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开宁
2020 Vol. 28 (11): 1728-1730 [摘要](
355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
沈晓萍 张金春*
观察卵巢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5(SNHG5)的表达,并分析SNHG5表达对卵巢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3月本院卵巢癌手术取得的卵巢癌组织73例(卵巢癌组),卵巢囊肿手术取得卵巢组织82例(囊肿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两组组织中SNHG5表达并分析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关系。培养人卵巢癌细胞SKOV3作为对照组,应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将转染空质粒pcDNA3.1(+)、pcDNA3.1-SNHG5重组质粒的SKOV3细胞分别作为阴性对照组、SNHG5过表达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增殖情况,通过透视电镜、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自噬水平,应用免疫印迹法(WB)检测LC3-I、LC3-II、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nc RNASNHG5相对表达量卵巢癌组(0.49±0.06)低于囊肿组(1.13±0.23),且卵巢癌组组织学分级G3、FIGO分期III~IV期中lnc RNASNHG5低表达者占比更高(P<0.05);SNHG5相对表达量SNHG5过表达组(1.97±0.37)高于空白组(1.03±0.20)和阴性对照组(1.05±0.21)(P<0.05);转染48h、72h、96h时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SNHG5过表达组(23.64±4.73%、43.57±8.71%、57.82±11.56%)高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 MDC阳性细胞占比SNHG5过表达组(42.38±7.64)最高,LC3-I蛋白表达量(0.16±0.03)降低,LC3-II(0.86±0.18)、beclin 1(0.97±0.18)升高(均P<0.05)。结论:lncRNA-SNHG5在卵巢癌组织中低表达,lncRNA-SNHG5过表达可明显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活力,促进细胞自噬。
2020 Vol. 28 (11): 1731-1735 [摘要](
471
)
HTML
(0 KB)
PDF
(0 KB)
(
41
)
-
叶彬彬 黄维洁
观察茯苓多糖对复发性流产(RSA)小鼠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CBA/J小鼠与雄性DBA/2小鼠按照2:1比例交配,建立RSA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茯苓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另将雌性CBA/J小鼠和BALB/c小鼠按照2:1交配作为正常妊娠模型,设置为对照组。妊娠第1天,给予对照组和模型组蒸馏水灌胃处理,茯苓多糖低、中、高和阳性对照组依次给予使用蒸馏水溶解的50、100、200 mg茯苓多糖、156 mg/kg黄体酮胶囊灌胃处理,灌胃体积0.1 ml/10 g,每天1次,连续16天。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子宫组织胚胎着床数目和吸收数目以评估妊娠情况;计算各组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子宫组织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Treg、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介素IL-17、IL-22、IL-10和TGF-β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各组小鼠子宫组织上述各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SA小鼠胚胎丢失率、子宫组织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IL-17和IL-22表达、CD8+数量均显著升高,脾脏和胸腺指数、子宫组织Treg细胞比例、IL-10和TGF-β表达、CD4+数量、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茯苓多糖低、中、高剂量组RSA小鼠胚胎丢失率、子宫组织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IL-17和IL-22、CD8+数量依次降低,脾脏和胸腺指数、子宫组织Treg细胞比例、IL-10和TGF-β表达、CD4+数量、CD4+/CD8+比值依次升高(均P<0.05),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趋势与茯苓多糖各组一致。结论:茯苓多糖能够改善RSA小鼠妊娠不良结局,可能与调节子宫组织Th17/Treg免疫细胞平衡有关。
2020 Vol. 28 (11): 1736-1741 [摘要](
406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
林是琦 李佳佳 武继磊 裴丽君*
探索北方农村地区妇女孕期化肥暴露与其子代高出生体重(HBW)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在2007-2012年山西省平定县出生人口监测系统中妊娠时间≥37周、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296例新生儿作为HBW病例进行随访,并将病例分为≥4000~<4200g HBW组(171例)和≥4200 g HBW组(125例);随机选择204例妊娠≥37周,出生体重≥2500~<4000 g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根据妇女居住村庄村级化肥年施用量及妇女所在家庭化肥年施用量衡量妇女孕期化肥暴露。采用分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妇女孕期化肥暴露与HBW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4000~<4200 g HBW组孕期暴露于村级年化肥施用量≥100吨的妇女,生育HBW的风险是村级年化肥施用量<50吨妇女的2.46倍(95%CI 1.02~5.95);合并的HBW组病例对照的分层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孕期暴露于村级年化肥施用量≥100吨的妇女,生育HBW的风险是暴露于村级年化肥施用量<50吨妇女的2.16倍(95%CI 1.05~4.44)。结论:北方农村地区妇女孕期暴露于化肥施用可能是高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建议妇女孕期尽量避免化肥施用暴露。
2020 Vol. 28 (11): 1742-1747 [摘要](
327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傅雅丽 吕年青* 许豪勤 周定杰 邹文霓 孙 庆
了解孕前妇女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简称“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认知需求。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江苏省3个县(区/市)参加孕前健康检查的妇女480例,进行“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认知及需求调查。结果:孕前妇女对相关检测和相关干预服务的知晓率分别为50.8%和36.7%。孕前妇女对“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宣教时间以婚前、孕前检查占比为最多(94.2%);宣教内容以预防知识占比最多(86.5%);宣教形式以网络和移动网络(微信)占比最多(81.9%)。服务需求方面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占比居首位(87.9%)。结论:孕前妇女对于“三病”母婴阻断的相关认知缺乏,亟需服务供给,应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促进母婴健康。
2020 Vol. 28 (11): 1748-1751 [摘要](
324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
张学宁1 巴 磊1 孙志明1* 陈 虹1 吕年青1 龚宝梅2
了解西部某省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的工作运行现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对策,为完善和提升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访谈、调查表和核查资料数据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本次调研共涉及该省的11家单位的60余位省、市、县(区)及乡镇(街道)的相关管理者及技术骨干。该监测点着重强化随访服务和医疗信息档案管理。监测报告存在数量减少、漏报、及时性滞后、不完整、不规范、误报及关联性分析不准确等方面不足。结论:应进一步完善并延伸基层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工作考核模式和质量控制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
2020 Vol. 28 (11): 1752-1755 [摘要](
472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丁悦虹1 黄卫华2 王飞雪1 许 凌1*
调查分析基层医疗机构从事生殖健康教育现状,为提升基层生殖健康教育能力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浙北、浙中、浙南分别选择1个地级市作为代表,对3个市所辖所有24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38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4大类14个条目,包括机构总体规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和方式、从事生殖健康教育的人员现状、专业提升的路径和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等。结果:调查的机构中仅12.6%的机构设有专职从事生殖健康教育的人员,其中卫技人员占比极低,未超过1%。专职生殖健康教育人员中仅17.5%具有生殖健康教育相关技术职称。机构提供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乡镇机构采用多媒体方式传播生殖健康知识还不够普遍。结论:要保证生殖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应在基层医疗机构内设立生殖健康教育专岗,加强生殖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生殖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综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生殖健康教育能力。
