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 琦1,2 张宏光2 张 亚2 彭左旗2 路建波1,2 马 旭1,2*
研究碳排放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碳排放量和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全球碳排放网格数据(GID)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获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碳排放与早产发生的关系,使用比值比(OR)衡量危险度大小,随机森林构建早产预测模型,十折交叉验证用于验证模型。结果:研究共纳入孕妇265 885人,其中发生早产29 294人。碳排放在早产组为2 786 597.25(1 541 574.01, 5 593 648.61)吨,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 630 052.70(1 582 039.97, 4 991 919.81)吨(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了混杂因素之后,碳排放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5%CI 1.01~1.11)。对不同来源的碳排放分析发现,来自电力和航空的碳排放是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388(95%CI 0.7359~0.7417)。结论:碳排放量升高可能导致早产的发生风险增加,而电力和航空来源的碳排放可能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
2022 Vol. 30 (2): 250- [摘要](
426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
孙志明 张 敏 杨月华
了解新生育政策背景下我国育龄妇女的避孕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不同生育阶段育龄妇女提供更精准的避孕服务。方法:利用全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2021年1月发布问卷星调查表,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的116个国家监测点和江苏74个省级监测点。分析调查对象的避孕意愿、需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总数为7043名。不同生育次数女性的其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选择避孕措施比例最高为避孕套(61.8%),其次为宫内节育器(IUD)(38.7%);避孕知识主要获取途径为医务人员(67.7%)、宣传手册或折页(61.5%)、网络/微信(53.5%),最想获取的避孕知识为避孕方法有效性(52.1%),其次为避孕方法副作用(51.7%);采用避孕方法顾虑最多的为担心影响身体健康(77.8%),其次为影响性生活(36.0%)。多因素分析发现,曾用IUD者选择IUD比例高于未曾使用者(OR=10.62,95%CI 9.24~12.20),且随着生育次数增加,IUD选择意愿增加。曾用避孕套者选择避孕套比例高于未曾使用者(OR=13.83,95%CI 11.89~16.09),生育≥2孩者选择避孕套意愿低于未生育者。结论:不同生育史育龄女性的避孕模式和避孕需求不同,提示各级管理部门在新的人口政策下,需根据不同群众需求及避孕特征制定宣传教育和服务模式,以为育龄人群提供安全、科学的避孕节育服务。
2022 Vol. 30 (2): 256- [摘要](
655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袁 艳1 汤梦君2
分析北京市育龄女性的计划妊娠水平、结局以及影响因素,探讨非计划妊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以及二元logistic模型对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最近1年结束的妊娠302例中,78.5%(237例)属于计划妊娠。65例非计划妊娠中64.6%以人工流产为结局。非意愿生育均属于“不适时的”。妊娠结束时年龄(OR=1.103,95%CI 1.005~1.210)、未满足的生育数量(OR=48.511,95%CI 14.703~160.054)对妊娠的计划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应关注育龄女性计划妊娠状况,通过加强宣传、有效提供避孕服务等方式提高计划妊娠水平。
2022 Vol. 30 (2): 261- [摘要](
522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王 涛1 李玉艳2 姜 楠2 袁彦玲1 孔 彩1 张 妍2 叶汉风1 车 焱2
探索既往自然流产妇女对再妊娠发生早产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2017年云南省接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的计划妊娠夫妇家庭档案信息,随访检查后的妊娠及其结局。运用SAS9.4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早产发生率,进行分层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接受随访并有妊娠记录的173 663人中,有3.1%的对象有自然流产史,4.5%(95%CI 4.38%~4.57%)本次妊娠结局为早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自然流产史与其后早产无统计学关联。与无自然流产史的对象相比,≥1次自然流产史对象发生早产的OR值分别为0.94(95%CI 0.82~1.07)和1.02(95%CI 0.75~1.39)。结论:既往自然流产史不会增加再妊娠发生早产的风险。
2022 Vol. 30 (2): 266- [摘要](
509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薛 静1 张 祎2 梁 霁1
了解孕晚期妇女避孕知识、态度以及产后避孕措施使用意愿,为产后避孕宣教提供依据。方法:以2021年3-5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住院且>36孕周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孕产史、流产史、避孕知识、避孕态度、产后避孕措施使用意愿等。结果:共调查819人,产后避孕知识得分58.6(48.6,67.9)分,长效可逆避孕措施知识得分40.0(24.0,60.0)分,产后避孕态度得分93.3(80.0,100.0)分。产后避孕措施使用意愿最高的是避孕套(97.1%),其次为体外排精法(15.5%)。结论:孕晚期妇女避孕知识不足,对于产后避孕认识仍存一定误区,特别是对长效可逆避孕措施的认知缺乏,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后避孕保健政策及措施。
2022 Vol. 30 (2): 271- [摘要](
400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
程华英1 胡娅萍2 刘世新2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联合口服避孕药(商品名优思悦)治疗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10月于本院妇科经宫腔镜检查提示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EH)的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G-IUS组和LNG-IUS+优思悦组各32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月经量、血红蛋白(Hb)、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LNGIUS组比较,LNG-IUS+优思悦组月经期缩短、子宫内膜厚度变薄、Hb升高(均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血流VI、FI、VFI均降低但两组无差异(P>0.05);LNG-IUS组阴道不规则流血(40.6%)、痤疮(18.8%)的发生率高于LNG-IUS+优思悦组(15.6%、3.1%)(P<0.05),LNG-IUS下移、体重增加及卵巢囊肿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LNG-IUS联合优思悦治疗EH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2022 Vol. 30 (2): 275- [摘要](
357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范莉莉 段瑞娟 符彦芝
比较依托孕烯植入剂(Implanon)与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本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病女性214例,按随机数字原则分为Implanon组(106例)与LNG-IUS组(108例)分别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各组间及不同时间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痛经评分、子宫体积、血清CA125水平均逐渐降低,血红蛋白浓度均逐渐升高(P均<0.05);治疗后12个月,Implanon组血清CA125水平低于LNG-IUS组(P<0.05),余指标组间无差异(P>0.05);TC、TG水平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逐渐降低,治疗后12个月Implanon组TC、TG水平低于LNG-IUS组(均P<0.05);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月经模式构成比均发生变化(P<0.05),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两组月经模式构成比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及体重增加、痤疮、脱落或移位、乳房胀痛各项构成比均无差异(P>0.05)。结论: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依托孕烯植入剂降低血清CA125水平作用优于LNG-IUS,但治疗后月经频发、出血延长的发生率较高,建议在不宜放置LNG-IUS的患者中采用。
2022 Vol. 30 (2): 279- [摘要](
405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朱大华 王小燕 吴佳莉
探讨自拟方剂联合达英35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性激素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就诊的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达英-35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方剂联合达英-35治疗,分析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排卵与妊娠结局、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黄体生成素(6.51±1.60 U/L)、卵泡刺激素(2.11±0.92 U/L)、睾酮(1.50±0.4 ng/ml)及雌二醇(60.48±8.51 pmo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排卵率(87.5%)、妊娠率(62.5%)高于对照组(57.5%、32.5%),治疗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62.5%)(均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7.5%、10.0%)(P>0.05)。结论:自拟方剂联合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
2022 Vol. 30 (2): 284- [摘要](
281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黄 驰 张稳健 解 敏*
