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丽丽1,2崔娜1赵志明1王玮1张树成2王宁2石翠格2郝桂敏1*
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PCOS大鼠模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来曲唑灌胃方法建立PCOS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重、动情周期、子宫和卵巢重量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中大麻素受体1(CB1)、CB2、FAAH和大麻素合成酶(NAPEPLD)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体重显著性升高;21天后,PCOS组大鼠体重和卵巢重量明显升高,子宫重量明显降低;动情周期出现紊乱,均处于动情间期;CB1和NAPEPLD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FAAH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PCOS大鼠模型子宫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表达异常,可为今后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异常与PCOS的致病机理、妊娠结局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2018 Vol. 26 (09): 768- [摘要](
499
)
HTML
(0 KB)
PDF
(0 KB)
(
96
)
-
-
李向红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未婚妊娠女性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2016年本院行人工流产的未婚妊娠女性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了解并分析女性焦虑、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结果:5年间门诊人工流产的未婚妊娠女性逐年增加,但发生焦虑、抑郁比例逐年下降;<20岁、小学及以下文化及妊娠≥2次比例均逐年升高,而焦虑、抑郁比例逐年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文化程度高、年份近、妊娠次数≥2次是未婚先孕女性焦虑、抑郁及抑郁合并焦虑心理状态的保护因素。结论:近年来,本院门诊收治的人工流产未婚妊娠女性人数增加,但其焦虑、抑郁发生比例有所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受年龄、文化程度、妊娠次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医疗机构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2018 Vol. 26 (09): 772- [摘要](
462
)
HTML
(0 KB)
PDF
(0 KB)
(
50
)
-
陈晓红1易淑媛2邓淑敏3徐德龙4李十月3燕虹3
目的:了解湖北省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更好地进行孕产妇产前保健管理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利用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湖北省2008年8月15日—2013年8月15日分娩妇女的资料进行分析,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与产前检查次数相关的因素。 结果:农村地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7.8%,城市地区为98.3%,最近1次分娩的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为5.8±3.2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产次少的孕产妇倾向于做更多次产前检查。结论:应针对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及分娩次数多的孕产妇加强产前保健知识宣教,促进母婴健康。
2018 Vol. 26 (09): 776- [摘要](
409
)
HTML
(0 KB)
PDF
(0 KB)
(
87
)
-
秦茂华 苑晓微* 邓继红 张雯 储丽萍
目的:了解意外妊娠青少年对避孕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人工流产的意外妊娠青少年745例,分为青少年组(≤18岁)263例和青年组(19~24岁)482例,均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随访,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除安全套避孕及阴道避孕环外,对其他避孕措施的知晓率,青少年组低于青年组, 未采取避孕措施比例(73.4%)高于青年组(37.6%)(均P<0.05)。在青年组中,使用较频繁的避孕方式为安全期(21.8%)、体外射精(18.7%)及紧急避孕药(10.2%)。青少年组58.2%不了解人工流产风险,青年组为40.0%(P<0.05)。流产后立即落实避孕措施比率青少年组(27.4%)低于青年组(43.5%)(P<0.05)。 结论:缺乏避孕知识是导致青少年组青少年人工流产的主要原因;未掌握正确有效的避孕措施和缺乏人工流产风险意识是导致青年组青少年人工流产的主要原因。建议青少年流产后应立即落实避孕措施。
2018 Vol. 26 (09): 780- [摘要](
461
)
HTML
(0 KB)
PDF
(0 KB)
(
73
)
-
王晓军1唐述文1米·斯日尔格楞2赵娟娟1王磊1王红杰3吴素霞1阿赛·马纳甫1李明霞4李龙5吴高强1
目的:探讨新疆新生儿复苏项目开展效果。方法 :将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试点的南疆阿克苏地区72家医疗机构和北疆塔城地区44家医疗机构纳入研究,进行机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县级、乡级项目试点医院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重度窒息率均显著降低(P<0.05),县级以上试点医院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 新疆地区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能够促进县级、乡级医院的新生儿窒息率的降低。
2018 Vol. 26 (09): 784- [摘要](
397
)
HTML
(0 KB)
PDF
(0 KB)
(
86
)
-
-
董爱华1韩克2*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小RNA106b (miR-106b)与残疾基因同源物(DAB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5年2月本院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70例(观察组),同期本院子宫内膜癌切除手术的癌旁组织标本70例(正常组)。q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06b、DAB2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DAB2蛋白表达。