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 洁 沈玉叶 徐 晖*
探讨阿司匹林对缺氧诱导人HTR-8/SVneo滋养细胞凋亡及可溶性类fms酪氨酸激酶-1(sFLT-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人HTR8/SVneo滋养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模型组(2% O2、5% CO2、93% N2)、阿司匹林低(0.05mmol/L)、中(0.1mmol/L)、高剂量组(0.2mmol/L);培养结束后,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及细胞周期,血清培养基基质胶培养测定细胞血管形成能力,RT-PCR法及蛋白印记法测定细胞sFlt-1、HIF-1α水平。结果:缺氧模型组OD值、存活率、血管形成能力、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阿司匹林各剂量组,但随着阿司匹林剂量增上述各指标逐渐降低;缺氧模型组凋亡率、G1期、sFlt-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阿司匹林各剂量组,但随着阿司匹林剂量增加凋亡率、G1期、sFlt-1 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升高(均P<0.05)。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促进缺氧环境下HTR-8/SVneo细胞增殖、血管形成,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低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缺氧环境下HTR-8/SVneo 细胞sFlt-1表达,促进HIF-1α表达有关。
2023 Vol. 31 (2): 240- [摘要](
4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
张 凡 郭 睿 辛德梅*
调查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2年6月于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4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分析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496例尝试经阴道分娩141例(28.4%),最终经阴道分娩成功114例,成功率80.9%,27例转行剖宫产,合计经剖宫产分娩382例(7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初始经阴道分娩意愿、自然分娩史、入院宫口扩张>3cm均是经阴道分娩的有利因素,产前高体质指数(>30kg/m2)、妊娠合并症、胎位及胎心异常均是经阴道分娩的不利因素(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9.3±0.3分)高于剖宫产组(9.0±0.3分)(P<0.05),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次调查剖宫产孕妇再次妊娠分娩以剖宫产为主,入院宫口扩张程度、自然分娩史、初始分娩意愿、产前体质指数、妊娠合并症、胎心及胎位情况均是影响经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临床产科应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2023 Vol. 31 (2): 246- [摘要](
629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景 晶 巨 娣* 田利红 冯 盼 程 继
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SUI患者162例,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盆底肌训练依从性问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中文版盆底肌肉锻炼自我效能量表(BPMSES)进行调查,以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与EPDS、PSQI、BPMSES评分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探究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有关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96.3%。患者盆底肌训练依从性问卷评分(9.62±3.89)分,EPDS评分(7.24±2.85)分,PSQI评分(5.51±2.04)分,BPMSES评分(52.03±18.41)分。不同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维持盆底肌功能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当前是否漏尿、配偶支持情况的SUI患者盆底肌训练依从性问卷评分存在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SUI患者盆底肌训练依从性问卷评分与EPDS评分、PSQI评分呈负相关,与BPMSES评分呈正相关(均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维持盆底肌功能锻炼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当前漏尿、配偶支持不良、EPDS、PSQI、BPMSES评分均为影响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因素。结论: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提高重视针对性给予干预。
2023 Vol. 31 (2): 251- [摘要](
394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
王调兰 沈 翔 江 琳 常 星 邓燕芳
研究不同剂量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镇痛镇静效果及对女性应激反应影响。方法:将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女性60例,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低剂量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5mg+舒芬太尼)、中剂量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7mg+舒芬太尼)、高剂量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8mg+舒芬太尼)各20例,比较各组围术期指标,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氧饱和度(SpO2)]、镇痛镇静效果[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结果:3组手术时间、离院时间无差异(P>0.05),低剂量组苏醒时间(8.0±1.2 min)、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总剂量(13.1±1.6 mg)、追加次数(3.2±0.9次)高于中剂量组(7.1±1.3 min、11.2±1.4 mg、1.7±0.5次)、高剂量组(7.1±1.3 min、11.6±1.4 mg、1.5±0.5次)(均P<0.05);HR、MAP、RR、SpO2 T1、T2时3组均低于T0(P<0.05);随着给药后时间延长,各组MOAA/S评分逐渐降低,且在各时间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比较依次降低(均P<0.05);随着苏醒后时间的延长各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3组不良反应(10.0%、5.0%、5.0%)无差异(P>0.05)。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初始给药剂量7mg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镇痛完善,术后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2023 Vol. 31 (2): 257- [摘要](
1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吴运春 吴坤雷 姚振宁 王淑萍
探讨围术期容量管理对早期稽留流产患者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本院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稽留流产患者15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两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注射液+丙泊酚行麻醉,观察组于麻醉前行预扩容处理。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丙泊酚用量;麻醉前后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性激素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麻醉后5min MAP高于对照组,麻醉后1min、5min、10min HR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h、12h、24h VAS评分均低于同时点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雌二醇、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血压下降(15.2%)、心率增快(20.3%)、头晕(10.1%)、恶心呕吐(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46.8%、54.4%、38.0%、10.1%);术后3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5.1%)低于对照组(20.3%)(均P<0.05)。结论:早期稽留流产患者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围术期采用麻醉管理,可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手术疼痛和生殖功能损害,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
2023 Vol. 31 (2): 263- [摘要](
37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高翠玲1 周 冰2 张 华1 李丽红3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绝经期取宫内节育器(IUD)对手术时间、疼痛程度和取器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本院取器92例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联合组(n=46)和单药组(n=46),均行IUD取器术,单药组于术前3小时阴道应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组于术中应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宫颈旁阴滞麻醉。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疼痛程度)、宫颈软化程度、取器成功率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4.93±0.87 min)、术中出血量(3.62±0.65 ml)、术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99±0.43分)均低于单药组(7.54±1.02 min、7.01±1.10 ml、5.17±0.90分),宫颈成功软化率(93.5%)及取器成功率(97.8%)均高于单药组(78.3%、87.0%)(均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9%、6.5%)(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用于绝经期取器,能提升宫颈软化程度,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取器成功率,缓解受术者术中疼痛,安全性较好。
2023 Vol. 31 (2): 268- [摘要](
547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王丽雅 张晓蕾 郑金普 邓茂兰