探讨来曲唑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效果及对睾酮(T)、雌二醇(E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PCOS不孕症患者99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50)和单药组(n=49)。两组均基础给予二甲双胍口服,单药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联合组给予来曲唑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T、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成熟卵泡数、周期排卵率、妊娠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2.0%)高于单药组(73.5%),两组血清T、E2、LH及FSH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成熟卵泡数、周期排卵率、妊娠率联合组均高于单药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6.0%、8.2%)无差异(P>0.05)。结论:来曲唑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PCOS不孕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T、E2水平。
2022 Vol. 30 (2): 287- [摘要](
401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张圣江1 周 杨2 高明松2* 彭 聪2 刘亚琪3 冯 强1
探讨归肾丸加减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不孕症疗效及对血清生长分化因子-9(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10(BMP-10)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DOR伴不孕症(肾虚型)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人工周期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归肾丸加减治疗。治疗前后评价中医症状积分,测定血清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超声监测窦卵泡数(AFC)、最大卵泡直径及卵巢血流参数。随访12个月统计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3%)、妊娠率(41.4%)均高于对照组(77.1%、15.7%),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水平低于对照组,抗苗勒激素(AM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GDF-9、BMP-10水平高于对照组,AFC、卵泡直径、PSV及EDV均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归肾丸加减治疗肾虚型DOR不孕疗效显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及卵巢功能,提高妊娠率,并可提高血清TGF-β1、GDF-9、BMP-10表达。
2022 Vol. 30 (2): 291- [摘要](
343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张莉莉1 王 鹏2 秦敏霞1 杨晓春1
探究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用量及受术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3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前组和常规组各150例,两组均行常规麻醉诱导,超前组麻醉诱导前给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镇静药物使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分别于术后6h、24h、48h复查凝血指标。结果:术中超前组丙泊酚用量(106.4±6.5mg)及次数(1.2±0.3次)低于常规组(145.4±7.6mg、2.1±0.5次),麻醉优良率(100.0%)优于对照组(92.0%)(均P<0.05)。术后6h、24h、48h两组凝血指标均无差异(P>0.05);超前组麻醉诱导前、手术5min、扩宫口时、负压吸引时、术毕时及术后15min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常规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3%)低于常规组(15.3%)(均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受术者术中镇静药物的使用,且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
2022 Vol. 30 (2): 296- [摘要](
434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胡桂英 陈文芬 邱少红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参归养血片孕前干预对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复发性流产(RSA)患者易栓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6月本院妇科门诊ACA阳性RSA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7)与观察组(n=57),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参归养血片辅助治疗,疗程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后ACA、狼疮抗凝物质(LA)、抗β2糖蛋白I抗体(β2-GPI)转阴情况,治疗前后检测凝血指标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血液流变学参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S/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CA(86.0%)、β2-GPI(80.8%)转阴率高于对照组(63.2%、58.7%)(P<0.05),两组LA转阴率无差异(P>0.05);APTT、PT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T水平无差异(P>0.05);子宫动脉的RI和S/D均低于对照组,成功妊娠率(73.7%)高于对照组(57.9%),再次妊娠流产率(7.1%)低于对照组(18.2%)(P<0.05)。结论:参归养血片辅助治疗ACA阳性RSA有利于改善患者易栓症,调节子宫血流灌注,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并降低再次流产风险。
2022 Vol. 30 (2): 301- [摘要](
325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吴秀秀 杜文玲 占思思
观察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对妊娠合并乙肝患者母婴阻断成功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肝患者138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69例。单药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联合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谷氨酰转肽酶(GGT)、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统计对比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以及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AST、GGT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更低,ALT复常率(91.3%)、HBV-DNA转阴率(87.0%)、阻断率(97.1%)、HBsAb阳性率(97.1%)升高,HBsAg阳性率(0)、HBV-DNA阳性率(1.5%)、新生儿IgA、IgM、IgG水平以及并发症(2.9%)降低(P<0.05)。结论:采用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妊娠合并乙肝,可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提高患者肝脏功能、免疫功能,提高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改善新生儿免疫能力,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母婴阻断效果更佳。
2022 Vol. 30 (2): 306- [摘要](
299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仲华根 田斌斌 程加文*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联合全麻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9年本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于全麻诱导后QLB组行超声引导下QLB,TA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麻醉后均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的用量;术后于2h、6h、12h、24h对两组行静息和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AS)评估;比较两组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差异,QLB组患者苏醒时间(4.0±0.8 min)、气管导管拔出时间(5.3±1.3 min)及术中(29.6±5.8μg)和术后舒芬太尼剂量(17.5±8.3μg)均低于TAPB组(4.7±0.8 min、7.6±1.5 min、36.0±3.6μg、36.2±11.4μg)(P<0.05);静息VAS评分术后2h、6h时QLB组(3.35±1.10分、2.74±0.91分)低于TAPB组(3.86±1.08分、3.16±0.96分)(P<0.05),12h、24h时两组无差异(P>0.05);运动VAS评分术后各时期QLB组均低于TAPB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QLB组(12.5%)低于TAPB组(32.5%)(P<0.05)。结论:QLB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能有效的减少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的用量,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22 Vol. 30 (2): 311- [摘要](
371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王 举 段佳佳 吕志排 王 涛 姜丽华
探究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前纳布啡用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观察组静脉推注盐酸纳布啡注射液0.2 mg/kg,对照组推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不同麻醉时刻生命体征指标、血清HMGB1表达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变化,评估不良反应。结果:麻醉诱导前30 min(T1)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清HMGB1表达、IL-6、TNF-α水平均无差异(P>0.05);与T1时相比,两组术后2 h(T2)、6 h(T3)、12 h(T4)时MAP、HR及血清HMGB1表达、IL-6、TNF-α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4.00±0.78分)、T3(3.27±0.52分)、T4(2.11±0.43分)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57±0.85分、3.75±0.64分、2.11±0.43分),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5 %)低于对照组(35.0 %)(均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纳布啡术前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
2022 Vol. 30 (2): 315- [摘要](
337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邓 瑶 孙 涛*
