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世琨
2022 Vol. 30 (10): 2178- [摘要](
276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
周 青 刘帅妹 张瑞金 李孟兰 林 宁 封 婕 黄丽丽 吴玉璘*
评价雌激素受体β基因rs1256049和rs4986938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采用Stat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关于rs1256049位点11篇文献共纳入男性不育患者1914例,健康男性2012例;关于rs4986938位点10篇文献共纳入男性不育患者2136例,健康男性2257例;ERβ(rs1256049)基因AG比GG(OR=1.35,95%CI 1.01~1.80)提示ERβ(rs125604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男性不育存在相关性。根据不同人种和基因分型方法进行亚组分析发现,3种比较模型A比G(OR=2.47,95%CI 1.37~4.44)、AG比 GG(OR=2.51,95%CI 1.34~4.72)和AA+AG比GG(OR=2.55,95%CI 1.38~4.73)提示ERβ基因rs1256049位点多态性可能会增加高加索男性不育的风险;ERβ(rs4986938)基因5种模型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基因分型方法进行亚组分析,AG比GG(OR=0.48,95%CI 0.24~0.94)提示男性不育风险降低。结论:ERβ基因rs1256049位点可能是男性不育易感位点,而rs4986938位点AG基因型可能会降低男性不育风险。
2022 Vol. 30 (10): 2181- [摘要](
378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
-
孙盼盼1 柴 健1 董 玮1 陶宝玲2 周得颛1 张军喜1 蒋丽芳1*
探讨河南省农村备孕妇女空腹血糖异常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河南省158个县区进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农村计划妊娠的育龄妇女386 786人,分为空腹血糖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尿病(DM)组,IFG和DM为空腹血糖异常。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和DM者分别有7900例(2.0%)和4158例(1.1%),空腹血糖异常率为3.1%;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IFG和DM的风险均升高(P<0.05)。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相比,高中及以上者发生IFG(OR=1.208,95%CI 1.148~1.272)和DM(OR=1.139,95%CI 1.062~1.221)的风险均增加。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和肥胖、高血压、促甲状腺激素(TSH)异常、烟草暴露和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者发生IFG和DM的风险均升高(P<0.05),既往有妊娠史者发生IFG(OR=0.870,95%CI 0.823~0.921)和DM(OR=0.812,95%CI 0.750~0.878)的风险均降低。结论:高龄、文化程度高、超重和肥胖、高血压、TSH异常、烟草暴露和HBV感染是空腹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既往有妊娠史是空腹血糖异常的保护因素。
2022 Vol. 30 (10): 2189- [摘要](
2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龚明霞1,2 黄郁馨1 杜 丹2 潘东娜2 潘石蕾1*
调查妊娠期抑郁发生状况,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可能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462例,根据抑郁量表(EPDS)评估妊娠期抑郁情况并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问卷收集孕妇基本资料,分析筛选可能危险因素,检测孕妇糖脂代谢指标及随访不良妊娠结局并分析与妊娠期抑郁的关系。结果:462例孕妇EPDS评分8.03±4.20分,其中抑郁组155例(33.6%)(中重度抑郁59例、轻度抑郁96例),非抑郁组307例(66.5%)。单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孕前体质指数、饮食结构、意外妊娠、不孕史、孕期运动锻炼、与配偶的关系、睡眠状况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不孕史并非妊娠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前体质指数高、饮食结构不平衡、意外妊娠、孕期不经常锻炼、与配偶的关系不和谐、睡眠状况不满意均为妊娠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期抑郁与孕晚期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未见相关性(均P>0.05);随访妊娠结局,抑郁组剖宫产(42.0%)、新生儿低血糖比例(8.0%)均高于非抑郁组(24.5%、0)(均P<0.05)。结论:妊娠期抑郁不利于妊娠结局,提示临床产科可参考危险因素进行关注,必要时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2022 Vol. 30 (10): 2194- [摘要](
255
)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
张 耀 常 琼 陈 迪 曲晓伟* 赵培丽
探究非梗阻性无精症(NOA)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本院就诊的NOA患者287例临床资料,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心理异常组(MSSNS评分≥60分)203例与心理正常组(MSSNS评分<60分)84例。对两组年龄、婚龄、本人学历水平、配偶学历水平、体质指数(BMI)、居住地、职业构成、家庭月收入、婚姻质量、社会支持情况、生子急切性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婚龄、本人学历水平、配偶学历水平、BMI、居住地、职业构成、家庭月收入等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年龄、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生子急切性比较存在差异(P<0.05);回归分析发现,年龄≥35岁、ENRICH评分<341分、SSRS评分<24分、生子急切性大均为NOA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变差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OA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负性心理状况,患者年龄≥35岁、婚姻质量不佳、社会支持不足、生子急切性大均为其负性心理状态产生的相关因素,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及家属需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婚姻质量,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2022 Vol. 30 (10): 2200- [摘要](
2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
方 敏 徐 青*
对比分析宫腔直视吸引系统与超声可视人工流产仪在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1月本院接受自愿行人工流产术者940例,其中受术者自愿选择原则,分别接受宫腔直视吸引系统终止妊娠(470例,宫腔直视组),超声可视人流仪引导终止妊娠(470例,超声可视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无差异(P>0.05);但宫腔直视组术中出血量(12.25±2.61 ml)、宫腔吸引次数(1.74±0.32次)、术后出血时间(4.5±1.2 d)、术后腹痛时间(1.6±0.4 d)及术后月经恢复时间(31.2±3.3 d)均低于超声可视组(18.64±3.85 ml、2.79±0.41次、5.8±1.3 d、2.1±0.4 d、34.9±3.7 d),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0.7%)与超声可视组(4.2%)无差异(P>0.05)。结论:与超声可视人流仪引导流产术比较,宫腔直视吸引系统用于人工流产术可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更利于受术女性的术后恢复。
2022 Vol. 30 (10): 2204- [摘要](
293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邓丽丽 邱翠华* 孟玉会 陈 静
探讨滋肾安胎汤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先兆流产患者104例,随机抽签法分西医组52例和中西医组52例,两组均采用HCG联合黄体酮治疗,中西医组加用滋肾安胎汤,均治疗2周评估临床疗效,分析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小腹坠痛、阴道出血、腰酸痛、两膝酸软]、内分泌激素[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雌二醇(E2)]、Th1/Th2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及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改变。结果:用药2周后,治疗总有效率中西医组(94.2%)高于西医组(80.8%),两组小腹坠痛、阴道出血、腰酸痛、两膝酸软症候积分均降低且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两组β-hCG、P、E2指标均升高且中西医组高于西医组,两组INF-γ、IL-2指标均降低,IL-4指标升高且中西医组变化幅度高于西医组,两组CD4+、CD8+升高,CD4+/CD8+降低且中西医组变化幅度高于西医组(均P<0.05)。结论:滋肾安胎汤联合HCG、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能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性激素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2022 Vol. 30 (10): 2208- [摘要](
237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李 莉1 朱颖军2* 高 静1 沈 琳1
