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文,吴尚纯
目的:系统评价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MVA)的技术特性。 方法:检索CBMdisc(1978~2014年)、CNKI(1979~2014年)、万方数据库(1982~2014年)、维普数据库(1989~2014年)、PubMed(1966~2014年)、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期)及相关杂志,纳入MVA与电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EVA)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文献,其中B级2篇,C级3篇。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安慰剂组或米索前列醇组,宫颈扩张>2mm的比例MVA组均比EV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及95%CI分别为0.66(0.45, 0.96),0.48(0.26, 0.90)];在宫颈扩张时间方面,不论是安慰剂组或米索前列醇组,MVA组均比EV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及95%CI分别为-8.87(-17.53, -0.21) ,-9.04(-16.94, -1.14)];在术中进出宫腔次数方面,MVA比EVA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及95%CI为-0.06(-0.10,-0.01)];在噪音方面,MVA比EVA产生更少的噪音。 结论:现有的最佳证据认为MVA具有更加优良的技术特性。
2015 Vol. 23 (6): 364- [摘要](
79
)
HTML
(1 KB)
PDF
(0 KB)
(
95
)
-
-
桂月娥,李雅文,左连东等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动人口女性避孕节育知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3~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白云区、海珠区和增城区抽取1108名流动人口女性进行避孕节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有85.92%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88.81%妇女认为对避孕知识很了解或了解一些;但总分10分的有关知识问卷,平均得分仅5.24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避孕知识得分的因素为文化程度、有无人工流产史(P<0.05)。结论:广州市流动人口女性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不全面,应针对不同特征妇女开展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宣教工作,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知情选择,科学避孕。
2015 Vol. 23 (6): 368- [摘要](
53
)
HTML
(1 KB)
PDF
(0 KB)
(
90
)
-
钟泽艳,陈剑虹,贺海林等
目的:调查惠州地区地贫基因携带率、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产前筛查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00例血液学结果,评估地贫筛查阳性率;对其中540例血液学筛查阳性样本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结果异常样本行基因诊断,诊断为同型地贫基因夫妻行产前诊断。结果:血液学地贫筛查阳性率45.60%(912/2000),血红蛋白电泳阳性率78.70%(425/540),基因阳性率84.71%(360/425)。估算基于医院水平该地区人群基因携带率30.40%(608/2000)。共检出35种基因型,检出率最高为α地贫(53.18%),其次为β地贫(26.35%)、复合型地贫占5.18%。包括罕见型β地贫CD113/N和SEA-HPFH/N。对携带同型基因夫妻进行评估,所有基因诊断可能会生育中重型地贫的妇女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中地贫基因检出率66.67%(24/36),重型胎儿占29.17%。结论:惠州市是地贫高发区,做好预防和监控对控制和降低地贫的发病率及重型患儿的出生率非常重要。
2015 Vol. 23 (6): 371- [摘要](
66
)
HTML
(1 KB)
PDF
(0 KB)
(
79
)
-
张丹丹,高琴,白帆等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10例,均在产前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且产后2个月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75g)检查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后血糖正常者76例(69.09%),血糖异常者34例(29.91%),糖耐量降低者13例(11.82%),2型糖尿病者21例(19.09%);单因素分析血糖异常组与血糖正常组在妊娠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产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产后运动锻炼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民族、吸烟史、饮酒史、不良孕产史、高血压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是引起产后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产后运动锻炼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孕前BMI高、合并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引起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发生血糖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2015 Vol. 23 (6): 376- [摘要](
64
)
HTML
(1 KB)
PDF
(0 KB)
(
87
)
-
-
