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 敏1 姜龙环1 张 营2 朱彤宇2* 张 敏2 靖新城2
探讨miR-30c-5p通过调节Notch1表达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迁移、侵袭和管状形成调控的机制,确定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在体外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进行培养,慢病毒系统构建miR-30c-5p过表达及敲低稳转HTR-8/SVneo细胞系。分为对照组、导入miR-30c-5p过表达质粒组和导入miR-30c-5p敲低质粒组。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30c-5p和Notch1基因的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Notch1蛋白的表达量,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管状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管状形成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30c-5p过表达质粒组中细胞的miR-30c-5p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001),细胞Notch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细胞迁移(P<0.01)、侵袭(P<0.001)和管状形成能力(P<0.05)均受到抑制。反之,miR-30c-5p敲低质粒组中细胞的miR-30c-5p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1),细胞Notch1蛋白表达升高(P<0.001),细胞的迁移(P<0.01)、侵袭(P<0.05)以及细胞的管状形成能力(P<0.01)增强。结论:miR-30c-5p能够通过抑制Notch1的表达降低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的迁移、侵袭和管状形成能力,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
2023 Vol. 31 (3): 490- [摘要](
1161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潘怡慧1 肖 文2 朱玉婷1 殷亚东1 刘 岚1*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小鼠棕色脂肪组织(BAT)转录组学变化以及产热活性变化。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例孕晚期小鼠(正常妊娠对照组和GDM组各3例)BAT的转录组表达谱,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产热功能标志蛋白解偶联蛋白(UCP1)表达,评估GDM状态下小鼠BAT产热活性变化。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识别出3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55个差异基因在GDM中上调表达,117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的主要靶点与脂代谢异常、胰岛素信号转导等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GDM组BAT出现脂滴增大、质地疏松改变,UCP1蛋白及基因表达降低。结论:GDM组BAT与正常妊娠者转录组图谱存在显著差异,且GDM组BAT产热活性下降,可能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2023 Vol. 31 (3): 495- [摘要](
1364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
王 佳1 马力凤2 吴 奎1 潘秀红1*
调查产妇产后抑郁(PPD)发生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分娩后3d内1998名产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调查PPD现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98名产妇中,PPD组362例(18.1%),非PPD1636例(81.9%)。PPD组与非PPD组工作状态、分娩镇痛、产次、新生儿喂养方式、新生儿性别是否符合家人预期、非计划妊娠、陪伴分娩、妊娠合并症、分娩后2d时雌二醇、分娩后2d时孕酮、母亲角色适应调查表(MRAQ)评分、社会支持、孕产期负性生活事件、有无参加孕期学习方面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未分娩镇痛、新生儿喂养方式为人工喂养与混合喂养、新生儿性别不符合家人预期、非计划妊娠、有妊娠合并症、低社会支持与中社会支持、有孕产期负性生活事件、未参加孕期学习均是孕妇发生P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产妇有一定PPD发生率,其PPD发生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应引起社会关注。
2023 Vol. 31 (3): 500- [摘要](
441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武冰雪1,2 张 妍1 丁 璟1 车 焱1
了解妇产科医生对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为我国COC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6月-2022年4月,经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网络招募调查对象,在全国21个省份招募自愿参加的妇产科医生为研究对象,用自制问卷进行线上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COC知信行情况。采用潜在类别分析、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两水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出16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50份,回收率90.63%。调查对象的COC总体认知得分集中趋势为[73.2(60.6,80.3),COC优缺点、作用机制、禁忌证和非避孕应用的认知得分依次为[72.9(52.1,77.1)]、[80.0(80.0,100.0)]、[77.8(66.7,88.9)]、[88.9(77.8,100.0)]。针对COC应用的态度,阻碍因素中“老百姓对COC不了解”(85.2%)和“增加静脉血栓等心血管疾病风险”(75.5%)占比较高,促进因素中“对象有避孕需求且无禁忌证”(89.9%)、“对象有治疗需求且无禁忌证”(86.9%)和“对象不适合上环”(84.9%)占比较高。两水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C知识掌握较好(OR=1.74,95%CI 1.25~2.44)、高推荐意愿(OR=4.33,95%CI 2.77~6.76)的妇产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推荐COC用于避孕需求的频率较高。结论:我国妇产科医生对COC的认知、态度存在不足,并影响其对COC的临床实践行为。建议加强对妇产科医生避孕药具知识的培训,以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避孕咨询和指导服务。
2023 Vol. 31 (3): 505- [摘要](
489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
张 岩
探讨术前应用昂丹司琼和地佐辛对无痛负压吸宫术受术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对200例ASA I~II级无痛负压吸宫术者进行术后舒适度调查(对照组),2022年4月入选200例ASA I~II级无痛负压吸宫术受术者(观察组),于术前5min给予地佐辛注射液5mg和昂丹司琼注射液4mg入壶。两组均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2mg/kg和瑞芬太尼2μg/kg进行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比较两组消毒阴道时是否舒适、术后恶心呕吐和腹痛情况,及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离室时间。结果:观察组阴道消毒时不适感发生率由90%降至为0;术后中重度腹痛发生率由56.5%降至4.5%,VAS评分由(6.3±1.8)分降至(2.8±1.8)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由36.5%降至5.5%;观察组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未发生延迟(P>0.05)。结论:无痛负压吸宫术前应用昂丹司琼和地佐辛可以提高受术者的舒适度。
2023 Vol. 31 (3): 512- [摘要](
374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王零零1 张 鑫2*
探讨雷火灸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效果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TGF-β1/Smads)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CPI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给予口服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雷火灸和桂枝茯苓丸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主症、次症、局部体征]、TGF-β1/Smads通路[TGF-β1、Smad2、Smad3]、炎症介质[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和影像学指标(附件增粗、盆腔积液、盆腔包块),评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用药后主症、次症和局部体征量化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用药后TGF-β1mRNA、Smad2 mRNA、Smad3 mRNA、ESR、hs-CRP、TNF-α、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用药后B超检查显示,附件增粗、盆腔积液和盆腔包块占比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2%)高于对照组(76.5%)(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13.7%)与对照组(11.8%)无差异(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CPID能抑制患者TGF-β1/Smads通路激活,减轻症状和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影像学指标,疗效提高,且用药安全可靠。
2023 Vol. 31 (3): 515- [摘要](
474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汪桂芳1 马学耀2*
探究宫腔、腹腔镜手术联合高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效果。方法:从2017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10例,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单纯性高效孕激素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手术治疗;检测两组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1.8%)高于对照组(45.5%);治疗后两组CA199均降低,且观察组(10.37±1.93 U/ml)低于对照组(23.28±2.73 U/ml),两组炎性因子表达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4.6%)与对照组(21.5%)无差异(P>0.05);复发率观察组(5.5%)低于对照组(27.3%)(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宫腔镜腹腔镜手术联合高效孕激素治疗效果提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肿瘤血清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降低复发率,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3 Vol. 31 (3): 522- [摘要](