探讨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商品名:尤靖安)治疗Ⅱ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CINⅡ级患者132例临床资料,观察疗效、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泌物过多消失时间、血性白带消失时间、复发率;对比治疗前后IL-10、CRP、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且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复发分为预后良好组(n=102)与预后不良组(n=30),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总有效率为96.2%,术中出血量10.5±1.3ml、住院时间4.2±1.5d、分泌物过多消失时间5.6±1.3d、血性白带消失时间5.3±1.5d;术后炎症因子得到改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率22.7%。术后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体质指数、饮酒史、术中出血量、孕次、产次等无差异(P>0.05),年龄、绝经状况、切缘情况、吸烟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糜烂程度、流产史、性生活初始年龄等比较有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绝经、切缘阳性、吸烟史、高危型HPV感染、重度宫颈糜烂、流产史、性生活初始年龄<16岁是CINⅡ级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KC联合尤靖安治疗CINⅡ级有较理想效果,年龄、绝经状况、切缘情况、吸烟史、HPV感染、宫颈糜烂程度、流产史、性生活初始年龄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2 Vol. 30 (10): 2213- [摘要](
280
)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
高颖花 马丽丽 周明慧
探究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疗效及对术后恢复、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2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宫腔镜组各60例,分别采用常规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或采用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输卵管通畅率、临床疗效、术后恢复及受孕情况。结果 治疗后,宫腔镜组双侧输卵管通畅率(35.0%)高于常规组(18.3%),总有效率(91.7%)高于常规组(76.7%),术后需卧床时间(5.2±0.8h)和住院时间(2.6±0.3d)低于常规组(8.9±1.0h、5.3±0.8d),手术并发症发生(6.7%)低于常规组(21.7%)(均P<0.05);术后随访1年累计妊娠率,宫腔镜组术后4个月(23.3%)、8个月(60.0%)、12个月(93.3%)均高于对照组(8.3%、30.0%、68.3%)(均P<0.05)。结论:宫腔镜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可显著提高不孕症临床疗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1年妊娠率。
2022 Vol. 30 (10): 2218- [摘要](
194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朱君花 刘 阳 郝莉娜 陈 英 刘 彩*
探讨腹腔镜囊肿剥除术治疗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及对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清过氧还蛋白(PRX)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3月本院诊治的单侧OEC患者122例(观察组)与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观察组均予以腹腔镜囊肿剥除术,观察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及术前、术后7d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RI、PI、S/D)和过氧还蛋白亚型(PRX1、PRX2、PRX3)及卵巢功能相关指标;且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8)与未复发组(n=94),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RI、PI、S/D、PRX1、PRX2、PRX3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4%,手术时间82.2±12.3min,术中出血量54.3±5.3ml,住院时间4.1±1.3d,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率23.0%;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而PRX1、PRX2、PRX3表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而PRX1、PRX2、PRX3表达升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无差异,且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人工流产次数、E2、FSH、LH、最大囊肿直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年龄、病程、R-AFS分期、术后孕次、RI、PI、S/D、PRX1、PRX2、PRX3比较有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FS分期为Ⅲ~Ⅳ期、术后孕次为0、年龄小、病程长、RI、PI、SD、PRX1、PRX2、PRX3表达异常均为影响OE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RI、PI、SD、PRX1、PRX2、PRX3预测OEC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子(AUC)分别为0.580、0.661、0.826、0.680、0.754、0.752(P<0.05)。结论:腹腔镜囊肿剥除术治疗OEC有效率高,且有利于降低复发率;通过检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和PRX亚型可为预测术后复发提供参考指标。
2022 Vol. 30 (10): 2222- [摘要](
282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曲长红 李广莹 倪换娟 周 维 裴丽鹏*
分析黄体破裂出血腹腔镜术中经缝合或双极电凝止血对患者应激激素、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治疗的黄体破裂出血患者127例,根据腹腔镜手术止血方式分为缝合组66例(缝合止血法)、电凝组61例(双极电凝止血)。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应激激素指标、卵巢功能激素指标、卵巢基质血流变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电凝组手术时间(41.9±7.5min)、住院天数(3.2±0.9d)均短于缝合组(55.3±10.1min、4.8±1.4d),术中出血量(50.4±9.6ml)、术后VAS评分(3.0±0.9分)低于缝合组(86.4±12.8ml、4.6±1.1分)(P<0.05);术后两组应激激素皮质醇(Cor)、醛固酮(ADL)水平均上升但电凝组低于缝合组,电凝组FSH、LH、E2均升高且高于缝合组(P<0.05),缝合组E2降低(P<0.05)而FSH、LH水平无变化(P>0.05),AFC、PSV缝合组较术前无差异,电凝组均下降且低于缝合组(P<0.05),两组CD3+、CD4+及CD8+水平均下降但电凝组高于缝合组(均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缝合组(7.6%)低于电凝组(19.7%)(P<0.05)。结论:两种止血方案各有优劣,手术缝合止血法对卵巢基质血流变及卵巢功能影响小,双极电凝止血更有利于抑制机体应激反应、保护免疫功能。
2022 Vol. 30 (10): 2228- [摘要](
280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缪兰芬 顾玲玲*
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单次注射右美托咪定(Dex)对患者镇静觉醒评分(OAA/S)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23)常规全麻,Dex持续泵注组(n=23)麻醉诱导前15 min持续泵注Dex 0.3 μg/kg/h至手术结束前20 min,Dex单次注射组(n=24)麻醉诱导前单次静脉注射Dex 0.6 μg/kg。对比3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OAA/S评分、苏醒期不良反应、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T1(腹压达10mmHg后即刻)、T2(5min)、T3(10min)、T4(20min)、T5(40min)T1、T2、T3、T4、T5时,HR 水平Dex持续泵注组、对照组的均高于T0(气腹建立前),且Dex单次注射组、Dex持续泵注组、对照组依次升高(均P<0.05);T1、T2、T3、T4、T5时,MAP水平3组均高于T0,且Dex单次注射组、Dex持续泵注组、对照组依次升高(均P<0.05)。Dex单次注射组、Dex持续泵注组的OAA/S评分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Dex单次注射组的苏醒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3%)低于Dex持续泵注组(39.1%)、对照组(56.5%),拔管时间(14.02±2.54 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8.24±6.05 min)、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22.56±7.48 min)均短于Dex持续泵注组(23.12±3.05 min、24.75±8.19 min、26.84±8.89 min)、对照组(19.33±2.86 min、20.18±6.67 min、34.37±11.13 min)(均P<0.05)。结论:单次注射Dex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较好,且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苏醒期质量,减少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
2022 Vol. 30 (10): 2233- [摘要](
321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马飞雯 沙红兰 马宗丽* 李寅红 仇 菊
探讨血清miR-214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情况与宫腔粘连(IUA)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IUA患者80例为IUA组,均行宫腔粘连分离术;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qRT-PCR检测两组血清miR-21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TGF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miR-214与CTGF水平的相关性;分析IUA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清miR-214、CTGF表达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14、CTGF表达水平对IUA术后复(12例)发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UA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IUA组血清miR-214水平(0.46±0.08)低于对照组(1.24±0.16),CTGF水平(141.35±34.18 ng/ml)高于对照组(66.75±17.48 ng/ml)(均P<0.05),血清miR-214与CTGF表达呈负相关(r=-0.538,P<0.05)。IUA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清miR-214、CTGF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14、CTGF预测IUA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23,敏感性分别为75.0%、66.7%,特异性分别为91.2%、91.2%。多因素分析显示,人工流产>3次、宫腔粘连性质为肌性、宫腔粘连范围>2/3、miR-214低表达、CTGF高表达是IUA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UA患者血清miR-214、CTGF表达异常,且对术后复发有一定诊断价值,有望成为预测IUA患者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2022 Vol. 30 (10): 2238- [摘要](
