、TF水平逐渐升高,且HDCP组均高于正常组,不良结局组高于良好结局组(均P<0.05);ROC分析,AGEs、PAF、TF及3项联合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3、0.976、0.840、0.995,敏感度97.6%、97.6%、95.1%,97.3%,特异度为25.9%、21.6%、61.9%、67.1%。结论:HDCP孕妇血清AGEs、PAF、TF水平异常高表达,且随着孕周增加变化增加,该3项指标均可作为HDCP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指标,且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2023 Vol. 31 (6): 1412- [摘要]( 426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周朝芬 袁里朝 郑秀娟

探究子痫前期(PE)24小时尿蛋白(24-hUPro)定量检测临床意义及预测不良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来本院就诊的PE妊娠患者115例,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PE组(n=65)、重度PE组(n=50),比较两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白蛋白、血小板计数、24-hUPro,分析24-hUPro对重度PE的预测价值,分析不同24-hUPro定量水平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重度PE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24-hUPro(4.12±0.51)g水平均高于PE组(1.04±0.25)g,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PE组(均P<0.05);ROC分析,24-hUPro预测重度PE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Cutoff值3.432,敏感度82.0%、特异性87.7%;不同24-hUPro水平的不良结局发生率不同,24-hUPro<1g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较低。结论:PE患者随病情加重24-hUPro定量水平升高,其水平且与妊娠结局有一定关系,临床可辅助其他相关检查评估PE患者病情变化。

2023 Vol. 31 (6): 1416- [摘要]( 393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魏 伟 张 婷 陶玲玲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家族成员A序列相似性99(lncRNA FAM99A)在妊娠期高血压(HDC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接诊的HDCP患者120例临床资料,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4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9例、重度子痫前期组51例,正常产前检查孕妇120例为对照组,收集基线资料,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FAM99A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lncRNA FAM99A表达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根据HDCP患者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不良组(33例)和妊娠结局良好组(87例),绘制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ncRNA FAM99A水平对HDCP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HDCP病情加重lncRNA FAM99A表达降低,有指征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或过期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HDCP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HDCP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组血清lncRNA FAM99A(0.34±0.09)低于妊娠结局良好组(0.77±0.20)(P<0.05);血清lncRNA FAM99A预测HD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797,截断值0.61,灵敏度84.9%、特异性70.1%。结论:HDCP患者血清lncRNA FAM99A表达下调,下调的lncRNA FAM99A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2023 Vol. 31 (6): 1420- [摘要]( 432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孔 成1 邱 红1 朱月蓉1 王 兰1 余美萱2 杨 帆1*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神经调节蛋白4(NRG4)、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表达及与糖脂代谢、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GDM患者72例为GDM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NRG4、HGF、SAA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h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apoA)、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糖脂代谢指标水平,评估两组妊娠结局,根据妊娠结局将GDM组分为妊娠不良组和妊娠良好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GDM组NRG4、HGF、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AA、TG、TC、LDL-C、apoA、FPG、1hPG、2hPG、FINS、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GDM患者血清NRG4、HGF、SAA与TG、LDL、HDL、apoA、FPG、2hPG、FINS、HOMA-IR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GDM组(61.1%)高于对照组(8.0%),妊娠良好组血清NRG4、HGF水平均高于妊娠不良组,SAA低于妊娠不良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NRG4、HGF、SAA表达与不良妊娠结局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GDM孕妇NRG4、HGF、SAA血清水平发生异常,且表达与糖脂代谢指标和不良妊娠结局均存在相关性。

2023 Vol. 31 (6): 1425- [摘要]( 449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高海燕

探讨线上线下闭环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糖脂代谢、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规范产前检查并在孕24周后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GDM孕妇160例,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80例,确诊后均常规门诊指导控制血糖,干预组同时进行线上线下闭环管理模式干预,通过线上门诊指导、线下微信群建立,督导患者饮食和运动,动态监测血糖变化并及时指导。孕28~32周时检测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统计妊娠合并症、不良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妊娠期高血压(6.3)、子痫前期(5.0%)、羊水过多(8.8%)、胎膜早破(10.0%)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17.5%、15.0%、21.3%、23.8%),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线上线下闭环管理模式应用于GDM管理,可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医生及时督导,有效地改善了GDM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降低了妊娠并发症发生,改善母婴结局。

