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译晗1,2朱海英1骆海燕1陆彩玲1,2高小博1*
探讨miR218对血管紧张素II(Ang II)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Ang II处理心肌细胞48 h,qPCR检测心房利钠肽(ANF)、miR218和心肌锚定重复蛋白(Ankrd1)的表达。分别用mimic miR218和inhibitor miR218转染原代心肌细胞24 h,随后用Ang II处理48 h,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心肌细胞面积。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miR218对Ankrd1 3’UTR的调控,Western Blot检测Ankrd1的表达。结果:Ang II处理引起心肌细胞中miR218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mimic miR218显著抑制了Ang II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而inhibitor miR218促进了Ang II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Ang II处理引起Ankrd1表达增加, miR218能靶向抑制Ankrd1的表达。结论:miR218能抑制Ang II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Ankrd1的表达相关。
2018 Vol. 26 (6): 428- [摘要](
340
)
HTML
(0 KB)
PDF
(0 KB)
(
42
)
-
郭凤羽1王宁2*
目的:观察FK506结合蛋白52(FKBP52)、孕激素受体(P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内膜腺肌症模型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为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腺肌症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诱导法构建小鼠腺肌症模型,从小鼠出生第2天开始分别给予0.6,3mg/kg托瑞米芬灌胃(共2组),同时设立对照组,每组15只新出生雌鼠。常规喂养小鼠至5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子宫内膜组织FKBP52、PR、MMP2和ER蛋白的定位及表达,采用RealtimeRTPCR检测FKBP52、PR、MMP2和ER的表达。结果:托瑞米芬诱导新生小鼠腺肌症模型成功,FKBP52、PR在腺肌症模型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小鼠;MMP2和ER在腺肌症模型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小鼠。结论: FKBP52、PR、ER和MMP2在腺肌症模型小鼠和正常对照小鼠子宫中的差异表达可能与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8 Vol. 26 (6): 434- [摘要](
478
)
HTML
(0 KB)
PDF
(0 KB)
(
81
)
-
-
刘晓丹 宋勤浩 苗正友 王路明 姜湖铃 杨莉
目的:探讨将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球(Bobs)检测技术应用于胎儿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864例单胎中期妊娠孕妇(指征包括高龄、唐氏血清学筛查高风险、胎儿无创DNA检测高风险、不良生育史、胎儿超声结构或软指标异常、染色体病家族史等),用Bobs技术快速检测13、18、21、X、Y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及9种微缺失综合征,并与常规羊水细胞染色体的G显带分析结果及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302例各类异常,包括256例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异常(含3例嵌合体及2例47,XXY合并Yq11.223、Yq11.23微重复),46例微缺失及微重复异常(含1例等臂X染色体),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异常检测结果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一致,有39例微缺失、微重复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Bobs一致。Bobs在检测数目异常+嵌合体及结构异常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0%。结论:Bobs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和9种微缺失综合征,是具有快速、可靠等特点的产前诊断方法。
2018 Vol. 26 (6): 439- [摘要](
339
)
HTML
(0 KB)
PDF
(0 KB)
(
41
)
-
袁红1王凯2朱鹏3戴勇1袁小红1
目的:筛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血清生物标记物。 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观察组)以及健康妇女(对照组)各 20 例,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检测其血清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差异明显的候选蛋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获得64种血清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为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并获得与疾病相关的标志物5个。结论:炎症和免疫功能改变可能在该病证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5种蛋白可能作为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血清候选差异蛋白。
2018 Vol. 26 (6): 443- [摘要](
439
)
HTML
(0 KB)
PDF
(0 KB)
(
60
)
-
-
刘霞 李欧 王祥珍
目的:探讨深圳市南山区女性产后发生性功能障碍情况和相关发病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6月在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0例产后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形式填写调查表。调查问卷包括产后性功能障碍(PFSD)诊断量化评分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等。 结果:400 例产后妇女中有242例发生PFSD(60.5%),其中性欲下降、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性满意度下降、性交痛等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71% 、403%、353%、125%、58%。而在PFSD患者中上述几项占比分别为934%、574%、574%、169%、62%。 经logistic回归逐步分析,顺产对PFSD的影响最大(OR=341),其次是母乳喂养方式(OR=256),产后时间较短(OR=244),夫妻感情较差(OR=186)。而产后性生活开始时间对产后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女发生PFSD的比率为 605% ,其中性欲下降比例最高, 性交痛比例最低。PFSD多与顺产、母乳喂养、产后时间短、夫妻感情差等因素有关,应重视上述高危因素,从而降低PFSD的发生。