276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刘袁静 王 健* 陈 静 鞠学军
探究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宫腔镜手术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宫腔镜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均采用舒芬太尼0.1μg/kg和依托咪酯0.2mg/kg麻醉诱导,观察组在上述麻醉诱导前加用0.2mg/kg艾司氯胺酮,对照组应用0.2mg/kg氯化钠溶液。统计两组麻醉不同时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SpO2),血糖和动脉乳酸水平,比较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HR、SBP、DBP、SpO2水平,麻醉诱导前(T1)和苏醒后即刻(T4)两组未见差异,进镜前即刻(T2)和检查终点时(T3)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各个观察时点两组均无差异(P>0.05),组内比较T2和T3 两组均高于T1时本组(P<0.05),T4与T1时组内无差异(P>0.05)。两组在麻醉诱导后血糖上升、乳酸下降,且观察组诱导后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有效率观察组(100%)高于对照组(87.8%)(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2.4%、7.3%)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0.2mg/kg剂量艾司氯胺酮有助于宫腔镜手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
2022 Vol. 30 (10): 2243- [摘要](
2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韩杰然1 王 玲2*
探究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麻醉质量及产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行择期剖宫产的106例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麻醉质量、不良反应和对应激反应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3.44±0.69、5.26±0.84)min、达到最高麻醉平面时间(10.12±1.36、12.81±1.4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19±0.62、4.77±0.71)min及Bromage最高分所需时间(12.82±2.11、15.64±2.57)min有差异(P<0.05)。两组镇静Ramsay评分在T0时麻醉无差异(P>0.05),T1、T2、T3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or、SOD、MDA、ROS、ET及AngⅡ水平两组T0时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T1、T4时血清Cor、MDA、ROS、ET及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血清Cor、SOD、MDA、ROS、ET及AngⅡ水平T1、T4时均高于T0时,而T4时均低于T1时(均P<0.05)。观察组寒战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20.8%)(P<0.05);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头晕头痛、低血压、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有助于改善麻醉质量和镇静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对应激反应指标影响较小,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
2022 Vol. 30 (10): 2248- [摘要](
207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樊 佳 邓成琴 刘 芹 何 静*
探究七氟烷联合硬膜外麻醉对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效果及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行剖宫产术产妇1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分别给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或七氟烷联合硬膜外麻醉(联合组)。比较两组麻醉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1、5、15、30min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12、24、48h镇静效果(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舒适评分法(BCS)],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和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SBP、HR组间、时间点及交互比较,DBP组间和交互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DBP时间点比较,SpO2组间、时间点及交互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联合组T2时SBP、DBP、HR水平,T3时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2时SBP、DBP、HR水平,T3时HR水平均高于T0时(均P<0.05);两组VAS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均有差异,术后1、5、15、30min时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时间点比较有差异(P<0.05),组间及交互比较无差异(均P>0.05);两组BCS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有差异(均P<0.05),交互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8、12、24、48h,两组Ramsay镇静、BCS评分水平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和术中出血量均无差异(均P >0.05)。结论:七氟烷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稳定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产妇血流动力学,镇痛效果更佳,且用药安全。
2022 Vol. 30 (10): 2253- [摘要](
234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刘天琳 托景堂 魏倩杰 孙秀伟 赵晓琛 赵浩晨 瞿 敏
探讨丙泊酚联合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发分两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常规麻醉诱导(常规组)或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以及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Z计分法评定术后认知功能下降(POCD)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各时点MAP、HR比较,观察组无差异而常规组有差异(P<0.05);术后VAS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常规组(30.0%)高于观察组(10.0%)(P<0.05),POCD发生率两组(2.5%、2.5%)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艾司氯胺酮联合应用可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平稳术中生命体征,不会影响术后认知功能。
2022 Vol. 30 (10): 2258- [摘要](
331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董君伟 张玉田 杨秋婷 李晶晶 王海杰 贾海生*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紫杉醇及顺铂(TP)同步放化疗及中药治疗IIb分期以上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IIb分期以上宫颈癌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传统TP同步放化疗+中药疗法治疗,观察组加以联合HIFU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1、3、6个月时MR表观扩散系数(ADC)、肿瘤最大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肿瘤标记物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3.3%)高于对照组(56.7%)(P<0.05)。两组治疗后ADC值均高于治疗前、肿瘤最大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1、3、6月时ADC值(0.99±0.10、1.17±0.12、1.39±0.14)×10-3mm2/s均高于对照组(0.92±0.09、1.06±0.10、6.39±0.23)×10-3mm2/s,肿瘤最大径(3.52±0.15、3.31±0.14、3.12±0.13)cm均低于对照组(3.94±0.16、3.82±0.15、3.55±0.14)cm(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EA、CA125、SCC-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1、3、6月时血清CEA、CA125、SCC-A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腹痛腹泻、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但两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比例(13.3%)低于对照组(36.7%)(P<0.05)。结论:HIFU联合传统TP同步放化疗及中药疗法治疗IIb分期以上中晚期宫颈癌,可更有效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抑制肿瘤灶生长,临床疗效确切,且降低用药期间恶心呕吐发生比例。
2022 Vol. 30 (10): 2262- [摘要](
294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云 蕊 符 映 符 怡