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D-二聚体/血小板(DPR)、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H-1)表达水平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者123例,根据终止妊娠后异常子宫出血发生情况分为异常组(21例)和正常组(102例),流产术前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并计算DPR,血清VASH-1水平;采用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DPR、VASH-1对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子宫出血相关因素。结果:异常组DPR[(0.85±0.31)×10-11 mg]、VASH-1[(567.32±84.15)ng/L]水平高于正常组[(0.57±0.24)×10-11 mg、(319.64±68.53)ng/L](P<0.05)。两组流产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比较存在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PR、VASH-1诊断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0.809,截点值分别为0.71×10-11 mg、323.48ng/L,特异度分别为62.2%、53.6%,敏感度分别为93.5%、93.5%;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04,特异度为85.3%,敏感度87.1%。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流产史,纤维蛋白原>4g/L、DPR及VASH-1高水平是药物流产后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PR、VASH-1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者中呈高表达,可作为预测异常子宫出血的参考指标。
2023 Vol. 31 (2): 272- [摘要](
467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程玉梅 伍绍文 苏少飞 阴赪宏*
分析足月单胎胎盘重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在本院规律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单胎产妇临床资料,根据胎盘重量分为过轻组、正常组、过重组,分析影响胎盘重量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足月单胎产妇10 318例,过轻组605例(5.9%)、正常组8709例(84.4%)、过重组1004例(9.7%);胎盘重量孕37周(590±109g)低于其它孕周,孕41周(629±117g)高于其它孕周(均P<0.05)。产妇为高龄、经产妇、男婴、辅助生殖、孕前体重超重或肥胖、孕期增重过多、糖代谢异常和瘢痕子宫均是胎盘过重的影响因素,初产妇、女婴、孕期体重过低和孕期增重过少均是胎盘过轻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产次、胎儿性别、受孕方式、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合并糖代谢异常及瘢痕子宫影响胎盘重量。
2023 Vol. 31 (2): 276- [摘要](
34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王丹丹1 王周凤1* 郑巧飞2
分析异位妊娠发生危险因素,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效果及对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6例(异位妊娠组)和正常宫内妊娠孕妇12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异位妊娠组分为联合组(予以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与单药组(予以甲氨蝶呤治疗)各48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异位妊娠发生危险因素;对比终止妊娠效果、β-hCG、CA125、随访18个月再妊娠情况。结果:异位妊娠组与对照组婚姻状况、饮酒史、宫内放置节育器史、药物避孕史比较无差异(P>0.05),孕产史、人工流产史、不孕史、吸烟、性伴侣数、妇科炎症史、盆腔手术史比较有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孕产史、人工流产史、不孕史、吸烟、妇科炎症史、盆腔手术史及性伴侣≥2个是异位妊娠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异位妊娠组中,联合组终止妊娠成功率(89.6%)高于单药组(70.8%)(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β-hCG、CA125水平均低于单药组(P<0.05)。术后随访1年6个月两组宫内妊娠(81.3%、72.9%)、再次异位妊娠(6.3%、10.4%)、继发性不孕(2.1%、6.3%)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孕产史、人工流产史、不孕史、吸烟、妇科炎症史、盆腔手术史及性伴侣≥2个是影响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提高,有利于降低β-hCG、CA125水平,安全性好。
2023 Vol. 31 (2): 281- [摘要](
55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边有鑫 张 艳 王文东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RSA)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各型细胞因子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RSA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8,阿司匹林联合黄体酮治疗)和观察组(n=61,达肝素钠联合黄体酮治疗),产前检查正常孕妇50例为正常组。检测3组动脉收缩末其峰值/舒张末期流速值(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Th1/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4、IL-10水平,观察孕30周时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动脉血流阻力S/D、PI、RI,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正常组,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S/D、PI、RI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IL-2、IFN-γ、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组,IL-4、IL-10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IL-2、IFN-γ、TNF-α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IL-4、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孕30周时,正常组保胎率100.0%(50例),对照组79.2%(38例),观察组93.4%(57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总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22.9%)与对照组(25.0%)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更好地减少RSA患者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维持Th1/Th2免疫平衡,维持妊娠,提高了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2023 Vol. 31 (2): 286- [摘要](
11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李 莉 邱俊源
探讨补硒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76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补硒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补硒组每日口服富硒酵母片60 μ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连续服用12周。分别于干预前和结束后,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1)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总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和ADMA的水平。胰岛素抵抗的静态模型评估(HOMA-IR)计算胰岛素抵抗性。结果:干预后补硒组循环ADMA(52.4±18.64 ng/L)和T(0.49±0.31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63.96±15.77 ng/L、0.67±0.32 ng/ml),Apo-B100/Apo-A1比值(0.61± 0.16)低于对照组(0.67±0.19);两组FBG、胰岛素和HOMA-IR及其他血脂水平无差异(均P<0.05)。结论:补硒12周对PCOS患者的循环ADMA、总T水平和Apo B 100/Apo AI比值均有提升作用,其他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未见明显改善。
2023 Vol. 31 (2): 291- [摘要](
42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吴 帅
探讨头孢西丁钠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安全性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90例,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两组均给予头孢西丁钠治疗,观察组加用米诺环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深度、炎症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73.3%),白带恢复正常(5.5±1.1d)、腹痛(5.2±1.0d)、下腹坠胀缓解(5.6±0.5d)及盆腔肿块消失(10.5±3.8d)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4±2.2d、7.4±2.1d、8.6±2.4d、15.4±5.3d),炎性包块直径(1.84±0.53 cm)、盆腔积液深度(0.44±0.12 cm)均小于对照组(3.11±0.82 cm、0.80±0.25 cm),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11.1%、6.7%)无差异(P>0.05)。结论:头孢西丁钠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提高,并可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症状恢复,安全性较好。
2023 Vol. 31 (2): 297- [摘要](
496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张春燕 马冬艳