根据miR-106b表达量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观察分析miR-106b、DAB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采用cox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06b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DAB2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观察组中DAB2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组(均P<0.05);临床病理结果显示,miR-106b、DAB2表达均与FIGO分期、P53及Ki67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miR-106b与DAB2表达呈负相关,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miR-106b低表达组与DAB2阳性表达组PFS均高于高表达组、阴性表达组(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06b、DAB2表达均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miR-106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上调表达、DAB2下调表达,二者呈负相关且均与肿瘤组织分化及细胞增殖迁移有关,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癌及有效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2018 Vol. 26 (09): 787-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刘东伯1杨丽1周洋媚1陈春丽2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人跨膜蛋白(Notch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确诊为宫颈鳞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宫颈组织(宫颈癌组),另取同期本院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的患者40例(CIN组)和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宫颈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标本组织中HMGB1、Notch1和PCNA,探究宫颈癌组织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3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HMGB1、Notch1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CIN组>对照组(P均<0.05)。宫颈癌组患者分化程度低、临床病理分期(TNM)高的标本HMGB1、Notch1和PCNA的阳性表达程度最高,且HMGB1、Notch1和PCNA在表达上两两间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与对照组和CIN组宫颈组织相比,在宫颈癌组的HMGB1、Notch1和PCNA表达显著提高,其表达程度随分化程度下降、TNM分期增加而提高。
2018 Vol. 26 (09): 793- [摘要](
447
)
HTML
(0 KB)
PDF
(0 KB)
(
85
)
-
尤鑫1赵向寨2杨雪1温彦静3
摘要目的:分析整合素α2β1和CD44V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诊治的宫颈鳞癌标本36例(宫颈鳞癌组)、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切除的良性病变宫颈黏膜组织标本36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检测宫颈组织中的整合素α2β1、CD44V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整合素α2β1mRNA的表达值(0.09±0.03)低于宫颈鳞癌组(0.52±0.08)(t=30.197,P=0.000),整合素CD44V3mRNA的表达(0.13±0.02)低于宫颈鳞癌组(0.65±0.11)(t=27.906,P=0.000);整合素α2β1和CD44V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率(66.7%、72.2%)均高于对照组(27.8%、38.9%)(χ2=10.923、8.100,P=0.001、0.004);整合素α2β1和CD44V3的阳性表达与宫颈鳞癌患者的年龄无相关性(P>0.05),但与宫颈鳞癌患者的PTNM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整合素α2β1和CD44V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69,P<0.05)。结论:整合素α2β1和CD44V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的PTNM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整合素α2β1和CD44V3联合检测可为宫颈鳞癌患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2018 Vol. 26 (09): 798- [摘要](
351
)
HTML
(0 KB)
PDF
(0 KB)
(
52
)
-
徐琴梅
目的:观察氯米芬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就诊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予以氯米芬治疗,观察组予以氯米芬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及胰岛素水平,测定子宫内膜厚度,跟踪并统计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LH 和T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 E2和FSH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RM-IR)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排卵成功率(87.8%)和妊娠成功率(45.9%)均高于对照组(73.0%、28.4%),流产发生率(8.8%)低于对照(33.3%)(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6.8%)与对照组(8.1%)相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氯米芬治疗比较,吡格列酮联合氯米芬可显著调节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激素分泌水平,改善患者内分泌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状况,促进子宫内膜恢复,提高患者排卵成功率和妊娠成功率,降低流产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8 Vol. 26 (09): 803- [摘要](
353
)
HTML
(0 KB)
PDF
(0 KB)
(
55
)
-
高宝侠 谢琪 崔绪琴 刘润润 高丽*
目的:探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妇女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产科接诊的108例宫内早孕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早期的流产次数及是否流产分组,无妊娠早期流产史42例为正常妊娠组,复发性流产再妊娠孕妇34例为流产史组,早期流产孕妇32例为流产组。采集3组孕妇的静脉血进行不同孕周血清HCG、P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3组孕妇在不同孕周血清HCG、P水平比较存在差异(P<0.05)。在孕4周、6周、8周、10周时,血清HCG水平正常妊娠组>流产史组>流产组(P<0.05);血清P水平正常妊娠组和流产史组均高于流产组(P<0.05),组与B组孕6周、10周P水平正常妊娠组与流产史组未见差异(P>0.05),孕4周、8周P水平正常妊娠组高于流产史组(P<0.05)。以3128U/L、18mg/L分别作为血清HCG和P诊断自然流产的最佳界点值,计算出血清HCG对孕早期自然流产的诊断敏感性、阳性预测值较高(100%、100%),P对孕早期自然流产的诊断特异性、阴性预测值较高(76%、68%)。结论:早期妊娠流产与血清HCG、P水平有一定关系,血清HCG水平对早期妊娠流产有较高的敏感性,是预测复发性流产女性再次妊娠结局的有效指标。