探究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PPC)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效果,及对孕妇静脉血、脐血及胎盘组织内皮素(ET)表达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本院接受ICP治疗的孕妇79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41例)和常规组(38例),分别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PPC治疗或常规治疗(口服熊去氧胆酸片),对比两组相关参数。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第3、7、14d皮肤瘙痒评分(3.00±0.27分、2.26±0.19分、1.04±0.22分)均低于常规组(3.10±0.56分、2.84±0.61分、2.17±0.26分)(均P<0.05),血清内皮素-1(ET-1)、总胆汁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低于常规组,新生儿脐带血ET-1、胎盘组织ET-1表达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并发羊水过多(2.4%)、产后出血发生率(2.4%)以及新生儿窘迫(2.4%)、早产率(2.4%)均低于常规组(21.1%、28.9%、18.4%、23.7%),经阴分娩率(51.2%)高于常规组(21.1%)(均P<0.05),两组妊娠高血压、羊水污染、胎盘前置、新生儿窒息和死亡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PPC治疗ICP可降低孕妇静脉血、脐血及胎盘组织ET表达,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妊娠结局。
2022 Vol. 30 (10): 2267- [摘要](
2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马晓丽
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卡贝缩宫素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及对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月本院诊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2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95)。两组均给予卡贝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加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母婴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8.1%)高于对照组(81.1%),两组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1118.5±49.6 ml)、术后(82.6±25.9 ml)出血量及输血量(438.3±43.8 ml)均低于对照组(1161.4±58.3 ml、329.0±36.5 ml、1025.6±36.8 ml)(均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发生率(0、2.1%)无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0%)、早产(2.9%)及子宫切除(0)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7.4%、11.6%、4.2%)(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7%、9.5%)(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卡贝缩宫素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止血效果提高,可有效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母婴结局。
2022 Vol. 30 (10): 2272- [摘要](
2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朱 琴 王芳芳 阮国海
探讨缩宫素联合宫颈扩张球囊对低宫颈评分(宫颈Bishop评分≤6分)足月妊娠的引产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入院有引产指证的足月妊娠产妇104例,根据引产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52例)采用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52例)给予缩宫素联合扩张球囊引产。对比两组产妇的Bishop评分、诱发临产时间、总产程、产后出血量、宫颈扩张速度、引产成功率、阴道分娩率和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96.2%)高于对照组(82.7%),引产后诱发临产时间、总产程和产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引产成功率(90.4%)和阴道分娩率(88.5%)高于对照组(73.1%、67.3%),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11.5%)小于对照组(26.9%)(均P<0.05)。结论:对低宫颈评分的足月妊娠产妇应用缩宫素联合宫颈扩张球囊引产,可更好地促进宫颈成熟、提高引产成功率,安全性好,母婴不良结局发生风险降低。
2022 Vol. 30 (10): 2276- [摘要](
2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陈 娴 符 建 朱小兰 鲁桂玲
分析超声测量胎盘边缘厚度指导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手术时机与术中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前置胎盘产妇98例,随机分组,观察组经超声监测胎盘边缘厚度指导手术时机,对照组根据产妇腹痛腹胀症状缓解与否及阴道出血量指导终止妊娠时机;记录两组母胎预后情况,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7分评估新生儿。比较白细胞量、红细胞量及血红蛋改变情况,分析胎盘边缘厚度与产妇出血量的关系。结果:术后观察组血中红细胞(3.34±0.26)1012/L和白细胞(16.47±0.94)1012/L均高于对照组(3.09±0.28、13.43±1.05)1012/L,早产(16.0%)及母体发热(2.0%)、血红蛋白改变量(20.12±1.01 g/L)、出血量(223.2±38.9ml)均低于对照组(35.4%、16.7%、22.54±0.89 g/L、335.8±40.2 ml),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8.4±0.7分)高于对照组(6.9±0.6分)(均P<0.05);超声检查前置胎盘边缘厚度≥10 mm产妇术中出血量(232.93±18.93ml)高于胎盘边缘厚度<10 mm产妇(208.30±21.92ml),且前置胎盘边缘厚度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超声检测评估胎盘边缘厚度指导前置胎盘产妇分娩时机,有助于改善术中出血情况,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预后质量。
2022 Vol. 30 (10): 2280- [摘要](
221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王慧兰1 朱 倩1 王美燕1 蒋秀婵2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法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疗效及对盆底功能、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本院诊治的FSD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手法按摩)与观察组(电刺激生物反馈法联合手法按摩)各38例,对比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快肌最大肌电值、盆底肌肌力分级、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神经肽Y(NPY)。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76.3%),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快肌最大肌电值、E2、P、FSH、LH、NP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盆底肌肌力分级中Ⅱ级(2.6%)、Ⅲ级(13.2%)占比低于对照组(23.7%、42.1%),Ⅳ级(44.7%)、Ⅴ级(39.5%)占比高于对照组(21.1%、13.2%)(均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法联合手法按摩治疗FSD提高了临床效果,不仅改善盆底功能,且提高了性激素水平。
2022 Vol. 30 (10): 2284- [摘要](
243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胡盛君1 朱立波2 徐陈雪1
观察妊娠晚期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产后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本院就诊的118例孕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在产后42d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组在妊娠28周时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并产后42d行神经肌电治疗,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产后3个月时盆底肌张力评分、盆底肌电位活动值和疲劳度、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及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正常率(81.4%)高于对照组(61.0%),产后3个月盆底肌电位活动值大于对照组,盆底肌疲劳值值小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5.1%)低于对照组(20.3%)(均P<0.05);联合组产妇盆底肌器官脱垂程度多分布在0度和Ⅰ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产妇治疗后的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且联合组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评分(25.53±3.55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评分(21.06±3.15分)均低于对照组(42.23±4.32分、30.14±4.01分)(均P<0.05)。结论:孕妇于妊娠28周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后开展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提高盆底肌生理改善状况,降低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率,促进产后恢复。
2022 Vol. 30 (10): 2289- [摘要](
264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杨家骐 王剑鹰 王波薇 赵 平 刘 晶*
