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微信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学报最新论文信息

杂志订阅

摘要目录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 3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4-01-15

调查研究
陈佳华 范翠平*

探究高龄辅助生殖(ART)女性困顿感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2022年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高龄ART女性316例,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困顿感量表(ES)、不孕症患者羞辱感量表(I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家庭韧性评估量表(FRAS)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高龄ART女性困顿感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287例高龄ART女性ES评分32.15±4.79分,其中内部困顿感维度评分11.96±2.41分,外部困顿感维度评分20.19±3.58分。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配偶是否独生子女、对母亲身份重要性的认知、不孕治疗时间的高龄ART女性ES评分有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龄ART女性ISS评分、SCSQ评分中消极应对评分与ES评分呈正相关,SCSQ评分中积极应对评分、FRAS评分与ES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母亲身份重要性的认知低、不孕治疗时间长、ISS评分高、SCSQ评分中消极应对评分高、积极应对评分低、FRAS评分低是高龄ART女性困顿感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本次调查高龄ART女性困顿感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多样应引起关注;建议采取积极认知、心理及家庭系统干预,改善患者生育观念、病耻感及应对方式,提高家庭韧性,从而期减轻患者困顿感。

2024 Vol. 32 (1): 4- [摘要]( 361 HTML (0 KB)  PDF (0 KB)  ( 11 )

陶 渝 陶 帅 王晓川

了解DNA重组修复基因(RAD51)突变的首诊卵巢癌(OC)患者真实患病体验,为后续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2022年1-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收治的RAD51基因突变、未开展治疗的O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现场录音,应用Colaizzi现象学7 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本研究归纳提炼出3个主题,即积极与消极并存、希望专业指导和行为观念转变。RAD51基因突变OC患者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也有积极心态养成的趋势,存在自我行为观念转变,有意愿监督易感亲属行为,对OC的认知程度较低,希望得到专业指导。结论:RAD51基因突变OC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及认知不足的情况,医护人员应及时关注RAD51基因突变OC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其积极心态的养成,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医疗机构应尽早构建OC基因检测咨询体系,为患者提供专业基因检测后续指导。

2024 Vol. 32 (1): 10- [摘要]( 352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张 静1 岳家伊2 程道静3 张 燕1 张 伟1

调查聊城市属医院就医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对GDM认知现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2023年聊城市属三所医院2982例GDM患者,调查GDM疾病认知状况,根据妊娠结局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2982例中知晓GDM 者1263例(42.4%),不知晓1719例(57.7%);妊娠结局良好2088例(70.0%)、不良894例(30.0%);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期血糖控制不佳(OR=2.580,95%CI 1.813~3.671)、孕前体质指数较高(OR=1.805,95%CI 1.224~2.661)、妊娠期体重增加大(OR=2.290,95%CI 1.683~3.115)均为影响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多运动(OR=0.989,95%CI 0.983~0.995)为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GDM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较低,应加强患者的相关知识教育;妊娠期血糖控制不佳、孕前体质指数较高、妊娠期体重增加较大均为影响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多运动为保护因素。提示临床应多关注以上因素患者,加强干预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2024 Vol. 32 (1): 15- [摘要]( 317 HTML (0 KB)  PDF (0 KB)  ( 9 )

王 兰1 张 妍2

了解东城区适龄妇女对免费两癌筛查的认知情况,为制定政策部门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由辖区街道妇幼工作系统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析参加东城区两癌筛查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单位组织的体检人员更愿意参加两癌筛查(OR=1.37,95%CI 1.15~1.63),是单位组织体检人员参加两癌筛查意愿的1.4倍,单位组织体检做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者更不愿意参加免费两癌筛查(OR=0.41,95%CI 0.23~0.71)。结论:东城区要加大两癌筛查的宣传力度,提高人群知晓率,建议将单位体检等规范的两癌筛查纳入两癌筛查覆盖率的统计范围。

2024 Vol. 32 (1): 20- [摘要]( 356 HTML (0 KB)  PDF (0 KB)  ( 9 )

临床研究
余育斌 邵大清 王 岩 邹杨华

探讨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绝经妇女取宫内节育器术对宫颈软化程度、取器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本院妇科要求取器的100例绝经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分别予以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芬太尼组)或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阿芬太尼组)。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应激反应、宫颈软化程度、取器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疼痛、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损伤、感染)。结果:术中、术毕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两组均降低但阿芬太尼组高于芬太尼组,术后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两组均升高但阿芬太尼组低于芬太尼组;阿芬太尼组宫颈完全软化率(90.0%)高于芬太尼组(74.0%),取器成功率(100.0%)高于芬太尼组(92.0%),并发症发生率(2.0%)低于芬太尼组(14.0%)(均P<0.05)。结论: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绝经妇女取器术效果较好,可稳定受术女性术中生命体征,减轻应激反应,改善宫颈软化程度,提高取器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2024 Vol. 32 (1): 25- [摘要]( 319 HTML (0 KB)  PDF (0 KB)  ( 8 )

李军仕 王卫萍 李 迪 晋冰韦

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对女性术后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女性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应用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及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方案,观察和对比两组丙泊酚使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留观时间及疼痛(VAS)评分,并在术前、术后1周应用焦虑(SAS)和抑郁(SDS)量表评估受术者心理状况,评估心理韧性及恢复质量。结果:两组丙泊酚使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留观时间及VAS评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SAS、SD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45.08±8.76分、44.93±8.26分)低于对照组(52.01±7.99分、50.15±6.71分);两组心理韧性评分及恢复质量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方案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在满足麻醉效果前提下,能够缓解受术者术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优化麻醉方案的可行性选择。

2024 Vol. 32 (1): 29- [摘要]( 299 HTML (0 KB)  PDF (0 KB)  ( 8 )

王燕霞1,2 单 莉2* 楚光华2 王慧萍1 夏丽娜1 姚 锦1 王 柳1 张 咪1

探究关中、陕南、陕北孕产妇避孕节育干预现状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6月1日在入选医院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612例)进行常规产后保健及避孕指导,观察组(2701例)在此基础上增加孕期、住院分娩期、出院时的产后保健及避孕指导。在出院后0~3个月、4~6个月、7~9个月、10~12个月入户访视所有对象并填写自制调查问卷,且进行分析。结果:产后不同时段避孕率、累积避孕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1年,观察组避孕率(97.0%)高于对照组(73.7%),观察组累计避孕率(90.6%)高于对照组(65.7%)。观察组产后IUD使用率(25.9%)高于对照组(1.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非计划妊娠率(0.5%)低于对照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围产期及产后入户访视的综合避孕宣教能有效提高产后妇女避孕意识,提高产后避孕率,降低产后妇女非计划妊娠率。