观察子宫峡部套扎联合垂体后叶素小剂量分次注射在子宫肌瘤腹腔镜剥除术中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微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拟行子宫肌瘤腹腔镜剥除术患者66例,以随机单盲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行腹腔镜剥除术,术中对照组予以传统缝合止血联合一次性注射垂体后叶素、观察组予以子宫峡部套扎联合垂体后叶素小剂量分次注射。比较两组止血疗效、手术情况、用药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并发症情况,治疗后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月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2.6±7.9ml)、术后肛门排气(1.6±0.6d)及住院(4.7±1.1d)时间均少于对照组(74.3±9.6ml、2.1±0.7d、6.0±1.3d);两组用药15 min后DBP、SBP、HR水平均较用药前提高但观察组(74.3±5.4 mmHg、110.3±9.1 mmHg、75.5±4.6次/min)均低于对照组(78.0±6.1 mmHg、117.0±10.0 mmHg、80.9±5.3次/min)(P<0.05);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97.0%)高于对照组(75.8%)(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2%、24.2%)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月经量、月经期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46.1±2.2ml、4.7±1.3d)低于对照组(52.7±3.1ml、6.3±1.4d)(P<0.05)。结论:子宫肌瘤腹腔镜剥除术中应用子宫峡部套扎联合垂体后叶素小剂量分次注射可提高止血效果,利于手术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2023 Vol. 31 (2): 302- [摘要](
37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李义菊 陈 珉
:探讨疝针辅助减孔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治疗附件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附件良性病变患者124例,按手术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62例)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62例)接受疝针辅助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及手术满意度等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1月疤痕美容评估定量表评分(2.35±0.36分、2.42±0.38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42.3±5.5min)、术后24h及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4.54±1.75分、2.71±0.83分)、治疗费用(1.07万±0.20万)及总并发症发生(6.5%)均低于对照组(58.8±7.3min、5.86±1.91分、3.44±1.15分、1.35万±0.27万、19.4%),治疗满意度评分(9.15±1.31分)高于对照组(8.37±1.24分)(均P<0.05)。结论:疝针辅助减孔腹腔镜技术治疗附件良性病变效果满意,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腹部美观,降低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提高。
2023 Vol. 31 (2): 307- [摘要](
397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李艳蓉1 王洪伟2 符 琴1 魏晓丹1
基于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TLRs-NF-κB)信号通路探讨抗生素药物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92例CE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LR2、TLR4、NF-κB mRNA表达及血清TLRs-NF-κB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β(IL-1β)、IL-6、IL-8]水平。结果:治疗1周、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6.45±1.14分、4.33±0.81分)低于对照组(7.59±1.22分、5.16±1.23分)(P<0.05);两组PBMCs中TLR2、TLR4、NF-κB mRNA及血清TNF-α、IFN-γ、IL-1β、IL-6、IL-8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78.3%)高于对照组(58.7%),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8%)低于对照组(14.8%)(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差异(100.0%、95.7%)(P>0.05)。结论:抗生素药物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CE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风险,其机制或与调节TLRs-NF-κB信号通路,抑制下游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2023 Vol. 31 (2): 311- [摘要](
36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曹珊珊 马安军
探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应用三角子宫球囊对宫腔粘连患者月经周期及再粘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1年8月于本院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两组术后均常规抗生素及雌孕激素治疗,观察组术后放置三角子宫球囊。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后临床疗效、月经周期及再粘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高于对照组(65.0%),月经量(63.9±8.5ml)多于对照组(48.3±6.8ml),月经期(5.9±1.3d)长于对照组(4.9±0.9d),术后宫腔再粘连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36.7%)(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0.0%、18.3%)无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放置三角子宫球囊能够提高宫腔粘连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月经周期,降低术后宫腔再粘连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2023 Vol. 31 (2): 316- [摘要](
3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胡锦艳1 马莉娟1 葛玲丹1 蔡 莉1 董 添2*
探讨缩宫素联合硬膜外麻醉对单胎初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孕妇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缩宫素结合硬膜外麻醉)与对照组(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产程时间、视觉疼痛评分法(VAS)、产后出血量、母婴结局及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R)。结果: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出血量产后30min(165.9±14.5ml)、2h(85.0±12.5 ml)、24h(71.0±9.0 ml)低于对照组(201.3±16.9 ml、102.1±15.7 ml、84.3±12.3 ml),宫口开3cm时、宫口全开时、胎儿娩出时,观察组的Cor、NE、ADR均低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77.4%)高于对照组(56.6%),而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软产道撕裂率、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缩宫素结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单胎初产孕妇分娩,有利于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并改善母婴结局。
2023 Vol. 31 (2): 320- [摘要](
49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李宗艳 吴文双 刘 鑫
探究腹横筋膜平面(TAP)阻滞复合全麻对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EC)根治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9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两组术中均全麻、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采用TAP阻滞。比较两组术后4、8、12、24h时的疼痛评分(VAS),苏醒时间、首次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舒芬太尼用量、PCIA每24h有效按压次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2h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血糖(Glu)]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4、8、12、24h时VAS评分分别为(3.64±0.57分、3.05±0.63分、2.53±0.58分、1.77±0.49分)均低于对照组(4.73±0.62分、3.84±0.71分、3.11±0.64分、2.42±0.51分);苏醒时间(6.1±1.5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3±2.1min)、PCIA每24h有效按压(2.5±0.6次)、术后舒芬太尼用量(61.4±1.1μg)、Glu(5.91±1.02mmol/L)、Cor(273.54±30.28μg/L)、IL-6(170.57±20.68pg/ml)水平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均低于对照组(7.2±2.0min、10.7±3.2min、3.6±1.0次、64.8±3.5μg、7.35±0.97mmol/L、365.27±32.51μg/L、315.14±25.26pg/ml、15.9%)(均P<0.05)。结论:TAP阻滞复合全麻对EC患者术后镇痛质量高,可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用量,降低患者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苏醒质量,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2023 Vol. 31 (2): 325- [摘要](
502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杨小亮 刘月江
探究不同剂量纳布啡与舒芬太尼复合对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疼痛介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2年4月于本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4例,均予舒芬太尼诱导麻醉,术毕分别予0.15mg/kg、0.25mg/kg、0.35mg/kg纳布啡注射。记录术前、纳布啡注射时、术后6h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介质指标[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E2(PGE2)]。比较3组临床手术指标、疼痛介质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手术时间、舒芬太尼用量无差异,中剂量组拔管时间(9.6±2.1min)少于低剂量组(12.2±2.3min)和高剂量组(11.3±2.6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P物质、PGE2在组内及组间均有差异,24h VAS评分低剂量组(3.18±0.46分)、中剂量组(2.15±0.56分)、高剂量组(2.06±0.49分)依次降低,Ramsay最高分低剂量组(1.59±0.61分)、中剂量组(1.97±0.52分)、高剂量组(2.47±0.51分)依次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剂量组(23.5%)高于中剂量组(2.9%)和低剂量组(8.8%)(均P<0.05)。结论:综合考虑0.25mg/kg纳布啡复合舒芬太尼在子宫肌瘤术中即可发挥较好镇痛效果,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介质及血流动力学水平,且不良反应低,安全性有保障。
