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微信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学报最新论文信息

杂志订阅

摘要目录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 29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1-01-15

特稿
吴尚纯

2021 Vol. 29 (1): 4- [摘要]( 278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调查研究
史满林 董晓静*

了解在校青少年性行为发生情况及对避孕知识,为青少年合理避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重庆市2所学校进行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发放1350份问卷,回收合格问卷978份纳入分析。调查对象中有5.8%发生过性行为。≤13岁、14~15岁、16~17岁、≥18岁发生性行为人数分别为0、5例(1.9%)、21例(8.0%)、31例(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家庭离异组与非离异组发生性行为人数分别为25例(25.8%)、32例(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及监护人学历的调查对象发生性行为的比率无统计学差异。宣教前后调查对象对避孕措施的了解有差异(P<0.05)。结论:在校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离异家庭青少年更易发生性行为。对中学进行避孕知识宣教能增进其对避孕措施的了解。

2021 Vol. 29 (1): 5- [摘要]( 633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金笑天 陆 艳 郭 娟 吴伟平

研究不同特征女性人工流产时焦虑、抑郁情绪评估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1-7月在本院择期行人工流产者105例,其中已婚54例、未婚51例,手术流产62例、药物流产43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并比较不同特征者人工流产前焦虑及抑郁程度,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孕次、产次、流产方式者发生术前焦虑及抑郁程度存在差异(P<0.05),不同年龄、流产次数者术前焦虑及抑郁程度评分未见差异(P>0.05);未婚及手术流产者术前焦虑及抑郁情况最高(P<0.05)。多因素分析,流产妇女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产次、孕次以及流产方式均为产生术前焦虑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未婚及手术流产者流产前负面情绪较高,提示临床在行人工流产中,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咨询工作,降低流产妇女的负面情绪,提升生殖健康质量。

2021 Vol. 29 (1): 8- [摘要]( 373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临床研究
张凌云 刘 晓 尉云涛

探究剖宫产术后透明质酸预防性应用效果及对盆腹腔粘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42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4例。两组均常规剖宫产手术分娩,治疗组术中加用透明质酸。比较两组盆腹腔粘连发生、血液学(红细胞、血细胞比容、全血粘度)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MMP-2,粘连相关因子纤维粘连蛋白(FN)、IV型胶原蛋白(CIV)、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细胞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术后治疗组盆腹腔粘连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11.2%),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全血粘度等两组均较术前升高,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阴道流血时间、流血量以及首次月经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清FN、CIV、TGF-β1等粘连因子以及IL-6、IL-10、TNF-α等炎性因子均较术前升高,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MMP9及MMP2水平较术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透明质酸预防性用于剖宫产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及粘连相关因子水平,缩短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流血量以及首次月经恢复时间,改善盆腹腔粘连情况,快速恢复子宫内膜,安全有效。

2021 Vol. 29 (1): 12- [摘要]( 374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刘克杰 徐郑军*

探究剖宫产术后Ⅱ型子宫瘢痕妊娠(CSP)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Ⅱ型CSP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观察组给予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修补术,对照组行宫腔镜电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血β-hCG水平、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4.9%)高于对照组(79.5%),手术时间(41.4±9.6mm)、住院时间(6.2±2.0d)及术中出血量(40.2±1.3ml)少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周围组织受损、阴道充血发生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β-hCG值恢复正常时间(21.3±4.6d)短于对照组(28.2±6.4 d),月经恢复正常时间(35.2±2.2d)短于对照组(43.1±3.2 d),子宫下段肌层厚度(4.7±0.7mm)高于对照组(3.3±0.2 mm)(均P<0.05)。结论:与宫腔镜电切除术相比,阴式Ⅱ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修补术临床疗效更高,对患者盆腔和腹腔损伤小,且并发症低、患者恢复快。

2021 Vol. 29 (1): 17- [摘要]( 306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张靖雪 周夏伶 何 伟 彭友晋*

探讨腹腔镜联合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育症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EMS合并不育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醋酸亮丙瑞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绝经症状(Kupperman)评分、盆腔疼痛程度(VAS)评分、血清学指标以及1年内复发率和妊娠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67.5%),Kupperman(5.80±2.11分)、VAS评分(1.59±0.22分),低于对照组(8.52±3.84分、2.04±0.51分),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人附睾蛋白、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1年复发率(5.0%)低于对照组(25.0%),1年受孕率(45.0%)高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醋酸亮丙瑞林治疗EMS合并不育症疗效显著,可缓解临床症状和疼痛程度,改善性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提高受孕率。

2021 Vol. 29 (1): 21- [摘要]( 364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袁风玲1 贾淑慧2 江 源3

研究宫腔镜宫腔粘连切除术联合复方公英散对宫腔粘连(IUA)疗效及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宫腔镜宫腔粘连切除术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 50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公英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6.1±1.6mm)高于对照组,IL-4(17.42±3.21ng/ml)、IL-10(20.34±4.87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IL-6(32.12±8.12ng/L)、TNF-α(39.41±5.84ng/L)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月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半年内妊娠率(38.0%)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宫腔镜宫腔粘连切除术联合复方公英散治疗IUA可抑制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改善术后月经情况。