探究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围术期中对患者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计划生育科就诊的CSP患者100例,均行UAE及宫腔镜下妊娠组织切除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常规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ERAS组应用ERAS管理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估干预前后效果,对NRs评分>3分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镇痛治疗,观察镇痛治疗后NRs评分及降至≤3分时间。对比心理状况、疼痛指数、临床检查等指标。结果:干预后ERAS组SAS(26.18±4.38分)、SDS(29.15±5.75分)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31.25±3.28分、35.09±4.97分)(P<0.05);两组 UAE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疼痛,NRs评分中位数两组无差异(P>0.05),但镇痛60min、120min时NRs分值ERAS组(3.0[2.0,5.0]分、2.0[1.0,4.0]分)小于镇痛前及同期常规组(4.0[3.0,5.0]分、3.0[2.0,5.0]分)(P<0.05)。结论:ERAS模式有助于改善CSP患者负性情绪、缓解疼痛程度,氟比洛芬酯应用于UAE术后的镇痛治疗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2022 Vol. 30 (2): 319- [摘要](
402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伍 川 陈运良* 雷 阳
比较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血浆肾上皮质激素、氧化应激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96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组(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各4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估表(MMSE)评分、S100β蛋白、血浆肾上皮质激素[醛固酮(ALD)、皮质醇(COR)]、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簇(ROS)、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记录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差异(P>0.05);术后6h、12h,右美托咪定组MMSE评分(23.5±2.9分、25.7±2.8分)均高于丙泊酚组(21.1±2.6分、23.0±2.4分),S100β蛋白水平(0.053±0.008μg/L、0.051±0.009μg/L)低于丙泊酚组(0.062±0.010μg/L、0.067±0.011μg/L)(P<0.05);拔管后血浆ALD、COR、ROS、MDA、SOD水平右美托咪定组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相较于七氟烷复合丙泊酚,七氟烷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可减轻患者血管应激与氧化应激反应,术后认知功能更好。
2022 Vol. 30 (2): 323- [摘要](
382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陈 伟 胡 北* 郭淑静 高 楝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子宫切除患者术后超前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2)和对照组(n=92)。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切皮前30min超前镇痛给药,对照组给予10μg舒芬太尼,观察组给予5μg舒芬太尼+15mg酮咯酸氨丁三醇。术毕均连接自动控制镇痛泵PCIA,对照组使用1μg/kg舒芬太尼,观察组使用3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1μg/kg舒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术毕清醒即刻(T1)、术后2h(T2)、6h(T3)、12h(T4)、24h(T5)及撤PCIA后2h(T6)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检测患者手术麻醉前(T0)、T2、T5血清P物质和五羟色胺(5-HT)水平;记录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结果:VAS评分观察组术后T1(2.95±0.77分)、T2(3.41±0.75分)、T3(3.12±0.79分)时低于对照组(3.33±0.69分、3.86±0.84分、3.45±0.75分)(P<0.05),T4、T5、T6时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T2、T5、T6时血清P物质、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镇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4%)低于对照组(15.2%)(均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子宫切除超前镇痛,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早期血清致痛物质水平,术后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22 Vol. 30 (2): 327- [摘要](
388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杨振龙 马琼霞* 左 东 韦 伟 郭凯峰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接诊的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6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应激反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麻醉前、手术开始前、胎儿娩出时、手术结束时两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3.1±0.8 min)、至最高阻滞平面时间(7.8±1.8 min)均低于对照组(6.4±1.7 min、13.1±2.8 min),麻黄碱用量(12.2±2.8 mg)高于对照组(6.0±1.3 mg)(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醛固酮(107.48±13.21)、皮质醇(191.33±18.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0.21±16.39、250.69±22.64)(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无差异。结论: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剖宫产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产妇血压较稳定,麻醉效果较好。
2022 Vol. 30 (2): 332- [摘要](
300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张喜芝 范旭虹
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硬膜外腔置管连接自控镇痛泵第二产程中不关闭镇痛泵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7月于本院分娩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均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硬膜外腔置管连接自控镇痛泵镇痛,在第二产程中对照组关闭镇痛泵,观察组不关闭镇痛泵。比较两组不同时间镇痛效果、产后出血情况及分娩方式、新生儿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镇痛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30min(1.9±0.7分)、60min(1.5±0.6分)、90min(1.3±0.9分)均低于对照组(2.1±0.6分、1.9±0.7分、1.8±1.0分),产后2h、12h、24h出血量(115.3±19.3ml、158.7±23.7ml、188.6±28.5ml)、止血起效时间(16.2±2.2min)均低于对照组(153.4±25.0 ml、214.2±32.2 ml、265.6±35.2 ml,23.3±2.4min)(均P<0.05);分娩方式、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硬膜外腔置管连接自控镇痛泵第二产程中不关闭镇痛泵,镇痛效果更佳。
2022 Vol. 30 (2): 336- [摘要](
3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未国徽 孙 颜 刘志杰 吕航宇* 陈永学 王新波
分析不同麻醉药物及穿刺间隙联合适合目标导向式控制腰麻平面在前置胎盘并发脐带脱垂患者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前置胎盘合并脐带脱垂患者80例纳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软件分两组各40例,术中均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别采用0.67%罗哌卡因(罗哌卡因组),穿刺间隙为L3~4或0.5%布比卡因(布比卡因组),穿刺间隙为L2~3,两组均通过体位调节控制麻醉阻滞平面至目标,统计两组切皮时刻及胎儿娩出时刻阻滞平面,术中牵拉情况以及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结果:两组切皮时刻及胎盘娩出时刻阻滞平面均存在差异(P<0.05),硬膜外麻醉药物追加情况两组切皮时刻无差异(P>0.05),胎盘娩出时刻布比卡因组(25.0%)多于罗哌卡因组(5.0%)(P<0.05),胎盘娩出时刻出现牵拉反应布比卡因组(32.5%)多于罗哌卡因组(12.5%)(P<0.05)。术中体位改变的两个时刻低血压发生率均罗哌卡因组低于布比卡因组(10.0%比30.0%,27.5% 比50.0%)(P<0.05)。结论 采用0.67%罗哌卡因联合体位调节的目标导向平面阻滞,能有效控制剖宫产阻滞平面,降低术中低血压发生,在保障前置胎盘并发脐带脱垂患者剖宫产安全性中效果更佳。
2022 Vol. 30 (2): 339- [摘要](
498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孙 婷1 许丽萍2
观察恶拉戈利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疼痛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疼痛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中、重度EMT相关性疼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41),分别应用恶拉戈利和安慰剂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痛经、非经期盆腔痛、性交痛及数字模拟量表(NRS)评分,测量腰椎L1-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检测血清疼痛应激因子前列腺素 E2(PGE2)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痛经(1.44±0.38分)、非经期盆腔痛(1.25±0.33分)、性交痛(1.19±0.39分)和NRS评分(3.12±0.72分)均低于对照组(1.81±0.41分、1.44±0.46分、1.41±0.42分、5.01±1.01分),且临床意义减痛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PGE2和NG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249.71±33.05 pg/ml、167.43±51.27 pg/ml)低于对照组(589.92±132.51 pg/ml、301.43±90.23 pg/ml)(P<0.05),两组BMD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的潮热发生率(25.6%)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4.6%)高于对照组(7.3%、56.1%)(P<0.05)。结论:恶拉戈利治疗中、重度EMT相关性疼痛疗效显著,尤其可缓解痛经及非经期盆腔痛,降低血清疼痛应激因子水平,且对骨密度影响较小。