5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曹文鹏 郑凯文*
探究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应激状况、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2月-2021年9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14例,简单随机法分为静脉组和复合组各57例,静脉组给予静脉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麻醉维持给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建立气腹前5min(T1)、建立气腹后5min(T2)、手术结束时(T3)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苏醒质量,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h时应激状况[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A)、血糖(Clu)],术前和术后6h、24h、48h时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复合组T2、T3时HR、MAP值均低于静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静脉组,拔管15min、30min后Steward评分高于静脉组(均P<0.05);手术结束时、术后2h两组外周血Cor、ALD、Glu水平均高于麻醉前,但复合组均低于静脉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MMSE评分均降低,但复合组术后6h、24h MMSE评分均高于静脉组,术后24h认知障碍发生率(3.5%)低于静脉组(14.0%)(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0%、10.5%)无差异(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可有效维持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应激反应和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患者苏醒质量较高。
2023 Vol. 31 (3): 527- [摘要](
85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张芳芳1 左真文2*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或静脉给药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内压(IOP)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择期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1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滴鼻组(滴鼻组)、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组(静脉组)以及对照组共3组,滴鼻组(38例)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滴鼻,静脉组(38例)给予持续静脉泵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注射液,对照组(39例)给予0.9%生理盐水滴鼻。观察和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气管插管后5min(T2)、气腹并改变体位后30min(T3)、气管拔管时(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IOP情况,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结果:与T0相比,各组T1时MAP和IOP降低,HR减缓;T2~T4时MAP、IOP和HR水平对照组高于T0时,且对照组>滴鼻组>静脉组(均P<0.05)。高眼压发生率滴鼻组(5.3%)和静脉组(2.6%)均低于对照组(23.1%),而静脉组低血压(20.1%)和心动过缓(15.8%)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0)和滴鼻组(5.3%、2.6%)(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稳定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并降低眼内压升高风险,且滴鼻给药相比静脉注射安全性更高。
2023 Vol. 31 (3): 533- [摘要](
859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杨 程 朱明慧 朱 娟 徐晓红*
分析地佐辛对妇科腹腔镜全麻患者拔管反应、术后寒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7),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min内静脉滴注地佐辛0.1mg/kg,对照组以相同方式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在给药前(T0)、给药后10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min(T3)血流动力学变化及Ramsay镇静评分变化情况,拔管时呛咳、躁动等拔管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采用Wrench评估寒战情况,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1、T2、T3时血流动力学及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拔管反应发生率(4.4%)低于对照组(19.2%)(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寒战发生率(40.4%)高于观察组(13.0%)(P<0.05),术后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25.5%)无与观察组(17.4%)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全麻术中应用地佐辛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拔管反应及术后寒战发生率,有效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变化及镇静深度。
2023 Vol. 31 (3): 537- [摘要](
47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王 静 韩晓东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术中缩宫素诱导的镇痛、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孕妇96例,手术过程中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定为右美托咪定组或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组48例。评估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右美托咪定后10 min(T2)和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评分以及子宫收缩强度,记录两组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与T0比较,T1、T2、T3时HR、SBP和DBP均有波动,且在使用右美托咪定和缩宫素后表现尤为明显,右美托咪定组比对照组更明显;T2、T3时右美托咪定组宫缩痛VAS评分(0.78±0.51分、0.88±0.41分)低于对照组(2.08±1.01分、2.45±0.87分),Ransay评分(2.45±1.04分、2.41±0.78分)高于对照组(1.47±0.88分、1.45±0.55分)(均P<0.05);子宫收缩评分无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组发生恶心(10.4%)、呕吐(2.1%)和低血压(27.1%)比例均低于对照组(39.6%、12.5%、58.3%),心动过缓发生率(62.5%)高于对照组(31.3%)(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术中缩宫素诱导的子宫收缩无显著影响,镇痛镇静效果更好,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3 Vol. 31 (3): 542- [摘要](
51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邹 亚 钟 萍 罗 楠 詹庭亭 荣丽雯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及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性铂类耐药晚期卵巢癌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铂类耐药晚期卵巢癌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方案,观察组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持续治疗6个周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CA125、HE4、HMGB1水平,比较两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及治疗后1年内生存率。结果: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组疾病缓解率(83.9%)高于对照组(61.3%)、血清CA125(35.65±7.55 U/ml)、HE4(124.35±29.27 pmol/L)、HMGB1(85.44±8.90μg/ml)水平低于对照组(50.22±8.95 U/ml、175.54±26.10 pmol/L、100.28±12.40μg/ml)、KPS评分(72.13±8.78分)高于对照组(63.78±7.35分),治疗后1年生存率观察组(74.2%)高于对照组(48.4%)(均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35.5%)与对照组(25.8%)无差异(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及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性铂类耐药晚期卵巢癌,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A125、HE4、HMGB1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未增加不良反应。
2023 Vol. 31 (3): 547- [摘要](
93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周朝芬 夏明珠 崔大伟
研究自由体位联合无创分娩减痛对初产妇疼痛、分娩恐惧、妊娠结局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00例初产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围生期干预和无创分娩减痛,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程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产时和产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入组时和分娩时分娩恐惧及控制程度[分娩恐惧量表(CAQ)、分娩控制量表]、妊娠结局、产前和产后6周盆底肌功能[阴道静息压力(VRP)、盆底肌力量、盆底肌耐力]。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415.4±73.3 min)低于对照组(461.3±82.8 min)(P<0.05);两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无差异,产时和产后VAS评分无差异(均P>0.05);分娩时,两组CAQ水平均较入组时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控制感评分均较入组时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无差异(P>0.05);产后6周,两组VRP、盆底肌力量、盆底肌耐力均较产前下降,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由体位联合无创分娩减痛能够促进初产妇第一产程缩短,改善产妇分娩恐惧及产后盆底肌功能。