2021 Vol. 29 (1): 25- [摘要]( 312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刘 阳 郭端英 姜暁琦

探讨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根据rAFS分期进行腹腔镜手术,在术后1周内观察组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3.6mg皮下注射,每4周1次,连用6个月;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连用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MMP-9/TIMP-1),评定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健康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F-36),随访3年术后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对照组(75.0%)低于观察组(92.5%)(P<0.05)。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VEGF(158.41±56.28 ng/L、119.63±47.13ng/L),MMP9/TIMP-1(1.35±0.25、1.14±0.23),生理健康评分(64.20±12.81分、78.53±13.23分),心理健康评分(69.14±13.26分、80.35±14.59分),VAS评分(1.21±0.46分、0.84±0.39分)比较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术后3年复发率对照组(27.5%)高于观察组(10.0%)(P<0.05)。结论: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可降低术后血管侵袭指标及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2021 Vol. 29 (1): 28- [摘要]( 308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张 欣 王 琇 魏学聪 田慧艳 王雪莹 和 伟 闫 蒙 刘效群*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中激素替代周期雌激素应用天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选择激素替代周期行冻融胚胎移植的1034个周期。根据所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芬吗通组(A组,334个周期)和补佳乐组(B组,700个周期),又根据雌激素应用天数不同将两组再分为4组,比较A、B两组及各亚组一般情况、内膜转化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等。结果:A组内膜转化日血清E2水平、内膜厚度及雌激素应用天数显著高于B组(P<0.01),A组与B组一般情况、胚胎移植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没有差异(P>0.05)。A组中A4亚组(用药天数>16~≤24d)内膜转化日E2水平显著高于其它3组(7~10d;11~≤12d;13~15d)(P<0.05),子宫内膜厚度薄于其它3组;A3亚组(用药天数13~15d)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薄于A1组(用药天数7~10d)(P<0.01),但A组各亚组一般情况、胚胎移植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无差异(P>0.05);B组B1~B4亚组(用药天数7~10d、11~12d、13~15d、16~27d)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依次变薄(P<0.05),B2组(用药天数>10d~≤12d)E2水平低于B4组(用药天数>15d~≤27d)(P<0.05),但B组各亚组一般情况、胚胎移植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无差异(P>0.05)。结论:激素替代周期应用芬吗通或补佳乐准备内膜临床妊娠结局相似。雌激素应用天数不同临床妊娠结局相似,激素替代周期行冻融胚胎移植其妊娠结局与雌激素使用天数可能无关。

2021 Vol. 29 (1): 33- [摘要]( 334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陈礼梅1 应小燕2* 王 萍1 张 丽1

分析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清VEGF水平及月经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以及复发和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血清VEGF水平、PBA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月内,观察组3例(5.9%)复发,30例(60.0%)妊娠;对照组10例(20.0%)复发,28例(56.5%)妊娠,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更佳,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VEGF及PBAC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宫腔镜下刮宫术,复发率更低。

2021 Vol. 29 (1): 38- [摘要]( 294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姜丽丽1 罗 慧2 胡雅平1 李朝彬1 李 涛1 李 想1 冯永琦1*

探索复发性流产与精子畸形率和DNA完整性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治疗有复发性流产史配偶男性患者150例(流产组),有正常生育史配偶男性1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精子质量并分析复发性流产与精子畸形率和DNA完整性的相关性。结果:流产组精子活率、A级百分比、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均低于对照组,精子头部畸形率、尾部畸形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精子碎片率(DFI)高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精子畸形率和DFI与复发性流产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与精子畸形率和DNA完整性密切相关,提高男性精子质量可有效避免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2021 Vol. 29 (1): 42- [摘要]( 324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高艳霞 郑玉霞*

探讨外周血中FOXP3mRNA、RORγt mRNA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的表达及临床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RSA患者106例为RSA组,早孕健康女性39例为健康早孕组,健康体检女性42例为健康体检组,实时荧光PCR技术测定各组妇女外周血中FOXP3mRNA、RORγt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白细胞介素-6、7(IL-6、7)、人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17(CCL17)、CC趋化因子受体4 (CCR4)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FOXP3mRNA、RORγtmRNA诊断RSA效能。结果:RSA组FOXP3mRNA水平高于健康体检组但低于健康早孕组,RORγtmRNA、IL-6、IL-7水平均高于健康早孕组及健康体检组,CCL17和CCR4水平低于健康早孕组但高于健康体检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FOXP3mRNA联合RORγtmRNA检测诊断RSA的曲线下面积为0.962,敏感性(94.3%)、特异性(92.2%)均高于单一项目检测(P<0.05),准确率达100%。结论:外周血中FOXP3mRNA、RORγtmRNA在RSA患者中表达异常,可能与机体免疫紊乱有关,二者联合检测能获得较高的诊断RSA效能。

2021 Vol. 29 (1): 45- [摘要]( 299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孙光娟 甘琴霞 毛 洁 马 倩 苗 利*

观察清热复膜汤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CE)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E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复膜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7.1%)与对照组(91.4%)无差异(P>0.05),观察组痊愈及显效率(85.7%)高于对照组(71.4%)(P<0.05)。治疗第2、3、4疗程时,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1β、IL-6、IL-17、MMP-9、VCAM-1、MDA、AOPP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血清IL-4、IL-10、TGF-β1、SOD、GSH-Px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6.7%)低于对照组(28.0%)(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11.4%)与对照组(8.6%)无差异。结论:清热复膜汤治疗CE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等有关。

2021 Vol. 29 (1): 49- [摘要]( 323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景艳辉 向 瑛 谢睦星

分析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D-二聚体(D- dimer)及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对母体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330例PE患者分轻度PE组(n=117)、重度PE组(n=213),另选同期本院住院待产的正常妊娠产妇3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孕妇血清AFP、D-dimer、PL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PE的诊断预测效能;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检测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对PE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PE组与对照组AFP比较无差异(P>0.05),但D-dimer水平PE组高于对照组,PLGF低于对照组(P<0.05);D-dimer AUC值最高(387.51μg/L),预测PE的敏感度、特异度为80.6%、100.0%;PLGF AUC值次之(217.33pg/ml),预测PE的敏感度为96.7%,高于D-dimer。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PE患者血清AFP、PLGF水平未见差异(P>0.05),但D-dimer轻度PE组低于重度PE组(P<0.05)。AFP与PE病情程度未见相关性(r=0.093,P=0.078),D-dimer与PE病情程度正相关(r=0.796,P=0.000),PLGF与PE病情程度负相关(r=0.114,P=0.031)。PE患者中,母体发生并发症、胎儿结局不良者血清D-dimer水平高于无并发症、胎儿结局良好者(P<0.05),AFP、PLGF未见差异(P>0.05);D-dimer对PE患者并发症可发挥一定预测效能,以579.53μg/L为cut-off,预测PE患者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为80.9%、61.9%,另两项血清指标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不佳。结论:血清AFP、D-dimer、PLGF3个指标中,D-dimer对PE的预测价值及其与PE病情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用于预测PE患者母体并发症具有一定敏感度,但特异度不佳。