2018 Vol. 26 (09): 807- [摘要](
412
)
HTML
(0 KB)
PDF
(0 KB)
(
72
)
-
顾玲玲 李建春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方式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对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本院住院治疗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3例,分别采用全静脉麻醉法(单一麻醉组)或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记录两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术中监测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H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差异,术中SpO2、HP、HR、MAP等指标比较无差异,术后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比较无差异(均P>0.05)。结论:不同全麻方式选择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运动和认知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全麻方式手术。
2018 Vol. 26 (09): 811- [摘要](
396
)
HTML
(0 KB)
PDF
(0 KB)
(
39
)
-
梁维娜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利多卡因镇痛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注射利多卡因(1.5mg/kg),再以2m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完成;对照组麻醉前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不同时间点BCS舒适度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睡眠监测结果,术后48h自控镇痛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ASA 分级,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h和48h的BCS舒适度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48h的自控镇痛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恶心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提升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并改善患者睡眠剥夺,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2018 Vol. 26 (09): 815- [摘要](
352
)
HTML
(0 KB)
PDF
(0 KB)
(
47
)
-
冷红
目的:探析二次剖宫产术中原子宫切口瘢痕切除与否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二次剖宫产产妇408例,双盲法分组做前瞻性观察,观察组204例,剖宫产手术中直接经由前次切口瘢痕进行切除,并结合子宫瘢痕特点采取个体化切口缝合处理;对照组204例,剖宫产术后在瘢痕切口点实施双层连续缝合法。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效果,持续观察15个月,记录PCSD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3d内最高体温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产后出血率、盆腔粘连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月经异常率与PCS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5个月PCSD残余子宫的肌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CSD容积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进行原子宫切口瘢痕切除,并给予个体化切口缝合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切口不良愈合,减少PCSD的形成风险。
2018 Vol. 26 (09): 819- [摘要](
384
)
HTML
(0 KB)
PDF
(0 KB)
(
85
)
-
杨晓 马宁 彭薇 李昊 王艳*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生长发育迟缓(MR/DD)患儿与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的关系。方法:对60例MR/DD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60例MR/DD患儿中,检出11例(18.3%)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均为常染色体异常,其中常染色体数目异常5例,结构异常6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49例患儿经CMA分析后,发现4例患儿存在CNVs,1例CNVs涉及13q33.1-34区域微缺失,考虑为13q微缺失综合征;1例CNVs涉及1p36.33-36.31微缺失,考虑为1p36微缺失综合征;1例CNVs涉及5q35.1-35.31微缺失,考虑为Sotos综合征;1例CNVs涉及5q14.3区域重复,临床意义不明。结论: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组CNVs是导致MR/DD发生的主要遗传学病因,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技术在MR/DD 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8 Vol. 26 (09): 823- [摘要](
429
)
HTML
(0 KB)
PDF
(0 KB)
(
84
)
-
-
张琦 许群
目的:观察新产程标准下第二产程时长的差异对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经阴道试产的初产妇738例,按照第二产程时长分为对照组(438例)、观察组A(183例)、观察组B(117例),比较3组妊娠结局。结果:羊水过少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观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观察A组及B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脐带扭转及羊水过多发生率无差异(P>0.05),产钳助产率呈递增趋势(P=0.018);剖宫产、自然分娩及会阴侧切率无差异(P>0.05),产后出血、发热及尿潴留发生率呈递增趋势(P<0.05);会阴切口感染,新生儿Apgar 评分(1min、5min)、窒息及转NICU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羊水过少的产妇容易引起第二产程进展缓慢,第二产程时间的延长增加产钳助产率,并可能增加产后出血、产后发热及尿潴留等风险。
2018 Vol. 26 (09): 827- [摘要](
360
)