2023 Vol. 31 (3): 552- [摘要](
516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李霞华 刘少晓 张 婷
探究会阴侧切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的效果及对切口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顺产且进行会阴侧切的14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分别行连续缝合(连续组,n=71)或间断缝合(间断组,n=70),两组均随访3个月,比较切口缝合、愈合、切口疼痛、住院等时间差异,分析两组分娩3 d后切口愈合情况,产后3个月时评估两组性功能[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比较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切口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连续组会阴切口缝合时间(15.5±2.7 min)、愈合时间(5.9±2.0 d)、切口疼痛时间(2.3±0.6 d)、住院时间(5.8±1.1 d)均低于间断组(20.1±2.6 min、7.3±1.9 d、3.0±0.7 d、6.8±1.6 d),分娩3 d后连续组切口愈合质量优于间断组;产后3个月时连续组FSFI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间断组(均P<0.05),产后两组切口线头反应、瘢痕触痛、感染发生率无差异(P>0.05),皮下硬结发生率连续组(2.8%)低于间断组(11.4%)(P<0.05)。结论:会阴侧切连续缝合操作时间短,更有利于产后会阴切口愈合及性功能恢复,且减少缝合后不良反应发生。
2023 Vol. 31 (3): 557- [摘要](
421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欧阳平 沈凌庆 曹英英
探讨分娩球的自由体位助产联合分娩镇痛仪对初产妇产痛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9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提供一般助产护理,单一组配合分娩球+自由体位助产,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分娩镇痛仪助产。采用疼痛数字(NRS)评分法评估两组产妇产痛程度,以分娩控制感(LAS)量表评估产妇分娩期间控制感;观察两组产程、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产后出血量、软产道裂伤及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采用本院自拟满意度量表统计产妇满意率。结果:相比于单一组,联合组疼痛程度降低、分娩控制感提升(P<0.001);单一组第一产程(448.1±92.3 min)及第二产程时间(40.7±8.8 min)均长于联合组(409.4±63.0 min、33.6±7.2 min)(P<0.05),第三产程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联合组产后出血量(198.3±28.2ml)、会阴侧切率(2.5%)低于单一组(246.1±25.5ml、8.3%),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9.9±0.2分)及自然分娩率(95.8%)高于单一组(9.7±0.4分、83.3%),产妇总体满意率(97.8%)高于单一组(86.1%)(均P<0.05);两组软产道撕裂≥Ⅲ度几率无差异,联合组会阴完整几率(56.5%)高于单一组(27.9%)(P<0.05)。结论:分娩球的自由体位助产联合分娩镇痛仪能够作为辅助初产妇分娩的有效方式,可降低产痛并改善分娩结局。
2023 Vol. 31 (3): 561- [摘要](
70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秦 琴 陈禹桥* 梁秋月 张小勤
探究剖宫产儿脐带结扎最佳方式及对新生儿结局、血气分析和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分组为A、B、C3组,均完成剖宫产后,A组对新生儿脐带在60s内挤压,随后1~3min脐带结扎;B组新生儿出生后60s后进行脐带结扎,随后3min内行脐带挤压;C组新生儿出生后60s内直接脐带结扎。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10min心率以及氧分压、出生后4d的胆红素、神经功能。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0min心率A组(146.69±1.77次/min)、B组(148.22±2.87次/min)、C组(158.81±1.66次/min)依次升高,氧分压A组(98.96±2.64)%、B组(96.28±2.43)%、C组(92.62±2.25)%依次降低,新生儿出生24h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氧分压A组、B组、C组依次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被动肌力、行为能力、主动肌力、一般状况以及总分A组(36.94±2.51分)、B组(34.76±2.45分)、C组(32.38±2.78分)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剖宫产中采取新生儿脐带挤压后延迟结扎处理,新生儿血红蛋白、血细胞等显著改善,神经行为功能评分提高。
2023 Vol. 31 (3): 566- [摘要](
451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韦炳耐 马凯宇 旷 昕* 邓燕君 黄建忠 吴 斌
探讨纳布啡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对宫腔镜手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于本院接受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纳布啡组(n=30)和舒芬太尼组(n=30),纳布啡组予以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舒芬太尼组予以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比较两组麻醉前5 min(T0)、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扩宫时(T1)、手术中(T2)、手术结束时(T3)和麻醉苏醒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维持剂量、总剂量、总给药时间、单位时间剂量、麻醉苏醒时间及T4时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BP、DBP、HR、SpO2水平两组T1~T4时均低于T0时,且舒芬太尼组低于纳布啡组;纳布啡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10.90±14.95mg)、维持剂量(133.83±26.77mg)、总给药时间(18.70±4.31min)、麻醉苏醒时间(10.43±1.17min)及T4时NRS评分(0.03±0.18分)均低于舒芬太尼组(121.30±18.15mg、155.33±40.32mg、22.60±6.72min、21.33±3.34min、0.30±0.47分),T3舒芬太尼组BIS值(54.17±4.47)高于纳布啡组(51.67±4.02);纳布啡组术中、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低于舒芬太尼组(46.7%)(均P<0.05)。结论:两种方案应用于宫腔镜手术均有良好麻醉效果,而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及缩短镇静诱导时间、减少丙泊酚剂量等方面优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且安全性更好。
2023 Vol. 31 (3): 570- [摘要](
470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敖明珠 于海华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平衡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82例,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加用泼尼松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维生素D、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7%)高于对照组(78.1%),妊娠成功率(80,5%)高于对照组(58.5%),早产率(24.4%)低于对照组(51.2%)(均P<0.05);两组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活产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2/IL-10均下降,IL-10均上升且联合组IL-2(10.28±1.48pg/ml)、IL-2/IL-10(0.89±0.06)均低于对照组(12.95±1.74pg/ml、1.39±0.25),IL-10(11.85±1.48pg/ml)高于对照组(9.73±1.28pg/ml)(均P<0.05);两组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上升,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均下降,且联合组APTT(35.8±3.9s)水平高于对照组(33.81±3.16 s),PLT(153.67±20.24)109/L、FIB(2.54±0.15g/L)水平低于对照组(165.83±21.85)109/L、(2.69±0.35g/L);两组血清维生素D和TAFI均上升且联合组血清维生素D(45.71±2.85ng/ml)、TAFI(14.86±1.85μg/m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8.71±3.75ng/ml、12.75±1.74μg/ml)(均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1例、头晕1例,观察组恶心呕吐2例、下肢浮肿1例,两组总发生率(4.9%、7.3%)无差异,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明显缓解。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性流产可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平衡、改善妊娠结局,安全性较好。
2023 Vol. 31 (3): 575- [摘要](
857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
邹小雪 赵艳华
探讨复发性流产女性再妊娠胎盘绒毛跨膜蛋白CD81、血管生成素(Ang)水平及评估早孕自然流产发生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3月本院就诊的复发性流产再孕早期自然流产105例纳入流产组,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终止妊娠110例纳入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组胎盘绒毛中CD81、Ang1、Ang2 mRN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3项指标对复发性流产女性再孕流产的评估价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流产再孕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流产组胎盘绒毛组织CD81(2.33±0.51)、Ang1(0.36±0.11)、Ang2(0.38±0.12)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67±0.33、0.18±0.05、0.17±0.04)(均P<0.05);胎盘绒毛组织CD81、Ang1、Ang2 mRNA联合检测评估复发流产再孕自然流产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0.786、0.817、0.801)(P<0.05);生殖系统感染、内分泌异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胎盘绒毛组织CD81 mRNA、Ang1 mRNA、Ang2 mRNA高表达是复发性流产女性再孕自然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复发性流产女性再孕自然流产的发生与胎盘绒毛组织中CD81、Ang1、Ang2高表达有关,检测该3项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复发性流产再发生。