2021 Vol. 29 (1): 55- [摘要]( 299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郑皓宇 胥 东 施蒙娜 于 周*

探究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妇不同时期治疗效果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和妊娠结局。方法: 2017年6月30日-2018年5月30日本院产前检查孕妇中筛选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120例,选择60例为一般给药组,在孕8周前行L-T4替代治疗;60例为推迟给药组,在孕8周后行L-T4替代治疗;另选同期产前健康健康孕妇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不同妊娠期TSH、FT4、TT4及TPOAb水平。统计围生期结局。结果:治疗前,一般给药组与推迟给药组血清TSH、FT4、TT4及TPOAb水平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在孕30周时两给药组血清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一般给药组自然流产、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比例低于延迟给药组(P<0.05),但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妊娠期高血压、低出生体重儿两给药组及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一般给药组子代6月龄、12月龄时Gesell量表评分高于推迟给药组(P<0.05),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妇妊娠早期及早干预,可有效降低围产期不良结局发生几率,保证新生儿的早期发育。

2021 Vol. 29 (1): 61- [摘要]( 327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贾佳静1,2 邹晓璇3 邓雨芝1,2 王 硕3 郭同磊2 彭左旗2 胡美娜3 张 亚2 赵银珠3 陈一昕1,2,4马旭1,2杨英1,2*

探讨孕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检并分娩且参加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139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起点,贯穿整个孕期至妊娠期糖尿病(GDM)为终点事件的回顾性备孕妊娠队列,调取研究对象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及整个孕期至GDM诊断期间的相关问卷调查和诊疗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ALT水平对GDM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作为效应修饰因子与ALT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经多因素调整后,与ALT正常组(04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升高(>40U/L)发生GDM的OR值为2.52(95%CI 1.39-4.58);与ALT<1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每升高10U/L,GDM风险平均增加31.7%(趋势性检验P<0.001)。分层分析显示,与孕前ALT水平正常且BMI<24kg/m2者相比,ALT水平升高且超重或肥胖者发生GDM的风险增加了6.72倍(OR=7.72(95% CI 3.20~18.60)。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孕前超重或肥胖对血清ALT与GDM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额风险度为4.38。结论:孕前血清ALT升高能明显增加其患GDM的风险且血清ALT水平升高与GDM风险增加呈正相关。超重或肥胖对孕前ALT升高所致的GDM风险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2021 Vol. 29 (1): 65- [摘要]( 359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徐红娟 卞晓云 陈晓熹* 王宏星 徐爱萍 黄 琳 邵雪峰

探究孕妇外周血自然杀伤T(NTK)细胞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1日-2018年3月1日本院就诊的ICP患者52例(ICP患者组),根据ICP严重程度分为轻度ICP组(n=28)和重度ICP组(n=24),同时随机选择孕周相当的健康产前检查孕妇52例(健康孕妇组),比较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KT细胞水平,分析NKT细胞水平与ICP发生发展相关性。结果:ICP患者组外周血PBMC中NKT细胞含量高于健康孕妇组(P<0.05)。对ICP患者组和健康孕妇组外周血PBMC给予不同刺激物培养后,均显示出NKT细胞含量在正常组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而在植物血凝素(PHA)组、ICP组、正常组依次降低(P<0.05)。重度ICP组外周血PBMC中NKT细胞含量高于轻度ICP组(P<0.05),NKT细胞含量与ICP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ICP发生及进展与孕妇外周血NK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监测NKT细胞水平可为诊断ICP提供新思路。

2021 Vol. 29 (1): 71- [摘要]( 307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周 轶 徐秋莲*

观察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阴道液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阴道分泌中的甲胎蛋白(AFP)定量检测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产科建档疑似胎膜早破的分娩孕妇4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涂片镜检结果确诊,其中胎膜早破的224例(确诊组),疑似胎膜早破组176例为疑似组,同期本院产科建档胎膜正常未破的分娩孕妇18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β-HCG、fFN、AFP阳性检出,绘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β-HCG、fFN、AFP定量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确诊组β-HCG、AFP水平高于另外两组(P<0.05),β-HCG诊断胎膜早破误诊率5.7%(10/176)、漏诊率2.8%(6/214);AFP诊断胎膜早破误诊率8.5%(15/176)、漏诊率2.2%(5/224);fFN诊断胎膜早破误诊率9.7%(17/176)、漏诊率1.8%(4/224);3个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98.2%、特异度98.3%,AUC0.983;确诊组新生儿窒息、子痫前期、早产及羊水过少等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β-HCG、fFN、AFP定量联合检测可提高孕妇胎膜早破的诊断敏感度,且方法简便、操作性强。

2021 Vol. 29 (1): 75- [摘要]( 398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王 宇 孙秋瑾 张雯雯 刘美玲

探讨血浆中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检测对孕中晚期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9月于本院产科建立完整产前检查档案并计划分娩的孕中晚期DVT孕妇48例(DVT组)和健康孕妇5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TAT、PIC、TM、tPA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DVT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点和预测效能。结果:DVT组孕晚期PLT低于孕中期,FIB、PT、TAT、PIC、TM、tPAI-C值高于孕中期(P<0.05),对照组孕中期和孕晚期上述各指标无差异(P>0.05);DVT组孕晚期、孕中期FIB、PT低于对照组,TAT、PIC、TM、tPAI-C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TAT、PIC、TM、tPAI-C值是孕中晚期孕妇发生DVT独立影响因素(P<0.05)。PIC、TM、tPAI-C联合检测对孕中晚期孕妇发生DVT的预测价值最高(P<0.05)。结论:TAT、PIC、TM、tPAI-C为影响孕中晚期DVT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检测可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2021 Vol. 29 (1): 79- [摘要]( 369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刘 莹 孙 聪 李聪聪

探讨甲地孕酮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治疗后,对照组给予醋酸甲地孕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生活状态相关指标、KPS评分、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人附睾蛋白4、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KPS评分及患者体质量和日进食量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CD8+水平降低,客观缓解率(76.1%)和临床获益率(100.0%)高于对照组(51.2%、88.4%),不良反应发生率(30.2%)低于对照组(65.1%)(均P<0.05)。结论:甲地孕酮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更佳,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促进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状态,用药后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应用。