2022 Vol. 30 (2): 344- [摘要](
353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杨 浩 明 雪 唐 波 何泉江*
探讨索利那新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女性重度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21年2月于本院诊治的重度OAB患者86例,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索利那新组(39例)与索利那新+生物反馈组(47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牛津分级评估(MOS)、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表、King健康问卷(KHQ)的评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OABSS表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下降且索利那新+生物反馈组评分低于索利那新组(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MOS表评分均升高且索利那新+生物反馈评分高于索利那新组(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KHQ表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两组KHQ表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索利那新+生物反馈组评分低于索利那新组(P<0.05)。索利那新+生物反馈组与索利那新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8.5%、7.7%)无差异(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可进一步缓解女性重度OAB临床症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2022 Vol. 30 (2): 349- [摘要](
383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王 敏 雷 阳 李亚军*
探讨硬膜外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新生儿生理指标影响。方法:以2018年8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孕妇7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医师建议和产妇意愿分为对照组(常规分娩不镇痛,n=426)和观察组(硬膜外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麻醉,n=326),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评估镇痛效果,产程、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生理指标、阿氏评分(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宫口开大5 cm、10 cm时的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第一产程(321.3±31.9min)短于对照组(432.6±40.2min),第二产程(85.7±3.8min)长于对照组(54.1±2.7min),中转剖宫产率(4.0%)及产后的出血量(122.45±20.0ml)低于对照组(11.7%、126.4±21.1ml),新生儿窒息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2.6%)(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更佳,可明显缩短第一产程、降低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未增加对新生儿生理指标、存活质量不良影响。
2022 Vol. 30 (2): 353- [摘要](
366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古丽加耐提·艾耐托拉 马燕玲 朱红艳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IMB)引导干预结合术前阴道准备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阴道残端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以在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行常规术前阴道准备的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以2019年1-12月行IMB引导干预结合术前阴道准备的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膀胱功能、阴道残端细菌感染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4.0%)、深静脉血栓(2.0%)、阴道残端细菌感染(4.0%)低于对照组(12.0%、9.0%、14.0%),残余尿量(75.89±18.24 ml)低于对照组(126.76±19.19 ml),膀胱功能良好率(71.0%)和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40.0%、86.0%)(均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采取IMB引导干预结合术前阴道准备,可调动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积极性,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恢复。
2022 Vol. 30 (2): 357- [摘要](
279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
陆美芳 吴艳芳 杨 英
探讨人工流产术后不同时机放置T铜(TCu)宫内节育器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人工流产手术160例临床资料,根据放置TCu宫内节育器时机分为对照组(80例,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干净3~7d放置)和即时组(80例,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对比放置TCu宫内节育器后月经情况,随访6个月,以了解避孕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放置TCu宫内节育器后月经恢复时间、出血时间、经期、月经量两组比较无差异,放置TCu宫内节育器 3个月及6个月后,下腹胀痛、乳胀、腰膝酸软、白带增多等无差异(P>0.05)。放置TCu宫内节育器 3个月后对照组续用率(96.3%)与即时组(97.5%),放置6个月后对照组续用率(92.5%)与即时组(95.0%)均无差异(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后放置与术后即时放置TCu宫内节育器的安全性和避孕效果相当且均较高,但术后即时放置可避免二次手术,临床使用价值更大。
2022 Vol. 30 (2): 361- [摘要](
709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罗祥力1 蔡芃夷2 唐 文1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同内脏脂肪指数(VAI)对性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7月本院诊治的PCOS患者239例,按照VAI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分为VAI(Q1)组、VAI(Q2)组、VAI(Q3)组、VAI(Q4)组。检测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总睾酮(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曲线下面积(GLU-AUC)。比较各组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标的差异,分析VAI与性激素、胰岛素抵抗指标的相关性及发生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高危因素。结果:VAI(Q1)组、VAI(Q2)组、VAI(Q3)组、VAI(Q4)组血清T值逐渐升高,SHBG值逐渐降低(P<0.05);VAI(Q1)组、VAI(Q2)组、VAI(Q3)组、VAI(Q4)组血清FSH、LH、E2值无差异(P>0.05),HOMA-IR逐渐升高,ISI逐渐降低(P<0.05);VAI(Q3)组、VAI(Q4)组FPG、FINS、GLU-AUC、INS-AUC大于VAI(Q1)组和VAI(Q2)组(P<0.05),VAI(Q3)组与VAI(Q4)组比较、VAI(Q1)组与VAI(Q2)组比较,FPG、FINS、GLU-AUC、INS-AUC无差异(P>0.05)。VAI与T、HOMA-IR正相关(P<0.05),与SHBG、ISI负相关(P<0.05),与FPG、FINS、GLU-AUC、INS-AUC无相关性(P>0.05)。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VAI(第2四分位)、VAI(第3四分位)、VAI(第4四分位)是高雄激素血症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BMI、WC、VAI(第2四分位)、VAI(第3四分位)、VAI(第4四分位)是胰岛素抵抗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内脏脂肪含量升高的PCOS患者更容易发生高雄激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
2022 Vol. 30 (2): 365- [摘要](
347
)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
戴伶伶1 赵 兴2* 文海霞3
探究卵泡液翼螺旋/叉头转录因子基因 2(FOXL2)对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超促排卵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过程中促性腺激素(Gn)总剂量分为小剂量组(<2000IU,29例)、中剂量组(2000~4000IU,42例)和大剂量组(≥4000IU,27例)。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FOXL2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FOXL2水平及其影响妊娠危险因素。结果: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比较,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其基础黄体生成素(LH)增加、窦卵泡数(AFC)降低,获卵数和优质胚胎率逐渐降低,Gn用量逐渐增加,卵泡液FOXL2和hCG日E2逐渐降低(均P<0.05);3组正常受精率、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与未妊娠组比较,妊娠组Gn剂量较低,卵泡液FOXL2水平较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Gn剂量过多和卵泡液FOXL2降低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后妊娠结局危险因素[OR(95%CI)2.285(1.287~5.195),P=0.021)]。结论:患者年龄越大Gn用量越多,Gn用量增加会降低卵泡液FOXL2水平;而促排卵过程Gn用量越少,卵巢对Gn反应越大,FOXL2水平增加,卵巢对超促排卵药物反应越大,获卵数越多,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增加,对辅助生育结局有积极作用。
2022 Vol. 30 (2): 370- [摘要](
510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叶兆萍 陈 冰*