2023 Vol. 31 (3): 581- [摘要](
456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蔡 理1 孙涛声2
探究抑制素B(INHB)、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及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水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女性卵巢储备功能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PCOS不孕患者87例(不孕组),体检健康女性53例(对照组),测定血清INHB、AMH、bFSH水平;不孕组根据超声检测卵巢获卵数分为卵巢低反应与正常反应,分析3指标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不孕组血清INHB(149.78±36.92 pg/ml)、AMH(10.94±3.21 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96.85±31.29 pg/ml、3.29±0.95 ng/ml),bFSH水平(13.08±3.41 IU/L)低于对照组(16.29±4.74 IU/L),且不孕组卵巢低反应患者血清INHB、AMH水平高于卵巢正常反应患者,bFSH水平低于卵巢正常反应患者(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孕组血清INHB与AMH、bFSH呈正相关(r=0.516)、负相关(-0.637),AMH与bFSH呈负相关(r=-0.453)(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INHB、AMH、bFSH水平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26、0.774、0.695,3指标联合AUC值为0.887,敏感度92.3%。结论:PCOS不孕女性患者INHB、AMH及bFSH水平异常,其用于预测卵巢储备功能有一定价值,三者联合可以有效提高对于患者卵巢储备功能预测价值。
2023 Vol. 31 (3): 586- [摘要](
45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屠 琴
探究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对急诊异位妊娠患者血清性激素和抗穆勒式管激素(AMH)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急诊科或急门诊收治的95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组,其中49例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切除组),46例行输卵管开窗手术(保守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血清性激素、AMH水平及术后随访再妊娠情况。结果:两组妊娠部位、盆腔粘连、对侧输卵管异常、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血清性激素水平两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切除组血清促卵泡生成素(7.46±1.42 mIU/ml)、雌二醇(57.98±10.16 pg/ml)高于保守组(6.74±1.78 mIU/ml、40.15±11.04 pg/ml),术后随访1年再发异位妊娠切除组(4.1%)低于保守组(17.4%)(均P<0.05),术后1年两组宫内妊娠率无差异。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与输卵管开窗手术效果相当,术后再发异位妊娠率更低,但对患者术后近期FSH、E2水平造成一定影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2023 Vol. 31 (3): 590- [摘要](
43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段雅洁 郑嫦娟 谢亚荣
分析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a(HIF-1α)、血管生成素-1(ANG-1)及p53蛋白水平变化及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88例为病例组,正常早孕流产接受刮宫治疗患者88例为对照组,比较绒毛组织中HIF-1α、ANG-1及p53蛋白水平并分析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效能。结果:病例组HIF-1α、ANG-1及p5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在病例组中绒毛膜癌、侵袭性葡萄胎、葡萄胎绒毛组织上述指标水平有差异(均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绒毛膜癌、侵袭性葡萄胎特异度(58.1%、54.8%)高于单独指标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IF-1α、ANG-1及p53诊断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0.998,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88、2.91、2.61,2.89、3.77、3.30。结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中HIF-1α、ANG-1及p53蛋白水平发生异常变化,联合检测对葡萄胎恶变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3 Vol. 31 (3): 594- [摘要](
513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鲁桂玲 崔 红 杨月华
探究超声检测子宫动脉PI变化及妊娠黄体超声对输卵管妊娠的诊断价值及危险因素。方法:将2017年2月-2022年1月于本院诊断为输卵管妊娠的101例患者纳入为观察组,产前检查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检查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比较观察组妊娠黄体与输卵管同侧和不同侧、功能侧和非功能侧患者的PI,分析子宫动脉PI、妊娠黄体及输卵管PI变化值诊断输卵管妊娠价值,分析输卵管妊娠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RI和PI均低于对照组,PSV和EDV均高于对照组;同侧组子宫动脉PI水平(4.19±1.11)低于非同侧组(19.74±5.29),功能侧组子宫动脉PI水平(2.62±0.19)低于非功能侧组(2.77±0.25)(均)。ROC曲线分析,子宫动脉PI、妊娠黄体与输卵管PI变化值联合诊断可提高输卵管妊娠诊断效能,临界值子宫动脉PI≤2.22,妊娠黄体与输卵管PI变化值≥0.18;输卵管炎、孕产≥3次、放置宫内节育器均是输卵管妊娠危险因素。结论:超声检测子宫动脉PI变化及妊娠黄体超声对输卵管妊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输卵管炎、孕产≥3次及放置宫内节育器者建议作为临床疑似异位妊娠的重点关注对象。
2023 Vol. 31 (3): 598- [摘要](
461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郭翠华1 李亚平2 王双双1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叶酸受体1(FOLR1/FRα)、间皮素(MSLN)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症状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月5月本院收治的96例Ems患者为Ems组,根据r-AFS分期分为I期22例、II期30例、III期26例、IV 期18例,年龄相近的体检健康女性80例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FOLR1、MSLN水平并差异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血清FOLR1、MSLN截断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FOLR1、MSLN与Ems临床症状关系。结果:Ems组血清FOLR1(365.20±80.41 pg/ml)、MSLN(10.36±2.33μ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13.25±30.36 pg/ml、3.25±0.66μg/L),且Ems组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升高(均P<0.05)。ROC曲线确定,血清FOLR1、MSLN截断值分别为230.22pg/ml、6.52μg/L,根据截断值分别分为FOLR1、MSLN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FOLR1、MSLN高水平组Ems患者痛经、盆腔痛、性交痛、肛门坠胀等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低水平组(P<0.05),血清FOLR1、MSLN水平与Ems临床症状均呈正相关(r=0.421、0.388,均P<0.05)。结论:Ems患者血清FOLR1、MSLN水平异常升高,水平变化与Ems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2023 Vol. 31 (3): 602- [摘要](
46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冯艳丽1 刘慧丽2*
探讨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式联合米索前列醇对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流产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9月本各院收治的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流产104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顿服组53例[米非司酮顿服200mg,服药后第3日早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分服组51例[口服米非司酮75mg,12h后25mg连服2天,第3d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比较两组流产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分服组完全流产率(94.1%)高于顿服组(81.1%)(P<0.05),月经复潮时间两组(40.2±3.9d、39.5±3.6d)无差异(P>0.05),分服组孕囊组织排出时间(3.1±1.1 h)及阴道流血时间(8.1±4.3d)均短于顿服组(4.6±1.4 h、12.2±4.5d)(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顿服组与分服组(54.7%、37.7%)无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连续给药配合米索前列醇应用,可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孕囊组织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时间。
2023 Vol. 31 (3): 606- [摘要](