2023 Vol. 31 (2): 330- [摘要](
5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张 阳 李 懔 洪晓雅 李洋洋 池振静*
探讨子痫前期(PE)产妇剖宫产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腰硬联合麻醉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拟行剖宫产术的PE孕产妇76例, 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右美托咪定组在胎儿娩出后输注Dex 0.5μg/kg/h 10min后以0.2μg/kg/h泵至关腹,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1)、术后即刻(T2)、术后6h(T3)、术后12h(T4)及术后24h(T5)检测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于T1、T5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CRP)水平;分别于T1、给药后10min、给药后20min和T5时监测心排血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脉搏(HR)及 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 评分。结果:给药后10min右美托咪定组HR低于对照组,在给药后20min右美托咪定组CI、MAP和HR均低于对照组,T5时右美托咪定组CI和HR均低于对照组(P<0.05),MAP两组无差异(P>0.05);T3时右美托咪定组S100β低于对照组,T4、T5时右美托咪定组S100β、NSE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5时IL-6、TNF-α、CRP均较T1升高但右美托咪定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10min、20min和T5时,右美托咪定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低血压发生率(15.8%)、高血压发生率(36.8%)、术后头晕持续时间(7.3±1.6h)、术后视物模糊持续时间(4.7±1.3h)和住院时间(5.3±0.3d)均低于对照组(42.1%、63.2%、10.0±1.4h、7.3±1.3h、5.9±0.3d)(均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中输注Dex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可降低脑损伤,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及术后恢复,对新生儿出生质量无不良影响。
2023 Vol. 31 (2): 335- [摘要](
441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黄雨茅 金伟敏 郑 戈 杨黎明
分析孕晚期孕妇阴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耐药基因检测。方法:收集2022年1-9月本院产前检查的孕晚期孕妇阴道分泌物标本,检测大肠埃希菌菌株并分析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耐药基因型。结果:获得的298株孕晚期孕妇阴道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达98.0%~100.0%,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较高,依次为72.8%~38.9%;产ESBLs阳性检出率为47.7%(142/298例),ESBLs阳性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单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于产ESBLs阴性菌株(P<0.05)。142株(47.7%)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分布为CTX-M(81.7%)、TEM-1(59.2%)、SHV(21.1%)和OXA(2.1%)。基因型组合以CTXM-15+TEM-1(21.8%)、CTXM15+TEM-1(20.4%)和CTXM-15(13.4%)等为主,CTX-M型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CTX)耐药率高于TEM和SHV型,对头孢他啶(CAZ)的耐药率低于TEM和SHV型(均P<0.05),3种耐药基因型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无差异(P>0.05)。结论:孕晚期阴道大肠埃希菌的产ESBLs菌株耐药基因型以TEM-1、CTX-M-15、CTX-M-14为主,临床应慎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2023 Vol. 31 (2): 340- [摘要](
381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程志坤1 马启刚1 张传鑫1 马金芝2 吴 艳1
探讨影响剖宫产麻醉中(CD)产妇发生低体温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7月本院实施CD产妇196例临床资料,在麻醉中发生低体温98例产妇为低体温组,非低体温98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CD麻醉中产妇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腰麻,麻醉后体温<36.75℃,术中产妇体液丢失量>980ml,没用采取主动保温,主动保温持续时间<30min,没有采取输液加温,进入手术室室温≤23℃,术中室温≤23℃是影响CD麻醉中产妇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校准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C指数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和0.852,提示列线图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良好一致性。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腰麻,麻醉后体温<36.75℃,术中产妇体液丢失量>980ml,没用采取主动保温,主动保温持续时间<30 min,没有采取输液加温,进入手术室室温≤23℃,术中室温≤23℃是影响CD麻醉中产妇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CD产妇体温过低制定策略提供参考。
2023 Vol. 31 (2): 347- [摘要](
432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李 艳1 田 静1 罗艳芝2
探讨剖宫产术后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自控镇痛镇痛效果及对产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92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联合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术后自控镇痛给予10mg布托啡诺,联合组胎儿娩出断脐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术后自控镇痛给予右美托咪啶0.2 μg/kg/h复合10mg布托啡诺,比较两组剖宫产术后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 评分以及应激反应指标,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剖宫产术毕时两组VAS评分、Ramsay评分以及血清应激反应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12h、24h和48h联合组VAS评分(2.03±0.54分、1.60±0.46分、1.27±0.45分)低于对照组(2.32±0.62分、1.95±0.5分、1.62±0.49分),Ramsay评分(2.02±0.46分、2.12±0.58分、2.71±0.59分)高于对照组(1.98±0.43分、2.53±0.61分、2.96±0.57分),术后12h血清去甲肾上腺素(272.20±24.84 pg/ml)、内皮素-1(73.32±10.05 pg/ml)和皮质醇(266.32±32.05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317.75±25.19 pg/ml、79.57±10.62 pg/ml、297.57±34.62 ng/ml),术后眩晕(10.9%)、恶心呕吐(4.4%)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6%、21.7%)(均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可取得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减轻产妇术后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
2023 Vol. 31 (2): 353- [摘要](
49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姜素娥1,2 华 馥1* 魏云波2
探讨妊娠期亚临床甲减(SCH)患者血清铁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立产前登记且确诊为妊娠期SCH者104例(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110例为正常组,对比两组血清铁蛋白、Hcy及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铁蛋白、Hcy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关系;观察甲减组采用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甲减组血清Hcy(14.39±3.80μ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4.40±1.26 m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11.74±2.60 IU/ml)水平均高于正常组(11.64±3.11 μmol/L、1.69±0.66 mU/L、5.71±1.13 IU/ml)(均P<0.05),铁蛋白、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甲减组血清铁蛋白、Hcy与血清TSH、FT3、FT4、TPOAb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甲减组经过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血清Hcy、TSH水平降低(P<0.05)。结论:妊娠期SCH患者Hcy水平异常升高,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及Hcy水平。
2023 Vol. 31 (2): 358- [摘要](
4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顾艳红 袁 薇 吕忠美 许梦培 王海霞
探究Siebens领域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198例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99)和管理组(n=99)。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方式,管理组给予Siebens领域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生活质量(SF-36)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管理后两组FPG、2h PG和HbAlc水平均降低且管理组低于对照组,两组SF-36评分均提高且管理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39.4%)(均P<0.05)。结论:Siebens领域管理模式应用于GDM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2023 Vol. 31 (2): 362- [摘要](