分析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白细胞介素28B-SNP rs8099917(IL28B-SNP)、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和精子蛋白17抗体(Sp17Ab)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确诊的POR合并HBV感染患者82例为感染组,未合并HBV感染 POR患者93例为未感染组;采用PCR法检测血中IL28B rs8099917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AMH和Sp17Ab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IL28B-SNP、AMH、Sp17Ab与POR患者HBV感染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OR患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IL28B-SNP rs8099917的G占比(59.8%)高于对照组(37.6%),AMH(3.05±0.29ng/m)低于对照组(4.61±0.32ng/m),Sp17Ab(9.57±2.13 U/L)高于对照组(3.28±0.79 U/L)(均P<0.05);IL28B-SNP、Sp17Ab与POR患者HBV感染呈正相关,AMH与POR患者HBV感染呈负相关(P<0.05);IL28B-SNP rs8099917的G突变、低AMH和高Sp17Ab是导致POR患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L28B rs8099917 SNP的G突变、低AMH和高Sp17Ab是导致POR患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加强筛查并及时干预。
2022 Vol. 30 (2): 375- [摘要](
333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何英姿1 陈 琳2 温 晶1 陈 巍1
探讨不同卵巢储备女性卵泡液及颗粒细胞中抗苗勒管激素Ⅱ型受体(AMHRⅡ)、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30日-2019年5月30日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110例,根据患者卵巢功能分为卵巢功能正常组(43例)、卵巢功能减退(DOS)组(37例)、卵巢早衰(POF)组(30例)。获取各组卵泡液及颗粒细胞,采用qRT-PCR法检测AMHRⅡ、FSHR、LH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OF组年龄、体质指数、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高于功能正常组和DOS组,窦卵泡个数、获卵个数、AMH、雌二醇(E2)、孕酮(P)低于卵巢功能正常组和DOS组(P<0.05)。AMHRⅡ、FSHR、LHR相对表达量POF组最低,DOS组次之,功能正常组最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功能正常组,FSHR与LHR、AMHRⅡ表达量呈正相关,LHR与AMHRⅡ表达量呈正相关(均P<0.05);在DOS组,FSHR与LHR、AMHRⅡ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在POF组,FSHR与AMHRⅡ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卵巢储备女性AMHRⅡ、FSHR、LHR表达量存在差异,提示其可能与卵巢储备异常的发生机制有关。
2022 Vol. 30 (2): 379- [摘要](
334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张荣雪 仲纪祥 薛惠英*
探讨丹参酮联合促性腺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垂体降调节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代谢障碍者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PCOS合并代谢障碍患者分为丹参酮组、垂体降调节组和联合组,比较3组血清生殖激素和糖脂代谢指标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3组基础血清生殖激素和糖脂代谢指标无差异(P>0.05)。联合组内膜转化日、FET移植前1天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明显低于丹参酮组和垂体降调节组(P<0.05);内膜转化日丹参酮组和联合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降低(P<0.05),联合组FBG、TC、TG和LDL水平显著低于丹参酮组(P<0.05);联合组ET日子宫内膜厚度、A型内膜占比以及临床妊娠率明显大于丹参酮组和垂体降调节组(P<0.05)。结论:丹参酮联合GnRH-a垂体降调节能进一步改善PCOS女性代谢异常,降低雄激素,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及改善妊娠结局。
2022 Vol. 30 (2): 383- [摘要](
305
)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
宋晓庆 李采霞 潘小红 杨春燕 彭晓旭 张艳茹 高文怡 邓 云*
探究精子活性氧类物质(ROS)与精子形态及精子DNA损伤的相关性,为男性不孕症抗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本院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标本250例,检测精子形态学、精子DNA完整性以及精子ROS,根据精子形态分为正常形态、头部畸形、颈部畸形、尾部畸形以及混合畸形组,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为<15%、15%~30%、>30% 组,分析不同组中精子ROS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250例患者中精子形态正常占60.4%,异常39.6%(头部畸形47.5%、颈部畸形35.4%、尾部畸形13.1%、混合畸形4.0%),各畸形组间ROS水平(715.49±203.82 U/L、711.39±206.24 U/L、718.83±201.57 U/L、721.31±200.67 U/L)无差异但均高于正常组(462.76±148.76 U/L)(P<0.05);精子DFI<15% (55.6%)、DFI 15%~30% (32.4%)、DFI>30% (12.0%)有差异,ROS水平DFI>30%组(719.74±205.39 U/L)、DFI 15~30%组(637.24±183.65 U/L)、DFI<15%组(457.68±151.46 U/L)依次降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精子形态正常率与精子ROS水平存在负相关,颈部畸形、颈部畸形、尾部畸形均与精子ROS水平存在正相关,且以头部畸形相关性最高,精子DFI值与精子ROS水平存在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异常形态的精子可能是产生氧自由基的重要来源,而精子DNA碎片增多会提高精子ROS水平,可能加速生殖细胞凋亡过程,导致男性不育。
2022 Vol. 30 (2): 387- [摘要](
375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周海英 陈虹羽 潘蕾蕾
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及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本院诊治的ICP孕妇96例临床资料,按ICP严重程度分为重度ICP组33例、轻度ICP组63例,同期正常孕妇80例为对照组。分析血清IL-4、IL-12、IFN-γ、TNF-α水平对ICP发生及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及其临界值。结果:血清IL-4、IL-12、IFN-γ和TNF-α诊断ICP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91.7%、89.6%、87.5%和90.6%,特异度分别为88.8%、86.3%、85.0%和87.5%。血清IL-4、IL-12和TNF-α诊断ICP发生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03和0.706(P<0.05),诊断临界值分别为98.0pg/ml、18.5pg/ml、76.5pg/ml;IL-4、IL-12对ICP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727、0.709(P<0.05),诊断临界值分别为78.13pg/ml和27.50pg/ml。结论:IL-4、IL-12和TNF-α对ICP的发生有一定诊断价值,IL-4、IL-12对ICP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作用,可以根据检测临界值对高危患者进一步重点检测。
2022 Vol. 30 (2): 391- [摘要](
3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付江柯1 高 静1 王 英2
探究腹部超声及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UF)、子宫腺肌症(Am)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局部灶性病变患者80例,分为UF组47例、Am组33例,同期体检正常女性3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超声定量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及峰值强度(IMAX)。结果:3组Vs、PI值无差异(P>0.05),RI值UF组低于Am组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UF组AT、TTP高于对照组,Am组TTP、IMAX低于对照组,UF组AT、TTP、IMAX均高于Am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RI、AT、TTP、IMAXI对UF均有一定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867、0.823、0.804、0.764,超声+超声造影均使AUC及敏感度提高,分别为0.980、0.967;RI、TTP、IMAXI对Am均有一定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850、0.792、0.887,超声+超声造影 AUC及敏感度均提高,分别为0.910、0.900。结论:超声及超声造影对UF、Am均有一定鉴别能力,但以二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
2022 Vol. 30 (2): 394- [摘要](
344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张珊珊 朱梦姣 何青新 张 田
探讨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HyCoSy)输卵管伞端溢出时间预测不孕患者自然妊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不孕门诊收治行HyCoSy检查患者142例临床资料,记录盆腔弥散分布、卵巢周围环状包绕情况及输卵管伞端溢出时间,剔除未见溢出6例,余136为研究对象,按造影剂于输卵管伞端不同溢出时间分为A组(80例,溢出时间<48s)、B组(56例,溢出时间>48s),两组均给予促排卵治疗或指导同房自然妊娠,随访1年,比较两组促排卵或自然妊娠率。结果:不孕治疗后,促排卵或自然妊娠率在溢出时间>48s组(83.3%)及双侧输卵管伞端(73.0%)溢出者高于<48s组(58.0%)或单侧输卵管(35.7%)伞端溢出者(P<0.05)。logistic回归曲线分析,输卵管伞端溢出时间与患者促排卵或自然妊娠有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49[95%CI(0.838、0.922)],预测效果较理想。结论:HyCoSy输卵管伞端造影剂溢出时间与患者促排卵或自然妊娠率有一定关系,即造影剂于双侧输卵管伞端溢出且时间越短,患者不孕治疗后妊娠成功率越高。
2022 Vol. 30 (2): 399- [摘要](
297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郑丹丹 方 芳 鲍琳燕