分析基于医疗数据系统的延伸干预联合微信饮食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以本院基于医疗数据系统的延伸干预实施时间(2020年12月)为界限,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GDM患者63例为对照组,常规健康宣教及延续性干预;2020年12月-2021年10月GDM患者62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医疗数据系统的延伸干预联合微信群饮食打卡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期间的遵医行为,以及疾病认知度、自护能力[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DSMQ)]及血糖控制情况;统计两组分娩方式。结果:按时检测血糖依从率观察组(87.1%)高于对照组(71.4%)(P<0.05),按时复诊依从率(90.3%、79.4%)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GDM知识评分、DSMQ(血糖控制、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应用)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阴道顺产率(69.4%、58.7%)及剖宫产率(30.7%、41.3%)无差异(P>0.05)。结论:基于医疗数据系统的延伸干预联合微信群饮食打卡干预可有效提高GDM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自护能力,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情况。
2022 Vol. 30 (10): 2294- [摘要](
210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
向富森 孙 甫 刘丽莹 王佩佩 赵治红 袁 苗*
探究生长激素(GH)宫腔灌注联合激素替代(HRT)周期对薄型子宫内膜(TE)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治疗的90例不孕女性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不同分为自然周期组38例和激素替代组52例,两组均给予GH宫腔灌注治疗,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信号,当子宫内膜厚度≥7 mm后解冻卵裂球并实施胚胎移植,观察两组妊娠情况。结果:两组FET前1天子宫内膜厚度均较入院第1天增加,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以及收缩末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均较入院第1天降低,且激素替代组变化幅度大于自然周期组(均P<0.05);激素替代组FET前1天血清E2水平(1823.74±206.19 pg/ml)和临床妊娠率(62.0%)高于自然周期组(1095.38±145.82 pg/ml、38.7%),周期取消率(3.9%)低于自然周期组(18.4%)(均P<0.05)。结论:GH宫腔灌注联合HRT周期治疗TE可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并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周期取消率,提升临床妊娠率,对FET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2022 Vol. 30 (10): 2299- [摘要](
314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刘 瑾1 刘晓蛟2 李 荣1*
探讨不同年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患者应用脱氢表雄酮(DHEA)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VF-ET)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7月本院诊治的行IVF-ET助孕治疗的DOR患者135例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5岁组(42例)、35~40岁组(45例)、>40岁组(36例),均予以DHEA治疗,对比基线资料,评估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天数、获卵数、授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观察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结果:治疗前各组体质指数、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及用药前子宫内膜厚度、PI、RI、获卵数、授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用药后各组Gn用量、Gn天数、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等无差异(P>0.05),<35岁组子宫内膜厚度(15.12±2.32mm)、获卵数(4.16±0.69个)、授精数(3.18±0.52个)、卵裂数(2.39±0.38个)、优质胚胎数(1.45±0.28枚)、胚胎着床率(46.3%)、临床妊娠率(45.2%)高于另外两组,PI(1.75±0.32)、RI(0.68±0.11)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DHEA辅助IVF-ET治疗对<35岁患者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及宫内膜容受性程度优于年龄>35岁者。
2022 Vol. 30 (10): 2304- [摘要](
3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
李 静 乔洪武 任炳楠 杜明泽 张俊韦 管一春*
探讨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后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助孕结局及对子代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体外受精/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胚胎移植(ET)的恶性肿瘤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根据其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窦卵泡数(AFC)、取卵时间按1-3标准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匹配对照组(102例)。比较助孕结局。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使用促性腺激素(Gn)天数短[(11.1±3.0)d 比(11.5±2.4)d,P=0.014]、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黄体生成素(LH)水平高[(5.9±2.7)U 比(3.2±2.6)U,P=0.048]、获卵数少[(11.5±9.47)枚比(11.8±6.7)枚,P=0.042]、受精率低(76.5%比83.5%,P=0.006),优胚率高(58.5%比49.7%,P= 0.04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移植的胚胎数多于对照组[(1.7±0.3)枚比(1.4±0.5)枚,P=0.049],但首次移植胚胎来源及类型、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差异无差异(P>0.05);观察组达妊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03.9±149.5)d比(123.4±62.4) d,P=0.000],每活产需要的取卵周期数(2.7比1.9,P=0.030)、移植周期数(2.9比2.2,P=0.004)、胚胎数均大于对照组(4.6枚比3.3枚,P=0.006);而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每活产需要的优质胚胎数均无差异(P>0.05);分娩方式、分娩孕周、胎儿出生体重、孕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能满足年轻女性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生育需求。
2022 Vol. 30 (10): 2309- [摘要](
203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许晓东 李 翠 刘 静 于 倩 易建平*
调查辅助生殖门诊女性不孕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辅助生殖门诊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1016例临床资料(病例组),按照1:1的比例且年龄差异≤2年、同居未避孕1年内自然妊娠的女性1016例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不孕症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中原发性不孕254例(25.0%)、继发性不孕762例(75.0%)。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引产史、异位妊娠史、全身疾病史无差异(P>0.05),结婚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性生活频率、月经史、产后/流产后并发症史、泌尿生殖系感染史、肥胖占比等均有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生活频率>8次/月(OR=1.506,95%CI 1.067~2.337)、月经不规律(OR=1.412,95%CI 1.152~2.196)、有产后/流产后并发症史(OR=3.585,95%CI 1.682~6.824)、有泌尿生殖系感染史(OR=4.898,95%CI 3.153~13.296)、肥胖(OR=2.065,95%CI 1.625~6.824)均是女性不孕症的危险因素,月经初潮年龄<13岁(OR=0.814,95%CI 0.599~0.924)、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OR=0.892,95%CI 0.718~0.987)是女性不孕症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初潮年龄早、性生活过早、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史、肥胖等是女性不孕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当地应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减少不孕症危险因素,降低不孕症发生风险。
2022 Vol. 30 (10): 2316- [摘要](
246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曾令芳1 陈 玲2 金彩凤1 吴全恩1 陈 敏1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产妇早产潜伏期和不同终止妊娠时机及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67例PPROM(孕28+3~36+6周)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潜伏期<24h或≥24h及处置方案分为3组,破膜后<24h不加处置待自然分娩为自然临产组52例,破膜≥24h无宫缩给予缩宫素诱导分娩为缩宫素诱导组138例,破膜后给予利托君或硫酸镁抑制宫缩保胎至分娩为期待组77例。比较3组妊娠结局(剖宫产率),母婴并发症(宫内感染率、产褥感染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围生儿死亡发生率)。结果:267例PPROM早产孕产妇中经剖宫产结束妊娠80例(30.0%),剖宫产率期待组(59.7%)高于缩宫素诱导组及自然临产组(16.7%、21.2%),宫内感染(26.0%)和产褥病率(23.4)均高于缩宫素诱导组及自然临产组(7.2%、5.8%,5.1%、3.9%)(均P<0.05)。母婴并发症发生率3组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对PPROM早产孕产妇在胎儿已成熟(孕龄≥34周)、破膜后一定时间内(24h内)应考虑及时终止妊娠,以产科常规确定分娩方式,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2022 Vol. 30 (10): 2321- [摘要](