2024 Vol. 32 (1): 33- [摘要]( 304 HTML (0 KB)  PDF (0 KB)  ( 9 )

李晓颜 朱旭峰

探讨外周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预测新辅助化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满意减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新辅助化疗晚期卵巢癌患者110例,均接受以铂类药物为主的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再行肿瘤细胞减灭术(NACT-IDS)术,术后20d行至少6个疗程化疗。依据NACT-IDS术后残留肿瘤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减瘤满意组及减瘤不满意组,根据术前外周血VEGF均值将患者分为VEGF≤151pg/ml 组和>151pg/ml组,根据术前术后外周血VEGF下降百分比均值将患者分为≤82%组和>82%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NACT-IDS减瘤满意、术后5年生存时间。结果:减瘤不满意组术前外周血VEGF水平(199.96±15.43 pg/ml)高于减瘤满意组(145.78±15.37 pg/ml),外周血VEGF下降百分比(79.98±5.17)%低于减瘤满意组(84.45±5.49)%;外周血VEGF≤151g/ml患者中减瘤满意率(97.4%)高于VEGF>151pg/ml患者中减瘤满意率(54.5%),外周血VEGF下降>82%患者中减瘤满意率(95.5%)高于VEGF下降≤82%(38.1%)(均P<0.05)。影响晚期卵巢癌减瘤满意度的因素为术前VEGF高和VEGF下降百分比低(均P<0.05)。接受随访至少5年,110例中生存35例,死亡65例,死亡率59.1%,死亡原因均为卵巢癌复发。术前外周血VEGF≤151g/m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0月)高于VEGF>151pg/ml患者(43月)(P<0.05)。外周血VEGF下降百分比≤82%与VEGF>82%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1.8月、52.3月)无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VEGF可用于预测新辅助化疗晚期卵巢癌患者减瘤满意及5年生存情况。

2024 Vol. 32 (1): 39- [摘要]( 325 HTML (0 KB)  PDF (0 KB)  ( 10 )

杨薛枫1 聂湘黔1 冯明杨1 胡建新1,2*

探究女性尿路感染(UTI)患者应用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2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60例UTI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加以血尿安胶囊治疗,治疗2个月。观察用药后两组临床疗效、尿液指标、炎症水平、阴道PH值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92.5%)高于对照组(81.3%),两组尿白细胞数与尿细菌数均下降且观察组(3.44±1.02个/HP、665.45±122.53个/μl)低于对照组(7.67±2.11个/HP、934.61±158.35个/μl),两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降钙素原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12.32±5.45 mg/L、60.04±12.44 ng/ml、0.54±0.12 ng/ml)低于对照组(20.32±8.78 mg/L、82.63±15.51 ng/ml、2.13±0.43 ng/ml),两组阴道PH值均下降且用药后观察组(4.54±0.77)低于对照组(5.23±0.8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7.5%)低于对照组(18.8%)(均P<0.05)。结论: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可提高UTI临床疗效,有效减轻患者炎症,降低阴道PH值和用药不良反应。

2024 Vol. 32 (1): 44- [摘要]( 323 HTML (0 KB)  PDF (0 KB)  ( 9 )

许晓东 李 翠 于 倩 易建平 杨小杰*

分析比较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与切除术对输卵管妊娠患者生育功能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8月本院妇科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100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编号分为开窗术组和切除术组各50例,分别给予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或输卵管切除术。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输卵管通畅情况,卵巢储备功能指标以及术后3年内妊娠情况。结果:两组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无差异(均P>0.05),切除术组手术用时(30.64±3.71 min)、术中出血量(59.77±7.50 ml)均大于开窗术组(21.38±3.04 min、43.98±6.01 ml)(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0%、30.8%)无差异(P>0.05)。开窗术组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比例(96.0%)大于切除术组(80.0%),术后6个月时血清卵泡刺激素(FSH mIU/ml)(6.71±2.35)及FSH/(黄体生成素)LH(1.49±0.37)均低于切除术组(8.41±3.79 mIU/ml、2.19±0.44),雌二醇(78.39±14.90 pg/ml)、抗缪勒管激素(4.36±1.96μg/L)水平高于切除术组(50.74±19.02 pg/ml、3.61±1.75μg/L),术后3年内宫内妊娠比例(80.0%)及再次异位妊娠比例(18.0%)均高于切除术组(54.0%、6.0%)(均P<0.05)结论:相较于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对患者生育功能影响更小。

2024 Vol. 32 (1): 48- [摘要]( 321 HTML (0 KB)  PDF (0 KB)  ( 9 )

王鑫成 王媛媛* 郑德旺 韩梅丽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者术后疼痛、抑郁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接收的拟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产妇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0例,两组均于麻醉前泵注0.5 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组在取出胎儿后静注0.25 mg/kg氯胺酮。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术后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术前术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 h、6 h、12 h、24 h VAS评分联合组均低于单一组,术后6 h、24 h的E、NE、Cor水平两组均较术前提高但联合组低于单一组,术后24 h、48 h QoR-40评分联合组(189.74±2.82分、194.15±3.14分)均高于单一组(176.13±3.27分、183.06±3.59分),术后24 h、5 d EPDS评分两组均高于术前但联合组(6.18±2.24分、5.47±2.06分)均低于单一组(7.64±2.65分、6.50±2.31分)(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及抑郁情绪,改善产后恢复质量,且安全可靠。

2024 Vol. 32 (1): 53- [摘要]( 304 HTML (0 KB)  PDF (0 KB)  ( 14 )

高振宇1 刘金华2

探讨艾司氯胺酮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7月本院妇科收治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予以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丙泊酚联合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麻醉方法相同,比较两组生命体征、炎性因子水平、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寒颤、躁动、苏醒延迟)。结果:两组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d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术前但观察组(70.53±10.02 ng/L、11.42±2.97 ng/L)低于对照组(96.24±12.84 ng/L、17.93±4.48 ng/L),两组术后1d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12.45±1.96μg/dl、40.17±5.93 ng/L、164.73±41.80 ng/L)低于对照组(16.27±2.11μg/dl、54.16±7.22 ng/L、181.95±50.65 ng/L);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10.0%)低于对照组(26.0%)(均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中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减轻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

2024 Vol. 32 (1): 58- [摘要]( 330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张子栋1,2 张延红2 齐佳奇2 王晋平1*

探究腰硬联合麻醉(CSEA)时腰麻针侧孔方向对妊娠期高血压(PIH)剖宫产产妇应激激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行剖宫产手术的102例PIH患者分为3组各34例,各组均行CSEA,卧位、穿刺间隙相同,I组腰麻针侧孔方向朝头、II组侧孔方向朝尾、III组侧孔方向先朝头后朝尾。对比各组血流动力学、应激激素指标变化,评价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估各组认知功能,统计术后72h内认知障碍发生率。结果:3组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不同时间点心率(HR)及MMSE评分均无差异(P>0.05),I组最高阻滞平面均广于II组和III组,腰麻后5min时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II组和III组(均P<0.05),而II组与III组无差异(P>0.05)。术后24h血清C-肽、皮质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3组均上升且I组、III组低于II组(P<0.05),I组与III组无差异(P>0.05);3组术后24h MMSE评分均下降(P<0.05)但组间无差异。3组术后72h内认知障碍发生率无差异(P>0.05);3组中I组恶心呕吐(20.6%)、低血压(32.4%)发生率最高,II组内脏牵拉反应发生率(17.7%)最高(P<0.05)。结论:腰麻针侧孔先朝头后朝尾方向给药相对麻醉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应激激素指标、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2024 Vol. 32 (1): 62- [摘要]( 296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刘小军 余 功