2023 Vol. 31 (6): 1430- [摘要]( 362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甘长虹 易倪亚 郑丽萍

探讨血糖及体重控制对GDM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诊治的GDM患者87例,根据是否接受血糖、体重控制分为未干预组(n=29)、血糖控制组(n=28)、血糖联合体重控制组(n=30),健康孕妇2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孕妇孕前、GDM确诊时、分娩前体格及分娩相关资料(分娩方式、围产期胎儿或新生儿)。结果:分娩前血糖控制组及血糖联合体重控制组体格及血糖水平均好于未干预组(P<0.05)。各种胎儿均正常活胎。未干预组分娩孕周少于对照组、剖宫产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娩孕期血糖控制组(289.5±27.4d)、血糖联合体重控制组(284.2±25.1d)高于未干预组(261.52±4.4d ),剖宫产比例(42.9%、13.3%)低于未干预组(58.6%)(均P<0.05)。各组产前胎儿双顶径、胎儿股骨长无差异(P>0.05),血糖控制组及血糖联合体重控制组胎儿腹围高于未干预组,羊水指数和S/D小于未干预组(P<0.05)。产前胎盘异常、脐带异常各组无差异(P>0.05),羊水异常发生率血糖控制组(53.6%)、血糖联合体重控制组(33.3%)低于未干预组(69.0%)(P<0.05)。新生儿1~10 min Apgar评分和新生儿体重血糖控制组(3.7±0.6 kg)、血糖联合体重控制组(3.6±0.6 kg)均高于未干预组(3.2±0.4 kg)(P<0.05)。结论:血糖联合体重控制更有助于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

2023 Vol. 31 (6): 1435- [摘要]( 372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刘 叶 张文亮 刘旭静 王月兰

探究新生儿羊水Ⅲ度胎粪污染风险因素及对新生儿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8月本院出生的新生儿2263例临床资料,按是否存在羊水Ⅲ度胎粪污染分为污染组272例和非污染组1991例,比较两组孕妇和新生儿临床资料,logistics回归分析羊水Ⅲ度胎粪污染的相关风险因素,比较两组新生儿结局及预后情况。结果:2263例新生儿羊水Ⅲ度胎粪污染率为12.0%;污染组孕妇年龄≥35岁比例、诱导分娩比例、经产妇比例以及既往剖宫产史、合并妊期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肝内胆汁淤积、产前发热、羊水过少和B族链球菌感染发生率均高于非污染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低于未污染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高于未污染组(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病、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肝内胆汁淤积、产前发热、羊水过少均为羊水Ⅲ度胎粪污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污染组新生儿呼吸窘迫(5.2%)、缺氧缺血性脑病(0.4%)、缺血性心肌损伤(5.5%)、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7%)以及新生儿败血症(1.5%)发生率均高于非污染组(1.1%、0、1.3%、1.0%、0.1%)(均P<0.05)。结论:羊水Ⅲ度胎粪污染不利于新生儿结局及预后,高龄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病、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肝内胆汁淤积、产前发热、羊水过少均为羊水Ⅲ度胎粪污染的危险因素,对新生儿不良结局有一定预警作用。

2023 Vol. 31 (6): 1440- [摘要]( 460 HTML (0 KB)  PDF (0 KB)  ( 13 )

陈 勇 凌 建 秦 峰 杨 琴*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晚期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指标及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2月本院分娩的孕晚期孕妇临床资料170例,合并GDM为GDM组(n=85),无GDM者为对照组(n=85),检测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指标,统计妊娠结局,分析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指标与妊娠结局相关性。结果:GDM组血酶原时间(PT)(11.12±1.55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64±2.97s)、纤维蛋白原(FIB)(4.29±0.81 g/L)低于对照组(14.56±2.87s、37.54±4.26s、3.09±0.34 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3.10±0.39 mg/L)、D二聚体(DD)(0.89±0.09 g/L)高于对照组(2.27±0.24 mg/L、0.67±0.07 g/L),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1.2%)高于对照组(12.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PT≤10.8s、APTT≤25.3s、FIB≤4g/L、DD>0.91g/L、FDP 2.78mg/L、空腹血糖>7.0mmol/L是影响孕晚期GDM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晚期GDM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指标均发生异常,不良妊娠结局升高,PT、APTT、FIB、DD、FDP、空腹血糖异常均是影响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予以检测干预,以改善妊娠结局。