2020 Vol. 28 (11): 1756-1760 [摘要](
327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
刘伟平1 滕秀香2
观察逐瘀缩宫颗粒用于8~12周妊娠药物流产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对照组(n=49)。两组均于胎囊、胎芽排出后常规予缩宫素,观察组加口服“逐瘀缩宫颗粒”免煎颗粒剂,连服7d;对照组不予其他药物干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子宫出血量、出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清宫率8.2%低于对照组24.5%(P<0.05) ;盆腔感染率2.0%低于对照组12.2%(P<0.05);月经恢复时间(30.2±3.3)d短于对照组(38.7±6.1)d(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8~12周妊娠药物流产后口服“逐瘀缩宫颗粒”,可减少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降低清宫率及盆腔感染率,缩短月经复潮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2020 Vol. 28 (11): 1761-1763 [摘要](
3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刘伏香 龙 丹 周 艳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雌激素软膏用于绝经后女性宫内节育器(IUD)取出术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3月本院行IUD取出术的绝经后女性,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米索前列醇+倍美力(联合组)与米索前列醇(单纯组),按照研究对象绝经年限再将联合组分为绝经<5年与绝经≥5年组。比较组间宫颈软化、IUD取出况、疼痛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联合组宫颈完全软化比例(83.1%)高于单纯组(72.2%),未软化比例(2.5%)低于单纯组(15.6%),疼痛评分(2.7±0.8分)低于单纯组(3.5±1.0分),IUD取出非常顺利比例(86.1%)高于单纯组(73.8%),IUD取出困难(1.7%)及失败(0.8%)比例低于单纯组(8.9%、3.8%)(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1.6%、0.4%)无差异(P>0.05);联合组中,绝经<5年组宫颈完全软化比例(88.2%)高于绝经≥5年组(78.7%),未软化比例(0)低于绝经≥5年组(4.7%),疼痛评分(2.5±0.6分)低于绝经≥5年组(3.1±1.5分),IUD取出非常顺利比例(91.8%)高于绝经≥5年组(81.1%),IUD取出困难(0.9%)及失败(0)比例低于绝经≥5年组(2.4%、1.6%)(P<0.05)。不良反应发生无差异(0.9%、2.4%)(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IUD取出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联合结合雌激素乳膏有利于宫颈软化及IUD的顺利取出,尤其是对于绝经年限较短女性临床效果更佳。
2020 Vol. 28 (11): 1764-1767 [摘要](
402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赵 晋 黄泗翀 黄立光 邓泽桦 关艺青 张汉奎*
观察无油安全套对精子的受精功能和精子DNA碎片指数(DFI)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在无油安全套中加入1.0ml液化精液,置于振荡器轻柔振荡5min后取出,转移至5ml离心管,15min后检测精子活力,随后立即检测精子顶体酶活性、精子顶体反应率及DFI,并与未与无油安全套接触的对照组精液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精子活力( 58.7±12.4)%,低于对照组(63.6±11.4)%(P<0.05);顶体酶活性(102.0±26.3)μU/106高于精子较对照组(84.6±23.0)μU/106(P<0.05);顶体反应率(40.7±14.8)%低于对照组(48.4±15.8)%(P<0.01);DFI结果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进行精子活力、精子顶体酶活性及精子顶体反应检测时不建议使用无油安全套收集标本。
2020 Vol. 28 (11): 1768-1770 [摘要](
321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李 昕 李 明 陈晓辉 马菁雯*
观察超声介入与肌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部位血流指数及机体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本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66例,根据治疗时甲氨蝶呤给药方式分为肌内注射组(33例)与超声介入下局部注射组(3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妊娠部位血流指数[搏动指数(PI)、血管指数(FI)、最大流速(Vmax)]及应激因子[妊娠相关蛋白(PAPP-A)、抑制素-A(INH-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局部注射组总有效率(93.9%)高于肌内注射组(72.7%)(P<0.05);治疗3d、1周时,局部注射组PI(0.70±0.15、0.50±0.13)、FI(0.08±0.04、0.03±0.01)、Vmax(10.38±3.65 cm/s、7.40±2.60 cm/s)均低于肌内注射组(P<0.05);治疗1周时,局部注射组PAPP-A(5.12±1.56 U/L)、INH-A(2.01±0.58 pg/ml)及VEGF(122.36±10.02 ng/L)水平均低于肌内注射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患者采取超声介入下局部甲氨蝶呤给药效果更佳,对机体应激反应及局部血流指数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020 Vol. 28 (11): 1771-1773 [摘要](
342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王 鑫 焦守凤 张占华
目的:对比克罗米芬联合来曲唑用药与单独使用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排卵障碍患者146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用克罗米芬治疗(单药组)或来曲唑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联合组),分析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9.86±1.28mm)、宫腔容积(5.58±0.96ml)、成熟卵泡直径(25.98±2.85mm)均高于单药组,hCG日雌二醇(E2)(428.12±76.25pg/ml)低于单药组(均P<0.05),黄体生成素(LH)(10.18±3.66IU/ml)、睾酮(T)(58.01±12.79ng/dL)与单药组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单药组(P<0.0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联合组排卵率(68.5%)、妊娠率(49.3%)高于单药组(P<0.05),流产率(2.7%)与单药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来曲唑与克罗米芬联合用药治疗PCOS排卵困难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克罗米芬。
2020 Vol. 28 (11): 1774-1777 [摘要](
294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陈晓颖 林永汉 胡 力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1月在本院妇科接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2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30例、中药组30例、联合组32例。米非司酮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中药组给予宫瘤消胶囊治疗,联合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胶囊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子宫体积和肿瘤体积变化,性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E2)、卵泡生成激素(FSH)、孕激素(P)以及黄体生成素(LH)],不良反应发生及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联合组(93.7%)高于米非司酮组(73.3%)和中药组(70.0%);3组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减小,且联合组低于另外两组;3组E2、FSH、P及LH等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联合组降幅最大(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组(3.1%)低于米非司酮组(26.7%)和中药组(16.7%),术后1年肌瘤复发率联合组(6.3%)低于米非司酮组(23.3%)和中药组(26.7%)(均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胶囊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更好,能缩小患者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降低性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更低。
2020 Vol. 28 (11): 1778-1781 [摘要](