探讨血凝及血常规指标与妊娠晚期子痫患者发病的相关性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2018年本院健康孕妇(对照组)和妊娠晚期子痫患者(子痫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血凝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差异,分析这些指标与子痫发生的相关性;记录子痫患者不良妊娠,分析血凝和血常规指标与妊娠结局关系。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子痫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降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红细胞压积(HCT)升高(P<0.05);两组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红蛋白浓度(Hb)水平无差异(P>0.05);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子痫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D-二聚体(OR值=0.238)、FIB(OR值=0.368)和PLT(OR值=0.685)(均P<0.05);随血凝及血常规指标异常数目增多,子痫患者发生早产率、剖宫产率、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升高(P<0.05)。结论:血凝及血常规指标与子痫发生具有相关性,血凝及血常规指标异常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增高,临床应加以重视。
2022 Vol. 30 (2): 402- [摘要](
284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王仁存 徐守宁 庞新丰 许文君 王爱玲*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功能指标对妊娠期高血压(HDCP)诊断及妊娠结局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8月本院产科就诊的HDCP孕妇150例为观察组,同期年龄、孕周相匹配的正常孕妇80例为对照组。将观察组分为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无不良妊娠组与妊娠结局良好组。比较各组及治疗前后TEG、凝血指标差异。结果:对照组、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R值逐渐减低,MA、CI值逐渐升高(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K值最低、α角最高,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α角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PT值逐渐减低,D-D逐渐升高(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APTT、TT最低,FIB最高(P<0.05)。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组治疗前与治疗后R、α角、MA、CI、PT值有差异(P<0.05),K、APTT、TT、FIB、D-D无差异(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病例治疗前后R、K、α角、MA、CI、PT、APTT、TT、D-D值均有差异(P<0.05),FIB无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与妊娠结局良好孕妇年龄、体质指数、HDCP类型、R、MA、CI、PT、D-D比较均有差异(P<0.05),K、α角、APTT、TT、FIB无差异(P>0.05)。年龄、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R<3min、MA>70mm、D-D≥0.5μg/mL是HD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TEG与凝血指标均可评估HDCP类型、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其中TEG评估能力更优。
2022 Vol. 30 (2): 406- [摘要](
444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刘 华1 朱冬菊1 李 叶2 曾 艳1
探讨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宫颈局部微循环、血清抗穆勒氏管激素(AM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Ⅱ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宫腔镜组与腹腔镜组各56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妊娠及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测定宫颈局部微循环参数及血清AM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结果: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肌瘤一次性切除率(100.0%)高于腹腔镜组(91.1%)(均P<0.05)。两组术后宫颈毛细血管管径、血流灌注及血清AMH、FSH、E2水平变化不显著且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宫腔镜组并发症(14.3%)发生率和复发率(10.7%)与腹腔镜组(7.1%、3.6%)比较无差异,两组妊娠率无差异(76.7%、68.1%)(均P>0.05),但宫腔镜组妊娠时间短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腹腔镜与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对宫颈局部微循环及AMH的影响均较小,腹腔镜手术一次性切除率高,但宫腔镜手术有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且利于缩短术后妊娠时间。
2022 Vol. 30 (2): 411- [摘要](
359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唐 瑶1 史梦茹2 许鑫玥1 杨 欢1 李俊强1*
探讨经阴道自然腔道单孔腹腔镜在异位妊娠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6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组)46例,经阴道自然腔道单孔腹腔镜手术(V-NOTES组)4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患者满意度。结果:8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发热情况均无差异(P>0.05)。V-NOTES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0.7±3.5)h,短于TU-LESS组(25.7±5.9)h(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9.7±0.2)分高于TU-LESS组(8.7±1.3)分(P<0.05)。结论: 经阴道单孔腹腔镜用于异位妊娠手术治疗安全可行,较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
2022 Vol. 30 (2): 416- [摘要](
3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
王琛琛 陈 薇 丁其培 章杨韦 卢 红*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内趋化因子fractalkine免疫反应性及其与胎盘组织病理学改变、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2017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68例及正常妊娠孕妇30例分别纳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胎盘组织内fractalkine,分析其与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病理学改变及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结果:观察组中轻度子痫前期26例,重度子痫前期42例,3组新生儿体重、分娩时胎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舒张压、收缩压及24h尿蛋白水平等均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发生胎盘组织内合体滋养层基底膜增厚、合胞体结、纤维蛋白样坏死者占比及其末端绒毛血管化评分均依次升高,3组胎盘滋养层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中fractalkine免疫反应性强度分级存在差异(均P<0.05)。观察组胎盘组织fractalkine免疫反应性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及合体滋养层基底膜增厚、合胞体结、纤维蛋白样坏死、末端绒毛血管化等病理改变均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与正常妊娠孕妇相比,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fractalkine免疫反应性增强,且与患者胎盘组织病理改变及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提示fractalkine及其相关通路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有关。
2022 Vol. 30 (2): 419- [摘要](
5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高慧芬 林 琳 钱木英 韩春花 冯 琳*
观察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者阴道微环境、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妇科确诊为HR-HPV患者250例,包括慢性宫颈炎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150例(CIN Ⅰ级 50例、CINⅡ级50例、CINⅢ级50例)与宫颈癌50例,同期体检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阴道微环境[阴道pH、阴道清洁度、滴虫、霉菌、线索细胞、乳酸杆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Th1/Th2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结果:阴道pH>4.5、清洁度异常、乳酸杆菌阴性在宫颈炎、CIN、宫颈癌组中较对照组升高,且CINⅡ/Ⅲ组、宫颈癌组高于宫颈炎组和CINⅠ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炎组、CIN组、宫颈癌组的CD4+、CD4+/CD8+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炎组及CINⅠ组的血清IL-2、IFN-γ、TNF-α、IL-4、IL-6、IL-10水平均升高,IFN-γ/IL-4降低(均P<0.05);随着宫颈病变加重,各组血清IL-2、IFN-γ、TNF-α、IFN-γ/IL-4逐渐降低,IL-4、IL-6、IL-10逐渐升高(均P<0.05)。结论:HR-HPV感染者存在阴道微环境改变及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紊乱,阴道微环境异常、免疫功能下降及Th2优势表达均可能增加HR-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进展风险。
2022 Vol. 30 (2): 424- [摘要](
310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刘 伟 赵 丹 朱清华 刘 倩 蔺 静 许红硕 李锦行 李 力*
分析高危孕妇孕早期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规律产前检查且分娩的100例高危孕妇临床资料,确诊子痫前期42例纳入观察组,余58例纳入对照组。另根据病情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子痫前期22例和重度子痫前期20例。比较各组孕早期血清PLGF和sFlt-1水平差异,分析二者预测高危孕妇子痫前期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孕早期血清PLGF(38.69±9.62 pg/ml、58.17±14.33 pg/ml)和sFlt-1(1468.88±217.14 pg/ml、998.62±148.37 pg/ml)均有差异,且轻度子痫前期与重度子痫前期血清PLGF(44.13±10.16 pg/ml、25.89±7.12 pg/ml)和sFlt-1(1228.49±175.55 pg/ml、1802.60±246.10 pg/ml)有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孕早期血清PLGF、sFlt-1水平与子痫前期病情程度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r=-0.582、0.604,均P<0.05); PLGF在最佳截断值46.23 pg/ml时预测高危孕妇子痫前期的AUC为0.766,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74.6%;sFlt-1在最佳截断值1145.50 pg/ml时预测高危孕妇子痫前期的AUC为0.783,敏感度为80.02%,特异度为76.11%。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46,敏感度为91.2%,特异度为92.7%。结论:血清PLGF降低、sFlt-1升高可能与孕早期高危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检测血清PLGF和sFlt-1水平可作为预测参考指标。