HTML
(0 KB)
PDF
(0 KB)
(
86
)
-
徐鸿丽1周跃华2
目的:探讨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β2微球蛋白(β2 MG)、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在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5月本院确诊的HDCP孕妇120例(其中尿微量蛋白阳性67例为观察组A、阴性53例为观察组B),同期本院正常妊娠妇女120例(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学检测对早期诊断HDCP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结果:3组对象的Scr、UA水平未见差异(P>0.05);血清vWF、β2MG、slCAM1水平观察组A>观察组B>对照组(P<0.05);血清vWF、β2MG、slCAM1联合检测诊断HDCP患者发生早期肾损害的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96.7%、ROC下面积为0.930。结论:血清vWF、β2-MG、slCAM-1联合检测对诊断HDCP患者发生早期肾损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18 Vol. 26 (09): 830- [摘要](
363
)
HTML
(0 KB)
PDF
(0 KB)
(
58
)
-
李晖 许常娟 宁艳辉 宋梅
目的:探讨依沙吖啶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用于瘢痕子宫合并完全性胎盘前置中期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瘢痕子宫合并完全性胎盘前置中期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引产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单用依沙吖啶引产,观察组联合应用依沙吖啶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引产。对比两组引产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引产总有效率(96.3%)高于对照组(75.9%),剖宫取胎、胎盘粘连、子宫切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引产前24h出血量、引产时及引产后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引产失败后有7例转行急诊UAE术。观察组术后有少数患者出现发热、下腹痛、穿刺侧局部疼痛症状,但症状较轻微可自行恢复。结论:瘢痕子宫合并完全性胎盘前置中期引产中联合应用依沙吖啶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减少引产过程出血量,提高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取胎及胎盘粘连风险。
2018 Vol. 26 (09): 834- [摘要](
303
)
HTML
(0 KB)
PDF
(0 KB)
(
85
)
-
卫华 段思柳 冯香艳 张飒乐 张瑜 孙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质细胞趋化因子-1α(SDF-1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表达特征及与糖代谢异常关系。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血糖筛查结果分为糖尿病组30例,糖耐量受损组41例、糖耐量正常组67例。测定血糖指标及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Lp-PLA2、SDF-1α、FGF21水平比较,糖尿病组>糖耐量受损组>糖耐量正常组(均P<0.05)。Lp-PLA2、SDF-1α、FGF21均与血糖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Lp-PLA2、SDF-1α、FGF21表达与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临床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辅助指标。
2018 Vol. 26 (09): 837- [摘要](
396
)
HTML
(0 KB)
PDF
(0 KB)
(
83
)
-
董利琴1任默2张建华3*
目的:探讨经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和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患者85例临床资料,患者均行IVF-ET治疗,根据助孕前手术方法不同分组,行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治疗的36例纳入穿刺组,行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的49例纳入剥除组,两组术后3~12个月行IVF治疗,比较两组卵巢功能储备、Gn用药情况和HGG注射日相关指标,IVF-ET助孕结局。结果:两组年龄、囊肿直径、不孕年限和体质量指数比较无差异(P>0.05);穿刺组术后血清E2、LH、FSH水平显著高于剥离组,窦卵泡数显著少于剥离组(均P<0.05);两组Gn用药总量和用药时间相当(P>0.05);剥离组HGG日血清E2水平低于穿刺组,≥14mm卵泡数少于穿刺组(P<0.05); 两组HGG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优质胚胎率、受精率、临床妊娠率和完成移植周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剥离组自然流产率低于穿刺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小于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两种治疗方法妊娠率接近,但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自然流产率相对高,临床可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2018 Vol. 26 (09): 841-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81
)
-
姜英娟1隋新红2*
目的:探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妊娠高血压患者剖宫产后康复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妊娠高血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在剖宫产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对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自主排尿时间、开始泌乳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1%)低于对照组(21.8%),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双向质量反馈模式在妊娠高血压患者剖宫产康复中应用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术后生理指标的尽快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 Vol. 26 (09): 845-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51
)
-
孟卫京1薛晋杰2郝伟明1李红霞1*