探究超声定位下椎管内麻醉在肥胖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产妇剖宫产术效果。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20年1月-2022年7月就诊的96例肥胖型PIH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分别接受超声定位下椎管内麻醉或传统方法椎管内麻醉。对比两组穿刺情况、麻醉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100%)与对照组(89.6%)无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20.1%),腰椎间隙定位时间(1.50±0.36 min)、麻醉穿刺时间(4.40±1.17 min)、起效时间(11.70±2.24 min)及穿刺次数(1.12±0.30次)均小于对照组(4.12±1.18 min、7.25±1.20 min、16.00±2.35 min、1.84±0.50次),麻醉效果I级(97.9%)高于对照组I级(85.4%);两组麻醉用药后10min 血压均下降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2h血清皮质醇、C肽、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均上升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指标、娩出后1min、5min Apgar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定位下椎管内麻醉用于肥胖型PIH产妇剖宫产术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应激激素影响小,麻醉效果好。

2024 Vol. 32 (1): 68- [摘要]( 329 HTML (0 KB)  PDF (0 KB)  ( 9 )

陆惠冰1 刘林2

探究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H)中应用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从2018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拟行LH患者中随机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组各32例,七氟醚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实施0.5%或1.5%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丙泊酚组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3组皮质醇(COR)、心率(HR)、血糖(GLU)、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丙泊酚组,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丙泊酚使用量均缩小,且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使用量更低;3组术后10min、30min VAS评分均降低,且七氟醚低浓度组(6.02±0.40分、3.07±0.11分)、七氟醚高浓度组(5.89±0.34分、3.05±0.09分)均低于丙泊酚组(7.82±0.38分、4.68±0.29分);3组术后HR均降低、MAP升高,且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变化幅度高于丙泊酚组,3组术后GLU、COR均降低且七氟醚低浓度组(4.57±0.18 mmol/L、346.07±4.81 nmol/L)、七氟醚高浓度组(4.61±0.17 mmol/L、339.11±4.32 nmol/L)均低于丙泊酚组(5.29±0.20 mmol/L、365.22±5.59 nmol/L)(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组(4.2%、4.2%、6.3%)无差异(P=0.655)。结论:LH应用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可提升麻醉质量并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应激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未增加不良反应,高浓度七氟醚方案能减少丙泊酚使用量。

2024 Vol. 32 (1): 73- [摘要]( 317 HTML (0 KB)  PDF (0 KB)  ( 10 )

吴 圳 李婷婷 王 晓 龚建明

观察影响剖宫产术后女性疼痛灾难化水平的有关因素,探究针对性干预策略。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2月本院剖宫产产妇28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疼痛灾难化量表(PCS)、数字评定量表(NRS)、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PSE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产妇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剖宫产术后女性疼痛灾难化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269例产妇中PCS评分28.1±9.2分,其中≥38分64例(23.8%)。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产妇PCS评分有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剖宫产产妇PCS评分与NRS、GAD-7、EPDS评分呈正相关,与PSEQ、APGAR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PSEQ评分、APGAR评分越高女性剖宫产术后疼痛灾难化水平越低,NRS评分、GAD-7评分、EPDS评分越高女性剖宫产术后疼痛灾难化水平越高(均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女性疼痛灾难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疼痛强度、疼痛自我效能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家庭支持,完善术后疼痛管理及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疼痛应对能力,减轻负性情绪,增强家庭支持可能为降低疼痛灾难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024 Vol. 32 (1): 78- [摘要]( 327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徐 童 司蒙蒙 班 琴*

探讨盆底数字化诊疗平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3年2月在本院随机选取1000例疑似PFD症状患者,期间脱落4例,余996例纳入研究。采用盆底数字化诊疗平台进行病情筛查及诊断。结果:996例进行PFD筛查,确诊643例(64.6%)。643例PFD中,已婚妇女227例、产后6个月产妇120例、门诊PFD患者296例。PFD治疗总有效率已婚妇女95.6%、产后6个月90.8%、门诊就诊PFD患者94.6%。结论:盆底数字化诊疗平台在女性PFD的机会性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和可操作性,可促进患者的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2024 Vol. 32 (1): 84- [摘要]( 308 HTML (0 KB)  PDF (0 KB)  ( 8 )

张小娟 张俊丽 宋对对 卫晓娟 马 萍 李晓琴

探讨妊娠期甲减及甲状腺功能改变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MPE组)、8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SPE组),8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检测孕妇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相关抗体,分析不同甲状腺功能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妊娠期甲减及甲状腺功能改变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结果:SPE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5.7±1.3 mIU/L)高于MPE组(3.5±0.9 mIU/L)和对照组(3.4±0.8 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9±0.7 pmol/L)和游离甲状腺素(9.5±1.9 pmol/L)低于MPE组(4.3±0.8 pmol/L、12.8±2.3 pmol/L)和对照组(4.5±0.9 pmol/L、13.0±2.2 pmol/L),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47.5%)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率(36.3%)高于MPE组(10.0%、6.3%)和对照组(8.8%、5.0%)(均P<0.05);胎盘早剥、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围产儿的窒息、黄疸、低血钙等不良围产儿结局发生率均高于MPE组和对照组(P<0.05)。MPE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未见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甲减及甲状腺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会增加不良妊娠和不良围产儿结局风险。提示临床对于高危孕妇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4 Vol. 32 (1): 88- [摘要]( 322 HTML (0 KB)  PDF (0 KB)  ( 9 )

薛 山 张亚囡 左 青*

分析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临床护理措施对重度子痫前期(SPE)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本院2020年1-2022年12月收治的SPE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血压水平、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状态。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分娩方式无差异(P>0.05),分娩孕周观察组(37.8±2.8周)高于对照组(36.1±2.9周)(P<0.05);两组血压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126.8±14.0 mmHg、88.5±6.8 mmHg)均低于对照组(135.5±13.4 mmHg、92.5±6.3 mmHg)。观察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20.2%),新生儿Apgar评分(7.8±1.0分)高于对照组(7.1±1.3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11.7%)低于对照组(26.7%)(均P<0.05)。结论: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临床护理措施可降低SPE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2024 Vol. 32 (1): 93- [摘要]( 314 HTML (0 KB)  PDF (0 KB)  ( 11 )

焦俊萍 谢 瑞 张春荣 赵金英*

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纤溶功能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D-D)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收治拟行腹腔镜手术的的子宫肌瘤患者96例,分为联合组和单纯组各48例,分别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或静吸复合全麻干预;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干预前后纤溶功能、血流动力学、性激素及不良反应和预后指标。结果:麻醉后联合组PAI-1(26.52±3.54μg/L)、t-PA(15.67±2.89μg/L)、D-D(155.62±21.47μg/L)水平均低于单纯组(41.32±4.82μg/L、22.39±3.16μg/L、189.41±22.59μg/L),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低于单纯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组,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水平低于单纯组,雌二醇水平高于单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低于单纯组(29.2%),月经转归率(95.8%)高于单纯组(81.3%),复发率(4.2%)低于单纯组(16.7%)(均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改善患者纤溶功能、血流动力学和性激素指标,麻醉效果更优,不良反应降低且预后较好。