315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
曹 妍 应 颖 陈清娟
探讨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炎性因子、NRS评分、皮质醇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9月本院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麻醉诱导前15min,对照组患者静脉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观察组患者静脉推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 mg/kg,其他过程一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麻醉诱导前15min、术后12h、术后24h时炎性因子水平、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皮质醇水平以及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67.5±9.4 min、64.8±7.3 min)和术中出血量(105.6±14.1ml、108.5±16.4ml)无差异(P>0.05);术后12h、24h两组炎性因子和皮质醇水平及NRS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可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炎性因子和皮质醇水平、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
2020 Vol. 28 (11): 1782-1785 [摘要](
406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刘微微 李红英* 冯同富 姚冬梅 唐 静 周俭珊 陈 娜
探究经腹腔镜与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妇科行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卵巢囊肿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75例,分别予以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腹腔镜组)或经腹卵巢囊肿剥除术(开腹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抗卵巢抗体(AOAb)、抗透明带抗体 (AzpAb)、抗核抗体 (ANA),卵巢储备功能指标抗苗勒管激素(AM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 (IgM) 、免疫球蛋白A (IgA) 、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及手术情况。结果:术后腹腔镜组AOAb值、AzpAb、ANA阳性率均低于开腹术组,AMH水平低于开腹术组,E2、FSH水平高于开腹术组,IgG水平低于开腹术组(均P<0.05),IgM、IgA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低于开腹术组(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身体恢复快等优点,但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保护妇女生育功能的作用更明显。
2020 Vol. 28 (11): 1786-1789 [摘要](
368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谭 剑
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对药物流产清宫术后子宫内膜修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因药物流产不全经宫腔镜行清宫术的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对照组不做处理。对比两组术后阴道出血、子宫复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超声复查子宫内膜厚度(3.20±0.74mm)大于对照组(2.71±0.17mm),子宫横径值、子宫纵径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10d,但观察组≤5d者占比(86.0%)高于对照组(50.0%),与平素月经比较术后阴道流血量量少者占比(80.0%)高于对照组(60.0%),月经恢复时间<30d占比(92.0%)高于对照组(72.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26.0%)(均P<0.05)。结论:药物流产清宫术后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可促进受术女性子宫内膜修复,缩短阴道出血时间,调节月经周期,降低宫腔粘连发生风险。
2020 Vol. 28 (11): 1790-1792 [摘要](
367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张锋英 邵秀兰 吴春峰 徐凤英*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肠道微生物分布特征以及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可能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产前检查的孕妇160例,根据孕妇是否存在GDM分组,其中83例为GDM组,77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并对妊娠结局及对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GDM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10低于对照组;CD3、CD4及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11.02±1.02 IgN/g湿便)、酵母菌(4.94±0.81 IgN/g湿便)高于对照组(8.01±0.94 IgN/g湿便、3.79±0.75 IgN/g湿便),双歧杆菌(6.92±0.71 IgN/g湿便)、乳杆菌(6.82±0.88 IgN/g湿便)及拟杆菌(7.32±0.59 IgN/g湿便)低于对照组(9.21±0.78 IgN/g湿便、8.31±0.79 IgN/g湿便、8.99±0.62 IgN/g湿便)(均P<0.05)。GDM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20.5%)、羊水过多(14.5%)、早产(14.5%)、产后出血(8.4%)以及产褥感染(8.4%)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现巨大儿、新生儿畸形、新生儿低血糖以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DM孕妇肠道分布呈现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现象,炎症因子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对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均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应加强孕期保健并采取有效相关干预措施。
2020 Vol. 28 (11): 1793-1797 [摘要](
294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马敬丽1 崔冬青2 程桂丽1 王 丹1
探讨妊娠晚期胎膜早破(PROM)孕妇阴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产科180例妊娠晚期PROM孕妇(PROM组)和10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分娩前测定阴道分泌物菌群分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比两组阴道菌群及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与PROM妊娠结局关系。结果:PROM组乳酸杆菌占比低于对照组,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各类致病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球菌、变形杆菌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孕妇阴道pH值(7.15±0.43)高于对照组(4.82±0.36),阴道密集度Ⅱ、Ⅲ级占比,阴道菌群多样性Ⅱ、Ⅲ级占比及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hs-CRP、TNF-α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PROM组中,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的早产、新生儿感染、病理性黄疸、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妊娠结局良好孕妇血清IL-6水平低于结局不良孕妇(P<0.05),血清hs-CRP、TNF-α水平在妊娠结局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pH值升高、乳酸杆菌减少及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引发PROM的主要因素,阴道菌群失调和炎症反应可能增加早产、产褥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等不良母婴结局风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2020 Vol. 28 (11): 1798-1802 [摘要](
308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孙建华 漆洪波*
探讨胎盘11β-HSDs表达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本院分娩的产妇704例,其中未发生妊娠期糖尿病598例(对照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106例(糖尿病组)。检测两组胎盘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s)表达及皮质醇变化,分析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母血皮质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脐血皮质醇与新生儿体质量两组无差异(P>0.05);糖尿病组胎盘组织中11β-HSD1阳性率(67.9%)高于对照组(5.4%)。免疫组化分析,糖尿病组胎盘组织中11β-HSD1在干绒毛间质、绒毛、合体滋养层外层中广泛存在,11β-HSD2在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外层广泛存在,而对照组表达较少或不表达;胎盘11β-HSDs表达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有相关性(r=0.67、0.70,P=0.003、0.004)。结论:11β-HSDs表达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2020 Vol. 28 (11): 1803-1806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40