2022 Vol. 30 (2): 430- [摘要](
507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张 英 张婷婷 赏江霞 董 格*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流行病学特征及与不同孕期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建档的GDM患者960例,根据确诊GDM的孕期不同分为孕早期组(327例)、孕中期组(319例)和孕晚期组(314例),对3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据妊娠结局不同,分为正常妊娠组(498例)和不良妊娠结局组(462例),对两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孕期、不良妊娠结局与流行病学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造成患者不良妊娠结因素。结果:不同孕期及不同妊娠结局患者在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月均收入、职业、文化程度、首诊腰臀比等均无差异(P>0.05),在孕期增重、增重速率、首诊腰围、首诊股围、首诊BMI等均存在差异(P<0.05)。患者孕期及不良妊娠结局与孕期增重、增重速率、首诊BMI、首诊腰围、首诊股围呈现正相关,且均为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晚期确诊的GDM患者的孕期增重、增重速率以及首诊腰围、股围、BMI均高于早期确诊患者,且这些指标均为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因素,因此临床对上述因素孕妇应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做好GDM筛查工作,积极预防治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2022 Vol. 30 (2): 434- [摘要](
481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王 敏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升高速率对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讨血糖升高速率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4月-2020年10月于本院诊治的216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记录血清脂代谢指标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标,计算血糖升高速率(Vmean)。按照Vmean均值将GDM孕妇分为低Vmean[<0.109mmol/(L·min)]组(108例)、高Vmean[≥0.109mmol/(L·min)]组(108例)。结果: 高Vmean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低Vmean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TC)、甘油三酯(LDL)高于低Vmean组(P<0.05),HDL低于低Vmean组(P<0.05);HOMAIR高于低Vmean组,HOMA-β、ΔI30/ΔG30低于低Vmean组(P<0.05)。Vmean与患者年龄、BMI、HbA1c、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r=0.266、0.307、0.855、0.705、0.289),与HOMA-β、ΔI30/ΔG30呈负相关(r=-0.773、-0.252)。年龄、BMI、HbA1c的增加是Vmean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05,95%CI 1.162~3.576;OR=2.168,95%CI 1.14~4.126;OR=2.983,95%CI 1.534~5.801)。结论: GDM孕妇高Vmean会加重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程度,高龄、肥胖及高HbA1c是Vmean的影响因素。
2022 Vol. 30 (2): 439- [摘要](
355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王可欣
分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严重程度及母婴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3月于本院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104例为子痫前期组,按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83例)和重度组(21例),同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健康孕妇88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严重程度及母婴结局关系。结果:子痫前期组MTHFR C677T位点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CT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有关(P<0.05),TT基因型孕妇子痫前期易感性比CT+CC基因型孕妇增加3.51倍(OR=3.506,95% CI:1.501~8.194);轻度组和重度组MTHFR C677T位点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比较无差异(P>0.05);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无关(P>0.05);MTHFR C677T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应的孕妇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易感性有关,但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及母婴结局无关。
2022 Vol. 30 (2): 443- [摘要](
530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王鹿媛1 杨莹珠2
探究妊娠期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含量及与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妇产科诊治的妊娠期CA患者112例为CA组,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12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孕妇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例,并分析外周血Treg/Th17细胞失衡对CA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CA组外周血Treg(4.56±1.44)%、Treg/Th17(4.38±1.48)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60±0.72)%、(1.64±0.56),Th17(1.04±0.35)%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1.62±0.46)%(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Treg、Th17及Treg/Th17细胞水平诊断CA(AUC=0.813、0.814、0.946)均有一定价值。Treg/Th17失衡CA患者剖宫产(50.0%)及产钳助产率(12.9%)均高于未失衡者(28.6%、4.8%),自然分娩率(37.1%)低于未失衡者(66.7%)(P<0.05);但CA患者Treg/Th17失衡者与未失衡者间,足月产、早产、流产及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窒息、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出生后低体质量,以及6个后随访新生儿HPV感染、呼吸道乳头状瘤的发生率等均未见差异(均P>0.05)。结论:妊娠期CA患者存在外周血Treg/Th17细胞失衡,一定程度影响了产妇分娩结局,但对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2022 Vol. 30 (2): 448- [摘要](
2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姚胜萍 黄中秀 周显东 王永红 马华兰 黄 俊*
探讨血清抑制素A(INH-A)、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联合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在孕中期21-三体综合征(D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0年8月本院行产前检查的2058例孕妇临床资料,均接受血清三联(β-hCG、AFP、uE3)筛查和INH-A检测,血清学筛查为高风险孕妇行NIPT检查,并以羊膜腔穿刺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筛查方法对DS的诊断效能。结果:跟据羊膜腔穿刺检查结果,将所有孕妇划分为DS组(n=16)和非DS组(n=2042);DS组孕妇血清AFP、β-hCG、INH-A水平均高于非DS组,uE3低于非DS组(均P<0.05)。血清三联、三联+INH-A、三联+INH-A+NIPT筛查出的高风险孕妇分别为9例、10例和15例,血清三联+INH-A+NIPT的假阳性率(0.49%)最低,诊断DS的灵敏度(93.8%)高于血清三联筛查,特异度(99.5%)、准确率(99.5%)和阳性预测值(60.0%)均高于血清三联和三联+INH-A筛查(均P<0.05)。结论:血清β-hCG、AFP、uE3、INH-A联合NIPT筛查孕中期DS效率最佳,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2022 Vol. 30 (2): 453- [摘要](
341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李 宏 祁美霞 纪 桢 吴小蕊
探讨宫颈病变中NOB1、miR-21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本院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13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宫颈癌52例(宫颈癌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54例(上皮内病变组)、慢性宫颈炎32例(宫颈炎组),对比各组NOB1阳性率、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miR-21表达量及HR-HPV阳性率及DNA负荷量;分析NOB1、miR-21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评估NOB1、miR-21诊断宫颈癌和预测高危型HPV感染效能。结果:NOB1阳性率、阳性细胞的比例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及miR-21表达量宫颈癌组、上皮内病变组、宫颈炎组依次降低;宫颈癌组HR-HPV阳性率、HR-HPV DNA负荷量中100~1000、≥1000占比高于另外两组(P<0.05),1~100占比3组无差异(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显示,NOB1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miR21表达量与HR-HPV DNA负荷量呈正相关(r=0.137、0.143,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OB1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为HR-HPV阳性率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OB1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miR-21诊断宫颈癌的AUC分别为0.950、0.975(P<0.05),预测高危型HPV感染的AUC分别为0.739、0.712(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NOB1阳性、miR-21呈高表达,且表达与HR-HPV DNA负荷量呈正相关,对宫颈癌诊断和预测高危型HPV感染有一定价值。