887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李 娟 顾笑梅 赵金珩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异常表达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52例作为囊肿组,健康体检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囊肿组入院时、对照组体检时血清检测VEGF和BDNF水平,统计两组及不同囊肿疾病分期患者的妊娠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囊肿患者妊娠结局价值。结果:外周血VEGF、BDNF水平,囊肿组(406.35±123.27 pg/ml、1079.22±209.32 ng/L)均高于对照组(305.27±100.34 pg/ml、659.34±100.24 ng/L),且随着疾病分期增加两项指标水平升高,未受孕者均高于受孕者、劣质胚胎者高于优质胚胎、未流产者低于自然流产者、良好妊娠者低于不良妊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EGF和BDNF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48(95%CI 0.606~0.890)、0.720(95%CI 0.581~0.859),预测妊娠结局的临界值分别为406.845 pg/ml、992.071 ng/L,此时的预测敏感度分别为68.4%、42.8%,特异度分别为68.0%、88.0%,两项联合的AUC为0.919(95%CI 0.872~0.966),敏感度93.8%,特异度3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外周血VEGF、BDNF水平异常升高,且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升高,早期检测可辅助临床预测患者妊娠,且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2023 Vol. 31 (3): 609- [摘要](
48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陈坛寿1 郑得全1* 缪铃梅2 黄晓民1 李裕生1
探讨多项指标联合诊断异位妊娠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诊治的异位妊娠孕妇资料60例为异位组,正常妊娠孕妇120例为正常组,比较两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微小蛋白miR-200c、糖类抗原125(CA125)、超声阳性检出及其相关性。分析不同指标联合诊断异位妊娠效能。结果:正常组P(23.69±8.29μg/L)、β-hCG(9263.68±2323.68IU/L)、CA125(51.26±12.37mU/L)、超声阳性检出(92.5%)均要高于异位组(12.59±3.96μg/L、5659.24±1782.34IU/L、35.26±11.24mU/L、86.7%,而miR-200c(1.36±0.38)低于异位组(1.83±0.36)(均P<0.001)。通过二元logisitc回归得到4种组合预测值,分别为预测1(P+β-hCG+CA125)、预测2(P+β-hCG+CA125+miR-200c)、预测3(P+β-hCG+CA125+miR-200c+超声)、预测4(P+β-hCG+CA125+超声),正常组4个组合预测值均低于异常组(P<0.001)。各指标诊断异位妊娠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有价值,但各指标间无差异;敏感度为预测4>预测3>超声>预测2>预测1>P>β-hCG>CA125(P=0.030);特异性在各指标间无差异。结论:经阴道超声、血清miR-200c、CA125对异位妊娠均有诊断价值,但联合检测敏感度提高。医疗机构可根据现有条件选取指标诊断异位妊娠。
2023 Vol. 31 (3): 614- [摘要](
512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马 萌 杜云辉 吴鹤立
探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预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PCOS合并URSA者为观察组,PCOS妊娠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4、核因子-kB(N F-kB)mRN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OS合并URSA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TLR4、NF-kB mRNA水平预测PCOS合并URSA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胰岛素抵抗占比及TLR4、NF-kB 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BMI、饮酒、吸烟、胰岛素抵抗及TLR4、NF-kB mRNA水平为PCOS合并URSA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TLR4、NF-kB mRNA水平与PCOS合并URSA均呈正性相关(r=0.474、0.511,均P<0.001)。ROC 分析,TLR4、NF-kB mRNA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AUC=0.792)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4%、74.0%,临界点为2.60、2.74。结论:TLR4信号通路与PCOS合并URSA关系密切,该通路相关分子TLR4、NF-kB mRNA水平为PCOS合并URSA的影响因素,对PCOS合并URSA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3 Vol. 31 (3): 620- [摘要](
456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马 静 霍飞霞 宋林琳
探究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诊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疑为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的孕妇86例临床资料,均行超声和MRI,以分娩、引产或手术后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MRI、超声联合MRI在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86例中有28例诊断为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超声、MRI、超声联合MEI与金标准在诊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的Kappa分别为0.716、0.726、0.747。超声诊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的敏感度75.0%,特异度89.7%,准确率84.9%,阳性预测77.8%,阴性预测88.1%;MRI诊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的敏感度89.3%,特异度84.5%,准确率86.1%,阳性预测73.5%,阴性预测94.2%,超声联合MRI诊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的敏感度92.9%,特异度84.5%,准确率为87.21%,阳性预测74.3%,阴性预测96.1%。结论:超声、MRI、超声联合MRI诊断单绒毛膜多胎妊娠畸形均有较好一致性,超声联合MRI诊断价值更更高,对于临床指导干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良妊娠率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畸形诊断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
2023 Vol. 31 (3): 624- [摘要](
424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吴 蕾1 韩 研1 吕 骥2 郭 莹1*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胎球蛋白A(AHSG)、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及与妊娠结局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确诊为GDM患者102例(GDM组),分娩正常的健康孕妇102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HSG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APP-A水平;受术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AHSG、PAPP-A预测GDM发生价值,Pearson分析血清AHSG、PAPP-A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GDM组血清AHSG水平(263.07±53.28μg/L)高于对照组(173.94±47.51μg/L),PAPP-A水平(21.42±1.47 ng/ml)低于对照组(26.05±1.39 ng/ml),GDM组中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者血清AHSG水平高于妊娠结局良好者,PAPP-A水平低于妊娠结局良好者,且血清AHSG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r=0.215),PAPP-A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r=-0.757)(均P<0.05)。ROC分析,血清AHSG、PAPP-A及联合检测预测GD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724、0.844。结论:GDM孕妇血清AHSG和PAPP-A水平发生异常,且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相关性,检测2项指标对预测GDM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指导。
2023 Vol. 31 (3): 628- [摘要](
367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宋丹丹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高纤移率族蛋白B1(HMGB1)、不对称性的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及与螺旋动脉管壁厚度及管腔面积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子痫前期患者72例临床资料,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n=37例)、轻度子痫前期组(n=35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n=35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HMGB1、ADMA表达水平,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检测孕妇螺旋动脉管厚和管腔面积,分析子痫前期孕妇HMGB1、ADMA水平与壁厚及管腔面积的相关性。结果:血HMGB1、 HMGB1表达水平重度子痫前期组(24.58±4.36ng/ml、 5.03±3.24umol/ml)、轻度子痫前期组(17.41±7.41ng/ml、2.74±0.40umol/ml),对照组(10.24±2.53ng/ml、1.87±3.02)umol/ml)依次降低;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螺旋动脉壁厚以及管腔的面积分别为(118.14±9.03um、138.47±28.41um2),轻度子痫前期组(107.21±8.40um、156.21±26.74um2),对照组(102.08±8.57um、190.53±26.59um2)存在差异(均P<0.05)。子痫前期孕妇HMGB1、ADMA与螺旋动脉管壁厚度呈负相关(r=-0.631、-0.655, P<0.001),与螺旋动脉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715、0.693,P<0.001)。结论:HMGB1和ADM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子痫前期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该两项指标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患者胎盘螺旋动脉重铸的障碍过程,为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2023 Vol. 31 (3): 632- [摘要](