2021 Vol. 29 (1): 84- [摘要]( 385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李银河 赵燕平 刘妮英

探讨表柔比星注射液联合甲地孕酮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依据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甲地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表柔比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性激素、肿瘤标志物及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睾酮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卵泡刺激素、孕酮、雌二醇、黄体生成素水平显著降低,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CEA、糖类抗原125水平显著降低,肿瘤相关蛋白PCNA、Bcl-2水平降低,Bax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0%)高于对照组(62.5%),不良反应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57.5%)(均P<0.05)。结论:表柔比星注射液联合甲地孕酮片治疗子宫内膜癌效果更加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 Vol. 29 (1): 89- [摘要]( 356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李 俊1 许秋平1 彭 学1 刘 艳1 余正文2*

分析罗哌卡因联合帕瑞昔布钠多模式镇痛在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行宫腹腔镜手术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在腹腔镜各切口周围注射0.5%的罗哌卡因10ml,观察组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1、4、12、24、48h疼痛程度;比较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min躁动评分和拉姆齐镇静评分(Ramsay),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拔管即刻和拔管后5min躁动评分(1.38±0.71分、0.74±0.48分)低于对照组(1.94±0.77分、1.43±0.45分)、镇静评分(1.86±0.55分、2.65±0.72分)高于对照组(1.55±0.58分、2.14±0.64分)。术后PCA按压次数(2.75±1.48次)低于对照组(5.39±1.58次)(均P<0.05),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切口水肿、感染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3%、21.4%)无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帕瑞昔布钠多模式镇痛可有效减轻宫腹腔术后患者的疼痛状态,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使用。

2021 Vol. 29 (1): 93- [摘要]( 319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金英杰

观察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疼痛介质、应激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患者110例,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镇痛,观察组给予多模式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疼痛介质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水平,血清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以及免疫功能IgG、IgM、IgA水平。结果:术后6h、12h、24h,观察组VAS评分、TNF-α、IL-6、IL-10、SP、PGE2均低于对照组,β-EP、IgG、IgM及IgA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8 h观察组血清TNF-α、IL-6、IL-10、SP、PGE2均低于对照组,β-EP、IgG、IgM、IgA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可有效抑制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分泌,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减少机体疼痛介质分泌而降低疼痛感受,抑制应激激素分泌而减少机体应激反应,同时提高了患者免疫功能。

2021 Vol. 29 (1): 97- [摘要]( 325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张玲玲 仇 菊 季 莹

探讨气囊仿生助产术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效果及对产妇免疫应激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3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80例,分别采取常规经阴道分娩(常规组)或气囊仿生助产术阴道分娩(气囊组),阴道分娩失败者均行剖宫产术。比较两组分娩情况和产前产后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CD4+/CD8+)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结果:气囊组各产程及总产程时间(7.45±3.15h)均短于常规组(9.68±2.97h),出血量分娩(108.65±32.14ml)及产后2h(186.14±52.75ml)少于常规组(140.56±38.54ml、248.15±62.24ml),阴道自然分娩率(93.3%)高于常规组(81.1%)(均P<0.05);两组出现胎儿窘迫、窒息以及产妇子宫破裂、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和新生儿状态(体重、Apgar评分)无差异,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气囊组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孕妇产后12h、48h的CD4+、CD4+/CD8+水平均较产前降低,CD8+升高,但气囊组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幅度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气囊仿生助产术阴道分娩可提高成功率,降低产妇机体免疫抑制。

2021 Vol. 29 (1): 102- [摘要]( 328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临床分析
刘朝晖1 陈蔚琳2 金 力2*

探讨高龄(>35岁)是否增加中期引产的相关风险。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3-2019年经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的93例患者,以35岁为界,分为低龄组、高龄组,两组根据有无辅助应用欣普贝生分为低龄单药组、低龄双药组、高龄单药组、高龄双药组。均除外内科合并症、瘢痕子宫、哺乳期、多次人工流产史、多次宫腔镜治疗史等高危因素,比较各组引产情况。结果:高龄组与低龄组宫缩发动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总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引产出血率、宫腔残留率、软产道损伤、是否加用宫缩干预、产后感染率、引产成功率均无差异(P>0.05)。但宫颈裂伤均发生在单药组,引产出血均发生在低龄组,宫缩发动和胎儿排出时间双药组均呈缩短趋势。结论:高龄产妇不增加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的风险,经腹依沙吖啶羊膜腔内穿刺术对>35岁孕妇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期引产方式,依沙吖啶联合欣普贝生引产可能会减少宫颈裂伤的发生。

2021 Vol. 29 (1): 107- [摘要]( 260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丁玉玲 安红军 肖葡萄

探讨卵巢低储备患者卵泡液中抗苗勒管激素(AMH)、透明质酸水平及其与获卵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不孕妇女190例,根据卵巢储备功能评定标准分为卵巢低储备组(n=42)和正常储备组(n=148),检测并比较两组卵泡液AMH和透明质酸水平。结果:低储备组卵泡液AMH(1.22±0.32ng/ml)、透明质酸(280.92±68.82g/L)及获卵数(3.3±0.7枚)均低于正常储备组(P<0.05);卵泡液AMH、透明质酸与获卵数呈正相关(r=0.618和0.358,P<0.05);卵泡液AMH、透明质酸预测卵巢低储备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4和0.808(P<0.05),截断值分别为1.73 ng/ml和305.50g/L,灵敏性分别为91.2%和82.5%,特异性分别为90.0%和78.0%。结论:卵泡液AMH、透明质酸水平与获卵数有一定相关性,在预测卵巢储备功能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2021 Vol. 29 (1): 110- [摘要]( 373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周冰峰 阚长利* 侯 敬 付久园