2024 Vol. 32 (1): 97- [摘要]( 320 HTML (0 KB)  PDF (0 KB)  ( 9 )

何宗美 张 倩*

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下手术室护理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患者146例,依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FMEA组各73例,分别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或FMEA模式下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时间体温、低体温发生率、术后恢复指标、不良反应、护理质量。结果:FMEA组术中30 min(36.39±0.48℃)、60 min(36.65±0.52℃)、术毕时(36.92±0.57℃)体温均高于常规组(36.04±0.52℃、36.27±0.47℃、36.51±0.54℃),拔管时间(26.02±6.24 min)、麻醉复苏时间(23.91±5.78 min)短于常规组(33.58±7.09 min、30.27±6.13min),尿量、术后24 h引流量较常规组少,低体温(8.2%)及术后寒战(6.9%)、躁动(2.7%)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34.3%、26.0%、16.4%)(均P<0.05);两组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感染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FMEA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FMEA模式下手术室护理可有效预防低体温,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寒战、躁动发生,改善护理质量。

2024 Vol. 32 (1): 102- [摘要]( 319 HTML (0 KB)  PDF (0 KB)  ( 8 )

郭 真 王艳艳

观察家属陪护下温馨助产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4月-2023年5月本院产科收治的115例初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57例),对照组行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开展家属陪护下温馨助产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脱落2例,观察组脱落1例,比较各组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产妇产后出血量以及分娩疼痛(改良面部表情疼痛评估工具,FPS-R)、产后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分、总产程与住院时间、产妇护理满意率。结果:两组顺利阴道分娩率均为100.0%,观察组分娩后并发症率(0)低于对照组(7.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8.9%),产妇产后出血量(216.2±10.8ml)少于对照组(289.7±15.2ml),FPS-R评分(7.9±0.4分)低于对照组(8.9±0.5分),SAS(36.5±3.0分)与SDS(34.8±5.2分)评分低于对照组(42.4±3.8分、41.8±4.8分),总产程(516.23±9.76 min)与住院时间(2.14±0.22 d)均短于对照组(612.34±10.65 min、2.95±0.26 d),产妇护理满意率(96.4%)高于对照组(85.7%)(均P<0.05)。结论:家属陪护下温馨助产模式可较好缓解产妇心理不良状态,改善分娩结局,促进产后恢复,降低不良分娩结局,产妇较为满意。

2024 Vol. 32 (1): 108- [摘要]( 312 HTML (0 KB)  PDF (0 KB)  ( 9 )

胡红霞 慈 靖 吴慧敏

探究循环质量管理(PDCA)引导下的双向协同干预对改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妇产科接诊的172例GDM产妇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8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住院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PDCA引导下的双向协同的住院干预模式。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血糖水平、母婴结局和并发症。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和10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新生儿出生6h、12h和24h FPG水平(3.89±0.15 mmol/L、3.98±0.26 mmol/L、3.88±0.19 mmol/L)均高于常规组(3.02±0.43 mmol/L、3.10±0.29 mmol/L、3.06±0.31 mmol/L),妊娠结局及相关并发症(16.3%)及新生儿结局及相关并发症(14.0%)均低于常规组(38.4%、30.2%)(均P<0.05)。结论:应用PDCA引导下的双向协同干预管理,可显著改善GDM产妇和新生儿血糖水平,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

2024 Vol. 32 (1): 112- [摘要]( 310 HTML (0 KB)  PDF (0 KB)  ( 7 )

张媛媛 白 雪 邢 影 汪祥兵*

探讨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运动康复干预对妇科肿瘤化疗患者衰弱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于本院化疗的妇科肿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方案干预或给予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衰弱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衰弱情况评分两组均降低,但观察组身体衰弱(7.73±1.82分)、心理衰弱(17.43±3.57分)、社会衰弱(13.83±3.19分)、环境虚衰(10.43±2.27分)、简易疲乏量表(2.94±0.64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0.76±2.25分、22.48±4.16分、17.14±4.33分、13.48±3.15分、4.35±0.82分);癌因性疲乏评分两组均降低且观察组(2.94±0.64分)低于对照组(4.35±0.82分)(均P<0.05)。结论: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运动康复干预能够减少妇科肿瘤化疗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减轻衰弱程度,缓解癌因性疲乏症状。

2024 Vol. 32 (1): 116- [摘要]( 304 HTML (0 KB)  PDF (0 KB)  ( 7 )

胡 冰 陆 明 周丽莉 韦 会 廖 丹

探讨产前5P催乳法对促进初产妇产后泌乳量及母乳喂养率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本院产科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的产后常规催乳手法催乳,观察组(100例)孕满37周时采用产前5P催乳法催乳。比较两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产后24h、48h、72h)、乳房肿胀程度、不良事件、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第一次胎便时间和大便转黄时间。结果:观察组宫颈成熟时间、进入临产时间和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21.48±3.01h)短于对照组(27.83±2.48 h)、产后24h、48h、72h泌乳量(39.1±2.0ml、80.6±5.3 ml、148.3±28.5 ml)、母乳喂养率(94.0%)均高于对照组(31.3±2.4 ml、67.3±2.5 ml、115.0±12.4 ml、67.0%),乳房肿胀程度Ⅱ级(7.0%)和Ⅲ级(5.0%)比例低于对照组(15.0%、29.0%),不良事件率(17.0%)低于对照组(57.0%),新生儿第一次胎便时间、大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产前5P催乳法可促进初产妇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乳房肿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2024 Vol. 32 (1): 120- [摘要]( 326 HTML (0 KB)  PDF (0 KB)  ( 8 )

周维娜1,2 冯张霞2 王玲玲2 吴丰乐2 王晓婷2

观察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本院产科82例计划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分组,对照组41例实施分娩镇痛及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导乐陪伴。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产程进展以及自然分娩率。结果:观察组VAS评分第一产程(2.42±0.78分)、第二产程(3.51±1.14分)、第三产程(5.06±1.17分)均低于对照组(4.53±1.49分、5.32±1.76分、7.21±1.36分),第一产程(502.42±54.18 min)、第二产程(70.56±15.37 min)、第三产程(12.28±1.13 min)及总产程(585.26±61.84 min)时长均短于对照组(559.45±69.23 min、108.23±33.52 min、16.94±2.86 min、684.62±70.76 min),自然分娩率(85.4%)高于对照组(65.9%)(均P<0.05)。结论: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能缓解初产妇疼痛,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2024 Vol. 32 (1): 124- [摘要]( 359 HTML (0 KB)  PDF (0 KB)  ( 10 )

王晓婷 王华君* 应秀萍

观察基于微信平台的知信行健康教育对门诊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3月-2023年9月在本院产前检查80例孕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采用常规门诊健康教育,观察组(n=40)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知信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分娩自我效能、分娩方式、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母乳喂养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简化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C32)评分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256.93±19.92分)大于对照组(187.15±24.55分),(62.5%)高于对照组(20.0%),阴道助产率(17.5%)、剖宫产率(20.0%)低于对照组(37.5%、42.5%);干预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小于干预前且观察组(8.69±1.63分、11.16±2.03分)小于对照组(14.58±1.82分、14.45±2.92分);产后1周、4周、8周、16周观察组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产妇不良结局总发生率(7.5%)、新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7.5%)均低于对照组(25.0%、27.5%)(均P<0.05),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微信平台知信行健康教育可增强门诊孕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提高母乳喂养率、顺产率,改善妊娠结局,减轻抑郁、焦虑。