2018 Vol. 26 (6): 447- [摘要](
392
)
HTML
(0 KB)
PDF
(0 KB)
(
85
)
-
陈庆 景秀 陈亮
目的:了解重庆市孕前育龄妇女优生知识获取途径,为开展针对性的孕前保健知识普及,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获取孕前保健优生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以医务人员为主的人际间面对面传播,其次是传统媒体,最后是各类网络媒体;专业网站的排位在希望获取优生知识的途径中上升迅速;文化程度高者更多希望通过新媒体获得知识。结论:加强优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积极开发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同时街道/社区宣传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2018 Vol. 26 (6): 451- [摘要](
442
)
HTML
(0 KB)
PDF
(0 KB)
(
83
)
-
-
徐清华 韩宁
目的:观察固肾安胎丸联合黄体酮胶囊对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URSA)的疗效并分析其对免疫功能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80例U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60例,黄体酮组给予黄体酮胶囊保胎治疗,固肾安组采用固肾安胎丸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固肾安胎丸+黄体酮胶囊治疗,统计妊娠成功率、活胎分娩率、早期流产及晚期流产率,评定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均在治疗前、治疗后的妊娠12周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其Th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等免疫指标,计算Th1/Th2比值。结果:妊娠成功率、活胎分娩率最高,早期流产率也最低(均P<0.05);治疗后的妊娠12周时,3组孕妇小腹坠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等积分均降低,且联合用药组积分最低;妊娠12周时,3组性激素水平均上升,IL4、IL6上升,IFNγ、IL2、 Th1/Th2均降低,且联合用药组水平最佳(均P<0.05)。结论:固肾安胎丸联合黄体酮胶囊可调节URSA患者性激素水平,纠正免疫失衡,提高患者妊娠成功率。
2018 Vol. 26 (6): 455- [摘要](
418
)
HTML
(0 KB)
PDF
(0 KB)
(
82
)
-
彭文盈 梁实 赵玉梅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胶囊对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癌相关抗原(SCCA)、尿激酶受体(UPAR)、内皮因子(CD1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胸苷激酶1(TK1)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和顺铂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免疫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51.1%)(χ2=8316,P=0.004)。治疗前,血清CA125、CEA、SCCA、UPAR、CD105、TGFβ、VEGF、HE4、TK1水平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治疗前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及CD4+/ CD8+均较治疗前提高、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水平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探索应用。
2018 Vol. 26 (6): 460- [摘要](
313
)
HTML
(0 KB)
PDF
(0 KB)
(
82
)
-
王志丰 严英
目的:分析丙泊酚3种用药方案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60例。A组采取丙泊酚+生理盐水,B组采取丙泊酚+舒芬太尼,C组采取丙泊酚+地佐辛。比较3组麻醉效果。结果: B组术中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A、C组,术中舒张压高于A组,术中及手术结束时心率低于A、C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于A、C组,丙泊酚用量低于A、C组,苏醒时间短于A、C组(P<0.05);B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低于A、C组,满意度高于A、C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有助于减少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好,镇痛作用明显,术后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效果相对较好。
2018 Vol. 26 (6): 465- [摘要](
411
)
HTML
(0 KB)
PDF
(0 KB)
(
88
)
-
莫寿勇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G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GDM健康宣教和孕期教育,观察组给予医学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并检测新生儿脐带血免疫球蛋白(lgA、lgG和lgM)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FPG、2hBG均较对照组降低,剖宫产、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新生儿脐带血IgA和IgM水平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lgG、CD3+、CD4+、CD8+水平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P<0.01)。结论:对于GDM患者给予医学营养干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妊娠和新生儿结局,提高新生儿免疫功能。
2018 Vol. 26 (6): 468- [摘要](
361
)
HTML
(0 KB)
PDF
(0 KB)
(
95
)
-
程晓利