探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血管生长因子受体(sFlt-1)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孕妇产前胎盘植入价值。方法:选取2016-2018年本院分娩的孕妇,在孕28周取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和sFlt-1水平,根据产后胎盘病理结果作为诊断胎盘植入金标准,分为胎盘植入组和非胎盘植入组,分析不同组血清VEGF、sFlt-1水平,各种检测方法诊断胎盘植入效果。结果:非胎盘植入组血清VEGF水平(249.37±18.23 pg/ml)低于胎盘植入组(335.24±16.95 pg/ml),sFlt-1水平(2939.93±28.99 pg/ml)高于胎盘植入组(2483.56±28.67 pg/ml),孕妇孕晚期血清VEGF、sFlt-1水平高于孕中期和孕早期,孕中期高于孕早期,胎盘植入组植入深者高于植入浅者(均P<0.05)。血清两项指标联合彩色超声检测与病理诊断相符率为88.6%,诊断灵敏度87.9%,漏诊率11.4%。结论:血清VEGF、Flt-1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孕妇产前胎盘植入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1 Vol. 29 (1): 114- [摘要]( 306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邹吴春 刘守福 阳袁莉

比较病灶切除修补术(FER)联合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UAB)或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瘢痕妊娠(CSP)效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治疗的112例CS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UAE组(FER术联合UAE术,60例)和UAB组(FER术联合UAB术,52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应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效果影响因素。结果:UAE组治疗成功率(93.3%)与UAB组(96.2%)无差异(P=0.508),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d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而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UAB组低于UAE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周数、CSP类型和超声孕囊体积是影响CSP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暂时阻断术治疗CSP是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少且较为经济的病灶切除修补预处理方法,在非紧急情况下可替代UAE。孕周数、CSP类型和超声囊体积是影响CSP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在临床中应对这些影响因子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2021 Vol. 29 (1): 118- [摘要]( 277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杨汝静1,2 赵军招1*

分析高雄激素不同类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特征及胰岛功能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就诊的PCOS患者,根据血清睾酮(T)及雄烯二酮(AND)检测结果分为T和AND正常组、单纯高T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分析组间性激素、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指标差异。结果:单纯高T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的mF-G评分及多毛发生率无差异但均高于T和AND正常组(P<0.05),年龄、排卵障碍、体质指数及腰围各组无差异(P>0.05);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LH/卵泡刺激素(FSH),单纯高T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均高于T和AND正常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高于单纯高T组(均P<0.05),单纯高AND组与高T伴高AND组无差异(P>0.05),雌二醇(E2)、泌乳素(PRL)、FSH水平各组无差异(P>0.05);FINS、TC、LDL水平,单纯高T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均高于T和AND正常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高于单纯高T组(均P<0.05),单纯高AND组与高T伴高AND组无差异(均P>0.05),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G)、高密度酯蛋白(HDL)各组无差异(P>0.05);单纯高T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T和AND正常组,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低于T和AND正常组,单纯高AND组、高T伴高AND组HOMA-IR高于单纯高T组,HOMA-β低于单纯高T组(均P<0.05),单纯高AND组与高T伴高AND组HOMA-IR、HOMA-β无差异(P>0.05),胰岛素敏感系数(ISI)、葡萄糖曲线下面积(GLU-AUC)、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各组无差异(P>0.05)。结论:伴有高AND的PCO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更严重。

2021 Vol. 29 (1): 122- [摘要]( 283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杨炜婷 温 芯 胡洪梅 黄 勇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细胞周期激酶抑制因子4基因座中反义非编码RNA(ANRI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绒毛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URSA患者62例(观察组),同期行人工流产术的正常早孕者62例(对照组)。观察组行清宫手术、对照组行人工流产术时采集新鲜胎盘绒毛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绒毛组织中lncRNA ANRIL、VEGF mRNA表达水平; Pearson法分析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lncRNA ANRIL和VEGF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URSA发生的因素。结果:观察组绒毛组织中lncRNA ANRIL(0.74±0.20)、VEGF mRNA(0.30±0.0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0±0.25、1.00±0.18)(P<0.05),lncRNA ANRIL与VEGF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84,P<0.05),lncRNA ANRIL、VEGF mRNA表达水平均为影响URS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lncRNA ANRIL和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且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影响疾病发生。

2021 Vol. 29 (1): 126- [摘要]( 394 HTML (0 KB)  PDF (0 KB)  ( 38 )

白 雪 苏桂芳

探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高活性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乙肝病毒(HBV)合并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和母婴阻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IV感染孕妇68例,其中合并HBV感染32例(HBV/HIV组),单纯HIV感染(HIV组),两组孕妇均使用替诺福韦加拉米夫定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进行HAART治疗。分析HAART治疗前后两组HIV病毒感染相关指标和肝功能、妊娠不良事件、HIV和HBV母婴阻断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HIV DNA拷贝数、CD4+T细胞计数均得到有效改善,但组间无差异(P>0.05);HBV/HIV组肝功能指标、HBsAg阳性率均降低;分娩的早产、流产、低体重新生儿等妊娠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但新生儿Apgar评分≤7分比例HBV/HIV组(31.3%)高于HIV组(11.1%)(P<0.05),HIV和HBV的母婴阻断效果两组相当均达到90%以上。结论:HBV合并HIV感染采用HAART治疗未降低治疗效果,但分娩新生儿有轻度窒息的可能,应引起临床注意。

2021 Vol. 29 (1): 131- [摘要]( 313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黄 隽 梁 静* 荣春红

探讨少见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鉴别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妇科收治的3例少见异位妊娠患者的病史、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并文献复习。结果:各例术前均行手术探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确诊为少见异位妊娠,治疗后随访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降至正常范围。结论:临床上对于急诊育龄期妇女均需警惕异位妊娠可能,尽早诊治,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2021 Vol. 29 (1): 134- [摘要]( 282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陈国英 邱 萍 史淑兰

探究宫腔黏连宫腔镜术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543、miR-135a表达及复发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宫腔镜术治疗的中、重度宫腔黏连患者78例,根据宫腔镜治疗1年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3例、未复发组5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543、miR-135a表达,Pearson法分析miR-543、miR-135a与SIRT1 mRNA、TGF-β mRNA表达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宫腔镜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miR-543、miR-135a表达对宫腔镜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重度黏连、术前月经量过少、术前闭经比例、术前宫腔操作次数及SIRT1 mRNA、TGF-β mRNA水平等均高于未复发组,miR-543、miR-135a表达低于未复发组(均P<0.05)。miR-543、miR-135a均与SIRT1 mRNA、TGF-β mRNA水平呈负相关(P<0.05)。重度黏连、术前宫腔操作次数多、高SIRT1 mRNA水平、高TGF-β mRNA水平、低miR-543水平、低miR-135a水平是影响宫腔镜术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二者联合预测治疗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71~0.924),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74.5%。结论:宫腔黏连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543、miR-135a表达降低,且对宫腔镜术治疗黏连复发有一定评估价值。