邓天勤,谢雨莉,邓敏芝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单侧精索静脉曲张(VC)不育患者精液质量、乳酸脱氢同工酶X(LDH-X)含量及精子DNA完整性影响。方法:VC(左Ⅲ°)伴不育患者42例,均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速率法检测精子及精浆LDH-X的含量、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检测精子DNA的完整性。结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前、术后精液量分别为(3.78±1.96)ml和(3.92±1.95)ml、精子浓度分别为(14.65±7.58)×106/ml和(40.50±9.05)×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分别为(23.34±11.51)%和(45.75±10.32)%、精子活动率分别为(45.2±9.21)%和(67.45±9.45)%、精子存活率分别为(37.74±16.71)%和(70.05±17.18)%、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别为(31.3±16.6)和(18.2±8.3)、精浆LDH-X含量分别为(926.3±58.3)U/L和(682.0±43.5)U/L、精子LDH-X含量分别为(6.90±3.8)mU/106和(21.1±9.2)mU/106、精浆/全精子LDH-X比值分别为1.69±0.26和0.41 ±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能有效改善单侧VC不育患者的精液质量、乳酸脱氢同工酶X(LDH-X)含量及精子DNA完整性。
2015 Vol. 23 (6): 380- [摘要](
58
)
HTML
(1 KB)
PDF
(0 KB)
(
81
)
-
-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社
2015 Vol. 23 (6): 383- [摘要](
77
)
HTML
(1 KB)
PDF
(0 KB)
(
26
)
-
-
周越,宁丽峰,王慧萍等
目的:研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 Ab)对妊娠妇女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门诊孕妇625例,排除孕早期空腹血糖和甲状腺功能异常,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T4(FT4)、TPO Ab,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TPO Ab阳性组与TPO Ab阴性组甲状腺指标和糖代谢水平。结果:TPO Ab阳性组血清TSH值明显高于TPO Ab阴性组(P<0.05);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和妊娠糖尿病(GDM)发生率低于TPO Ab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与TPO Ab呈负相关(r=-0.102、-0.123,P<0.05)。结论:TPO Ab影响妊娠期孕妇葡萄糖代谢,随着TPO Ab水平的升高,孕妇餐后血糖值降低,两者呈负相关。
2015 Vol. 23 (6): 384- [摘要](
60
)
HTML
(1 KB)
PDF
(0 KB)
(
86
)
-
龙凤,张海英,莫似恩等
目的:探讨子宫畸形合并不孕患者进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浆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结局,以及移植胚胎的数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行IVF/ICSI-ET助孕的子宫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子宫畸形的类型分单角子宫组(24例)、纵隔子宫组(45例)、双子宫组(17例)、双角子宫组(9例)、鞍状子宫组(4例),比较各组基本资料及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结局。同时对助孕周期按照移植胚胎1、2、3枚分为3组,分析妊娠结局。结果:子宫畸形合并不孕患者共99例,行IVF/ICSI-ET治疗周期151个,周期妊娠率、种植率分别为32.45%、19.93%,流产率为40.82%。5组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出生率、出生孕周、出生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鞍状子宫组无流产、早产发生,2例妊娠均为足月产。单角子宫组、纵隔子宫组与双角子宫组、双子宫组相比,流产率增高(66.67%、55%与25%、20%),足月产率降低(38.46%、40%与50%、6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不同胚胎数组妊娠率、种植率、出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枚组无流产,2枚组与3枚组的多胎率、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子宫畸形患者行IVF/ICSI-ET助孕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低于普通不孕患者,流产率高于普通不孕患者。鞍状子宫患者助孕后临床结局较好,而单角子宫、纵隔子宫患者助孕后临床结局不佳。建议对子宫畸形的不孕患者行ART助孕应该限制移植胚胎数,对多胎妊娠进行早期减胎术,以减少流产、早产的发生,提高助孕结局。
2015 Vol. 23 (6): 387- [摘要](
58
)
HTML
(1 KB)
PDF
(0 KB)
(
76
)
-
陈卫红,于赛芬,郑秀玲等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两种早期干预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象为在本站门诊行药物流产的早孕健康妇女,孕囊排出后随机分3组。基础组即常规给予消炎、缩宫的基础治疗,妈富隆组、序贯组是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妈富隆或雌、孕激素序贯治疗,定期随访阴道流血时间、出血量、内膜修复情况、月经恢复情况、完全流产率等。结果:完全按医嘱执行并符合课题要求者921例,其中基础组310例,妈富隆组306例,序贯组305例。序贯组出血量≤月经量占比高于基础组、妈富隆组;妈富隆组与序贯组的出血时间、转经时间短于基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妈富隆组内膜修复情况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流产率序贯组91.8 %、妈富隆组86.3%、基础组80.6%,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序贯组优于妈富隆组。结论:药物流产后早期进行雌孕激素序贯治疗及雌孕激素复合制剂(妈富隆)治疗可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及转经时间,且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效果优于妈富隆治疗。