目的:探讨芬吗通和替勃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妇科就诊的需绝经激素补充治疗妇女3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89例,分别给予芬吗通或替勃龙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P<0.05),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P>0.05)。芬吗通组和替勃龙组在治疗期间均具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厚、胃肠道反应及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17.5%、23.8%),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吗通和替勃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均可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均较好。
2018 Vol. 26 (6): 471- [摘要](
871
)
HTML
(0 KB)
PDF
(0 KB)
(
96
)
-
-
陈志芳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妊娠行剖宫产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瘢痕子宫二次妊娠行剖宫产产妇286例临床资料,统计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进行分组,将出现并发症产妇纳入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产妇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86例产妇再次行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2%(178例),其中合并盆腹腔黏连88例(49.4%),产后出血56例(31.5%),子宫破裂或先兆子宫破裂13例(7.3%),前置胎盘12例(6.7%),子宫切除9例(5.1%)。单因素分析发现,首次剖宫产切口方式、确诊瘢痕子宫病程、有无盆腔炎病史和产前出血量与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剖宫产切口方式为横切口、本次剖宫产原因为先兆子宫破裂、确诊瘢痕子宫病程<2年、有盆腔炎病史和产前出血量≥240ml为瘢痕子宫二次妊娠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瘢痕子宫二次妊娠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首次妊娠鼓励孕妇进行阴道试产、产妇首次剖宫产尽量避免采用横切口术式、积极预防产前出血,对降低二次妊娠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2018 Vol. 26 (6): 474- [摘要](
395
)
HTML
(0 KB)
PDF
(0 KB)
(
88
)
-
郑玉霞 孙秀云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围产期结局,分析影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76例合并CHD相关PAH孕产妇的CHD类型、超声测定PAH程度、心功能级别,并收集围产期实验室数据、追踪妊娠结局和母婴产褥期后的生存状态,分析危险变量。结果:本组76例中PAH轻度132%,中度382%,重度487%;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540%,孕产妇心衰率66%,医源性胎儿丢失率303%,早产率211%,足月分娩421%,极低出生体重儿占新生儿21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13%,新生儿死亡率56%。重度PAH组平均孕周最短、妊娠期NYHAⅡ级以上比例最大、心脏手术史比例最小、分娩前PaO2、PLT指数最低、Pp/Ps 、Hb指数最高,孕妇心衰率、医源性胎儿丢失率、早产率、极低出生体重儿比例、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均最高。logistic分析肺动脉收缩压、PaO2、NYHA分级是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妇和新生儿随访率671%、716%,随访期间1例产妇和新生儿死亡,随访期心功能恶化率与妊娠期心功能恶化率无关(P>005)。结论:妊娠合并CHD相关PAH患者围术期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与心功能级别、肺动脉收缩压、氧分压密切相关,在妊娠结束后总体指标好转。
2018 Vol. 26 (6): 478- [摘要](
334
)
HTML
(0 KB)
PDF
(0 KB)
(
90
)
-
卢晓宁 李歧佩 赵乃蒙 冯晓珊 马文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孕妇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36例在本院产科分娩的瘢痕子宫孕妇,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瘢痕剖宫产组(168例,剖宫产分娩)与瘢痕阴道产组(68例,经阴道分娩)。另选取本院同期80例非瘢痕子宫孕妇,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常剖宫产组(37例,剖宫产分娩)和正常阴道产组(43例,经阴道分娩)。对比4组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母儿结局。结果:瘢痕剖宫产组的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正常剖宫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正常剖宫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比较两剖宫产组无差异(P>005)。瘢痕剖宫产组的出血量、产褥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均高于瘢痕阴道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瘢痕剖宫产组与瘢痕阴道产组比较无差异(P>005)。 瘢痕阴道产组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与正常阴道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对于符合阴道试产条件的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应鼓励产妇进行阴道试产,以降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风险。
2018 Vol. 26 (6): 483- [摘要](
331
)
HTML
(0 KB)
PDF
(0 KB)
(
56
)
-