2023 Vol. 31 (6): 1445- [摘要]( 493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罗培英1,2 王 凤3 李小利1 陈 伟4

分析产妇第二产程>2h时超声检查对分娩方式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 1 月- 2022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614例第二产程>2h初产妇临床资料,产时均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测,记录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比较不同产时超声特征产妇分娩方式及分娩时长,分析产时超声检测相关指标对自然分娩的预测价值。结果:相较于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产时超声检查指标胎头进展角(AOP)降低,胎头-会阴距离(HPD)及胎方位非枕前位比例升高;AOP>135°、HPD≤4cm产妇分娩时长(56.98±13.68min、52.79±13.95 min)低于AOP≤135°产妇(103.55±20.11min、101.35±22.16 min);AOP>135°及HPD≤4cm产妇的自然分娩率(100.0%、100.0%)均高于AOP≤135°及HPD>4cm的产妇(81.2%、84.0%)(均P<0.05)。AOP预测自然分娩的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86.5%,最佳截断值为124.78°;HPD预测自然分娩的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80.9%,最佳截断值为4.61cm。结论:第二产程>2h时超声检查指标AOP及HPD有助于评估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时长,值得临床应用。

2023 Vol. 31 (6): 1450- [摘要]( 481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田圆圆 章淑云 周桂秋

探讨脐血miR-26a和miR-200a表达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及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NRDS新生儿(NRDS组)48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110例。荧光定量PCR测定脐血miR-26a、miR-200a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miR-26a、miR-200a表达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II(APACHE II)评分、炎症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miR-26a、miR-200a对NRDS不良结局预测效能。结果:NRDS组miR-26a(0.77±0.20)、miR-200a(0.55±0.15)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1.01±0.32、1.00±0.29),且NRDS重度组低于轻度组;NRDS死亡组APACHEII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出生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均上升,miR-26a、miR-200a表达降低(均P<0.05)。miR-26a与miR-200a表达正相关,与APACHEII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呈负相关;miR-200a水平与APACHEII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ROC分析显示,脐血miR-26a、miR-200a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NRDS患儿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34、0.832,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指标(P<0.05)。结论:NRDS患儿脐血miR-26a、miR-200a表达降低,二者具有相关性,miR-26a、miR-200a表达降低可增加NRDS患儿不良结局,可作为NRDS不良预后预测指标。

2023 Vol. 31 (6): 1454- [摘要]( 428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唐 娜 佘亚辉 陈 珲 朱良勤

探究O型血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意义及预测新生儿溶血病(HDN)和高胆红素血症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的98例O型血孕妇临床资料,检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比较O型血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表达,新生儿确诊HDN发病情况,分析O型血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与新生儿HDN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O型血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1:32占比(69.4%、62.2%)较高,新生儿发生HDN中放散阳性病例(14.6%)高于游离阳性(7.3%);新生儿HDN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与母体抗体效价正相关,效价越高新生儿溶血病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越高(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gG抗A(B)抗体联合检测评估新生儿HDN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0.881,检测效能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O型血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与新生儿HDN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对HDN和高胆红素血症有良好诊断价值,提示临床对于效价高的孕妇应加强观察并早期干预。

2023 Vol. 31 (6): 1460- [摘要]( 371 HTML (0 KB)  PDF (0 KB)  ( 13 )

李 贇 王彩红 潘晋兵

探讨p16/Ki67双染检测预测宫颈TCT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病变转归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本院初诊的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患者610例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年后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病变进展组、持续组、消退组,分析3组一般资料、TCT以及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分析p16/Ki67双染检测预测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预后价值;根据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随访第1年后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与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病变转归相关性。结果:随访1年后,610例消退150例(24.6%),持续342例(56.1%),进展118例(19.3%)。进展组p16/Ki67双染检测阳性率(67.8%)高于持续组(29.8%)和消退组(14.0%)(P<0.05)。p16/Ki67双染检测的灵敏度为0.287,特异性为0.760,阳性预测值为76.9%,阴性预测值为40.7%。随访1年后发现,阳性组癌变率(65.5%)高于阴性组(2.7%)(P<0.05)。p16/Ki67双染检测阳性结果与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进展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p16/Ki67双染检测预测宫颈TCT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病变转归有临床价值。