440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
郑嫦娟 段雅洁 裴军芳
探讨反复不明原因自然流产(URSA)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5、KLF4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URSA孕妇40例为流产组,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孕妇40例为早孕组,健康非孕妇女40例为非孕组。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中lncRNA SNHG5、KLF4表达水平,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IL-1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RSA发生相关因素。结果:非孕组、早孕组、流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lncRNA SNHG5 mRNA、KLF4 mRNA和蛋白表达,血清TNF-α、IL-4、IL-12水平均依次升高(均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中lncRNA SNHG5 mRNA、KLF4 mRNA和蛋白表达与血清TNF-α、IL-4、IL-12均呈正相关(均P<0.05)。异常高水平lncRNA SNHG5 mRNA、KLF4 mRNA和蛋白均为URSA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URSA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中lncRNA SNHG5、KLF4表达水平异常升高,且是URSA发生的影响因素。
2023 Vol. 31 (2): 366- [摘要](
34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黄月红 范光琴 张研琳
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患者再次妊娠血清维生素D、miR-21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RSA再次妊娠孕妇104例为观察组,既往无自然流产史正常孕妇4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维生素D、miR-21对RSA再次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A再次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12.15±3.01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26.51±4.43 ng/ml),miR-21(2.96±0.65)高于对照组(1.31±0.24)(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miR-21预测RSA再次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42,截点值分别为19.32ng/ml、2.14,敏感度分别为79.8%、81.0%,特异度分别为82.3%、83.8%,二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81.9%。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低维生素D组(46.5%)高于高维生素D组(14.8%),高miR-21组(44.9%)高于低miR21组(12.7%)(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维生素D≤19.32ng/ml(OR=3.01,95%CI 1.46~6.20)、miR-21>2.14(OR=2.54,95%CI 1.38~4.67)是RSA再次妊娠不良结局影响因素(P<0.05)。结论:RSA再次妊娠患者血清维生素D、miR-21水平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维生素D低表达、miR-21高表达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二者有望作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有效指标。
2023 Vol. 31 (2): 371- [摘要](
38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吴海莲1 李忠举2 吴灵兰1
探讨胎心监护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预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56例妊娠晚期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妇分娩后是否为IUGR分为IUGR组31例和对照组325例。比较两组孕期胎心监护结果、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的脐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以及S/D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价值。结果:IUGR组胎心监护异常率(83.9%)高于对照组(19.7%),脐动脉血流参数PI(0.90±0.30)、RI(0.75±0.22)、S/D(3.28±0.45)值均大于对照组(0.77±0.24、0.65±0.17、2.85±0.39)(均P<0.05)。胎心监护联合脐动脉S/D值预测IUGR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灵敏度93.6%,特异度80.3%。结论:胎心监护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IUGR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3 Vol. 31 (2): 376- [摘要](
280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戚静宜 牛吉峰 张 婵 柳胜贤 邢冠琳 王 芳
探讨维生素D联合抗苗勒管激素(AMH)预测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月12月在本院进行IVF-ET的402例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VF-ET术后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220例和未妊娠组182例。入院后检测血清维生素D、AMH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维生素D、AMH对不孕症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结果:未妊娠组血清维生素D、AMH均低于临床妊娠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维生素D、AMH预测患者IVF-ET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0.816,截断值分别为5.86ng/ml、15.10ng/ml,敏感度分别为93.2%、93.2%,特异度分别为54.2%、67.6%;血清维生素D联合AMH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9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8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析显示,血清维生素D低、AMH低、受精率低、年龄大均为影响不孕症患者IVF-ET妊娠的因素(P<0.05)。结论:不孕症IVF-ET术后未妊娠患者血清维生素D、AMH均较低,两项指标联合应用可作为评估IVF-ET术后妊娠的有效指标。
2023 Vol. 31 (2): 380- [摘要](
4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张心梅 孙培静 刘海霞
探讨早中期孕妇解脲支原体(Uu)感染对新生儿感染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Uu感染的59例孕妇为观察对象(Uu感染组),健康孕妇76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新生儿Uu感染情况、不良母婴结局,分析Uu感染组分娩方式与新生儿UU感染的关系及新生儿预后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Uu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孕次、产次、孕周和文化程度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分娩方式有差异(P<0.05);新生儿Uu感染率Uu感染组(40.7%)高于对照组(2.6%)(P<0.05);Uu感染组中,阴道助产、自然分娩及剖宫分娩的新生儿Uu感染率(57.1%、53.3%、32.4%)无差异(P>0.05);Uu感染组胎膜早破(22.0%)、胎儿早产(13.6%)、胎儿窘迫(13.6%)、新生儿窒息(18.6%)和低体重出生儿(17.0%)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7.9%、5.3%、4.0、6.6%、4.0%)(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孕妇Uu阳性与新生儿预后不良结局相关(P<0.05)。结论:孕妇Uu感染存在较高母婴垂直感染率,可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发生风险,需引起临床重视。
2023 Vol. 31 (2): 385- [摘要](
3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汪世秀 朱国彬 姚融情
探究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基底部血流参数和子宫内膜厚度诊断宫腔粘连及其程度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进行治疗的宫腔粘连患者100例为宫腔粘连组,依据1998年的欧洲妇科内镜协会的宫腔粘连分类标准分为Ⅰ度15例、Ⅱ度20例、Ⅲ度31例、Ⅳ度19例、Ⅴ度15例,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宫腔粘连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超声检测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以及子宫内膜厚度(EN)并分析各指标联合检测对宫腔粘连及其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宫腔粘连组PI、S/D、RI均高于对照组,ET低于对照组;宫腔粘连患者随着疾病程度加重PI、S/D、RI水平升高,ET水平下降(均P<0.05)。通过分析,PI、S/D、RI、ET水平联合检测特异度(97.0%)高于各单独指标检测(89.0%、88.0%、55.0%、74.0%);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I、S/D、RI、ET联合检测诊断宫腔粘连的曲线下面积(0.984)及严重程度曲线下面积(Ⅰ度0.879、Ⅱ度0.896、Ⅲ度0.802、Ⅳ度0.847、Ⅴ度0.862)均提高(均P<0.05)。结论: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基底部血流参数和子宫内膜厚度诊断宫腔粘连及其严重程度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2023 Vol. 31 (2): 389- [摘要](
366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张翠翠 丁玉美 隗传云
分析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3D-HyCoSy)技术联合宫腔水造影(SIS)对不孕症患者宫腔粘连(IU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9月本院诊断治疗的女性不孕症患者90例临床资料。均行3D-HyCoSy和SIS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HyCoSy、SIS单独与联合检查诊断不孕症患者IUA的效能。结果:90例中宫腔镜病理诊断IUA 41例(45.6%);3D--HyCoSy诊断IUA的敏感度73.2%,特异度77.6%,准确率75.6%,Kappa值0.51;SIS诊断IUA的敏感度80.5%,特异度75.5%,准确率77.8%,Kappa值0.56;3D-HyCoSy联合SIS诊断IUA的敏感度95.1%,特异度89.8%,准确率92.2%,Kappa值0.84;3D-HyCoSy联合SIS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提高(P<0.05),但特异度未见差异(P>0.05)。结论:3D-HyCoSy联合SIS可有效提高不孕症患者IUA诊断准确率,且无创、无辐射,应用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3 Vol. 31 (2): 393- [摘要](