2024 Vol. 32 (1): 128- [摘要]( 295 HTML (0 KB)  PDF (0 KB)  ( 8 )

李 慧 朱亚男 刘 振*

探讨线上线下一体化营养及体重管理对孕妇妊娠结局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接受产前保健的孕妇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孕期管理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营养及体重管理,观察两组妊娠期并发症、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入组时与分娩时孕妇自我保健管理问卷(SQHMP)变化、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孕妇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率(1.9%)低于对照组(13.0%),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量(12.89±1.10 kg)及新生儿出生体重(3.20±0.14 kg)均低于对照组(17.23±1.56 kg、3.78±0.27 kg),分娩时两组孕妇SQHMP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105.23±6.23分)高于对照组(92.54±7.63分),难产率(0)低于对照组(7.4%),自然分娩率(83.3%)高于对照组(64.8%),新生儿Aparg评分(9.53±0.31分)高于对照组(9.10±0.26分),巨大儿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9.3%),孕妇满意率(96.3%)高于对照组(83.3%)(均P<0.05)。结论:线上线下一体化营养及体重管理可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及改善妊娠分娩结局。

2024 Vol. 32 (1): 133- [摘要]( 326 HTML (0 KB)  PDF (0 KB)  ( 8 )

临床分析
李素花 李晓燕 施晓莺 张 春

探究子宫切除术中切除双侧输卵管对患者卵巢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临床资料,根据双侧输卵管切除与否分为切除组55例与保留组65例。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前术后卵巢功能相关指标[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卵巢窦卵泡数(AFC)]、肿瘤学指标[血清癌抗原(CA)125、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结果:两组手术指标无差异(P>0.05),观察组盆腔包裹性积液发生率低于保留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LH、FSH水平均上升,E2、AMH、AFC均下降,且切除组E2水平低于保留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血清CA125、CA199、VEGF-C水平均下降且切除组(16.20±4.36 IU/ml、10.60±3.12 IU/ml、165.14±30.24 pg/ml)低于保留组(25.83±6.12 IU/ml、16.02±4.13 IU/ml、200.25±32.38 pg/ml)(均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中切除双侧输卵管并未加重卵巢功能减退。

2024 Vol. 32 (1): 137- [摘要]( 332 HTML (0 KB)  PDF (0 KB)  ( 7 )

魏 岚 韦 玲*

探讨非意愿妊娠女性人工流产后放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IUD)效果。方法:以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术的未育女性213例,对实行流产后关爱干预,其中选择IUD避孕103例为观察组,未选择IUD避孕方法110例为对照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对人工流产危害的知信行,比较流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随访1年非意愿妊娠及其妊娠原因、人工流产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对人工流产危害性知识理论认知、态度信念、行为能力评分均提升(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性生活恢复时间(3.7±0.1月)晚于对照组(3.2±0.9月),非意愿妊娠发生(8例,7.8%)低于对照组(24例,21.8%)(P<0.05),两组人工流产(0.9%、1.9%)发生无差异,观察组非意愿妊娠原因均为IUD脱落,对照组为避孕措施失败(11例,45.8%)和未避孕或避孕措施使用不正确(13例,54.2%)。结论:吉妮致美IUD对降低人工流产后妇女非意愿妊娠有效,但需要重视IUD脱落率问题。

2024 Vol. 32 (1): 142- [摘要]( 313 HTML (0 KB)  PDF (0 KB)  ( 9 )

邢 媛 周 雪 季小红 张 聪*

分析妊娠期女性子宫肌瘤发生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2月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10例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同期于本院顺利分娩的正常产妇11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对行剖宫产手术的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纯剖宫产术或剖宫产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统计不良分娩结局;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的影响因素;对比两组分娩方式和母婴妊娠结局;Spearman相关分析妊娠期发生子宫肌瘤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孕前体质指数高、孕前有妇科疾病和孕前1月内饮酒是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60.9%)高于对照组(20.9%),剖宫产率(70.0%)高于对照组(17.3%)(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妊娠期发生子宫肌瘤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正相关性(r=0.652,P<0.05)。结论:妊娠期发生子宫肌瘤影响因素包括孕前体质指数较高、孕前有妇科疾病和孕前1月内饮酒,且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和剖宫产率增高,临床应加以防控。

2024 Vol. 32 (1): 146- [摘要]( 312 HTML (0 KB)  PDF (0 KB)  ( 9 )

钱美娟 林 燕 朱 轶 姜智明*

分析血清人绒膜促性腺激素(β-hCG)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诊治的90例疑似异位妊娠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β-hCG、阴道超声结果,将手术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血清β-hCG、阴道超声及其联合检测诊断异位妊娠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异位妊娠检出影响因素。结果:β-hCG、阴道超声及其联合检测诊断异位妊娠阳性值分别为71.1%、71.4%、84.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6%、72.9%、90.9%。β-hCG、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732,但2项联合检测的诊断曲线下面积(0.890)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hCG阴性、阴道超声阴性均为影响异位妊娠检出危险因素。结论:β-hCG、阴道超声联合检测诊断异位妊娠效能提高,有更高敏感度及特异度,且βhCG阴性、阴道超声阴性均影响异位妊娠检出。

2024 Vol. 32 (1): 150- [摘要]( 335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叶秀琴1 陈 阳1 边焕杰1 谢乐燕2

分析经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异位妊娠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就诊经阴道超声诊断为疑似早期异位妊娠213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诊断准确率,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诊断准确率相关因素。结果:213例疑似病例病理检查确诊167例,诊断准确率78.4%。其中不均质包块型(孕囊破裂)为12例(5.6%),输卵管环型98例(46.0%),孕囊型33例(15.5%),胚芽型24例(11.3%)。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体质指数、盆腔积液、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查情况以及不明部位妊娠情况者超声诊断准确率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体质指数≥28.0 kg/m2、有盆腔积液、血清β-hCG检查以及不明部位妊娠是影响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疑似异位妊娠进行超声诊断时,对肥胖患者以及有盆腔积液、不明部位妊娠情况的患者,应尽量结合血清β-hCG检查,以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2024 Vol. 32 (1): 154- [摘要]( 329 HTML (0 KB)  PDF (0 KB)  ( 9 )