2021 Vol. 29 (1): 138- [摘要]( 318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胡矩锋 宋宇博 王桂喜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10在本院行超声筛查异常行基因芯片分析的312例孕妇资料。收集临床资料并统计基因芯片分析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结果:312例孕妇中,超声筛查异常类型中神经系统异常(65例)、NT/NF增厚(57例)、心血管畸形(45例);基因芯片分析异常63例,多发畸形检出率最高(54.6%);260例成功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29例,肿瘤(36.8%)及多发畸形中检出率占比最高(30.0%),其中2例47,XN,+mar,1例平衡易位,1例罗氏易位,1例性染色体嵌合,23例核型异常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另有1例芯片结果提示性染色体嵌合经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证。结论:基因芯片可提高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且基因芯片检出率高于染色体核型检出率。

2021 Vol. 29 (1): 143- [摘要]( 294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陈 玲 林正明

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D二聚体水平和血浆抗凝血酶3(ATⅢ)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合肥市滨湖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240例,按孕期不同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每组各80例,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育龄女性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4项、D二聚体及ATⅢ差异。结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随孕期的增加而降低(P<0.05),但PT、APTT孕早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TT孕中期组与孕晚期组无差异(均P>0.05);FIB水平从孕早期开始增加(P<0.05);DD水平随孕期增长而增高(P<0.05),但孕早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AT3在孕早期组与对照组、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无差异(P>0.05),孕早期高于孕中期(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的凝血功能随孕期增加发生变化,表现为高凝状态,临床医生应重视孕妇凝血指标的监测,及时诊治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021 Vol. 29 (1): 146- [摘要]( 380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孙 霞1 董春忠2* 陈玉香1 马小玲1 刘芳辉1

探讨妊娠中晚期TORCH感染与出生缺陷发生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9年1月本院产前检查孕妇3594例,取空腹外周静脉血行TORCH检测,根据筛查结果分为感染组254例与非感染组3340例。随访至分娩,记录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对比不同感染孕妇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析与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性。结果:3594例中TORCH感染254例,感染率7.07%,CMV感染率(3.53%)最高,其次为TOX(1.53%),其他感染最低(P<0.05)。3954例新生儿有中49例伴有出生缺陷,其中单发畸形44例,多发畸形5例,总发生率为13.63‰。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5.56%)最高,其次为唇腭裂(3.90%),指/趾畸形(1.67%)、脊柱裂(1.39%),外耳畸形(1.11%)发生率较低(P<0.05)。感染组出生缺陷发生率(14.96%)高于非感染组(0.33%)(P<0.05)。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与CMV、TOX、RV及HSV感染呈显著正相关(r>0,P<0.05),与其他感染不具有相关性(P>0.05);唇腭裂发生与CMV感染呈显著正相关(r>0,P<0.05),与TOX、RV、HSV及其他感染不具有相关性(P>0.05)。指/趾畸形、脊柱裂及外耳畸形与TORCH感染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MV、TOX、RV及HSV感染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CMV感染与腭裂发生有一定关系,提示临床应重视孕期TORCH检查,加强预防与治疗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

2021 Vol. 29 (1): 149- [摘要]( 270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胡又丹 靳健美 陈丽融 刘常燕

对比不同宫颈病变患者p16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宫颈疾病患者104例,其中HR-HPV阳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60例,HR-HPV阳性宫颈炎15例,HR-HPV阴性宫颈炎15例,HR-HPV阳性宫颈癌(CC)14例。检测患者宫颈活检病理组织中P1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3种高危型HPV分型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均≥50%,其中阳性率≥80%有7种,p16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为84.3%;P16蛋白表达水平越高HPV感染率越高(P<0.05);不同宫颈病变者p16蛋白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宫颈病变越严重p16蛋白表达水平越高,CINⅢ级患者p16阳性率(95.8%%)高于CINⅡ级患者(75.0%)(P<0.05)。结论:宫颈病变患者p16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程度及HR-HPV感染有关,检测p16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宫颈疾病的诊断。

2021 Vol. 29 (1): 152- [摘要]( 323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高 航 师振华 刘湘萍 蔡 蕾*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表达与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手术患者384例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子宫内膜组织Western-blot法检测PAI-1、TGF-β1表达情况;术后随访2年,出现宫腔粘连50例(粘连组)、未发生宫腔粘连10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PAI-1、TGF-β1水平及与息肉切除手术后发生宫腔粘连关系。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产次、引产史、子宫肌瘤史无差异(P>0.05),孕次、剖宫产、刮宫史、内膜增生、盆腔炎史、宫内节育器史有差异(P<0.05);粘连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AI1(0.381±0.103/βactin)、TGF-β1(0.447±0.116/βactin)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0.093±0.081/βactin、0.164±0.082/βactin)(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孕次增加、剖宫产次增加、有刮宫史、盆腔炎史、PAI-1及TGF-β1表达增强会增加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发生宫腔粘连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PAI-1、TGF-β1表达增强会增大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发生宫腔粘连风险。

2021 Vol. 29 (1): 156- [摘要]( 255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张 丽 周 娟 王春佟*

探析经阴道直肠阴道隔子宫内膜异位症(RVE)病灶部分切除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口服屈螺酮炔雌醇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RVE患者41例,均采取经阴道RVE病灶部分切除术治疗,分别术后辅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干预(缓释组21例),或口服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口服药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VAS评分、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及糖类抗原(CA)125水平变化,记录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统计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VAS评分、CA125水平及PB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缓释组乳房胀痛、体重增加、月经异常、痤疮等不良反应率(52.4%)高于口服药组(20.0%)(P<0.05)。随访1年,RVE复发缓释组1例(4.8%)、口服药组2例(10.0%),两组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 RVE切除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口服屈螺酮炔雌醇持续性控制,均可改善RVE症状,促进预后恢复。但缓释组不良反应略高,术后选择哪种药物持续干预需结合患者需求及适应证综合考虑。