4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王婷婷1 魏 璞1 何 倩2 史金凤1*
探究妊娠期肾病综合征(NSP)发病影响因素及其在临床筛查、妊娠结局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NSP患者39例(NSP组)及未合并NSP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54例(对照组)临床资料,收集基线资料、血压指标、实验室指标并对比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SP发病的危险因素,根据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分为妊娠结局不良组、良好组,对比两组危险因素指标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上危险因素在NSP临床筛查与妊娠结局不良诊断价值。结果:NSP组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同胱抑素-C(Cys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总蛋白(TPP)、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NSP发病危险因素是SBP、FBG、CysC,保护因素是Alb、TPP(P<0.05);SBP、FBG、Alb、CysC、TTP在NSP临床筛查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5,敏感度、特异度均>70.0%;妊娠结局不良组SBP、FBG高于良好组(P<0.05),SBP、FBG预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预测中的AUC=0.800、0.814,敏感度73.3%、86.3%,特异度77.0%、80.0%。结论:NSP患者血清SBP、FBG、CysC、Hcy、Alb、TPP发生异常,SBP、FBG、CysC、Alb、TPP指标均是NSP发病的影响因素且均可作为临床筛查NSP的敏感指标;SBP、FBG可作为预测患者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敏感指标。
2023 Vol. 31 (2): 397- [摘要](
348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李格琳 臧密密 付雪莲 苗 艳 孙志敏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06例HDCP患者为HDCP组,其中重度子痫前期28例(重度组)、子痫前期34例(中度组)、妊娠期高血压44例(轻度组),同期产前检查健康孕妇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NGPTL2、ADAM10的水平,Spearman分析HDCP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PTL2、ADAM10及血压的相关性,根据羊水污染程度、新生儿Apgar评分将HDCP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56例)和预后良好组(5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DCP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ANGPTL2、ADAM10对HDC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HDCP组ANGPTL2(8.54±2.13 ng/ml)、ADAM10(1700.54±300.35 pg/ml)高于对照组(6.46±1.21 ng/ml、1348.65±280.32 pg/ml)(均P<0.05)。HDCP患者中,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ANGPTL2、ADAM10、收缩压、舒张压依次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预后不良组24 h尿蛋白(PRO)、ANGPTL2、ADAM10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24 h PRO、ANGPTL2、ADAM10异常高表达是影响HDCP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均P<0.05)。血清ANGPTL2预测HDCP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最佳临界值为8.14 ng/ml;血清ADAM10预测HDCP患者预后的AUC为0.834,最佳临界值为1627.11 pg/ml,两者联合的AUC为0.921,预测效能高于单一指标(均P<0.05)。结论:血清ANGPTL2、ADAM10在HDCP患者中表达上调,二者与其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并可预测患者预后。
2023 Vol. 31 (2): 402- [摘要](
393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李琴琴 张玉苓 张 庆
探究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eclin1及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前置胎盘孕妇96例(前置组)和正常剖宫产孕妇7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胎盘组织中LC3、Beclin1及HMGB1表达,并根据前置组孕妇是否合并胎盘植入分为植入组与未植入组,探究发生植入的危险因素。结果:前置组和对照组年龄无差异,前置组孕周小于对照组,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次数和距上次剖宫产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前置组合并胎盘植入42例(43.8%)为植入组,未植入组54例(56.3%),植入组与未植入组年龄、孕周、孕次间无差异,产次、既往剖宫产次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前置胎盘类型、胎盘位置、LC3、Beclin1及HMGB1表达等均差异(P<0.05)。前置组胎盘组织中LC3(1.67±0.29)、Beclin1(1.58±0.43)及HMGB1(1.03±0.1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1.06±0.12、1.07±0.12、0.68±0.09),植入组(1.93±0.37、1.72±0.52、1.13±0.15)高于未植入组(1.46±0.34、1.39±0.40、1.13±0.15)(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的因素包括孕周、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次数、与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LC3、Beclin1及HMGB1高表达;影响前置胎盘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因素包括产次多、既往剖宫产次数多、距上次剖宫产时间长、前置胎盘类型、胎盘位置、LC3、Beclin1及HMGB1表达。结论:LC3、Beclin1及HMGB1蛋白在前置胎盘中表达升高,且合并胎盘植入胎盘中表达更高,LC3、Beclin1及HMGB1蛋白升高是发生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
2023 Vol. 31 (2): 407- [摘要](
73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李 慧 夏 琳 张 帆
探究经阴道超声宫颈弹性成像(E-cervix)参数联合宫颈前角对高危孕妇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高危孕妇82例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早产组(n=14)和足月产组(n=68)。分别在孕16~18周和孕22~24周进行应变超声弹性成像和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对比两组宫颈弹性参数[弹性对比指数(ECI)、宫颈外口应变率/宫颈内口应变率(IOS/EOS)、硬度比(HR)]和宫颈前角;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CI、IOS/EOS、HR以及宫颈前角预测高危孕妇早产价值。结果:孕16~18周时,ECI、IOS/EOS、HR和宫颈前角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孕22~24周时,早产组ECI、IOS/EOS低于足月产组,HR和宫颈前角高于足月产组(P<0.05);ECI、IOS/EOS、HR以及宫颈前角预测高危孕妇早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776、0.834、0.816,灵敏度分别为71.4%、64.3%、78.6%和78.6%,特异度分别为88.2%、85.3%、82.4%和80.9%,4项联合预测(AUC为0.926、灵敏度92.9%、特异度95.6%)。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E-cervix弹性成像参数联合宫颈前角对高危孕妇早产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3 Vol. 31 (2): 412- [摘要](
355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吴 丹1 王文平1 李 玲1 邓学东2*
探讨E-Cervix弹性成像参数预测足月妊娠引产宫颈反应的敏感性及与分娩活动期宫颈管扩张时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月在本院住院单胎足月妊娠拟引产的孕妇124例,按照引产期间宫口扩张时间分为敏感组(n=66)及不敏感组(n=58),采用E-Cervix技术检测孕妇引产前12h各弹性成像参数,评估各组宫颈成熟度评分(Bioshop);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Cervix弹性成像各参数及Bioshop评分对宫颈反应敏感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组宫颈扩张时间;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宫颈扩张时间与E-Cervix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敏感组Bishop评分(3.26±0.56分)低于不敏感组(3.89±0.87分),E-Cervix弹性成像各参数均高于不敏感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E-Cervix弹性成像技术评估宫颈反应敏感的曲线下面积(0.869)高于Bishop评分(0.746),其敏感度87.4%,特异度82.7%;敏感组宫颈扩张时间(190.0±58.6min)短于不敏感组(226.8±57.6min)(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宫颈扩张时间与E-Cervix弹性成像各参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利用E-Cervix弹性成像能够有效预测宫颈反应敏感,且各参数与宫颈扩张时间成正相关。
2023 Vol. 31 (2): 416- [摘要](
404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龙 凤1 张海英2*