王 丽1 巨学明2 胡 梅3

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诊断子宫肌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2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均经阴道超声和CEUS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阴道超声、CEUS检查和二项联合诊断子宫肌瘤价值。结果:112例中Ⅰ型72例、Ⅱ型40例,黏膜下肌瘤21例、肌壁间肌瘤62例、浆膜下肌瘤29例,单发肌瘤58例、多发肌瘤54例,共检查出病灶数173个,其中黏膜下肌瘤病灶数25个、肌壁间肌瘤病灶数112个、浆膜下肌瘤病灶数36个。与病理结果比较,经阴道超声联合CEUS诊断子宫肌瘤的准确率为100.0%,高于阴道超声(89.3%)和CEUS(93.8%);漏诊率为0,低于阴道超声(10.7%)和CEUS(6.3%)(均P<0.05)。经阴道超声联合CEUS诊断Ⅰ型、Ⅱ型子宫肌瘤的准确率均为100.0%,均高于阴道超声(90.3%、87.5%)和CEUS(94.4%、90.0%);经阴道超声联合CEUS对肌壁间肌瘤诊断率高于经阴道超声、CEUS单独诊断(均P<0.05),3种诊断方式对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诊断率无差异(P>0.05);经阴道超声联合CEUS对肌壁间肌瘤的病灶检出率高于经阴道超声、CEUS单独诊断(均P<0.05),3种诊断方式对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病灶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联合CEUS提高了诊断子宫肌瘤效率,并可准确判断子宫肌瘤的位置、分型及数目,对肌壁间肌瘤检出率较高。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024 Vol. 32 (1): 158- [摘要]( 303 HTML (0 KB)  PDF (0 KB)  ( 8 )

忻 超 邵碧红 施吉耀

探究超声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LM组以及使用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的HIFU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以及肌瘤残留及复发情况。结果:HIFU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高于LM组(92.0%),手术时间(55.8±12.8min)、住院时间(1.7±0.8d)及术后至完全恢复时间(4.9±2.2d)少于LM组(80.4±12.3min、2.8±0.9d、7.3±0.6d),术中出血量(0)低于LM组(127.6±22.2ml),下腹疼痛发生率(24.0%)低于LM组(44.0%)(均P<0.05)。HIFU组与LM组术后3个月肌瘤残留率(2.0%、4.0%)和术后6个月肌瘤复发率(0、2.0%)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HIFU组UFS-QOL问卷评分和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LM组,月经量评分(92.81±26.79分)少于LM组(114.65±28.61分),月经量过多发生率(6.0%)低于LM组(22.0%)(均P<0.05)。结论:经阴道HIFU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和安全性更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值得推广用于有生育需求患者。

2024 Vol. 32 (1): 162- [摘要]( 339 HTML (0 KB)  PDF (0 KB)  ( 9 )

杨 健 李 倩

探究子宫肌瘤术后复发高危因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术后1年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子宫肌瘤复发高危因素。结果:子宫肌瘤术后1年复发率15.0%。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体质指数、子宫肌瘤直径及数目、术后1年雌二醇(E2)、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癌胚抗原-125(CA125)、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有差异(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子宫肌瘤数目>2个、术后1年FSH、LH、CA125及CTGF高水平是术后1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1年E2高水平为保护因素(P<0.05)。术后1年CA125、CTGF水平预测子宫肌瘤术后1年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921。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有肌瘤多发、性激素指标异常及血清CA125、CTGF高表达,需加强上述因子监测,针对性干预以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2024 Vol. 32 (1): 167- [摘要]( 321 HTML (0 KB)  PDF (0 KB)  ( 7 )

苏婷婷1 钟君燕1 王美霞2 伊 欣3 陈浩波2*

观察消毒汤联合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HR-HP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30例。空白组不给予用药,西药组采用人干扰素α2b凝胶单独治疗,联合组采用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消毒汤治疗,3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的HR-HPV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均较前降低(P<0.05),联合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西药组及空白组(P<0.05)。治疗后3组HR-HPV疗效和中医证侯积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联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及空白组(P<0.05)。结论:消毒汤联合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HR-HPV感染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HR-HPV的转阴率。

2024 Vol. 32 (1): 172- [摘要]( 318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刘 鑫 张 友 张 润 陈 星

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CEA、CA125、CA153鉴别子宫腔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3年5月本院疑似子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117例临床资料,根据刮宫或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组及良性组,其中恶性组56例,为子宫内膜癌;良性组61例,为子宫内膜良性息肉。比较两组经阴道超声及血清指标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鉴别诊断子宫腔占位性病变良恶性效能。结果:超声检查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两组无差异(P>0.05),恶性组阻力指数小于良性组、内膜厚度大于良性组;恶性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53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经阴道超声、血清CEA、CA125、CA153各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鉴别诊断子宫腔占位性病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822、0.713、0.728、0.797及0.915,均有价值,但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经阴道超声、血清CEA、CA125、CA153联合应用对宫腔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 Vol. 32 (1): 177- [摘要]( 331 HTML (0 KB)  PDF (0 KB)  ( 10 )

傅国才1 孙 青1 丁花平1 赵志宏2 史丹丹1*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超声检查在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2年12月本院接诊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患者66例临床资料,分析比较MRI与超声在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中的检出率、声像特征。结果:66例术后经病理证实宫颈癌18例,卵巢癌9例,子宫肌瘤22例,卵巢囊肿17例。MRI诊断为宫颈癌18例(100.0%),卵巢癌8例(88.9%),子宫肌瘤22例(100.0%),卵巢囊肿17例(100.0%);超声诊断为宫颈癌14例(77.8%),卵巢癌5例(55.6%),子宫肌瘤17例(77.3%),卵巢囊肿13例(76.5%)。MRI在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影像学特征,MRI检查显示,扫描后可见体积不规则增大或不均匀强信号,增强扫描后,早期肿瘤呈现明显强化表现,信号逐渐减弱,而晚期肿瘤患者信号显示较强,且相比正常宫颈组织信号明显较强,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显示肿瘤体积不规则增大,对子宫侧壁产生影响;超声检查显示,宫颈癌子宫体积明显增大,轮廓尚规则;卵巢癌表现为肿瘤边缘轮廓不清和形式不一;子宫肌瘤者子宫体积显著增大,形态异常;卵巢囊肿非均匀增厚,囊壁内外可见乳头突起。结论:MRI在女性盆腔原发性肿瘤中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2024 Vol. 32 (1): 181- [摘要]( 335 HTML (0 KB)  PDF (0 KB)  ( 8 )

邵碧椰1,2 付先虎2*

探讨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和进展为脓毒性休克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22年6月本院住院的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患者58例临床资料,根据脓毒症患者是否伴有休克分为伴休克组和不伴休克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58例中不伴休克组48例(82.8%)、休克组10例(17.2%)。与不伴休克组比,伴休克组诊断脓毒症时间多在产前,产后发生脓毒症者终止妊娠孕周减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分娩期并发症、紧急剖宫产、生殖道侵入性操作、呼吸系统障碍、凝血系统障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心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器官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平均动脉压(MAP)≤65mmHg、乳酸值、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及入住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及输血制品使用等情况均高于不伴休克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紧急剖宫产和MAP≤65mmHg(均P<0.05)。结论:影响产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紧急剖宫产和MAP≤65mmHg,临床需加强脓毒症及疑似脓毒症的孕产妇进行有效监测,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最大程度改善母儿预后。