286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陈 超1 周 教2 李春林1*
探讨绒毛膜隆起超声特点及与早孕期停育和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发现的妊娠早期合并绒毛膜隆起孕妇97例纳入观察组,未合并绒毛膜隆起的孕妇110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绒毛膜隆起的超声特点(数目、大小),分析其与早孕期停育的相关性,随访两组妊娠情况(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合并症、妊娠结局),分析绒毛膜隆起超声特点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流产(24.7%)、胚胎停育(13.4%)、先兆流产(43.3%)、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21.4%)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7.3%、6.4%、30.0%、3.0%)(均P>0.05);绒毛膜隆起直径<1 cm、1~2cm、>2 cm孕妇流产(11.5%、19.2、50.0%)、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0、15.0%、54.6%)发生率依次升高(P<0.05),胎停育发生率无差异;绒毛膜隆起多发与单发孕妇胚胎停育发生率无差异(P>0.05),流产(50.0%、17.3%)、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发生率(50.0%、12.5%)多发孕妇高于单发孕妇(P<0.05)。结论:早孕期出现绒毛膜隆征可能引发早期胚胎停育和流产,且多发性、直径较大的绒毛膜隆起引起不良妊娠结局几率增加。
2022 Vol. 30 (10): 2325- [摘要](
242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王思思 陈江平 于雪娟
探究不同治疗方式对高龄子宫腺肌病患者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日本院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有生育要求的35~45岁子宫腺肌病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子宫腺肌瘤局灶切除术52例为经腹组,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局灶切除术64例为腹腔镜组,同期住院分娩的未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合并妊娠患者78例为对照组。比较妊娠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16例经手术治疗后,术后2年内妊娠65例(56.0%),但经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1年及2年妊娠及复发率无差异(P>0.05);术后妊娠组年龄<40岁、术后未复发、术后病灶未残留及术后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等占比高于未妊娠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术后未应用辅助生殖为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OR=3.580、4.927,P<0.05),术后未复发、术后病灶未残留为妊娠的保护因素(OR=0.220、0.173,P<0.05)。手术后妊娠组早产(9.2%)、流产(13.9%)、低体重儿(10.7%)、前置胎盘(6.2%)、分娩感染(7.7%)、盆腔粘连(10.8%)发生率均高于对照(1.3%、2.5%、2.6%、0、0、1.3%)(均P<0.05)。结论:高龄、术后复发、病灶残留及术后未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均可影响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妊娠,且术后妊娠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偏高,因此对于高龄且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带病妊娠。
2022 Vol. 30 (10): 2330- [摘要](
174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罗银娟 曾 燕
探究子宫肌瘤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妊娠情况,分析影响HIFU治疗后妊娠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4例,将治疗后妊娠成功的21例为妊娠组,103例未妊娠患者为未妊娠组;21例妊娠者中10例成功分娩为分娩组,11例自然流产者为流产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影响妊娠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1例妊娠成功均为自然受孕,妊娠组术中皮肤灼烧发生率低于未妊娠组,术后复发率低于未妊娠组,两组孕产史、肌瘤大小、术后症状改善及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占比有差异(均P<0.05),两组年龄、肌瘤数目、肌瘤类型及肌瘤位置无差异(P>0.05);分娩组与流产组孕产史、肌瘤数目、肌瘤类型、肌瘤位置及术后症状改善无差异(P>0.05),而年龄、肌瘤大小及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占比有差异(P<0.05)。术后复发(OR=1.765)、术后症状改善(OR=2.664)、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OR=3.124)均为是否成功妊娠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2.342)、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OR=2.807)均为是否成功分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经HIFU治疗后子宫肌瘤患者可成功受孕与分娩。而术后复发、术后症状改善及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是影响HIFU治疗后妊娠的主要因素,年龄及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是影响HIFU治疗后成功分娩的主要因素。
2022 Vol. 30 (10): 2335- [摘要](
248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李 荣1 刘晓蛟2 刘 瑾1*
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输出蛋白4(XPO4)、组织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KIF 23)和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8例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手术中获取的癌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标本中XPO4、KIF 23、MFG-E8的表达,并分析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XPO4蛋白阳性表达率(37.8%)低于子宫正常组织(67.4%),KIF 23、MFG-E8蛋白阳性表达率(74.5%、81.6%)均高于子宫正常组织(17.4%、6.1%)(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XPO4蛋白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肌层浸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KIF 23蛋白表达与肌层浸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MFG-E8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肌层浸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XPO4、KIF 23、MFG-E8蛋白表达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0.816、0.875,灵敏度分别为84.6%、83.3%、86.6%,特异度分别为83.6%、82.1%、83.2%。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XPO4蛋白低表达、KIF 23和MFG-E8蛋白高表达,XPO4、KIF 23、MFG-E8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密切相关,对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2022 Vol. 30 (10): 2340- [摘要](
184
)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
姜雅琼 阮思妮 李春林*
分析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产后胎盘植入血流参数变化及与病情程度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胎盘植入患者97例为观察组,健康孕妇94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检测两组孕妇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联合应用的预测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测行相关性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胎盘植入效能。结果:血流参数FI、VI、VFI、PI、RI、S/D水平,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型胎盘植入患者均高于粘连型胎盘植入患者,各指标水平与粘连型胎盘植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FI、VI、VFI、PI、RI、S/D联合应用预测胎盘植入的模型为Log(P)=0.603×FI+0.677×VI+0.701×VFI+0.695×PI+0.626×RI+0.633×S/D+1.201,联合检测诊断胎盘植入价值明显提高(P<0.05),其曲线下面积0.974,敏感度96.9%、特异度96.8^%。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各指标与胎盘植入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联合检测诊断胎盘植入效能较高。
2022 Vol. 30 (10): 2345- [摘要](
236
)
HTML
(0 KB)
PDF
(0 KB)
(
24
)
-
高海彦1 李永红2 苗生虎3