)
-
米 阳 黄 晋 成 健*
分析子痫前期孕妇维生素A、E水平及围生期并发症。方法:从本院2016年6月—2019年5月妇产科接诊的45305例子痫前期患者中随机选定200例(子痫前期),同期产前检查健康孕妇200例(健康组),对比两组孕妇维生素A、E水平,对将200例子痫前期孕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100例,分别予以安慰剂(对照组)和脂溶性复合维生素A、维生素E(治疗组)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后维生素A、E、血脂水平,孕妇围生期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结果:子痫前期组维生素A、E水平均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维生素A(19.62±3.62)、E(43.52±4.8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时,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0%)、胎膜早破发生率(0.0%)、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0.0%)、羊水过少发生率(1.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0.0%)、胎儿窘迫发生率(1.0%)、低体重儿发生率(0.0%)均低于对照组(7.0%、4.0%、5.0%、7.0%、4.0%、7.0%、4.0%)(P<0.05)。结论:维生素A、E水平与子痫前期呈负相关性。子痫前期孕期及时补充维生素A、E,可有效降低孕妇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可显著改善血脂指标水平,值得借鉴。
2020 Vol. 28 (11): 1807-1810 [摘要](
337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张 静 裴娇娇 李 娅 蒋 颖 伍小莉 郭慧娇
探究妊娠≤12周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妊娠早期孕妇90例,测定血清25-OH-VD、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析孕妇维生素D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间相关性及其影响。结果:90例孕妇血清25-OH-VD水平(16.7±4.3)μg/L(5.16~43.86μg/L),维生素D缺乏、不足以及充足孕妇分别占66.7%、23.3%、10.0%;不同维生素D水平孕妇血清FT4、TSH、FT3水平无差异(P>0.05),而TPOAb水平逐渐下降(P<0.05);不同维生素D水平孕妇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减退比例无差异,临床甲状腺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减退症以及低T4血症发生也未见差异(均P>0.05);孕妇血清25-OH-VD与FT4、TSH、FT3水平不相关(P>0.05),与TPOAb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FT4、TSH、FT3水平未影响孕妇维生素D水平(P>0.05),而TPOAb水平上升会增加孕妇维生素D缺乏风险(P<0.05)。结论:早期妊娠孕妇存在维生素D水平缺乏状况,孕妇血清25-OH-VD与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无相关性,但TPOAb水平上升会增加孕妇维生素D缺乏风险。
2020 Vol. 28 (11): 1811-1815 [摘要](
259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崔恩惠 孙 剑 晏 明 曾雯琼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6月足月妊娠产妇90例,依据美国麻醉学会(SAS)评定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均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A组给予0.12%罗哌卡因麻醉,B组给予0.12%罗哌卡因复合2μg/ml芬太尼自控镇痛,C组给予0.12%罗哌卡因复合2μg/ml右美托咪定自控镇痛。记录产妇镇痛分娩前(T0)、镇痛后10min(T1)、镇痛后30min(T2)、宫口全开时(T3)以及胎儿娩出即刻(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产妇镇痛后30min的改良Bromage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产妇镇痛泵按压次数、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评分,监测产妇分娩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及产后2h的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和泌乳始动时间,并记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T1~T3时的HR和MAP均较T0时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组T1~T4时的VAS评分均较T0时降低(P<0.05),且B组和C组低于A组(P<0.05);3组产妇镇痛后30min的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级,C组镇痛后30min的Ramsay评分高于A组和B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A组和B组(均P<0.05);3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P>0.05),B组和C组的产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胎儿娩出即刻和产后2h的血清PRL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A组和B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和C组低于B组(P<0.05)。结论:对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产妇,给予0.12%罗哌卡因复合2μg/ml右美托咪定自控镇痛效果好,对自身血压和心率影响小,对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且可促进泌乳素分泌,用药安全。
2020 Vol. 28 (11): 1816-1820 [摘要](
409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张定红 王宏丽*
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000例,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分为大剂量组(25.0mg/d,972例)和小剂量组(12.5mg/d,1028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剂量组分别为(95.1%、1.2%),大剂量组分别为(92.7%、6.6%),小剂量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和孕酮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更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效果更佳。
2020 Vol. 28 (11): 1821-1823 [摘要](
326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
刘 红 姜家英*
探讨无痛可视超导技术在瘢痕子宫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瘢痕子宫早期妊娠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女性606例,根据终止妊娠方式,分为行可视超导人工流产术386例(可视组),常规人工流产术220例(常规组)。对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月经复潮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可视组手术时间(3.61±1.32 min)、术中出血量(12.10±5.31 ml)、吸管进出宫腔次数(1.57±0.31次)均少于常规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3.9%)低于常规组(20.0%)(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0min的干扰素(IFN-γ)水平均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但常规组变化幅度大于可视组(P<0.05)。术后随访,可视组妇女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早期妊娠女性行无痛可视超导人工流产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确切,安全性好。
2020 Vol. 28 (11): 1824-1826 [摘要](
337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郑莉霞 宋艳宁 赵 岗 石国素 姚莉芸 董淑晓*