2024 Vol. 32 (1): 184- [摘要]( 325 HTML (0 KB)  PDF (0 KB)  ( 10 )

高慧双1 王俊文1 宁永忠1 赫 琪2

分析血清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价值及与不孕治疗结局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81例PCOS和卵巢功能减退(DOR)不孕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COS 42例为PCOS组,DOR 39例为DOR组,选择健康体检女性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AMH和Hcy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2指标联合应用诊断PCOS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AMH和Hcy水平与PCOS患者不孕治疗1年后结局关系。结果:PCOS组、DOR组、对照组血清AMH和Hcy水平存在差异,其中PCOS组AMH和Hcy水平最高(P<0.05);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构建的PCOS诊断模型为Log(P)=0.675×AMH+0.701×Hcy+0.644(P<0.05);AMH和Hcy联合应用诊断PCOS的曲线下面积(0.970)高于AMH(0.850)、Hcy(0.895)单独应用(P<0.05);PCOS组随访1年,妊娠患者血清AMH(12.03±1.21 ng/ml)和Hcy(11.79±1.31μmol/L)水平均低于未妊娠患者(15.12±2.31 ng/ml、14.11±1.89μmol/L),且二者水平均与PCOS患者不孕妊娠结局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AMH和Hcy水平联合联合检测有效诊断PCOS,且两指标与PCOS患者治疗不孕结局呈正相关。

2024 Vol. 32 (1): 191- [摘要]( 321 HTML (0 KB)  PDF (0 KB)  ( 8 )

程 默 陈冠杰 楼梦晓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2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建档立卡并分娩的218例GDM孕妇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27例)和正常体重儿组(19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软件建立风险模型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图。结果:218例GDM孕妇分娩巨大儿27例,发生率为12.4%。孕前体质质量(BMI)≥28kg/m2(OR=5.410,95%CI 2.142~11.938)、孕期体重增长>14kg(OR=3.056,95%CI 1.427~7.016)、孕周延长(OR=2.724,95%CI 1.180~5.794)、妊娠晚期空腹血糖(FBG)≥4.7mmol/L(OR=3.218,95%CI 1.049~5.801)、血清甘油三酯(TG)≥2.9mmol/L(OR=1.841,95%CI 1.132~4.017)为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GDM孕妇发生巨大儿的列线图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1(95%CI 0.896~0.938),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86.9%。提示模型准确性尚可。结论: GDM孕妇分娩巨大儿与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高、孕周延长,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可以科学、直观、简便的识别存在发生巨大儿风险的GDM孕妇。

2024 Vol. 32 (1): 195- [摘要]( 328 HTML (0 KB)  PDF (0 KB)  ( 11 )

李红霞1 朱 凯2 刘 雯1 夏金蓉1 谢 江1*

探讨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临床特征及对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本院住院的719例单双胎GDM者母婴临床资料,同期正常双胎妊娠者母婴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GDM母婴早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GDM产妇相较于单胎,双胎妊娠产妇胰岛素使用频率更低(P<0.05),妊娠晚期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子痫前期发病率更高(P<0.05);双胎妊娠新生儿更易患新生儿疾病及胎龄更小(P<0.05),更易发生小于胎龄儿(SGA)、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和气胸等早期不良结局(P<0.05)。与正常双胎妊娠产妇相比,GDM双胎妊娠产妇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更低且更易剖宫产(P<0.05),但两组产妇早期不良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双胎妊娠新生儿相比,GDM双胎妊娠新生儿SGA、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更低(P<0.05),早期不良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显示,SGA(OR=7.357,95%CI 2.136~25.341)、早产(OR=5.329,95%CI 1.430~19.852)和应用辅助生殖技术(OR=6.838,95%CI 1.715~27.263)为GDM双胎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GDM双胎妊娠中,早期积极预防与治疗SGA及早产,定期进行孕前检查及更优质辅助生殖技术均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早期不良结局的发生。

2024 Vol. 32 (1): 201- [摘要]( 308 HTML (0 KB)  PDF (0 KB)  ( 8 )

孙书利1 常 鸿2 岳家伊3 王晓莉4 王延云1 张 静1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出血(PPH)发生PPH的危险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整群抽样法抽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本地区3所医院接收的2984例GDM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产后24h出血量分为PPH组与非PPH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导致GDM患者PPH的危险因素。结果:2984例GDM 患者中539例发生PPH,PPH发生率18.1%。PPH组年龄≥35岁、孕前体质指数(BMI)≥24kg/m2、有刮宫史、有剖宫产史、孕次≥2次、经产、合并妇科炎症、空腹血糖(FBG)≥7mmol/L、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胎盘残留、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患者占比均高于非PPH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35岁、孕前BMI≥24kg/m2、刮宫史、剖宫产史、经产、合并妇科炎症、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羊水过多、HbA1c≥6.5%均是导致GDM患者并发PPH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建议临床对年龄≥35岁、孕前BMI≥24kg/m2、有刮宫史、剖宫产史、经产、合并妇科炎症、胎盘早剥、羊水过多GDM患者的加强关注,及时、彻底清除胎盘残留。也提示孕妇控制饮食以控制胎儿体重,降低PPH发生率。

2024 Vol. 32 (1): 207- [摘要]( 328 HTML (0 KB)  PDF (0 KB)  ( 9 )

丁 莉 杨文惠 张月红

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阴道分娩产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有剖宫产史产妇80例,产前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80例产妇分为Ⅰ级瘢痕、Ⅱ级瘢痕、Ⅲ级瘢痕,对比不同分级产妇分娩情况及超声检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滋养层动脉阻力指数、产程相关指标、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Ⅰ级瘢痕产妇剖宫产率最低,阴道分娩率最高,Ⅲ级瘢痕产妇剖宫产率最高且无阴道分娩;Ⅰ级瘢痕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厚,Ⅲ级瘢痕产妇下段肌层厚度最薄(均P<0.05)。不同瘢痕分级产妇滋养层动脉阻力指数未见差异,不同瘢痕分级产妇分娩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无差异(均P>0.05)。Ⅰ级瘢痕产妇手术产程用时最短、出血量与缩宫素用量最少,Ⅲ级瘢痕产妇产程用时最长、产时出血量与缩宫素用量最多(均P<0.05)。80例中有61例经阴道分娩成功(76.3%),其中1例子宫破裂(1.6%),19例行剖宫产术(23.8%),均无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结论:高频超声通过监测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可准确了解瘢痕愈合情况,对剖宫产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有较高指导价值,使分娩方式合理化、安全化,提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率。

2024 Vol. 32 (1): 212- [摘要]( 314 HTML (0 KB)  PDF (0 KB)  ( 6 )

孙延霞 王灵环 王 飞 张应丽*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高危因素并建立logistic风险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8月本院产科门诊接收的GDM孕妇196例临床资料,依据新生儿结局分为不良组、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GDM孕妇发生不良新生儿结局高危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定风险模型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风险模型的预测效力。结果:最终纳入的168例孕妇中出现不良新生儿结局44例、未出现124例。不良组与良好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抑郁症状、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空腹血糖(FPG)、服糖后1 h血糖(1 h PG)、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抑郁症状、孕期增重过度、分娩前HbA1c水平高均为GDM孕妇发生不良新生儿结局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模型,Logit(P)=-15.610+1.47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1,无=0)+0.884×抑郁症状(有=1,无=0)+1.014×孕期增重情况(孕期增重过度=2,孕期增重不足=1,孕期增重正常=0)+2.053×分娩前HbA1c(%),Hosmer-Lemeshow检验(χ2=9.952,P=0.268)拟合优度良好。ROC曲线显示,logistic风险模型预测GDM孕妇发生不良新生儿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 0.707~0.877,最佳预测敏感度77.3%,预测特异度72.6%。结论:GDM孕妇不良新生儿结局高危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抑郁症状、孕期增重过度、分娩前HbA1c水平高,应用其建立的logistic风险模型预测效力较好,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2024 Vol. 32 (1): 216- [摘要]( 311 HTML (0 KB)  PDF (0 KB)  ( 9 )