2021 Vol. 29 (1): 160- [摘要]( 295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赵艳芳1 朱健生2 万 宁1 汪凤仪1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对高龄孕妇行产前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结果。方法:对2018年9月-2020年1月来本院自愿要求行NIPT检测的高龄孕妇9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NIPT检测提示染色体异常者行羊膜腔穿刺,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基因芯片检测。电话随访妊娠结局。结果:984例NIPT检测染色体异常14例(1.42%),其中21-三体4例、18-三体3例、13-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4例,其他染色体异常1例。对14例行产前诊断检出染色体异常10例,其中21-三体3例、18-三体2例、13-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0例;NIPT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66.7%、100%、75.0%、0%。经随访,产前诊断明确染色体异常10例中有9例选择引产终止妊娠,其中3例21-三体高风险(47,XN,+21),2例18-三体高风险(47,XN,+18)、2例13-三体高风险(47,XN,+13),1例X高风险(45,X)及1例XXY高风险(47,XXY);1例XXX高风险(47,XXX)坚持正常妊娠,产后新生儿状况正常。其余4例产前诊断结果正常(46,XN),新生儿状况正常。结论:NIPT应用于高龄孕妇有较好筛查价值,但提示异常者仍需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从而避免假阳性或非必要引产。

2021 Vol. 29 (1): 164- [摘要]( 397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刘蓓蓓1,2 闫洪超3*

探讨宫颈新柏氏技术(TCT)异常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联合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R)、P16、P53蛋白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分期及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6月本院妇科门诊收治的TCT异常患者450例,通过阴道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最终确定112例为宫颈病变患者(病例组),另取同期正常宫颈组织标本6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阴道镜与病理结果,检测两组EGFR、P16、P53蛋白水平。结果:病例组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8例(7.1%),CINⅠ 36例(32.1%),CINⅡ 32例(28.6%),CINⅢ 20例(17.9%),宫颈鳞癌16例(14.3%),阴道镜结果与之符合率分别为100.0%、94.4%、90.6%、85.0%、100.0%。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升级,EGFR、P16、P53蛋白表达率逐渐升高,在正常宫颈上皮中不表达(P<0.05);宫颈癌Ⅰ期11例(68.8%)、宫颈癌Ⅱ期5例(31.3%),EGFR、P16、P53蛋白在不同宫颈癌分期中表达有差异(P<0.05)。结论:TCT异常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可提高宫颈病变诊断率,联合EGFR、P16、P53蛋白的检测对区别低级别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有临床意义。

2021 Vol. 29 (1): 168- [摘要]( 277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陈 咏 于月新*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不孕患者发生内膜息肉情况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不孕患者, EM 67例为观察组,非EM 8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内膜息肉发生率,观察组rAFS不同分期内膜息肉发生率、治疗后临床妊娠率,分析发生内膜息肉的病理特征。结果:观察组内膜息肉发生率(31.3%)及息肉复发率(11.9%)高于对照组(12.2%、2.4%)(P<0.05);观察组EMⅠ期患者内膜息肉发生率17.7%、无复发,Ⅱ期内膜息肉发生率32.0%、复发率8.0%,Ⅲ期内膜息肉发生率40.0%、复发率20.0%,Ⅳ期内膜息肉发生率40.0%、复发率30.0%,各期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卵巢型内膜息肉发生率25.0%、复发率10.0%,腹膜型内膜息肉发生率29.0%、复发率9.7%,DIE型内膜息肉发生率43.8%、复发率18.8%,EM不同病理类型内膜息肉发生率及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EM不孕患者发生内膜息肉几率较大,及时手术切除息肉可提高妊娠率,临床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2021 Vol. 29 (1): 171- [摘要]( 272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隆建萍1 闫有圣2 杨 涛1 马秀芬1 毛红岩1 张庆华1 独晓燕1 高华方2*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易感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32例TNBC患者,均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乳腺肿瘤相关的易感基因变异。结果:32例TNBC患者中14例检测到BRCA1/2罕见变异,明确致病性或可疑致病变异6例,突变携带频率为18.8%。其中BRCA1:c.5468-1_5474del和c.4749_4750del是较常见的突变;BRCA2:c.6027A>C为新的变异;BRCA2:c.3794G>T、c.7901T>A, BRCA1:c.4616T>C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除了BRCA1/2变异外,还检测到83个乳腺肿瘤易感基因变异,每个患者携带2.6个变异。2个以上患者携带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包括ALK、APC、CDH1、PTCH2、RB1CC1、RAD51D 、RAD54L、TSC1等。结论:BRCA1/2是TNBC患者最重要的易感基因,其他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与TNBC患者的表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1 Vol. 29 (1): 175- [摘要]( 355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陈丽珍1 徐晓英1 忽 平1 姬颖华2

探究子宫内膜癌初次手术后化疗对阴道微生态影响及其与阴道残端感染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术后化疗(观察组)及术后未化疗(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各64例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6个月阴道微生态和阴道残端感染状况,记录两组5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两组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血清CA125、CA199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阴道清洁度异常率(28.1%)、病原体感染率(20.3%)及阴道残端感染发生率(17.2%)均高于对照组(12.5%、7.8%、4.7%)(P<0.05)。术后5年时,观察组总生存率(90.6%)及无瘤生存率(81.3%)均高于对照组(76.6%、65.6%)(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初次手术后化疗可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并增加阴道残端感染风险,但化疗能控制远期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于患者远期预后有利。提示临床化疗后应注意防控患者阴道微生态破坏。