分析妊娠早、中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糖脂代谢的改变,探讨药物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不同类型分为临床型甲减、亚临床甲减及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另选产科常规产前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作为对照,分别比较妊娠早期和中期各组糖脂代谢指标,对临床型甲减及亚临床甲减孕妇给予左旋甲状腺素(L-T4)干预,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结果:妊娠早期,HbA1c及TG水平低甲状腺素血症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临床型与亚临床甲减组TG无差异(均P>0.05)、余组间有差异(P<0.05),各组FBG、TCH、HDL及LDL指标无差异(P>0.05);妊娠中期,FBG、HbA1c、TG及LDL,低甲状腺素血症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亚临床甲减组、低甲状腺素血症与对照组FBG及LDL无差异(均P>0.05),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TCH及HDL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早产的发生率,甲减控制组、低甲状腺素血症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甲减未控制组高于另外3组(P<0.05),妊娠合并贫血、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各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期临床型甲减与亚临床甲减会导致母体糖脂代谢部分指标异常,以临床型甲减影响最显著;与妊娠早期比较,妊娠中期临床型甲减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更明显。应用L-T4治疗将TSH控制到理想水平可以改善妊娠结局,妊娠期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对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均无影响。
2020 Vol. 28 (11): 1827-1831 [摘要](
362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刘佳欣 梅 榕 明 娟
了解四川省三州地区农村育龄妇女慢性宫颈炎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农村育龄妇女慢性宫颈炎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17—2019年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地区参加妇科常见病免费检查项目的已婚农村妇女7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慢性宫颈炎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慢性宫颈炎患病比率为15.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配偶受教育年限、近年家庭年均收入、避孕套避孕是慢性宫颈炎的保护因素,经期性交、流产次数、避孕药避孕是慢性宫颈炎的危险因素。 结论: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农村妇女慢性宫颈炎患病率存在地域性,经期性交、流产次数、避孕药避孕为其患病危险因素。
2020 Vol. 28 (11): 1832-1835 [摘要](
282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孙 航 郭继梅* 吕 玲 师凌云
探讨不孕患者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对110例在外院接受完成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分为流产组(n=21)和非流产组(n=89)。比较两组主要临床资料。运用ROC曲线寻找Cut-off值,比较各单因素与流产率的关系。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自然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流产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不孕时间、胚胎移植7d后D-二聚体水平等均高于非流产组,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14d后HCG水平等低于非流产组(均P<0.05);两组输卵管阻塞、排卵障碍、优胚数目、移植数、移植胚胎周期类型、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使用时间、启动日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泌乳素、黄体生成素、移植14d后血清促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无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Cut-off值分别为患者年龄33岁、体重指数为23kg/m2、不孕时间为5年、子宫内膜厚度为11 mm,胚胎移植14d后HCG水平为583 IU/L,胚胎移植7d后D-二聚体水平为500ng/ml。以上述Cut-off值为标准将110例分为两组,其年龄、体重指数、子宫内膜厚度、移植14d后HCG水平、胚胎移植7d后D-二聚体水平在两组间发生的流产率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移植14d后HCG、胚胎移植7d后D-二聚体与患者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年龄>33岁、子宫内膜厚度≤11mm、移植14d后HCG≤583IU/L、胚胎移植7d D-二聚体>500ng/ml,可能为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 Vol. 28 (11): 1836-1839 [摘要](
325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施跃先 任慧君 李 莉 李 茜 向琼瑶
目的:分析丹栀逍遥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卵巢功能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PCOS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72例(常规西医治疗+丹栀逍遥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变化情况、卵巢功能、妊娠结局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性激素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雌二醇(279.86±37.89 pgl/ml)高于对照组(255.26±35.33 pgl/ml),睾酮(2.33±0.87 pmol/ml)、卵泡刺激素(5.21±0.88 mlu/ml)、黄体生成素(11.48±1.46 mlu/ml)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卵巢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势卵泡个数、优势卵泡直径均优于对照组,卵泡期(8.93±0.45mm)、黄体期子宫内膜厚度(12.38±0.46mm)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型子宫内膜占比(69.4%)高于对照组(31.3%)(P<0.05);观察组妊娠率(55.6%)高于对照组(35.4%)(P<0.05),流产率两组无差异(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2.8%)与对照组(2.1%)无差异(P>0.05)。结论:常规西医结合丹栀逍遥片治疗PCOS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且安全性较好。
2020 Vol. 28 (11): 1840-1843 [摘要](
366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叶小燕 阮月芳 陶素萍 秦泳芳
探讨反复性流产(RM)病因构成及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RM患者(自然流产≥2次)180例,分析常规病因构成及胚胎染色体异常;同期180例无流产史且已分娩活胎的健康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RM因素。结果:180例RM患者中,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117例(60.9%),常规病因57例(31.7%);常规病因中高龄35例(19.4%),肥胖4例(2.2%),夫妻染色体异常12例(6.7%),子宫异常15例(8.3%),内分泌异常23例(12.8%),抗磷脂抗体综合征6例(3.3%);117例染色体核型异常胚胎中,非整倍体91例,多倍体10例,其他16例;以染色体三体型多见,其中16三体(19.7%,23/117),22三体(11.1%,13/117)、15三体(10.3%,12/1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除常规病因、子代染色体异常外,体力劳动、接触过有毒装修或化工材料、PM2.5污染、TORCH感染是发生R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反复流产最常见原因,应针对高危人群加强产前诊断,降低妊娠自然流产率。
2020 Vol. 28 (11): 1844-1847 [摘要](
316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蔡 雯 浦丹华 陶新城 从 静 吴 洁*
观察分析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的体成分。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妇科内分泌门诊确诊为POI的患者90例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卵巢功能正常的育龄期女性9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雌二醇(E2)水平分为E2<74pmo/l组、E2≥74~148pmol/L组和E2>148pmol/L组,比较各组体成分指标。结果:POI组的体重和体质指数(BMI)分别为(58.8±11.9)kg、(23.1±4.3)kg/m2,高于对照组的(52.8±5.4)kg、(20.1±1.4)kg/m2(P<0.05);脂肪含量、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分别为(20.4±7.8)kg、(33.7±7.4)%和(81.09±27.75)cm2,均高于对照组的(13.4±1.9)kg、(25.3±2.3)%、(55.2±9.1)cm2(P<0.05);去脂体重、蛋白质及肌肉量等成分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2<74pmo/l组体重、BMI分别为(51.9±11.5)kg,20.9±4.2(kg/m2),全身脂肪含量、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分别为(16.56±7.27)kg、(30.8±7.9)%、66.48±25.79)cm2,均明显低于E2≥74~148pmol/L组与E2>148pmol/L组(P<0.05);而E2≥74~148pmol/L组与E2>148pmol/L组各体成分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OI患者的体脂相关指标高于正常女性,POI患者E2水平相对较高时(≥74pmol/l)体脂相关指标较高。临床实践中应重视POI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干预,以期减少潜在的代谢疾病风险。