探讨基础性激素与抗苗勒式管激素水平检测对高龄育龄女性孕前卵巢储备功能筛查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孕前检查的育龄女性4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0岁组156例,31~35岁组168例和>35岁组174例。检测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及血清抗苗勒式管激素(AMH)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基础性激素联合AMH对高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筛查价值。结果:<30岁组、31~35岁组、>35岁组血清FSH、E2、FSH/LH水平依次升高,AMH水平依次降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占比(10.9%、16.7%、25.3%)依次升高(均P<0.05)。对高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筛查的效能,基础性激素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灵敏度为71.2%,特异度为81.8%;AMH的AUC为0.762,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7.4%;基础性激素联合AMH的AUC为0.883,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0.2%。结论:基础性激素联合AMH检测提高了评估高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检测效能,可为临床指导高龄女性生育保健提高有效指标。
2022 Vol. 30 (10): 2349- [摘要](
2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陈芳荣 陈小菊*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产物-1(MALAT1)和微小RNA-141(miR 141)在子痫前期(PE)孕妇胎盘及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住院治疗的PE孕妇45例为PE组,根据孕妇病情分为PE组(n=24)和重度PE组(n=21),同期产前检查正常孕妇4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胎盘及血清中LncRNA MALAT1、miR 141表达水平并分析相关性,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2项指标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诊断价值。结果:重度PE组胎盘和血清中LncRNA MALAT1(0.58±0.19、0.37±0.16)低于PE组(0.76±0.20、0.52±0.17)和对照组(1.03±0.24、0.94±0.23),miR 141(1.52±0.27、1.40±0.28)高于PE组(1.19±0.25、1.26±0.24)和对照组(0.73±0.18、1.06±0.20),且PE组胎盘和血清LncRNA MALAT1与miR 141表达均呈负相关;PE组不良妊娠结局孕妇胎盘和血清LncRNA MALAT1均低于妊娠结局良好组,miR 141表达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胎盘LncRNA MALAT1、miR 141联合预测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0.913)高于LncRNA MALAT1(0.804)、miR 141(0.750)单独检测(P<0.05),血清LncRNA MALAT1、miR 141联合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AUC(0.929)高于LncRNA MALAT1(0.732)、miR 141(0.805)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PE孕妇胎盘及血清中的LncRNA MALAT1表达下降、miR 141表达升高,且与病情进展相关,2项指标联合检测可用于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诊断。
2022 Vol. 30 (10): 2353- [摘要](
300
)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
林小巧 王洁洁
探讨胎膜早破(PROM)孕妇B族链球菌(GBS)、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及不良妊娠结局。方法: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PROM孕妇121例作为PROM组,正常分娩孕妇1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GBS、UU、CT阳性检出率,分析影响孕妇发生PROM的相关因素,对比PROM孕妇病原体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PROM组GBS(21.5%)、UU(17.4%)、CT(12.4%)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8.8%、3.7%、5.2%)(均P<0.05)。妊娠史、人工流产史、糖尿病史、免疫性疾病史、坐浴、经期性生活、GBS、UU、CT感染均为影响孕妇发生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ROM孕妇中存在GBS、UU、CT感染者发生早产(30.8%)、宫内感染(24.4%)、胎儿宫内窘迫(15.4%)、绒毛膜羊膜炎(19.2%)、新生儿窒息(10.3%)等几率均高于未存在感染者(11.9%、10.2%、3.4%、5.1%、1.7%)(均P<0.05)。结论:PROM孕妇中GBS、UU、CT阳性检出率增高,产科需加强对孕晚期孕妇生殖道感染检测,并进行规范性治疗,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2022 Vol. 30 (10): 2358- [摘要](
283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董延华 韩 宁 许雅娟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及其不良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GDM患者98例为观察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49例为对照组。均给予甲烷氢呼气试验检测两组孕妇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比较观察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中SIBO发生率(34.7%,34例)高于对照组(14.3%,7例),羊水过多(9.2%)、早产(10.2%)、胎儿窘迫(14.3%)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2.0%、4.1%、6.1%)(均P<0.05);观察组中SIBO阳性孕产妇发生早产(20.6%)、羊水过多(17.7%)、胎儿窘迫(26.5%)几率均高于阴性孕产妇(4.7%、4.7%、7.8%)(均P<0.05)。结论;SIBO发生可能与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临床可利用甲烷氢呼气试验检测孕妇SIBO,并对阳性者给予积极治疗。
2022 Vol. 30 (10): 2362- [摘要](
239
)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
何 欣1 黄玉琴2
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及骨化三醇治疗方案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115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碳酸钙及骨化三醇治疗)56例和观察组(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及骨化三醇治疗)59例。分析两组治疗疗效,骨代谢相关指标、骨密度变化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6.4%)高于对照组(71.4%),腰椎(0.88±0.09 g/cm2)、股骨颈(0.78±0.12 g/cm2)及股骨粗隆间(0.86±0.14 g/cm2)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0.84±0.12 g/cm2、0.19±0.03 g/cm2、0.81±0.11 g/cm2),两组血清骨钙素、β-I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较有所下降,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与对照组(1.8%)无差异(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及骨化三醇治疗方案可更好地改善女性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
2022 Vol. 30 (10): 2365- [摘要](
277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刘淑允 王莉莉 梁 爽
评估宫腔球囊填塞术联合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产科行剖宫产的98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依据发生产后出血后采用的止血方式分为宫腔球囊填塞术止血的球囊组(49例)和宫腔球囊填塞术联合子宫压迫缝合术止血的联合组(49例)。比较两组产妇止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联合止血组治疗有效率(95.9%)优于球囊组(69.4%),术中出血量(1357.0±105.0 ml)、术后24h总出血量(210.0±66.0 ml)、输血率(85.7%)均低于球囊组(1774.0±210.0 ml、220.0±70.0 ml、98.0%)(均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总蛋白均不同程度降低,凝血时间延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均P>0.05);联合组术后发生感染(2.0%)、失血性休克率(0)低于球囊组(6.1%、2.0%),但总发生率(4.1%)与球囊组(8.2%)无差异(P=0.399)。结论:宫腔球囊填塞术联合子宫压迫缝合术能够更好地控制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出血,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
2022 Vol. 30 (10): 2369- [摘要](
207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李 骏 胡 峥* 徐 莺
研究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营养指标、血脂变化及QT间期的相关性。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孕妇188例, 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98例、功能减低(甲减组)90例,同期产前检查健康孕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营养、血脂变化及QT间期差异。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营养、血脂变化及QT间期的相关性。结果:甲亢组、甲减组、对照组血清三碘甲状腺氨酸(T3)、四碘甲状腺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有差异,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 及QT间期(336.68±12.72 ms、370.25±22.72 ms、368.04±22.26 ms)存在差异(均P=0.000)。相关性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血清T3、T4、TSH水平与TC、HDL、LDL、TP、ALB、QT均具有相关性(均P=0.000)。结论: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其营养指标、血脂变化及QT间期均呈显著相关性。