2023 Vol. 31 (6): 1465- [摘要]( 409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章淑云 倪正亚 颜雅萍

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CA72-4水平对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0月本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志愿者125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EA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血清CA153、CA72-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组血清CEA、CA153、CA72-4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EA、CA153、CA72-4联合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CEA(9.27±3.05μg/L)、CA153(41.19±13.32 U/ml)、CA72-4(11.58±3.61 U/m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52±1.13μg/L、15.76±4.84 U/ml、6.54±1.81 U/ml),血清CEA与CA153、CA72-4水平均呈正相关,CA153与CA72-4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观察组血清CEA、CA153、CA72-4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程度有关(P<0.05);回归分析,CEA、CA153、CA72-4是影响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EA、CA153、CA72-4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AUC=0.975)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01)。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EA、CA153、CA72-4水平异常升高,且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三者联合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效能较高。

2023 Vol. 31 (6): 1469- [摘要]( 915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黄金瑞1,2 梁海峰1* 黄玲玲3

探讨B族链球菌感染对孕晚期高危妊娠孕妇的母婴结局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孕晚期高危妊娠孕妇130例,其中高危合并GBS感染组(高危GBS组)65例,高危未GBS感染组(高危组)65例;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3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一般资料、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高危组、高危GBS组胎膜早破(3.1%、13.9%、32.3%)、产后出血(0.8%、3.1%、9.2%)、羊水污染(2.3%、10.8%、24.6%)、剖宫产(14.6%、40.0%、56.9%)、产褥感染(0、15.4%、23.1%)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依次增加,新生儿宫内窘迫(4.6%、20.0%、27.7%)、败血症(0、7.7%、12.3%)、新生儿黄疸(9.2%、29.2%、41.5%)、新生儿肺炎(1.5%、10.8%、16.9%)和新生儿窒息(3.1%、15.4%、21.5%)等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升高(均P<0.05)。结论:高危妊娠孕妇母婴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较高,而合并GBS感染会增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风险,需重视对高危妊娠孕妇围产期GBS筛查以及预防性治疗。

2023 Vol. 31 (6): 1474- [摘要]( 682 HTML (0 KB)  PDF (0 KB)  ( 15 )

赵永秀1 胡 杨1 季 俊1 林 蔚1 李 梅1 丁邦宇1 周 青2 吴玉璘2*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定量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并有细胞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结果的204例HPV阳性患者资料,采用分型定量检测试剂盒(BMRT)检测21种HPV病毒并进行分型和标准化定量,比较不同HPV亚型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程度关系,分析预测≥HSIL的HPV亚型病毒载量最佳临界值。结果:高危HPV感染率前3位为HPV16(45.6%)、HPV18(14.5%)、HPV52(5.4%)。不同细胞学分级者HPV16、18、58、68亚型病毒载量有差异且与分级成正相关,不同病理学分期者HPV16、52、58和68亚型病毒载量有差异且与分期成正相关(均P<0.05)。当HPV16、52、58亚型病毒载量临界值达到4.18、3.478和3.875时,可预测发生宫颈病变≥HSIL的风险,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738、0.837。结论:HPV亚型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BMRT HPV检测对宫颈病变初筛有一定意义。

2023 Vol. 31 (6): 1478- [摘要]( 387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管理探索
赵 俭 陈 燕

2023 Vol. 31 (6): 1483- [摘要]( 343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综述
遆国玲1,2 王赞宏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女性疾病已得到普遍重视。女性通常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来检查是否存在各类疾病,其中,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高发的肿瘤疾病之一,而绝经期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对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增厚进行有效的诊断及预测是判断患者是否可能存在子宫内膜病变的关键。目前,阴道超声检查是该类疾病的主要诊断方式,依据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检查是早期诊治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与治疗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女性妇科诊疗提供参考。

2023 Vol. 31 (6): 1485- [摘要]( 407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张一凡1,2 孙晓彤2* 李振英1 李晶晶1 柳婷婷1 苏 妍1

子痫前期(PE)是一种多系统综合征,是胎儿-母亲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婴儿的免疫功能中起主导作用,并参与移植排斥反应。本文回顾HLA I类分子与妊娠以及相关疾病的大量研究。来自不同类型研究的结果表明,HLA Ib类,尤其是 HLA-G,在从受孕到孩子出生的整个妊娠周期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综述旨在研究HLA I类分子HLA-C、HLA-E、HLA-F、HLA-G与PE(发病机制尚不确定)和其他调节母体免疫反应的分子之间的联系。

2023 Vol. 31 (6): 1490- [摘要]( 323 HTML (0 KB)  PDF (0 KB)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