432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周 芮1 骆丽娜2 李雪岩3
分析影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MA)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腹腔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及富阳区中医院接受腹腔镜治疗的OMA患者104例,其中术后复发24例纳入复发组,未复发80例纳入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OMA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根据治疗方法将OMA术后复发患者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囊肿剔除术)与联合组(腹腔镜囊肿剔除术联合GnRH-a)各12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月经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囊壁侧为双侧、r-AFS分期Ⅲ~Ⅳ期及囊壁厚度较厚是OMA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腹腔镜组和联合组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水平均下降,但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腹腔镜组;联合组经期疼痛程度评分(3.2±0.9分)低于腹腔镜组(5.3±1.3分),临床总有效率(100.0%)高于腹腔镜组(66.7%)(均P<0.05)。结论:囊壁侧别、R-AFS分期及囊壁厚度均影响OMA腹腔镜术后复发,而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a治疗能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及经期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2023 Vol. 31 (3): 636- [摘要](
1225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王 琳 黄巧玲 于胜男
探讨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探查盆腹腔粘连情况分级,分析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两次剖宫产期间流产清宫次数、宫口开大程度、羊水污染等资料与盆腹腔粘连关系。结果:120例中有61例(粘连组,50.8%)剖宫产术中可见不同程度的盆腹腔粘连,无盆腹腔粘连者为对照组。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65.6%)发生盆腹腔粘连占比高于间隔时间>2年(34.4%),前次剖宫产宫口开大程度越大,盆腹腔粘连发生率越高,前次剖宫产羊水污染Ⅱ度、Ⅲ度者盆腹腔粘连率高于无羊水污染及Ⅰ度污染者,前次剖宫产医院级别越低盆腹腔粘连率越高,前次剖宫产后并发症粘连组(33.3%)高于对照组(10.2%)(均P<0.05)。结论:前次剖宫产宫口开大程度、羊水污染程度、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前次剖宫产医院级别及剖宫产后并发症均可是盆腹腔粘连发生的相关因素。
2023 Vol. 31 (3): 641- [摘要](
449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刘 皓 张小燕 刘利芳 刘丽霞 丁 凌
研究产前三维超声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筛查骨骼畸形异常胎儿检出情况及遗传学病因分析。方法:以2019年5月-2022年1月于本院产前诊断确诊的胎儿骨骼畸形患者20例,按照美国遗传医学会指南,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pCNVs组)5例、良性CNVs 组10例、不明性(Vous组)5例。比较3组超声异常情况、pCNVs组超声指标与CMA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pCNVs组、良性CNVs组、Vous组孕妇年龄、身高、孕周以及受孕方式均无差异(P>0.05),心脏/胸腔比例增大、股骨/胸围降低等有差异(P<0.05),骨骼缺失、面部畸形等无差异(P>0.05);pCNVs组染色体缺失3例,染色体重复2例。logistics多因素分析,超声筛查诊断胎儿心脏/胸腔比例增大、股骨/胸围降低均是pCNVs、Vou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产前三维超声筛查诊断骨骼畸形异常胎儿与CNVs结果的相关性较强,骨骼畸形遗传学异常主要表现为1、6、15以及X染色体异常。
2023 Vol. 31 (3): 646- [摘要](
444
)
HTML
(0 KB)
PDF
(0 KB)
(
16
)
-
李 炼 沈 婕 沈树娜
探讨孕妇早产发生情况并分析早产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1-6月住院分娩的628例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孕周分为早产组和足月产组,对比两组的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结果:628例早产发生率为7.0%(44/624),早产儿分娩孕周28~31+6周5例(11.4%)、32~33+6周9例(20.5%)、34~36+6周30例(68.2%)。早产组学历、孕前服用叶酸、产次、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史、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发生率与足月产组无差异(P>0.05),孕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产前检查、妊娠期高血压、人工流产史、前置胎盘、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与足月产组有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高龄、胎儿窘迫、ICP、妊娠期高血压及前置胎盘均是孕妇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妊娠、胎儿窘迫、ICP、妊娠期高血压及前置胎盘均会增加早产发生风险,临床应对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加以重视。
2023 Vol. 31 (3): 650- [摘要](
399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彭舟丽 淮瑞敏 张建霞
探讨子宫体双侧子宫动脉缝扎术联合宫腔球囊填塞治疗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患者100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纱布填塞止血,联合组采用子宫体双侧子宫动脉缝扎术联合宫腔球囊填塞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术后24h出血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止血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0.0%),手术时间(48.2±8.7min)、填塞物留置时间(19.3±3.9 h)、术后24h出血量(202.7±21.6 m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24±1.12)×109个/L均低于对照组[(64.0±10.1min、23.5±4.3 h、265.2±30.5 ml、(13.37±1.48)×109个/L],子宫切除、术后感染、发热、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总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34.0%)(均P<0.05);术后6个月时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子宫体双侧子宫动脉缝扎术联合宫腔球囊填塞治疗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止血效果更好,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且安全性高。
2023 Vol. 31 (3): 654- [摘要](
40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姜 桐 薛秀珍*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子痫前期(PE)胎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SIRT1和NLRP3在胎盘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其中早发型PE 40例,晚发型PE 40例,另有正常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IRT1在早发型PE组、晚发型PE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2.5%、35%、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1,P<0.05)。NLRP3在早发型PE组、晚发型PE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5%、7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5,P<0.05)。在PE胎盘组织中,SIRT1与NLRP3之间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0,P<0.05)。结论:低表达的SIRT1、高表达的NLRP3可能推动了PE的发生发展。
2023 Vol. 31 (3): 658- [摘要](
455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马丽丽 史 伟 唐田田 周明慧
探究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Ⅱ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PE的患者148例临床资料为PE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PE组(85例)和重度PE组(63例),常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75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血清CTRP6、sTNFR-Ⅱ水平;Pearson法分析PE患者血清CTRP6、sTNFR-Ⅱ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RP6、sTNFR-Ⅱ对PE发生发展的诊断价值。结果:重度PE组、轻度PE组、对照组尿蛋白定量、ALT、Fib、Cr、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依次降低,PT值依次增加,血清CTRP6、sTNFR-Ⅱ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相关性分析,PE患者血清CTRP6与sTNFR-Ⅱ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4,P<0.001)。ROC曲线分析,CTRP6与sTNFR-Ⅱ联合诊断P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0.975)高于CTRP6、sTNFR-Ⅱ单独诊断,其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9.7%和92.3%;诊断重度PE的AUC为0.925,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39.7%和98.8%,高于CTRP6和sTNFR-Ⅱ单独诊断(均P<0.001)。结论:PE患者血清CTRP6、sTNFR-Ⅱ水平异常升高,二者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且联合诊断可提高PE的诊断效能。
2023 Vol. 31 (3): 662- [摘要](
360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罗 勇