探讨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对不孕症合并宫腔粘连(IUA)患者评估子宫内膜情况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因输卵管因素拟行IVF-ET治疗且经宫腔镜确诊IUA的不孕患者共98例临床资料及超声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松解术(TCRA)并在术后1年内行IVF-ET治疗,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55例和未妊娠组43例,分析两组胚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及3D-TVS声像图表现。结果:临床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内膜厚度[(8.40±1.33)mm(5.8~11.5mm)、(7.83±1.69)mm(4.8~11.7mm)]、内膜类型比较无差异(均P>0.05)。3D声像图异常比例临床妊娠组与未妊娠组(3.6%、20.9%)有差异(P<0.05),未妊娠组的3D-TVS声像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内膜局限性暗区、内膜局部缺损区。结论:对于不孕症合并IUA患者,3D-TVS可以准确评估宫腔和内膜异常回声改变,为IVF-ET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2023 Vol. 31 (2): 420- [摘要](
5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阮俊霞1 王成群1 杨柏柳2
探究miR-1287-5p、同源盒基因A7(HOXA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92例临床资料,qRT-PCR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287-5p和HOXA7mRNA表达,Pearson分析MiR-1287-5p与HOXA7表达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1287-5p和HOXA7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关系;COX回归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宫颈癌组织中miR-1287-5p(0.71±0.16)低于癌旁组织(1.03±0.05),HOXA7 mRNA(1.51±0.24)高于癌旁组织(1.02±0.03)(均P<0.05)宫颈癌组织中MiR-1287-5p与HOXA7表达呈负相关(r=-0.484,P<0.05);MiR-1287-5p和HOXA7表达水平与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和FIGO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MiR-1287-5p高表达组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logrank=12.471,P=0.000),HOXA7低表达组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logrank=5.180,P=0.02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PV感染阳性、组织低分化状态、FIGO分期Ⅲ-Ⅳ期、miR-1287-5p低表达和HOXA7高表达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iR-1287-5p表达降低,HOXA7表达升高,二者异常表达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
2023 Vol. 31 (2): 424- [摘要](
422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王建华1 龚 钿1 张继旺2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硫酸基转移酶1A3(SULT1A3)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分别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测定MMP-2、MLCK、SULT1A3的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各指标表达与子宫肌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子宫肌瘤组织MMP-2(1.61±0.23)、MLCK(11.87±1.60)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子宫组织(1.05±0.09、6.14±1.02),SULT1A3的mRNA相对表达量(0.69±0.11)低于正常子宫组织(1.65±0.44);子宫肌瘤组织中MMP-2蛋白阳性率(68.3%)、MLCK蛋白阳性率(76.7%)均高于正常子宫组织(25.0%、26.7%),子宫肌瘤组织SULT1A3蛋白阳性率(61.7%)低于正常子宫组织(100.0%)(均P<0.05)。mRNA表达,MMP-2与MLCK呈正相关,MMP-2、MLCK与SULT1A3均呈负相关性;蛋白表达,MMP-2与MLC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MMP-2、MLCK与SULT1A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组织中MMP-2、MLCK呈高表达,SULT1A3呈低表达,且各指标具有相关性,这种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
2023 Vol. 31 (2): 429- [摘要](
313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邱 欢 孙红梅* 孙云霞
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及超声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峰值流速比(S/D)预测子痫前期(PE)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8月-2022年5月本院就诊的106例具备PE高危因素的孕妇纳为研究对象,采集孕16~20周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flt-1水平,孕20~24周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确诊PE48例为PE组,血压正常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flt-1及超声动脉血流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预测PE价值。结果:PE组确诊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白蛋白、血尿氮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胎盘质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PE组血清sflt-1(27.15±3.78 mg/L)、RI(0.92±0.18)、PI(1.52±0.21)、S/D(4.16±1.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49±1.14 mg/L、0.73±0.16、1.01±0.18、3.63±0.79)(P<0.05)。ROC分析,血清sflt-1预测PE价值与RI、PI相似,S/D预测价值最低,RI、PI、S/D联合预测PE的价值高于各参数指标,曲线下面积(AUC)=0.856;血清sflt-1、RI、PI、S/D联合预测效能最高,AUC=0.920。结论:PE患者血清sflt-1及彩色超声多普勒子宫动脉血流参数PI、RI、S/D水平均异常升高,各指标联合应用预测PE的效能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或预测PE提供参考指标。
2023 Vol. 31 (2): 434- [摘要](
348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李兰花 杜秀萍 杨姗姗 于春香
探讨血清细胞外基质蛋白-3(Fibulin-3)与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水平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8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胎盘早剥分为早剥组(50例)和非早剥组(330例),产前检查健康孕妇2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Fibulin-3、Ang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Fibulin-3、Ang2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血清Fibulin-3(33.25±7.52 ng/ml)、Ang2(6.22±1.42 ng/ml)均低于对照组(98.62±10.47 ng/ml、17.22±5.20 ng/ml),且早剥组低于非早剥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ibulin-3诊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截断值为25.35ng/L,敏感度82.6%、特异度75.8%;Ang2诊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截断值5.52ng/L,敏感度85.4%、特异度78.0%。多因素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白蛋白升高、血清Fibulin3及Ang2降低均是影响重度子痫前期发生及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Fibulin-3、Ang2水平异常低表达,且胎盘早剥者水平更低,二者有望作为早期诊断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有效血清学指标。
2023 Vol. 31 (2): 438- [摘要](
407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刘泉清 宋 亭 黄健威
探讨双能CT参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155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是否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未转移组108例和转移组47例。分析患者双能CT参数及彩超表现特征,评价双能CT参数联合彩超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组47例中,彩超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41例(87.2%),表现为类圆形或融合状不规则形,内部均匀低回声,可见丰富的点、条状血流信号,RI值较低;未转移组108例中,彩超诊断未发生淋巴结转移86例(79.6%),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内部呈回声、稍低回声,血流不丰富,RI值较高。155例宫颈癌患者病灶内部CT表现为低回声、不均匀,多数边缘不规则,部分内部可见钙化灶,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模糊,强化明显,中心呈低密度。转移组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λHU、NIC、IC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λHU、NIC、IC诊断宫颈癌淋巴结动脉期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动脉期(0.831、0.818、0.836)略高于静脉期(0.800、0.772、0.721),彩超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34,灵敏度87.2%、特异度79.6%,动脉期λHU、NIC、IC联合彩超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63,灵敏度93.6%、特异度89.8%,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动脉期双能CT参数联合彩超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3 Vol. 31 (2): 443- [摘要](
418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张志敏1 倪俊2* 金 玲2