2022 Vol. 30 (2): 457- [摘要](
351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杜成许 杨 坡 王超华 乔 木 岳丽芳
分析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DKK-4、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女性96例为对照组,均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血流参数指标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DKK-4、YKL-40水平;ROC曲线分析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DKK-4、YKL-40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超声血流参数RI、PI值降低,血清DKK-4、YKL-40水平均升高(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RI、PI、DKK-4、YKL-40分别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0.790,敏感度为74.0%~77.1%,特异性为69.6%~78.3%,RI、PI联合血清DKK-4、YKL-40诊断AUC为0.953,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88.0%;回归分析表明血清DKK-4、YKL-40水平异常升高是发生上皮性卵巢癌的危险因素。结论: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DKK-4、YKL-40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有较好临床意义,同时提醒临床对患者血清DKK-4、YKL-40水平异常升高应加以重视。
2022 Vol. 30 (2): 462- [摘要](
3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
张 丹 张 伟 张玉扬 刘诗宇
探究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血浆人附睾蛋白4(HE4)、纤维蛋白原(FIB)、P16基因蛋白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0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6例与未复发组74例。比较两组资料及术后血HE4、FIB、P16表达水平。经病理学检查诊断确诊,比较HE4、FIB、P16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效能。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宫颈癌家族史未见差异(P>0.05),而肿瘤直径≥4cm、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4、FIB、P16阳性表达占比有差异(P<0.05)。相较于未复发组,复发组HE4、FIB水平增加,P16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肿瘤直径≥4cm、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II期、HE4升高、FIB升高、P16阳性表达增加均为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诊断宫颈癌复发,HE4的准确度76.7%、敏感度82.6%、特异度76.8%,FIB的准确度73.8%、敏感度79.4%、特异度73.7%,P16的准确度81.6%、敏感度85.1%、特异度79.7%。结论:HE4、FIB、P16等表达异常为影响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且P16相对价值更佳。
2022 Vol. 30 (2): 466- [摘要](
527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陈一蕊 勾朝阳 李新阳
探究宫颈癌患者血清中微小RNA-3607-3p(miR-3607-3p)表达水平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本院行宫颈活检的7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宫颈炎患者18例(宫颈炎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患者31例(SIL组)和宫颈癌患者25例(宫颈癌组)。检测3组血清miR-3607-3p水平及宫颈脱落细胞中HPV-DNA、HPV E6/E7 mRNA表达,Spearman分析miR-3607-3p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多因素l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清中miR-3607-3p水平宫颈炎组(0.98±0.16)、SIL组(0.64±0.15)、宫颈癌组(0.34±0.13)依次降低,HPV阳性表达率、HPV E6/E7 mRNA高载量率依次升高(均P<0.05)。宫颈癌患者血清miR-3607-3p水平与HPV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41、-0.492,P=0.000),miR-3607-3p水平是宫颈癌发生的保护因素,HPV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高载量是影响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中miR-3607-3p表达水平较低,与HPV感染呈负相关,可能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潜在生物指标。
2022 Vol. 30 (2): 470- [摘要](
319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孙 宇 杨奕梅* 张 静 杨丽娟 王爱华 沈翠花
探讨胎心率基线(BFHR)变异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本院产科诊治的100例BFHR变异减弱孕产妇(观察组)以及100例BFHR变异正常孕产妇(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电子胎心监护结果、NST类型、羊水过少发生情况,追踪妊娠结局比较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观察组NST正常67例(67.0%),不典型20例(20.0%),异常13例(13.0%),与对照组(87.0%、13.0%、0%)有差异(P<0.05)。观察组羊水污染、羊水过少、胎盘早剥、帆状胎盘、球拍状胎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0.0% 比 0.0%、15.0% 比 2.0%、17.0%比 2.0%、10.0%比0%、18.0% 比3.0%),剖宫产率、死胎、宫内窒息、小于胎龄儿发生率分别高于对照组(70.0% 比 48.0%、10.0% 比 0%、15.00% 比2.0%、16.0% 比 0%),新生儿pH<7.2、Apgar评分<7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0% 比 0%、36.0% 比 8.0%)(均P<0.05)。logistic分析BFHR变异减弱是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β=2.134,P=0.000)。结论:BFHR变异减弱提示胎儿宫内窘迫的可能,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较大,应加强对胎心率基线变异或减弱孕妇的观察。
2022 Vol. 30 (2): 474- [摘要](
420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牟莹莹 侯玉娇 王 伟
探究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核转录因子(NF-κB)、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神经发育关系及预测早产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有早产危险因素孕妇195例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早产组(n=51)和足月分娩组(n=144)。检测两组阴道分泌物中fFN及血清NF-κB、HMGB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指标预测早产价值,比较早产组新生儿神经发育与血清NF-κB、HMGB1表达相关性。结果:出现先兆早产症状3 d内、7 d内、14 d内早产组fFN及血清NF-κB、HMGB1水平均高于足月分娩组(P<0.05);以出现先兆早产症状14 d内fFN及血清NF-κB、HMGB1预测早产价值较高,对应预测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87.5%;娩出后、生后第3 d、第7 d早产组神经发育不良患儿血清NF-κB、HMGB1水平高于神经发育良好新生儿(P<0.05);新生儿神经发育与其血清NF-κB、HMGB1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fFN联合NF-κB、HMGB1检测对早产有较高预测价值,且新生儿血清NF-κB、HMGB1水平与其神经发育关系密切,临床可对早产儿检测上述血清因子以评价神经发育情况,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2022 Vol. 30 (2): 478- [摘要](
448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金孝华1,2 安莉莎1,2 闫有圣3 张 璐1,2 曹小芳1,2 马 旭1,2 于晗澍4*
分析一个α地中海贫血X连锁智力障碍(ATR-X)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该ATR-X综合征家系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候选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Sanger测序验证该家族成员的致病突变位点。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的X染色体ATRX基因存在半合子变异(c.161_162del,p.Ser54Ter),家系成员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该变异在家系中符合遗传共分离规律。结论:ATRX基因c.161_162del变异为引起该家系ATR-X综合征的遗传学因素。
2022 Vol. 30 (2): 483- [摘要](
298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
史嘉乐 侯淑萍*
子宫内膜息肉(EP)是常见妇科病。对于EP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症状、恶性肿瘤风险和生育问题。宫腔镜下EP切除术是推荐的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可采取期待或药物保守治疗,而EP切除术后,应用激素类药物则可抑制EP复发。常见的激素药物如孕激素、避孕药有短期预防EP复发的作用,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患者。而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更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EP患者,并可控制子宫内膜增生性息肉和降低他莫昔芬使用者的EP发生率。替勃龙可抑制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展。孕三烯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来曲唑和米非司酮均可短期缓解子宫内膜息肉,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需考虑这些药物在疾病抑制和其他副作用之间的平衡。
2022 Vol. 30 (2): 486- [摘要](
301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