分析经会阴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分娩的8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其中52例经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34例经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组),记录两组初产妇产后6周时盆底肌张力分级及经会阴三维超声肛提肌裂孔参数,评估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张力分级与肛提肌裂孔参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组产后6周、12周经会阴三维超声肛提肌裂孔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产后6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张力分级低于剖宫产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且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张力Ⅰ~Ⅲ级者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大于Ⅳ~Ⅴ级者(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盆底肌张力分级与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呈负相关(均P<0.05)。产后12周时,两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较产后6周缩小(P<0.05),产后12周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通过实时、定量测量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观察盆底功能异常情况,对产后康复训练具有指导作用。
2023 Vol. 31 (3): 666- [摘要](
401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王红岩1 王 宁2 刘 昊3 刘玉玲1* 宋亚骄1 翟若昕1 王晓静1 汤福想1
探讨宫颈病变筛查的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6月在本院及多家医疗中心行宫颈病变筛查的女性共1176例。进行宫颈癌筛查两项,即人乳头瘤病毒(HPV)+液基薄层细胞(TCT)和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实验检测,对筛查出的宫颈病变阳性病例,以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宫颈病变筛查中HPV、TCT和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实验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分析。结果:3种宫颈癌筛查方式检出的阳性病例与病理学检查的一致率TCT检测(40.1%)>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实验(28.8%)>HPV检测(19.6%(P<0.05)。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实验的灵敏度(62.1%)、准确度(80.1%)与TCT检测(53.8%、89.8%)无差异(P>0.05)。结论: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试验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灵敏度、准确度与TCT检测效果相当,且具有便携性高、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和经济实用等特点,适合基层宫颈癌筛查。
2023 Vol. 31 (3): 670- [摘要](
461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颜雅萍 黄杭珍 张紫源
探究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CA15-3、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对早期宫颈癌(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9月本院诊治的7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早期CC患者80例分别为CIN组、CC组,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CA72-4、CA15-3、SF、CA12-5水平;分析血清CA72-4、CA15-3、SF水平与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血清CA72-4、CA15-3、SF、CA12-5对早期CC的诊断价值;分析CC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清CA72-4、CA15-3、SF、CA12-5水平对照组、CIN组、CC组依次升高(P<0.05),且低中分化的CC患者血清CA72-4、CA15-3、SF水平高于高分化CC患者(P<0.05);血清CA72-4、CA15-3、SF、CA12-5诊断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866、0.870、0.894;CA72-4、CA15-3、SF联合诊断CC的AUC为0.961,其灵敏度95.0%,特异度86.7%;血清CA72-4、CA15-3、SF、CA12-5水平升高均是早期CC发生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期CC患者血清CA72-4、CA15-3、SF水平异常升高较高,三者均可辅助诊断早期CC,且联合诊断效能提高,可能更有助于临床筛查早期CC患者。
2023 Vol. 31 (3): 675- [摘要](
52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谢 文 汪珺莉* 尹薇薇
观察经会阴盆底超声测量前腔室结构参数诊断膀胱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价值。方法:2019年3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33例膀胱脱垂合并SUI患者(合并SUI组)以及76例膀胱脱垂患者(单一脱垂组),均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前腔室超声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SUI的诊断价值。结果:Rest状态下,合并SUI组尿道倾斜角(UTA)、膀胱尿道后角(RVA)水平高于单一脱垂组;Valsalva状态下,合并SUI组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水平高于单一脱垂组,D(耻骨联合下缘至膀胱颈的距离)水平低于单一脱垂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上述相关参数对膀胱脱垂合并SUI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各参数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85,敏感度95.9%、特异度94.4%,高于单一参数诊断价值。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对膀胱脱垂合并SUI进行评估,相关测量参数对膀胱脱垂合并SU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2023 Vol. 31 (3): 680- [摘要](
355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王银银1 陈 嫚1 陆影影1 訾 聃2 王丽娟3 雷 玲3*
探讨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经阴道后穹隆取标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8月在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妇科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2例临床资料,采用经阴道后穹隆取瘤法取出标本。手术常规瘤体挖除缝合子宫后,经脐孔穿刺器置入普通标本袋,将瘤体装入袋中,横形切开阴道后穹隆约30mm,直视下经道阴道后穹隆切口牵出,拉出阴道口在袋内缩减取出,腹腔镜下缝合阴道后穹隆切口。结果: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91.2±171.4min,自置入标本袋开始计时直至取出瘤体为取瘤时间为7.7±5.3min,阴道后穹隆缝合时间3.4±0.5 min,挖除肌瘤个数2.44±1.83枚,瘤体最大直径65.83±19.62mm,其中粘膜下2例、肌壁间37例、特殊部位3例,总出血量为191.2±171.4ml。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40例、子宫腺肌瘤2例,阴道感染病例2例,无直肠损伤病例发生;术后随访11.6±3.4个月,阴道后穹隆切口愈合良好,生活无不适。结论:经阴道后穹隆取瘤法经济快捷、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应用。
2023 Vol. 31 (3): 684- [摘要](
37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潘孝梅1 陈芳荣2 陈 妹1
调查本院剖宫产产妇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产科经剖宫产分娩的3538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统计感染组感染部位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分析和药敏实验,比较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差异并分析产妇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74例(7.7%),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31.8%)、泌尿生殖系统(29.6%)及上呼吸道(21.2%)为主,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29.5%)、铜绿假单胞菌(23.4%)、肺炎克雷伯菌(22.6%)等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检查≥3次、住院时间≥7d、妊娠并发症、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导尿管拔管时间≥24h均为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高文化程度则是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剖宫产产妇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7.7%,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手术切口、泌尿生殖系统及上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阴道检查次数、住院时间、妊娠并发症、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导尿管拔管时间、文化程度均为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3 Vol. 31 (3): 689- [摘要](
391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吉 莉1 包学云2*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中18G或17G取卵针的应用效果及对手术相关指标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25例经阴道B超引导下行取卵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自行阴道冲洗,根据辅助生殖技术时取卵针直径的不同分为18G取卵针60例(18G组)或 17G取卵针65例(17G组),比较两组取卵相关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取卵相关指标无差异(P>0.05);18G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3%)、感染发生率(5.0%)均低于17G组(29.2%、16.9%)(P<0.05);两组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相关性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18G组疼痛评分(2.0±0.5分)低于17G组(2.8±0.9分),患者满意度(91.6%)高于17G组(75.4%)(P<0.05);两组妊娠结局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自行阴道冲洗基础上应用更细直径的取卵针的取卵效果、卵巢储备功能及妊娠结局并无明显差异,但可降低患者取卵相关并发症、感染及疼痛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2023 Vol. 31 (3): 694- [摘要](