分析高危妊娠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建立《母子健康手册》的孕产妇1227例临床资料,建立《母子健康手册》时根据北京市孕期高危因素初筛表分为初筛高危组、低危组,统计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分析高危妊娠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高危组早产(5.9%)、胎儿不良结局(23.8%)和难产(19.8%)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5%、18.3%、16.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年龄(37.1±0.8岁)、 孕前体质指数(25.4±0.4 kg/m2)均高于非不良妊娠结局者(30.2±0.6岁、22.3±0.1kg/m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年龄≥35岁、孕前BMI异常是高危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35岁、孕前BMI异常是高危妊娠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 Vol. 31 (2): 448- [摘要](
298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张小兰 张苏丽 黄翠丽 董瑞侠*
探讨初产妇产程进展相关因素及对产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本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00例临床资料,根据产妇分娩时产程进展情况分为产程正常组和延长组。比较两组妊娠期间临床资料及分娩指标,分析影响产程进展的可能因素。结果:100例中产程延长组27例(27.0%),正常组73例(73.0%),两组年龄、新生儿体质量、孕期增重、应用分娩镇痛等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产妇年龄≥35岁、新生儿体质量≥4 kg、孕期增重过度、未采用分娩镇痛均为初产妇产程延长的影响因素,矫正年龄、新生儿体质量等混杂因素影响后,孕期增重过度、未采用分娩镇痛仍与初产妇产程延长有关(均P<0.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孕期增重过度产妇(44.4%)高于增重适宜(19.1%)、不足(22.7%)产妇,无分娩镇痛产妇(37.3%)高于有分娩镇痛产妇(17.1%)(均P<0.05)。结论:孕期增重过度、无分娩镇痛与初产妇产程进展有关,且会影响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据此进行孕期管理及产时干预,以保障分娩顺利进行。
2023 Vol. 31 (2): 451- [摘要](
117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曾凡英1 何国琳2 钟新丽1*
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SAMe)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用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30例IC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方法对症治疗及口服UDCA,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SAMe,3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瘙痒、黄疸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雌三醇(E3)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早产、剖宫产率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SAMe联合UDCA治疗ICP可有效促进瘙痒及黄疸症状改善,改善肝功能及胆汁代谢,减少不良母婴结局。
2023 Vol. 31 (2): 456- [摘要](
30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王国成 麻伟博*
分析孕期体重增长与血脂水平对单胎妊娠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206例,依据孕妇妊娠结局情况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孕期体重增值、血脂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妊娠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孕期体重增值、血脂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体成分(体脂百分含量、脂肪重量)情况,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孕期体重增值、血脂情况与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结果:206例妊娠结局不良37例、良好169例,两组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血脂水平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大、孕前BMI高、孕期体重增长过度、血脂异常均为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矫正年龄、孕前BMI混杂因素影响后,孕期体重增值、血脂异常仍与不良妊娠结局独立相关(均P<0.05);新生儿体脂百分含量、脂肪重量,孕期增重过度孕妇高于增重适宜和不足孕妇,脂代谢异常孕妇高于脂代谢正常孕妇(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孕期体重增长、血脂异常与新生儿体脂百分含量、脂肪重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孕期增重过度、脂代谢异常均为单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且对新生儿体成分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应增强孕妇孕期体重与血脂管理,控制孕期体重增值与血脂水平。
2023 Vol. 31 (2): 460- [摘要](
35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李巧莉 马金枝 祝 莉*
探讨宫颈组织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的甲基化定量检测对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妇科接受检查且确诊为高危亚型HPV病毒感染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病理诊断并依据结果分为正常宫颈组(n=19)、低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n=21)、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n=24),收集各组宫颈组织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各样本PA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对比各组HPV病毒阳性感染率及PAX1甲基化阳性率情况及宫颈刮片和宫颈组织中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采用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诊断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价值。结果: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级别的升高,受检者高危HPV病毒DNA定量值(392.17±95.62、442.18±113.47、533.38±203.15)无差异(P=0.204),但HPV阳性率及PAX1甲基化阳性率正常宫颈组(36.8%、0)、低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66.7%、9.5%)、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91.7%、62.5%)逐渐升高(均P<0.05):ROC曲线分析,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诊断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灵敏度89.5%、特异度80.5%。结论:PAX1甲基化定量检测方法可有效诊断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
2023 Vol. 31 (2): 466- [摘要](
4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邹 容1 杨 波2 周玲英3 刘晓莉3*
比较可疑巨大儿孕妇孕39周与孕41周引产的妊娠结局,探讨可疑巨大儿的最佳引产时机。方法:前瞻性选取北京太和妇产医院和北京市上地医院2018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分娩的孕39周产前检查时可疑巨大儿的单胎头位孕妇共726例,按照孕妇个人意愿分组,孕39周行选择性引产为观察组共298例,孕41周前自然临产或孕41周引产为对照组共428例,比较两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18.8%)低于对照组(45.6%),且观察组分娩孕周(39.3±1.2)、新生儿体重(4030±485g)、巨大儿发生(75.5%)、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7分(3.7%)和新生儿脐血气<7.20(3.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4180±465g、92.5%、5.1%、14.4%)(P<0.05)。结论:可疑巨大儿孕妇孕39周引产,可在不增加母婴不良结局情况下,增加阴道分娩成功率,降低新生儿不良结局风险。
2023 Vol. 31 (2): 470- [摘要](
543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林晓钦 朱 昱* 卓庆亮 陈文斌
探讨硬膜外镇痛时间对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和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产科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并中转剖宫产的742例产妇临床资料,按照剖宫产麻醉方式分别纳入硬膜外麻醉组和脊髓麻醉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麻醉方式的影响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依据约登指数确定镇痛时间临界值,依据临界值将孕妇分为硬膜外镇痛长程组和短程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等指标。结果:742例剖宫产行硬膜外麻醉566例(76.3%)、脊髓麻醉176例(2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外镇痛时间延长、导管移位、宫口开大均是脊髓麻醉的有利因素(P<0.05),术前人工破膜是脊髓麻醉的不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硬膜外镇痛时间最佳临界值9.53h,敏感性0.588,特异性0.895,长程组接受脊髓麻醉的概率为短程组的2.794倍,长程组术中低血压发生几率(31.5%)高于短程组(21.0%)(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以硬膜外麻醉和脊髓麻醉为主,硬膜外镇痛时间是麻醉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镇痛时间≥9.53h的中转剖宫产孕妇脊髓麻醉机率更高,但需注意预防术中低血压的发生。
2023 Vol. 31 (2): 474- [摘要](
380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
李玲玲 吴伟霞 费蓓蓓*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耐量异常,对母亲、胎儿和婴儿都有严重不良影响,作为最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一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我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主要是在孕24~26周进行,此时留给临床治疗的时间窗口已经很短,且筛查过程繁琐,耗时耗力,孕妇依从性差。目前关于GDM的早期预测指标已取得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早期预测GDM的代谢指标。
2023 Vol. 31 (2): 480- [摘要](
3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