张玲 高晓艳 汪琼 平杰 刘三英 张秉宜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在产前对胎盘植入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行经腹超声和MRI检查的79例疑似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胎盘位置分为前壁组43例,后壁组36例,比较超声和MRI对胎盘植入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等。结果: 胎盘植入的超声表现为胎盘间隙不规则或消失等;MRI主要影像学表现为T2低信号、子宫局部变形膨出等。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后壁组术前MRI检查胎盘植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超声检查,而前壁组MRI仅在特异性和阴性预测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经腹超声和MRI在产前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MRI对子宫后壁胎盘植入的诊断优势明显。
2018 Vol. 26 (6): 487- [摘要](
391
)
HTML
(0 KB)
PDF
(0 KB)
(
54
)
-
葛立玲 马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在子痫前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子痫前期患者10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6例,重度子痫前期64例;选择同期产检健康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对象血清FIB、DD的表达,并分析其在子痫前期中的意义。结果:血清FIB、DD检测水平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血清FIB、DD之间呈正相关,回归分析血清FIB、DD均是子痫前期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诊断子痫前期的曲线下面积(AUC)血清FIB为0783(95%CI:0673~0879),DD为0792(95%CI:0680~0902),FIB+DD联合为0921(95%CI:0837~0975),联合检测方法的AUC最高,且检测特异度、准确度(924%、938%)高于各单独检测结果(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FIB、DD的表达明显升高,临床上可将其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
2018 Vol. 26 (6): 491- [摘要](
351
)
HTML
(0 KB)
PDF
(0 KB)
(
81
)
-
王晓静 马颖 张雅丽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特发性羊水偏少孕妇羊水成分变化特征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妊娠晚期特发性羊水异常患者109例,其中羊水过少78例(羊水过少组),羊水过多患者31例(羊水过多组)和40例羊水正常孕妇(对照组)。检测比较3组的羊水生化指标并随访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①羊水过少组的羊水葡萄糖(GLU)、Na+、Ca2+、渗透压(Osm)均低于另外两组,Crea高于另外两组(P<005),3组的K+、Cl、二氧化氮结合力(CO2CP)、尿素(Urea)、总蛋白浓度(TP)等比较无差异(P>005)。②羊水过少和过多的两组剖宫产率(897%、871%)、胎位异常、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375%)(P<005),而羊水异常两组间无差异(P>005);羊水过多组的产后出血率高于另外两组(P<005),3组的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无差异(P>005);羊水过少组、羊水过多组胎儿宫内窘迫(295%、19 5%)及新生儿窒息率(321%、194%)高于对照组(25%、25%),且羊水过少组高于羊水过多组(P<005)。26例(765%)羊水过少者经治疗后好转,且剖宫产率、胎位异常率、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10例(323%)羊水过多者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恢复正常。结论: 妊娠晚期特发性羊水偏少具有明显的羊水成分含量变化和生化内环境紊乱,易导致剖宫产、围产儿缺氧或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
2018 Vol. 26 (6): 494- [摘要](
372
)
HTML
(0 KB)
PDF
(0 KB)
(
74
)
-
吉家安 符英萍
目的:观察不同早期不良妊娠孕妇血清孕酮(P)、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和胎盘生乳素(HPL)变化,评价此3项指标对早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就诊的早期不良妊娠患者240例及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00例(正常妊娠组)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不良妊娠类型分为先兆流产继续妊娠者90例(先兆流产组),早期妊娠终止90例(妊娠终止组),异位妊娠60例(异位妊娠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孕6、7、8周进行血清P、HCG和HPL检测,分析各组不同孕周3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清P、HCG和HPL水平在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异位妊娠组和妊娠终止组均依次降低(P<0.05);不同孕周时,P水平在各组间未见差异(P>0.05),而血清HCG和HPL水平在正常妊娠组和先兆流产组呈上升(P<0.05)、在异位妊娠组和妊娠终止组无变化(P>0.05)。最终分娩率先兆流产组(74.4%)低于正常妊娠组(92.0%)(P=0.001),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先兆流产组(31.3%)高于正常妊娠组(12.0%)(P=0.003)。结论:早期不良妊娠结局患者血清P、HCG和HPL水平均较同期正常孕妇显著下降,且不同类型患者同期水平也存在差异,联合检测此3项指标对不同类型早期不良妊娠者妊娠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
2018 Vol. 26 (6): 500- [摘要](
371
)
HTML
(0 KB)
PDF
(0 KB)
(
53
)
-
姚重华 顾明珠 黄慧萍 江春春 夏嘉 陈薇薇 唐华燕 杨旭鸣 苏晓 沈丕安
目的:观察加味桂枝汤对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观察组使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73.9%),晨僵时间、功能障碍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以及实验室检测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桂枝汤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2018 Vol. 26 (6): 504- [摘要](
474
)
HTML
(0 KB)
PDF
(0 KB)
(
47
)
-
王志娟 吴富炜 杨靖娴