2022 Vol. 30 (10): 2374- [摘要](
268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
芦金玲 姚升郊 刘 娜
探讨孕妇血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诊断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患者98例(病例组),单纯胎膜早破50例(胎膜早破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60例(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血LBP、sPLA2、IL-8水平变化及诊断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价值。结果:血LBP、sPLA2、IL-8水平在对照组(70.54±20.65 ng/ml、74.58±20.41 ng/ml、7.84±0.80 pg/ml),胎膜早破组(82.56±24.59 ng/ml、121.25±26.04 ng/ml、11.48±1.38 pg/ml),病例组(107.43±30.35 ng/ml、150.22±25.41 ng/ml、15.76±1.67 pg/ml)依次升高,且病例组中未足月者高于足月者(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预测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血LBP的曲线下面积(AUC)0.797,灵敏度75.5%,特异度78.5%,截断值 89.56 ng/ml;sPLA2的AUC为0.839,灵敏度76.7%,特异度为79.9%,截断值为107.84 ng/ml;IL-8的AUC为0.995,灵敏度为85.3%,特异度为86.6%,截断值为9.15 pg/ml,3项联合检测时较单独检测特异度、准确度均较单独检测AUC 为0.998,灵敏度(91.5%)、特异度(93.1%)、准确度(95.5%)更高(P<0.05)。结论: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孕妇血LBP、sPLA2及IL-8表达异常升高,3项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2 Vol. 30 (10): 2378- [摘要](
188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陈晓运 汪柏云 胡春仙 蔡锋成
探讨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产科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397 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产后出血,分为产后出血组(n=38)和非产后出血组(n=359),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97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38例(占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试产时间长(OR=6.450,95%CI 2.427~10.635)、子宫下段及宫颈水肿(OR=5.168,95%CI 1.563~6.948)、 切口撕裂(OR=8.016,95%CI 2.725~12.130)、凝血功能障碍(OR=3.020,95%CI 1.758~7.322)、新生儿体重(OR=5.037,95%CI 2.014~9.386)是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镇痛(OR=0.201,95%CI 0.108~0.514)是发生产后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孕期监测并合理控制胎儿体重,正确把握试产时间,科学运用分娩镇痛,产程中动态评估产程进展以预防或减少软产道水肿发生,警惕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2022 Vol. 30 (10): 2382- [摘要](
186
)
HTML
(0 KB)
PDF
(0 KB)
(
27
)
-
钱 静 闻 明*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关系及预测缺氧程度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ICP患者98例为ICP组,均单胎妊娠,按出生时l min Apgar评分确诊为胎儿宫内窘迫,分为轻度窒息组(71例)和重度窒息组(27例),产前检查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ICP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静脉血及新生儿出生后48h内股静脉血血清总胆汁酸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诊断效果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ICP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23.16±5.26 mmol/L)高于对照组(1.92±0.03mmol/L),重度窒息新生儿(17.39±7.43 mmol/L)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12.09±4.06 mmol/L)(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P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存在正相关(P<0.05);ICP孕妇血清总胆汁酸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00(95%CI 0.693~0.907),诊断临界值为18.107 mmol/L,此时敏感度60.0%,特异度92.6%,准确度82.7%结论:ICP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异常升高,且水平与胎儿宫内窘迫存在正相关,诊断患儿缺氧程度的特异性较高。重度窒息患儿血清总胆汁酸水平高于轻度窒息患儿。
2022 Vol. 30 (10): 2386- [摘要](
2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朱小春 刘亚龙 杨琼英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剖宫产后瘢痕妊娠(CSP)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CSP患者106例临床资料,利用扫描仪联影uMR780获取患者盆腔MRI图像,分析患者MRI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CSP MRI表现,106例中有2例例确诊,75例(72.1%)为单纯囊性妊娠囊,呈类圆形、椭圆形的长T1长T2信号,境界清晰;29例(27.9%)为混杂包块形妊娠囊,MRI上为类圆形、团状长T1、高低混杂T2信号。混杂包块型最大径、孕囊体积以及与子宫疤痕相交长度均高于单纯囊性妊娠(P<0.05);内生型43例(41.3%),外生型61例(58.7%),内生型CSP瘢痕厚度以及孕囊体积均大于外生型CSP,孕囊与瘢痕接触面面积以及孕囊周围血供丰富比率均低于外生型CSP(P<0.05)。MRI检测CSP囊性与混杂包块的检出率为98.1%,检测CSP内生型与外生型的检出率为97.2%,两项检出情况与病理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MRI扫描能够显示CSP影像学特征,且混杂包块型与囊性妊娠间最大径、孕囊体积以及与子宫疤痕相交长度均存在差异,内生型与外生型孕囊在瘢痕最薄厚度、孕囊体积以及孕囊周围血供丰富程度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可依据相关特征对CSP进行分型判断,以提高检出率。
2022 Vol. 30 (10): 2389- [摘要](
215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沈 洁 张 妍 高丽丽 张 月 韩历丽*
分析2011-2020年北京市适龄妇女接受乳腺癌免费筛查的结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20年12月所有在北京市接受乳腺癌免费筛查妇女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自2011年以来历经6个筛查周期,共筛查适龄妇女2 447 517人次,期间筛查策略不断完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转诊率为12.8%,异常检出率为2.9%;乳腺超声异常检出率为9.7%。异常检出率逐年提升,原位癌及癌检出率从39.5/10万提高到88.5/10万。结论:北京市适龄妇女免费乳腺癌筛查工作策略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在筛查人群覆盖和筛查质量上还需进一步探索提高。
2022 Vol. 30 (10): 2394- [摘要](
249
)
HTML
(0 KB)
PDF
(0 KB)
(
25
)
-
杨 艳 孔凡雪 游 珂 郭艳利 王 迎 刘新焕 耿 力*
分析妇科门诊就诊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2021年8月30日在本院因外阴瘙痒、白带增多、阴道分泌物异味、外阴灼痛或刺痛就诊的174 290例女性,对其阴道微生态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4 290例就诊者中诊断阴道炎45 995例(26.4%),包括细菌性阴道炎(BV)23 332例(13.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7 753例(10.2%),滴虫性阴道炎(TV)628例(0.4%),VVC+BV 3330例(1.9%)和TV+BV 952例(0.5%)。未诊断阴道炎且菌群正常者中pH值>4.5及清洁度III度分别占菌群正常患者的37.9%和10.7%。菌群抑制、pH值>4.5的非阴道炎患者中,≥50岁占比例高于<50岁者,而清洁度III的≥50岁患者占比低于<50岁者(均P<0.05)。结论:妇科门诊有阴道症状就诊者存在不同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准确、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减少阴道感染反复发作。
2022 Vol. 30 (10): 2398- [摘要](
220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
王小菊 林 青* 全紫薇 王 林
2022 Vol. 30 (10): 2402- [摘要](
353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
蒋国路1 李奉玲1,2* 蒋 莉1 陈朝霞1 熊 桃2 李 阳2 郑予希2 冉 英2
分娩心理创伤(PBT)是分娩过程中因众多压力性分娩事件产生的恐惧、无助感、疼痛和支持不足等负性情绪,是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分娩心理创伤主要通过普适性量表和特异性量表进行评估,采用心理干预进行预防性和治疗性干预,以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本文在简要介绍分娩心理创伤的基础上,对分娩心理创伤的评估工具、心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分析各项评估工具和干预措施的优缺点,以期为完善我国女性分娩心理创伤相关研究,提高孕产妇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2022 Vol. 30 (10): 2406- [摘要](
248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