532
)
HTML
(0 KB)
PDF
(0 KB)
(
17
)
-
戴秋香1 余丽金1 红琼2
探究孕妇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与生殖道微生物水平及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产妇4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HPV感染105例,未感染HPV 355例,感染HPV患者中,高危(HR)-HPV感染50例,非HR-HPV感染55例,比较未感染HPV组、HR-HPV组以及非HR-HPV组阴道微生物以及妊娠结局的差异,分析HPV与HR-HPV感染与阴道菌群以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未感染HPV组、HR-HPV组及非HR-HPV组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微生态情况有差异。 感染HPV组发生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率高于未感染HPV组。通过相关性分析,HPV以及HR-HPV感染与感染者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微生态、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PV持续感染与产妇生殖道微生物水平及母婴不良结局呈显著相关性,建议孕产妇定期进行HPV检测。
2023 Vol. 31 (3): 698- [摘要](
1155
)
HTML
(0 KB)
PDF
(0 KB)
(
19
)
-
杨志英 邵 铃 戴水红 胡光雪
探究泌乳素(PRL)和25羟维生素D[25-(OH)-D]与多发性子宫肌瘤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2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98例为肌瘤组,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PRL、25-(OH)-D水平。分析肌瘤组不同肌瘤直径、体积、ER、PR表达与PRL、25-(OH)-D水平关系。结果:肌瘤组PRL水平(41.17±6.39ng/ml)高于健康组(15.23±4.82ng/ml),25-(OH)-D水平(22.51±6.27ng/ml)低于健康组(58.64±6.65ng/ml)(均P<0.05)。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PRL、25-(OH)-D水平与肌瘤直径、体积、ER、PR阳性表达分别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PRL与25(OH)-D水平在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中存在差异性。PRL、25-(OH)-D水平均与肌瘤直径、体积、ER、PR表达具有相关关系,这些指标可能潜在辅助多发性子宫肌瘤诊断。
2023 Vol. 31 (3): 702- [摘要](
866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黄利珊1 江少如2* 杨海坤1 侯 涛1 曾维红1
探讨全免举宫腹腔镜用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58例,依据盲抽法选取30例行全免举宫器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为观察组,28例举宫器辅助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2.0(1.0~2.25)低于对照组3.0(2.0~3.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血红蛋白(Hb)水平、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学习曲线,前15例手术时间[(105.0±31.74)min]长于后15例[(79.67±22.64)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免举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安全可行,至少需要15例手术才能熟练掌握全免举宫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2023 Vol. 31 (3): 706- [摘要](
395
)
HTML
(0 KB)
PDF
(0 KB)
(
20
)
-
陈淑萍 陶新城 刘莉莉 杨雨璇 浦丹华 吴 洁*
分析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FHA)患者的体成分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2年6月本院确诊的101例FHA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月经正常的101例年龄匹配的女性为对照组。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其进行人体成分检测,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并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两组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FHA组的身高高于对照组,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FHA组BMI[(19.53±2.95)kg/m2比(22.14±4.55)kg/m2]、腹围[70.2(65.9,74.4)cm 比 76.6(73.3,83.7)cm]、全身脂肪含量[11.5(8.4,15.3)kg比 15.9(13.0,21.2)kg]、内脏脂肪面积[47.5(34.8,64.3)cm2比65.8(54.9,84.8)cm2]、体脂率[(23.18±7.80)%比(30.87±7.3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对象的骨骼肌含量、基础代谢率、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异。FHA组中体重过低(BMI<18.5 kg/m2)女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4.6%比17.8%),超重/肥胖女性(BMI≥24 kg/m2)占比低于对照组(9.9%比 23.76%)(均P<0.01),而体重正常女性(18.5kg/m2≤ BMI<24.0 kg/m2)在两组中占比相似(55.4%比 58.4%)。进一步按BMI分层分析发现,FHA组中各亚组全身脂肪含量、内脏脂肪面积、体脂率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FHA患者中体重过低女性占比较高,且其体脂率在不同BMI组别中明显低于月经正常女性。建议对FHA患者进行体成分分析,更全面地评估营养状况,进而为她们提供个体化营养膳食指导,科学增加体重及体脂率,促进月经恢复。
2023 Vol. 31 (3): 710- [摘要](
344
)
HTML
(0 KB)
PDF
(0 KB)
(
21
)
-
刘成坤1 马开树1 付 林2
分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本院就诊孕妇131例,按GDM诊断标准分成GDM组(n=72)及对照组(n=59),观察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相关指标、HbA1c、HOMA-IR水平,分别各指标诊断GDM的效能,观察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GDM组游离型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水平(9.45±2.02 pmol/L)低于对照组(10.63±2.35 pmol/L),血清HbA1c[(5.82±1.51)%]、HOMA-IR(2.47±0.5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26±1.24)%、1.55±0.61)](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0.931)高于FT4(0.746)、HbA1c(0.789)、HOMA-IR(0.652)单项检测,敏感度82.0%、特异度88.0%;不良妊娠结局发生GDM组(37.5%)高于对照组(13.6%)(P<0.05)。结论:血清FT4、HbA1c、HOMA-IR联合检测对诊断GDM有较高效能,可为孕期干预提供参考。
2023 Vol. 31 (3): 716- [摘要](
502
)
HTML
(0 KB)
PDF
(0 KB)
(
23
)
-
-
周定杰1 吴玉璘1 杨月华1 吕年青1 梁 爽1 傅雅丽1 孙丽洲2*
甲胎蛋白(AFP)是在人类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它是载体/运输分子,也是一种生长调节剂,参与免疫调控,在胚胎性分化发育过程中和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发挥重要作用。多年以来在临床上,AFP是妊娠期21-三体综合征筛查的主要生物标志物。此外,近期研究证实,孕期AFP检测还可以在监测胎盘功能,预测妊娠合并症、早产、死胎、脑瘫、胎膜早破、妊娠不良结局,早期发现新生儿疾病等方面发挥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AFP检测在妊娠期诊断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 Vol. 31 (3): 720- [摘要](
458
)
HTML
(0 KB)
PDF
(0 KB)
(
22
)
-
杨旭清1 鲁 聪2,3 刘婷婷2,3 吴江旭2,3 王思雨2,3 王树芳4 陈西华2 贺 斌2 徐祥波2 王乾兴
生物昼夜节律是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以约24 h为周期,调节机体大多数生理和代谢活动的细胞内机制,又称昼夜节律。昼夜节律是人体健康的中心调节器。它在神经、心血管等多种器官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昼夜节律失调与糖尿病、代谢性疾病及肿瘤发生发展等多种疾病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同样会影响睾丸、卵巢、卵泡和生殖母细胞的发育,昼夜节律异常也会导致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昼夜节律的维持主要受到核心时钟基因的调控。本文概述了核心时钟基因在生殖系统相关组织中的表达动态及对生殖功能的调节。理解时钟基因如何调节生殖功能之间的关系将为新的时钟导向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靶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时钟基因异常所致的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2023 Vol. 31 (3): 725- [摘要](
381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
-
张晶晶1 孙 虹2*
子宫内膜容受性(ER)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胚胎因素占植入失败的1/3,ER占2/3,非容受期的子宫内膜会导致受精卵着床失败,从而引起不孕症的发生和降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胚胎检测手段的提高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ER的评估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子宫内膜形态学、超声学、ER阵列(ERA)等对于ER的评估价值进行综述。
2023 Vol. 31 (3): 732- [摘要](
333
)
HTML
(0 KB)
PDF
(0 KB)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