2020 Vol. 28 (11): 1848-1851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刘红艳1 徐亚辉2
目的:探讨血清孕酮(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复发性流产妇女早期流产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其与免疫治疗效果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30日—2018年12月30日在本院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分娩的孕产妇209例,其中无妊娠早期流产史孕妇125例(正常妊娠组),复发性流产再妊娠孕妇84例(根据本次孕早期是否流产分为流产组35例和未流产组49例)。分析3组孕早期(孕4、6、8、10、12周)P、HCG水平,以及对复发性流产妇女早期妊娠流产的预测价值。对流产组进行免疫治疗,观察P、HCG水平与免疫治疗效果可能关系。结果:复发性流产再妊娠孕妇(流产组和未流产组)自然流产次数及孕次大于正常妊娠组(P<0.05)。孕4、6、8、10、12周HCG水平、P水平流产组最低,未流产组次之,正常妊娠组最高(P<0.05)。ROC曲线显示,孕8周HCG、P水平对复发性流产再妊娠孕妇早期流产具有预测价值(P<0.05),且HCG联合P预测价值更高(AUC=0.81,灵敏度81.5%)。流产组35例接受免疫治疗15例成功,治疗成功组HCG、P水平高于治疗失败组(P<0.05)。结论:孕早期P联合HCG检测预测复发性流产早期妊娠流产的价值较高,且两指标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妇女免疫治疗效果有关。
2020 Vol. 28 (11): 1852-1855 [摘要](
342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屈清华 王雪燕*
目的:探究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65例为预防组,同期行治疗性宫颈环扎术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65例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娩孕周、妊娠32周宫颈长度、妊娠结局,孕周延长时间、新生儿情况,疗效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手术后,预防组手术出血量((27.3±5.7 ml)、术后住院时间(6.6±2.2 d))低于治疗组,分娩孕周(37.8±4.2周)、妊娠32周宫颈长度(3.1±0.2 cm)、足月生产率(88.9%)、孕周延长时间(9.5±2.5周)、新生儿体质量(2879.34±235.64g)、新生儿存活率(92.3%)均高于治疗组(均P<0.05)。预防组治疗效果与孕妇年龄、术前侵入性操作有相关性(P<0.05),与围手术期是否应用孕酮、有无子宫颈手术史、早产史或晚期流产史、手术时间等因素无相关(P>0.05)。孕妇年龄较大、有术前侵入性操作为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可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孕周,提高足月生产率、新生儿存活率及质量,其疗效受患者年龄、术前侵入性操作影响。
2020 Vol. 28 (11): 1856-1859 [摘要](
256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李红星 马晓玲 景原雪 宋德潇 孙 亮 曹 頔 张欣怡 薛石龙*
探讨非高龄患者囊胚整倍体率的形态学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本院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患者,超促排卵后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激光法活检4~8个囊胚滋养外胚层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包括囊胚分期、内细胞团和外滋养层评级等,分析胚胎的形态参数与整倍体发生率的关联。结果:活检402枚囊胚,成功获得396枚(98.5%)囊胚最终测序结果,其中整倍体囊胚190枚(47.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4期/5期囊胚和A/B级内细胞团,3期囊胚(OR=0.64,95%CI 0.44~0.92)和C级内细胞团(OR=0.34,95%CI 0.25~0.77)分别所对应囊胚整倍体率较低。结论:4期和5期囊胚的整倍体率较高;C级内细胞团的囊胚整倍体率较低(22.7%),需进行染色体检测后方可移植。
2020 Vol. 28 (11): 1860-1863 [摘要](
335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王春利 徐 洁*
分析改良自然周期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月于本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85例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助孕方案分为改良自然周期组、高孕激素下促排卵组及微刺激组。记录3组方案启动前患者基础性激素水平、治疗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3组方案启动前各组基础性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改良自然周期方案组HCG日雌二醇、获卵数及可利用胚胎数均低于另外两组,HCG日黄体生成素(LH)最高值、未获卵率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改良自然周期方案组单周期临床妊娠率(8.7%)与另外两组(6.3%、8.0%)无差异,累积临床妊娠率(20.0%)与另外两组(17.9%、24.3%)也无差异(均P>0.05)。结论: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采取改良自然周期方案,尽管周期取消率高、获卵率低,但具有操作简单经济等优势,临床妊娠率相对满意,但需要临床把握好取卵时机。
2020 Vol. 28 (11): 1864-1867 [摘要](
268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马菁雯 赵 艳
分析宫颈锥切术范围对患者宫颈机能不全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4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356例高级别(CIN II级和CIN III级)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宫颈锥切术治疗,根据不同锥切范围对患者妊娠结局和宫颈机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宫颈长度缩短、宫颈管宽度增大(P<0.05),宫颈内口宽度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宫颈缩短患者锥切体积大于未缩短患者,宫颈松弛患者锥切体积大于未松弛患者,宫颈管狭窄患者锥切深度大于未狭窄患者 (P<0.05)。152例患者术后妊娠,按照锥切范围分为大锥切组45例,小锥切组107例。大锥切组妊娠时间(37.4±1.8周)短于小锥切组(38.1±1.5周),早产率(15.6%)高于小锥切组(5.6%),自然分娩率(13.3%)低于小锥切组(29.0%),剖宫产率(82.2%)高于小锥切组(64.5%)(均P<0.05)。结论:锥切范围过大可对宫颈机能和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应严格把握锥切范围。
2020 Vol. 28 (11): 1868-1871 [摘要](
322
)
HTML
(0 KB)
PDF
(0 KB)
(
31
)
-
武 茜1 居锦芬1* 谢静燕2 李炜虹1
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患者225例,均宫腔镜引导下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随访24个月统计术后妊娠结局。结果:术后24个月患者的正常分娩率(21.3%)高于术后12个月(13.3%),自然妊娠率(24.0%)高于术后12个月(20.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30岁、息肉≥2个、息肉直径≥1cm、息肉部位在后壁或宫角、体质指数≥28kg/m2、糖尿病史及继发性不孕等均可影响术后妊娠结局(P<0.05)。结论: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与妊娠结局较好,术后24个月妊娠效果和自然分娩率更佳,患者的年龄、息肉个数、息肉直径、息肉部位、体质指数、糖尿病史、不孕类型等影响术后妊娠结局。
2020 Vol. 28 (11): 1872-1875 [摘要](
355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夏 莹1 周晓莉1 刘 杰1 刘 韵2 兰艳丽2*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评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不孕妇女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EMT不孕患者255例,均实施保守性腹腔镜手术,根据病史和手术发现行EFI评分,随访2年妊娠情况,分析比较EFI不同分值、r-AFS分期及联合药物治疗患者的自然妊娠情况。结果:255例中30例失访,15例术后行辅助生殖技术予以排除,共210例随访完成136例自然受孕。EFI评分越高,自然妊娠率越高,6个月内妊娠率高于7~24个月,当EFI评分在7~10时,随时间延长妊娠率降低(P<0.05);r-AFS不同分期患者2年内妊娠率比较未见差异(P>0.05),r-AFS I期、II期和III期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妊娠率降低,r-AFSIV期时趋势不明显;GnRH-a组自然妊娠率高于无药物治疗及孕三烯酮、避孕药类治疗(P<0.05),无药物治疗或GnRH-a治疗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妊娠率降低,孕三烯酮和避孕药类治疗则无明显趋势。结论:EFI对EMT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的预测优于r-AFS评分,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2020 Vol. 28 (11): 1876-1879 [摘要](
327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朱 秀 易 敏 张利容