孙 艳1 文晓燕1 刘风藏2 王桂琦3*

评估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技术在检测孕早期(≤9周)流产物组织中潜在葡萄胎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行孕早期流产组织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病例114例,其中部分新鲜绒毛组织进行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部分组织行病理学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并分析潜在葡萄胎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共检出染色体异常病例28例,阳性率为24.6%,其中单亲二倍体(UPD)8例,占阳性病例28.6%;病理学检出葡萄胎病例12例,阳性率为10.5%,其中完全性葡萄胎(CHM)10例,占阳性病例的83.3%。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率为89.5%,Kappa值为0.75,两种方法具较好一致性。潜在葡萄胎病例与非葡萄胎病例在年龄、孕次、流产次、β-hCG水平、超声表现等方面有差异,其中年龄、β-hCG水平和超声表现是潜在葡萄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NV-seq结合STR多态性分析技术能有效检测孕早期流产物组织中潜在葡萄胎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避免再次流产。

2024 Vol. 32 (1): 222- [摘要]( 319 HTML (0 KB)  PDF (0 KB)  ( 11 )

陈 星 张 润 杨 芳 杨 燕 张 友 刘 鑫 邹 宝

分析超声评估血流阻力特征联合糖类抗原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本院诊治并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为内膜癌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21例为良性病变组,体检健康女性56例为对照组。均进行超声检查获得血流阻力相关参数,检测糖类抗原(CA);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生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评估血流阻力特征联合糖类抗原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效能。结果:低阻力及高低阻力并存比例内膜癌组、良性病变组、对照组依次降低,血清CA125、CA199、CA153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评估血流阻力低、CA125、CA199、CA153水平高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超声血流阻力参数及糖类抗原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11、0.705、0.722,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0.821)提高,且灵敏度(87.5%)、特异度(78.6%)、准确度(83.0%)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超声评估血流阻力特征联合糖类抗原检测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较高,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2024 Vol. 32 (1): 227- [摘要]( 294 HTML (0 KB)  PDF (0 KB)  ( 9 )

盛伟伟1 王 宁2

分析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疼痛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0例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组和联合组各55例,研究过程中硬膜外组脱落2例,共纳入53例;联合组脱落3例,共纳入52例。硬膜外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疼痛情况、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液量(1026.37±65.44 ml)、出血量(902.34±87.26 ml)及手术时间(104.27±9.34 min)均低于硬膜外组(1789.56±70.22 ml、902.34±87.26 ml、131.26±12.58 min),平均动脉压(110.27±5.68 mmHg)、心率(86.27±4.57次/min)水平均高于硬膜外组(95.46±4.03 mmHg、75.49±3.14次/mi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6.03±2.14s)、凝血酶原时间(11.98±0.54s)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29.63±3.28s、13.66±1.03s),纤维蛋白原(2.93±0.32 g/L)水平高于硬膜外组(2.61±0.26 g/L),视觉模拟评分(1.32±0.49分)及Ramsay镇静评分(2.43±0.13分)均低于硬膜外组(2.72±0.85分、3.14±0.46分),不良反应发生率(9.6%)低于硬膜外组(26.4%)(均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可有效减轻剖宫产产妇疼痛,保持产妇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但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2024 Vol. 32 (1): 232- [摘要]( 313 HTML (0 KB)  PDF (0 KB)  ( 7 )

陈步圩 时林雨

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浆纤维凝胶蛋白-3(ficolin-3)、正五聚蛋白3(PTX3)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HDCP患者153例为HDCP组,根据HDCP患者分娩时妊娠结局分为良好组(128例)和不良组(25例);同期健康无HDCP产妇132例为对照组,比较HDCP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ficolin-3、PTX3水平,Pearson法分析HDCP患者血浆ficolin-3与PTX3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colin-3、PTX3对HD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ficolin-3、PTX3对HD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DCP组血浆ficolin-3表达(32.85±8.96μg/L)高于对照组(20.47±6.58μg/L),PTX3表达(2.79±0.34μg/L)低于对照组(2.94±0.27μg/L);HDCP组不良组血浆ficolin-3水平高于良好组,PTX3水平低于良好组(均P<0.05);Pearson结果显示,HDCP患者血浆ficolin-3与PTX3水平呈负相关(r=-0.369,P<0.05);血浆ficolin-3高表达、PTX3低表达是影响HD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浆ficolin-3、PTX3预测HD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5、0.745,截断值分别为31.27 μg/L、2.75 μg/L,相应敏感度分别为82.8%、61.7%,特异性分别为84.0%、80.0%,两者联合预测 AUC为0.904,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1.3%、92.0%。结论:HDCP患者血浆ficolin3高表达、PTX3低表达,二者水平均与HD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可作为预测HDCP患者妊娠结局的潜在生物指标。

2024 Vol. 32 (1): 237- [摘要]( 305 HTML (0 KB)  PDF (0 KB)  ( 9 )

曹 慧 丁巧巧 马明月 汪亚君*

探讨产房家庭协同护理对初产妇心理状况、分娩自我效能及母婴结局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在本院产检并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临产进入产房后常规护理与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家庭成员协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分娩自我效能评分,分娩方式,产时VAS评分、产程时间及母婴结局之间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象SAS评分、SDS评分下降显著,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效能、期望效能、自我效能总分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7%比73.3%),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8.3%比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经阴道分娩对象产时VAS评分、第一、二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房家庭成员协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初产妇心理状况,提高分娩自我效能,降低产时疼痛水平,缩短产程时间,促进阴道分娩,改善母婴结局。

2024 Vol. 32 (1): 241- [摘要]( 328 HTML (0 KB)  PDF (0 KB)  ( 9 )

管理探索
蒙好孝 王玉凤 娄 变 王晓军

2024 Vol. 32 (1): 246- [摘要]( 272 HTML (0 KB)  PDF (0 KB)  ( 8 )

综述
刘紫馨1 周钰琼1 李 健2*

随着剖宫产率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上升,国内外学者对目前全球剖宫产率的流行趋势和地区差异开展了许多研究。本文通过综述剖析全球剖宫产率的流行现状、差异及管理现状,分析国内外在剖宫产的实施、管理及控制无指征剖宫产的措施上的差异,总结国内外为降低剖宫产率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管理方法。虽然目前仍无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部分中高收入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但也应该严格遵循剖宫产指征及相关政策,以控制剖宫产率、增加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试产率、以及对意愿剖宫产的无指征产妇进行一定的干预,鼓励自然分娩,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024 Vol. 32 (1): 248- [摘要]( 349 HTML (0 KB)  PDF (0 KB)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