2021 Vol. 29 (1): 181- [摘要]( 383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帅 旭1,2 何跃东1*

探究蛋白激酶D1(PKD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48例宫颈癌(宫颈癌组)、42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及38例正常宫颈者(对照组)宫颈组织标本,检测标本PKD1表达,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相关性。结果:3组宫颈标本PKD1阳性表达率及免疫组化评分均为宫颈癌组(81.3%、4.7±0.8分)>CINⅢ组(61.9%、3.1±0.6分)>对照组(7.9%、0.9±0.3分)(P<0.05)。宫颈癌组中,PKD1阳性39例、PKD1阴性9例,PKD1阳性组FIGO分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及Ki67表达阳性率均高于PKD1阴性组(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宫颈癌组织PKD1免疫组化评分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及Ki67免疫组化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39、0.411、0.517,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304,P<0.05)。结论:PKD1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宫颈癌诊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2021 Vol. 29 (1): 185- [摘要]( 500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任伟利 温德惠* 罗 兵 王嫒嫒 刘俊峰 焦桂青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联合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及miR-21检测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月择期手术后病理学确诊为早期子宫内膜癌91例患者(恶性病变组),同期择期手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86例患者(良性病变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TVCDS检查,并于术前完成血清HE4及miR21表达检测,观察TVCDS影像学表现,并根据病理结果评价TVCDS、HE4、miR-21检测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结果:TVCDS提示早期子宫内膜癌病变特点为子宫形态增大、浆膜与内层膜间的低回声晕中断、病灶侵犯子宫内膜肌层以及新生血流信号丰富,新生血管增加。两组患者病灶血流信号有差异(P<0.05),病灶血流信号恶性病变组多呈现树叉状或网状,良性病变组多呈现点状或短棒状。恶性病变组子宫内膜厚度、血清HE4和miR-21水平均高于良性病变组,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低于良性病变组(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单独检测诊断的特异性80.4%,敏感性83.5%;HE4临界值为71.35 pmol/L,诊断特异性78.3%,敏感性85.9%;miR-21临界值为1.32,诊断特异性 85.7%,敏感性88.4%;3项联合检测诊断的特异性(95.1%)、敏感性(94.5%)和约登指数(0.899)均高于单独检测(F=15.382,P<0.05)。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和miR-21均升高, TVCDS联合HE4、miR-21检测可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

2021 Vol. 29 (1): 189- [摘要]( 367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程 莱 杨美芳 邵 婕*

分析前次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特征对再次妊娠糖尿病复发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产科常规产前检查且前次妊娠诊断为GDM的306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本次妊娠GDM诊断标准分为复发性GDM组与血糖正常组,再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将复发性GDM组分为复发性GDM A组(单纯FPG异常)、复发性GDM B组(FPG正常但1hPG或/和2hPG异常)、复发性GDM C组(FPG异常,同时合并1hPG或/和2hPG异常)。比较各组前次妊娠临床特点与复发关系。结果:复发性GDM组与血糖正常组年龄、产次间隔≥5年比例、前次妊娠FPG、1hPG、2hPG值及OGTT异常类型比例、前次妊娠应用胰岛素比例均有差异(P<0.05),而前次妊娠前体质指数、妊娠期增重及早产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年龄≥35岁、前次妊娠2hPG>9.10mmol/L、1hPG或(和)2hPG异常及FPG+1hPG或(和)2hPG异常是复发性GDM的危险因素(P<0.05),而产次间隔≥5年、前次妊娠OGTT FPG>5.35mmol/L、1hPG>10.59mmol/L、前次妊娠应用胰岛素与复发性GDM无相关性(P>0.05);复发性GDM C组与A组年龄、前次妊娠OGTT 1hPG、2hPG值有差异(P<0.05),而复发性GDM C组与B组、 B组与A组比较无差异(P>0.05);复发性GDM A组、B组、C组前次妊娠OGTT异常类型构成比有差异(P<0.001),产次间隔时间≥5年、前次妊娠早产、应用胰岛素比例无差异(P>0.05);年龄≥35岁及前次妊娠FPG+1hPG或(和)2hPG异常是GDM复发时血糖异常类型高等级的危险因素(P<0.05),前次妊娠OGTT 1hPG>10.59mmol/L、2hPG>9.10mmol/L、前次妊娠1hPG或(和)2hPG异常与复发性GDM孕妇OGTT异常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孕妇年龄、前次妊娠OGTT 2hPG值及异常类型可能会影响再妊娠复发性GDM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2021 Vol. 29 (1): 193- [摘要]( 321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邓佩佩 马 婧 张展羽 张文昊 宋潇潇 刘 杰 张香改 韩瑞钰*

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无精子症患者相关基因,丰富男性不育基因库。方法:抽取20例无精子症患者外周血,提取DNA,使用杂交捕获方法构建DNA文库,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人类全外显子组中20099个基因的外显子区及旁侧内含子区(20bp),将测序数据与人类基因组hg19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筛选变异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共计筛选出26个基因43个变异位点,排除15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个变异位点及13个与精子运动相关的变异位点,剩余11个基因的15个变异位点可能与精子发生障碍相关,其中包括FAM71B、STARD9、CLTCL1、PCBP3、S100PBP等5个在睾丸组织高表达基因,SYCE3、EFCAB6、DDX4、KDM5D、RGS22、MTL5等6个基因可能与精子发生障碍相关。结论:通过研究筛选到可能影响男性不育的基因,为男性不育的基因诊断研究提供参考。

2021 Vol. 29 (1): 198- [摘要]( 383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黄 玲 陈燕娥 王 颜

了解海口地区高龄女性备孕前生殖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8月在本地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孕前咨询的高龄女性作为调查对象,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开展调查。结果:共调查3419名高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宫颈疾病(51.1%)和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病率最高(40.2%)。影响生殖健康因素包括年龄、生育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结论:高龄女性备孕前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 应针对重点人群、重点问题制定专项孕前检查和宣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生育质量。

2021 Vol. 29 (1): 203- [摘要]( 259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综述
王秋毅1 朱慧莉1 黄 薇1 张国楠2*

随着抗肿瘤治疗的发展,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生育力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目前,对于女性恶性肿瘤患者,有效的生育力保存方法包括卵子冷冻、胚胎冷冻、卵巢移位术、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和子宫固定术。现就女性恶性肿瘤的生育力保护进行论述。

2021 Vol. 29 (1): 207- [摘要]( 231 HTML (0 KB)  PDF (0 KB)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