探讨血清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7月本院门诊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84例为观察组,产前检查正常妊娠孕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Fractalkine、Vaspin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并行Pearson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Fractalkine(402.57±78.69 pg/ml)高于对照组(153.27±76.53 pg/ml),Vaspin 水平(6.27±1.48)低于对照组(7.32±2.13),左室射血分数(58.37±4.72)%、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峰)/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峰)(0.71±0.21)低于对照组,Tei指数(0.57±0.04)高于对照组 (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组Fractalkine与LVEF、E/A均呈负相关,与Tei指数呈正相关(P<0.05),Vaspin与LVEF、E/A均呈正相关,与Tei指数呈负相关(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ractalkine、Vaspin是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心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Fractalkine、Vaspin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心功能直接相关,有望成为临床诊治的参考指标。
2020 Vol. 28 (11): 1880-1883 [摘要](
424
)
HTML
(0 KB)
PDF
(0 KB)
(
28
)
-
殷晓颖 杨 蓉 肖 梅*
探讨稽留流产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叶酸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稽留流产患者48例,同期正常早孕接受人工流产48例,检测两组孕妇血浆Hcy、TNF-α、叶酸水平,探究之间相关性。结果:稽留流产组Hcy(6.2±0.3μmol/L)、TNF-α(43.5±4.1)水平高于人工流产组(4.4±0.3μmol/L,12.5±3.2),叶酸水平(14.5±3.2 nmol/L)低于人工流产组(16.7±2.3 nmol/L)(P<0.05);Hcy与TNF-α呈正相关性,叶酸与Hcy、TNF-α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稽留流产妇女存在Hcy水平升高、叶酸水平降低的现象,可能由此引起机体强烈炎症反应状态,而慢性炎症是孕妇发生稽留流产的原因之一。
2020 Vol. 28 (11): 1884-1886 [摘要](
412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杨 帆1 张建华1 张 瑾1 杨鉴冰2 杨 磊1*
探究胎膜早破产妇阴道分泌物B族链球菌(GB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新生儿不良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9月来本院诊治的胎膜早破患者55例,正常妊娠待分娩产妇50例为对照组。均采集阴道拭子标本,聚合酶链式扩增(PCR)法检测GBS,免疫比浊法检测TNF-α,分析GBS、TNF-α阳性率及新生儿分娩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组GBS阳性率(27.3%)高于对照组(6.0%),TNF-α阳性率(29.1%)高于对照组(8.0%)(P<0.05)。胎膜早破组中GBS阳性、TNF-α阳性产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以及早产发生率均高于阴性产妇(P<0.05)。两组105例产妇中,GBS阳性、TNF-α阳性产妇新生儿肺炎、窒息,胎儿窘迫和早产的发生率均高于GBS阴性、TNF-α阴性产妇(P<0.05)。结论:GBS、TNF-α与胎膜早破有一定关系,临床应对此类孕产妇及早治疗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2020 Vol. 28 (11): 1887-1889 [摘要](
306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赵 娜 朱 雯
探讨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对不同孕期胎儿生长发育的评估效果。 方法:收集本院单胎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产妇临床资料。其中正常妊娠且胎儿体质量正常125例为对照组,巨大儿103例为巨大儿组、胎儿生长受限48例为生长受限组,合并妊娠糖尿病(GDM)但血糖控制满意、出生胎儿体质量正常106例为GDM控制组,分别在孕中期(20+1~24周)、晚孕早期(28+1~33周)及晚孕晚期(34+1~分娩)超声检查孕妇胎儿头围、腹围、头腹围比值、双顶径、股骨长、腹围的Z-评分值、头腹围比值的Z-评分值等生长参数。结果:孕中期巨大儿组胎儿的腹围比高于对照组,晚孕早期及晚孕晚期巨大儿组和生长受限组各项生长参数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且随孕龄增加腹围Z-评分值与对照组偏离程度越高;GDM控制组晚孕晚期的腹围Z-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孕中期及晚孕早期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巨大儿组中非GDM与GDM孕妇晚孕晚期胎儿腹围、头腹围比值的Z-评分值存在差异(P<0.05)。 结论:超声生物学指标的Z-评分值可较准确、直观评估胎儿在孕期各阶段生长发育情况,评估敏感性较高。
2020 Vol. 28 (11): 1890-1893 [摘要](
323
)
HTML
(0 KB)
PDF
(0 KB)
(
29
)
-
陈秀菊1 蔡满满2 *张丽荣3
探讨孕早期静脉导管A波倒置联合胎儿颈项透明层(NT)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的2086例孕11~13周孕妇,均行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频谱检测和NT检查,以孕妇分娩或引产结局为“金标准”记录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分析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频谱、NT超声检测预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效率。结果:分娩及引产证实2086例孕早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34例(1.63%),胎儿静脉导管A波倒置检出41例,确诊27例(65.9%);NT增厚检出47例,确诊28例(59.5%);二者均异常检出39例,确诊31例(79.5%)。静脉导管A波倒置和NT增厚单独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灵敏度(79.4%、58.8%),特异度(99.3%、98.7%),准确率(99.0%、98.0%),阳性预测值(65.9%、42.6%),阴性预测值(99.7%,99.3%),均低于联合检测(91.2%、99.6%、99.5%、79.5%、99.9%)(P<0.05)。结论:孕早期静脉导管A波倒置联合NT检测筛查孕早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可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为临床准确判断及时处理染色体异常胎儿提供有效依据。
2020 Vol. 28 (11): 1894-1897 [摘要](
284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赵春锋 赵春晓 杨焕民
探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的变化与子宫肌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妇科检查未发现子宫内病变的志愿者11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病例组不同肌瘤大小、肌瘤位置、肌瘤直径患者血清EGF、TIMPs水平差异。结果:病例组血清EGF水平(343.8±82.0 pg/ml)高于对照组,血清TIMP2(226.6±67.1 ng/ml)、TIMP9(165.8±33.0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中,黏膜下肌瘤者血清EGF水平高于肌壁间者,子宫肌瘤多发者血清TIMP2水平低于单发者,子宫肌瘤多发、肌瘤直径>6.0cm患者的TIMP9水平低于肌瘤单发、肿瘤直径≤6.0cm者(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GF升高、TIMPs降低,并且与肌瘤的发展变化有一定关系。
2020 Vol. 28 (11): 1898-1900 [摘要](
334
)
HTML
(0 KB)
PDF
(0 KB)
(
33
)
-
赵 健 高坚荣
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对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4例为内膜癌组,同期确诊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90例为内膜增生组。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清CA199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VEGF、HE4水平,分析CA199、VEGF、HE4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ROC曲线预测CA199、VEGF、HE4水平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内膜癌组血清CA199(37.44±21.23 kU/L)、VEGF(236.48±53.44 ng/L)、HE4(47.12±10.59 pmol/L)水平均高于内膜增生组(P<0.05),且3项指标水平均与内膜癌患者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内膜癌患者血清CA199、VEGF、HE4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均P<0.05)。CA199、VEGF及HE4单独诊断子宫内膜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0.739、0.728,敏感度分别为66.7%、66.7%、58.3%,特异性分别为70.7%、79.3%、79.3%,3者联合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敏感度86.1%,特异性63.8%。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者血清CA199、VEGF、HE4均高表达,3指标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0 Vol. 28 (11): 1901-1904 [摘要](