2015 Vol. 23 (6): 392- [摘要](
57
)
HTML
(1 KB)
PDF
(0 KB)
(
85
)
-
张小金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围绝经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10mg,1次/d;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25mg,1次/d;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及子宫内膜变化,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3%,对照组为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5);治疗后两组FSH、LH、P及E2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平均控制出血及平均完全控制止血时间比较无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下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第1天及第90天tmax、 Cmax、AUC0-t、t1/2无明显变化(P均>0.05),但对照组第90天 Cmax、AUC0-t显著高于第1天(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292,P<0.05)。结论:与25mg剂量米非司酮相比,采用小剂量10mg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相似,但安全性更高。
2015 Vol. 23 (6): 395- [摘要](
56
)
HTML
(1 KB)
PDF
(0 KB)
(
91
)
-
何琼,来菊英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骨量减少妇女给予钙剂、性激素及健康指导综合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方法:以2011年1~12月来本院健康体检及门诊就诊的1600例围绝经期妇女为调查对象,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月经失调及更年期症状,从中筛查出骨量丢失妇女73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8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钙剂、性激素及健康指导进行综合干预,对照组给予口服钙尔奇D和口服激素替代治疗,1年后复查两组骨密度、性激素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3%)高于对照组(7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5,P<0.05);观察组睾酮(T)及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均显著改善(t=33.0666、12,.2751、11.7441,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t=0.8488、0.3299、0.5045,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差异(t=0.3507、0.4587,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现乳房包块4 例,对照组发现2例,经病理证实均为乳房纤维瘤,两组比较无差异(χ2=0.876,P>0.05)。结论:围绝经期骨量减少妇女通过给予钙剂、性激素及健康指导进行综合干预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2015 Vol. 23 (6): 399- [摘要](
55
)
HTML
(1 KB)
PDF
(0 KB)
(
76
)
-
-
杨美琼,马文敏
2015 Vol. 23 (6): 402- [摘要](
32
)
HTML
(1 KB)
PDF
(0 KB)
(
98
)
-
杨娇阳,程红琪
2015 Vol. 23 (6): 404- [摘要](
40
)
HTML
(1 KB)
PDF
(0 KB)
(
75
)
-
高飞,丁辉
2015 Vol. 23 (6): 406- [摘要](
29
)
HTML
(1 KB)
PDF
(0 KB)
(
64
)
-
高玮玮
2015 Vol. 23 (6): 407- [摘要](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79
)
-
裘亚娟,赖玲珠,吴兰兰等
2015 Vol. 23 (6): 409- [摘要](
30
)
HTML
(1 KB)
PDF
(0 KB)
(
74
)
-
菅丽岩,刘蕊,侯庆香等
2015 Vol. 23 (6): 411- [摘要](
43
)
HTML
(1 KB)
PDF
(0 KB)
(
92
)
-
李抗旱,查德荣,王云
2015 Vol. 23 (6): 414- [摘要](
39
)
HTML
(1 KB)
PDF
(0 KB)
(
77
)
-
杨林丽,毛雪琴
2015 Vol. 23 (6): 417- [摘要](
41
)
HTML
(1 KB)
PDF
(0 KB)
(
66
)
-
黄静
2015 Vol. 23 (6): 418- [摘要](
40
)
HTML
(1 KB)
PDF
(0 KB)
(
97
)
-
-
王树云,孙彦荣,王树松
2015 Vol. 23 (6): 421- [摘要](
41
)
HTML
(1 KB)
PDF
(0 KB)
(
89
)
-
高洁
2015 Vol. 23 (6): 423- [摘要](
34
)
HTML
(1 KB)
PDF
(0 KB)
(
98
)
-
-
杨永合,刘洪瑶
2015 Vol. 23 (6): 425- [摘要](
42
)
HTML
(1 KB)
PDF
(0 KB)
(
77
)
-
陈冲,石妍,任贺等
2015 Vol. 23 (6): 426- [摘要](
36
)
HTML
(1 KB)
PDF
(0 KB)
(
81
)
-
-
李娜,张云山
2015 Vol. 23 (6): 429- [摘要](
27
)
HTML
(1 KB)
PDF
(0 KB)
(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