目的:了解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4年3月—2017年10月住院新生儿脐部分泌物培养出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8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59.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占39.0%,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高度敏感且无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最为敏感,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新生儿脐部护理,对有感染迹象者可以先根据涂片结果经验性的选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并结合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防止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
2018 Vol. 26 (6): 508- [摘要](
332
)
HTML
(0 KB)
PDF
(0 KB)
(
44
)
-
张媛媛 陈素文* 张岩 孙涛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配伍口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临床效果及不良结局,提高药物流产接受度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来本院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终止早孕的1796例门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① 5年中药物流产数量较负压吸宫术无明显上升趋势;② 1796例中失联161例(8.9%),纳入流产效果分析的1625例中,完全流产1273例(78.3%),不全流产264例(163%),失败88例(5.4%)。③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胃肠反应重改为负压吸宫术10例和阴道出血量过多行急诊清宫术18例,另1例因不全流产行清宫术后发现绒毛水肿,无阴道出血多导致失血性休克和严重过敏及感染病例。结论:临床实践中包括不全流产和失败、严重不良反应及失联等在内的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中需进一步改进。
2018 Vol. 26 (6): 511- [摘要](
331
)
HTML
(0 KB)
PDF
(0 KB)
(
75
)
-
-
吕信笑 杨崇泽 杨章慧
2018 Vol. 26 (6): 515- [摘要](
264
)
HTML
(0 KB)
PDF
(0 KB)
(
58
)
-
陈志伟1阳建军2
2018 Vol. 26 (6): 517- [摘要](
277
)
HTML
(0 KB)
PDF
(0 KB)
(
68
)
-
吴富娟1吴良姿2
2018 Vol. 26 (6): 520- [摘要](
307
)
HTML
(0 KB)
PDF
(0 KB)
(
98
)
-
李莉1欧海恩2赵梅3*
2018 Vol. 26 (6): 522- [摘要](
321
)
HTML
(0 KB)
PDF
(0 KB)
(
92
)
-
-
覃丽渊1花艳蕉2覃超喜1 综述孙燕1 审校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妇科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孕、异常子宫出血,可恶变,有术后易复发的特点,其治疗方法包括期待治疗、药物、手术等,近年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成为热点关注问题。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形成可能与雌孕激素受体失调、感染、炎症刺激、氧化应激、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及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有关。本文对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2018 Vol. 26 (6): 525- [摘要](
483
)
HTML
(0 KB)
PDF
(0 KB)
(
93
)
-
-
林佩萱 伍海鹰 屈艳霞 唐盈 桂月娥 龙海晶 岺婉仪 马新中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高危人工流产后高效避孕方法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门诊2016年10月—2017年3月因非意愿妊娠行人工流产并接受PAC服务的2066例女性,根据有无人工流产高危因素分高危组982例,非高危组1084例,比较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6个月高效避孕方法的使用率及术后6个月内重复流产率。结果:人工流产女性中高危女性47.5%,高危因素前3位分别为有重复流产史、剖宫产术后1年内和年龄≤20岁。术后高效避孕方法即刻落实率高危组(94.5%)高于非高危组(90.4%)(P>0.05);本次意外妊娠避孕失败的原因主要为使用低效避孕方法;两组即时及术后3,6月IUD/IUS落实率两组有差异(P<0.05);COC使用率高危组高于非高危组(P<0.05),且两组术后第3,6个月使用率与术后即时相比明显减少(P<0.05);高危组术后3个月内重复流产率低于非高危组(P<0.05)。结论:高危人工流产比例较大,通过PAC服务可促进高危人工流产妇女术后使用高效长效避孕方法,降低6个月内重复流产率,促进女性生殖健康。
2018 Vol. 26 (6): 530- [摘要](
356
)
HTML
(0 KB)
PDF
(0 KB)
(
85
)
-
许大群1郝丽2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干预措施对避孕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26例行人工流产术者,根据掷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予以计划生育干预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服务),每组各63例,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节育知识以及避孕措施落实情况,并在干预前、随访结束时观察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流产术前两组节育知识与避孕措施实施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在术后1、3、6个月随访,观察组的节育知识得分与避孕措施实施情况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术后1个月时最高;术后6个月,观察组抑郁、焦虑情绪得分低于对照组,人际间关系、营养/健康责任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流产后实施计划生育干预措施可提高育龄妇女的节育知识水平,提高避孕措施的实施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应加强远期随访服务工作,降低重复流产发生。
2018 Vol. 26 (6): 533- [摘要](
418
)
HTML
(0 KB)
PDF
(0 KB)
(
65
)
-
-
张巧1赵羽西2杨晓科1
2018 Vol. 26 (6): 537- [摘要](
283
)
HTML
(0 KB)
PDF
(0 KB)
(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