目的:分析山西省晋城地区新生儿群体中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12S rRNA 1555 A>G和1494 C>T热点突变情况。方法:采集晋城市40240例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后,利用低密度基因芯片-导流杂交平台进行检测。结果:40240例新生儿中发现12S rRNA热点突变携带者135例(3.4‰),1555 A>G突变133例(3.3‰)、高平市47例(4.5‰)。1494 C>T突变者仅2例(0.05‰)。结论: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晋城地区尤其是高平市为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12S rRNA热点突变高发地区,可能与其所在环境有关。突变主要形式为1555 A>G,1494 C>T突变较为罕见。
2018 Vol. 26 (09): 849- [摘要](
312
)
HTML
(0 KB)
PDF
(0 KB)
(
81
)
-
翟英超1谭文敏2吴洁3*
目的:探讨医院体检育龄妇女生殖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体检,阴道分泌物异常的19~49岁妇女426例为研究对象,拭取阴道或宫颈分泌物做生殖系统的感染检测并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采用MIC法或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药敏试验,统计育龄期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发生率、病原菌种类、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426例妇女中检出生殖系统感染382例(89.7%),共检出菌株41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6株(49.6%),革兰阴性菌71株(17.1%),真菌138株(3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假丝酵母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对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白色假丝酵母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敏感,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单因素分析表明,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者年龄、生育史、避孕方式、流产史及既往生殖道感染史为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同样表明为生殖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育龄妇女生殖系统感染因素较多,病原菌群复杂,对常规抗生素存在一定的耐药现象,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的检查,针对性合理用药。
2018 Vol. 26 (09): 853- [摘要](
385
)
HTML
(0 KB)
PDF
(0 KB)
(
69
)
-
郭凯敏1许可2赖毓冕1*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确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本中心确诊为轻度子痫前期并使用阿司匹林的165例孕妇为治疗组;同期未使用阿司匹林的轻度子痫前期孕妇19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等。结果:治疗组平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大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及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入住NICU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子痫前期发病后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仍可在不增加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情况下,可延长孕周、增加新生儿体重、减少胎儿生长受限等发生。
2018 Vol. 26 (09): 857- [摘要](
402
)
HTML
(0 KB)
PDF
(0 KB)
(
44
)
-
-
吕信笑 杨崇泽 贾颖超 杨章慧 邵倩
2018 Vol. 26 (09): 860- [摘要](
237
)
HTML
(0 KB)
PDF
(0 KB)
(
71
)
-
李涛 胡东梅
2018 Vol. 26 (09): 862- [摘要](
247
)
HTML
(0 KB)
PDF
(0 KB)
(
43
)
-
王进
2018 Vol. 26 (09): 864- [摘要](
254
)
HTML
(0 KB)
PDF
(0 KB)
(
56
)
-
陈秀丽 侯庆香* 菅丽岩 董湘萍 冯莉 孙燕蕾
2018 Vol. 26 (09): 865- [摘要](
239
)
HTML
(0 KB)
PDF
(0 KB)
(
78
)
-
-
刘文娇1齐亚楠2马婧3韩瑞钰3王树松1,2,3
2018 Vol. 26 (09): 868- [摘要](
354
)
HTML
(0 KB)
PDF
(0 KB)
(
92
)
-
谭玉茹 综述程蔚蔚 审校
目的: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如何预测该病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对降低该病相关不良妊娠结局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发现,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病有相关性。本文就hCG与子痫前期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 Vol. 26 (09): 872- [摘要](
373
)
HTML
(0 KB)
PDF
(0 KB)
(
67
)
-
-
董娟
2018 Vol. 26 (09): 877- [摘要](
252
)
HTML
(0 KB)
PDF
(0 KB)
(
91
)
-
-
郭凌岑 钱芳波*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PAC)服务模式对未婚女性流产术后心理与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6月在本院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未婚女性22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PAC组各110例,分别实施常规术后服务模式、PAC模式。比较两组手术前后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评价术后避孕知识认知度,随访统计术后避孕措施落实情况及术后1年重复流产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PAC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而生殖健康知识掌握度、避孕措施落实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6个月、1年,PAC组的重复流产率(1.0%、2.3%)低于常规组(6.9%、15.5%)(P<0.05)。结论:PAC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未婚人工流产女性术后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殖健康知识掌握度及避孕措施落实率,降低重复流产率。
2018 Vol. 26 (09): 879- [摘要](
391
)
HTML
(0 KB)
PDF
(0 KB)
(
98
)
-
肖智智 翁丽 黄小燕
2018 Vol. 26 (09): 883- [摘要](
273
)
HTML
(0 KB)
PDF
(0 KB)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