277
)
HTML
(0 KB)
PDF
(0 KB)
(
36
)
-
罗玉雷 杨亚红 陈倩倩 陈武杰
分析阜阳市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筛查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参与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疾病筛查的99835例调查资料,均于出生后72h、充分哺乳后采集新生儿足底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17α-羟孕酮(17α-OHP)、苯丙氨酸(Phe)浓度,对可疑病例复查,高度可疑采用气相色谱或基因检测确诊。结果:共筛查TSH 99835例(100.00%),17-α-OHP 81791例(81.93%),PHE 99805例(99.97%)。初检阳性率 TSH 1.68%,17-α-OHP 0.33%,PHE 0.54%;初筛阳性率TSH 0.50%,17-α-OHP 0.17%,PHE 0.13%;复查阳性率TSH 0.38%,17-α-OHP 0.16%,PHE 0.10%;确诊率TSH 1:1664,17-α-OHP 1:24959,PHE 1:8317。该年不同月份TSH、17-α-OHP、PHE初筛结果有一定不同,17-α-OHP阳性率在母亲生产孕周<37周、体重<2500g、采血日龄≥8d中较高。结论:本次调查阜阳市新生儿PKU、CH检出率略高,CAH检出率较低,PKU、CH、CAH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检测时间的影响。提示临床筛查应注意控制时间差异,保证正确采血以提高初筛效率。
2020 Vol. 28 (11): 1905-1908 [摘要](
393
)
HTML
(0 KB)
PDF
(0 KB)
(
30
)
-
林 双 杜 莉 沈心荷 朱丽萍*
分析上海市妊娠妇女孕前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状况。方法:采用上海市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中2013—2015年收集的482899例孕妇第一次产前检查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孕妇孕前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建卡孕妇孕前总体营养不良率为12.9%,呈逐年降低趋势,其中19~25岁女性营养不良率最高为16.3%;孕前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8%和2.5%,超重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年龄、户籍、学历、职业及孕产次的妇女孕前营养状况有差异(P<0.05)。结论 上海市≤25岁妊娠女性孕期营养缺乏,高龄、二胎妊娠妇女超重肥胖问题较为显著,应引起关注。
2020 Vol. 28 (11): 1909-1913 [摘要](
275
)
HTML
(0 KB)
PDF
(0 KB)
(
34
)
-
曹 硕1 李江华1 闫崇超2 马征戈1 张 博1
研究超声监测孕早期胎儿心轴角度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关系。方法:将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行颈项透明层厚度测量的孕11~13+6周胎儿纳为研究对象,经后期随访确诊先心病32例(先心病组),正常者80例(正常组);按照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指南标准,于四腔心切面测量胎儿心轴角度,分析心轴角度诊断孕早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 结果: 32例先天性心脏病中占比较高的3种心脏病种类分别为法洛四联症(34.4%)、室间隔缺损(21.9%)、单心房与单心室(18.8%);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血流成像心脏轴检出率(88.4%)高于二维超声(63.4%),先心病组患儿心轴角度(51.36±11.71)°高于正常组(41.15±10.03)°,先心病组心轴角异常检出率(40.6%)高于正常组(1.3%)(均P<0.05)。绘制ROC曲线,孕早期胎儿心轴角度≥44.74°时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曲线下面积(AUC)=0.777,其灵敏度75.0%、特异度73.7%、95%CI(0.682~0.872)。 结论:孕早期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能有效提高胎儿心轴检出效果,心轴角度异常对预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价值。
2020 Vol. 28 (11): 1914-1916 [摘要](
323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
-
曹丽霞 徐崧圆 应小燕* 梁升连
探讨“基于模糊化理论的重度产后出血个体化诊疗系统软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179例重度产后出血产妇资料,利用“基于模糊理论的重度产后出血个体化诊疗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生产后出血的等级、原因及占比,与临床实际符合情况。结果:179例中,低度风险6例(3.4%),中度风险13例(7.3%),高度风险48例(27.0%),极高度风险112例(62.6%)。临床出血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等。本系统分析发生宫缩乏力(76.0%)多于临床实际(62.6%),胎盘因素(12.8%)少于临床实际(24.6%)(P<0.05),软产道损伤(10.6%)、凝血功能障碍(2,8%)与临床实际(10.1%、2.8%)未见差异(P>0.05)。剖宫产产妇的风险等级及极高风险等级的出血量(1302±658ml)均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5)结论:该系统可较全面分析、预判重度产后出血的原因、风险等级,评估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风险等级和出血程度,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2020 Vol. 28 (11): 1917-1921 [摘要](
353
)
HTML
(0 KB)
PDF
(0 KB)
(
35
)
-
李 联 周士平 王 欣* 侯 磊 王小新
探讨围产期自然死胎的死亡原因及可能风险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发生的357例围产期死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012—2019年北京妇产医院分娩量为115 447例,死胎357例,总体死胎率为3.1‰,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P>0.05)。②围产期自然死胎共219例(61.3%)。主要死因为脐带缠绕或扭转(32.9%)。不同孕周死胎死因构成不同,孕32周前主要为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44.6%);孕32周后则以脐带胎盘因素为主(54.4%)。③高龄、多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脐带缠绕和附着异常、前置胎盘等15项均是围产期自然死胎的风险因素。结论: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高危因素纷繁复杂,建立不同孕周的重点的围产保健计划,是进一步降低死胎率的关键措施。
2020 Vol. 28 (11): 1922-1925 [摘要](
340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
陈 玲1 林 宁2 董云云1 石 慧2 冯 如1 赵 霞1 章 琴1 王保涯1 吴玉璘2*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耳聋及其高危人群易感基因进行检测,探讨南京市溧水区耳聋基因遗传学突变特征,为遗传性耳聋的预防及咨询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溧水地区耳聋人群和高危人群共200例,分为耳聋组(102例)和高危组(98例),进行4个基因15个致病变异位点筛查分析。结果:200例样本中,共检测出66例已知致病耳聋基因,检出率为33.0%(66/200),其中耳聋组47例,检出率为 46.1%(47/102);高危组19例,检出率为19.4%(19/98)。66例阳性结果中,GJB2突变基因检出率为11.5%,SLC26A4突变基因检出率为9.5%,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2.5%,GJB3基因突变检出率为0。结论:溧水地区耳聋基因突变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线粒体12SrRNA基因有关的热点突变检出率,最高且多以1555 A>G基因突变主要形式。
2020 Vol. 28 (11): 1926-1928 [摘要](
330
)
HTML
(0 KB)
PDF
(0 KB)
(
32
)
-
-
赵小萱1 冯晓玲2* 陈 璐2 王 玮2
近年来长链非编码 RNA(lnc RNA)的研究快速兴起,由于其作用机制多样,且生物学功能更加强大,已成为表观遗传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lnc RNA 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女性生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其中lnc RNA与流产相关疾病机制的关系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笔者系统性地回顾了近10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从lnc RNA对胚胎发育能力、胎盘发育、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母源交互作用的调控等方面,考究其对复发性流产与反复着床失败的影响,为进一步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方向。
2020 Vol. 28 (11): 1929-1934 [摘要](
306
)
HTML
(0 KB)
PDF
(0 KB)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