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微信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学报最新论文信息

杂志订阅

摘要目录

“十一五”巡礼
大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 Vol. 20 (10): 652- [摘要]( 18 HTML (1 KBPDF (0 KB)  ( 3 )

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 Vol. 20 (10): 654- [摘要]( 17 HTML (1 KBPDF (0 KB)  ( 1 )

宁波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2 Vol. 20 (10): 655- [摘要]( 17 HTML (1 KBPDF (0 KB)  ( 3 )

论坛
范彩军

2012 Vol. 20 (10): 657- [摘要]( 36 HTML (1 KBPDF (0 KB)  ( 1 )

专题报告
李瑛,张世琨,张黎明,孙志明,周健

目的:对全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试点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为提高药具质量、实现安全避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收集个案报告和人群避孕药具使用数据,计算避孕药具不良事件分类构成比、发生率和调整后发生率。结果:监测试点每百万人口不良事件报告率达300例以上,最高已达1500例/百万人口以上;含铜宫腔形IUD(GT300型)4年累计发生粗率为7.05%,在政府采购目录中列第1位,用百万人口报告率调整后的发生率为4.71%,列第3位。MCu375型IUD不良事件4年累计发生粗率为5.01%,调整发生率为5.40%,在政府采购目录中列第1位。结论:首次报告中国已婚育龄人群避孕药具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医学处置规范、《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的修订、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2012 Vol. 20 (10): 660- [摘要]( 50 HTML (1 KBPDF (0 KB)  ( 3 )

国外期刊

2012 Vol. 20 (10): 663- [摘要]( 16 HTML (1 KBPDF (0 KB)  ( 2 )

专题研究
魏继红,郭未,郑晓瑛

本文梳理了中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情况和形成过程,分析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特点、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宝贵经验。

2012 Vol. 20 (10): 664- [摘要]( 45 HTML (1 KBPDF (0 KB)  ( 4 )

卢福泉,陈鹤,裴丽君,郑晓瑛

目的:分析妇女孕期的社会经济状态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为筛查可能生育不良体重儿的高风险孕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根据妊娠结局以及孕妇年龄、社会经济状态、体力活动模式和营养补充情况建立8个研究模型,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4 159例乳母样本。结果: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5.8%和11.4%。通过建立不同模型对比分析发现,生活在中小城市、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低收入、步行出行方式的妇女生育低出生体重儿风险更高;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轻体力活动、自行车或公交车出行、服用碘制剂的妇女生育巨大儿的风险更高。结论:社会经济状态处于劣势的妇女生育异常体重新生儿的风险更高,应有针对性地筛查风险人群。

2012 Vol. 20 (10): 667- [摘要]( 46 HTML (1 KBPDF (0 KB)  ( 0 )

基础研究
张碧云,苗竹林,王自能,何小红,陈进,李玉华,李艳秋

目的:研究Toll 样受体-4(TLR4)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南方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对183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及240例健康妇女(对照)进行外周血DNA分型及环境因素问卷调查,比较各因素发生的频率差异,同时采用免疫印记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位点TLR4-ss77136219 A>G变异与mRNA及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与对照组BMI值、年龄及TLR4-ss77136219 A>G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ss77136219 A>G变异上调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 TLR4启动子区遗传变异及环境因素均导致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性增高。

2012 Vol. 20 (10): 671- [摘要]( 45 HTML (1 KBPDF (0 KB)  ( 3 )

郭俊成,车秀英,朱壮彦,刘润花,赵富玺

目的:探讨E-钙粘素(E-cadherin)在复发性流产者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PCR法分别检测34例复发性流产者(观察组)与41例正常早孕女性(对照组)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及HPV-DNA。结果:观察组滋养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1),HPV感染率(29.4%)则高于对照组(11.8%,P=0.039);HPV感染阳性的标本中,观察组E-cadherin的阳性表达(20%)也低于对照组(100%,P=0.015)。结论: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而HPV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2012 Vol. 20 (10): 676- [摘要]( 44 HTML (1 KBPDF (0 KB)  ( 2 )

调查研究
刘启兰,张春延,王京玲,胡娅莉,刘艳,查树伟,曹扬,林宁,王丽娟,孙庆,徐晓燕

目的:了解江苏省7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发生情况。方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19个区(县)、110个乡镇(街道)26 803例妇女于孕20~25周、婴儿出生时、子女3~4岁和6~7岁时开展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监测。结果:儿童胚胎发育阶段至出生时发现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发生率为111.18/万(298例);3~4岁发生率为134.68/万(361例);6~7岁发生率为203.34/万(545例)。患病数男童344例(63.12%),女童201例(36.88%)。乡镇发生率(229/万)高于城区(159/万)(P<0.001)。结论: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发生比例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排列前几位疾病略有变化,应加强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多发地区一级预防工作。

2012 Vol. 20 (10): 679- [摘要]( 40 HTML (1 KBPDF (0 KB)  ( 3 )

戴宝贞,苏亚菲,郝小金,焦林团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抽取以乡镇(街道、苏木)为单位的监测点,对2005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居住在样本点满一年,有出生(包括现存活、死亡、病理性引产)人口的家庭进行调查,填写《出生人口信息采集卡》、《出生缺陷病例登记卡》。结果:调查时点出生62 961人,其中出生缺陷儿976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55.017/万。3年出生缺陷病种前5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合并腭裂,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占总出生缺陷的49.6%。男性儿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162.397/万)高于女性(126.193/万)(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随产妇年龄的增大、文化程度的下降而呈升高趋势。出生缺陷儿的死亡率为29.7%,孕前、孕期采取干预措施的比例分别为23.5%和98.6%。民族间出生缺陷发生率未见差异。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在全国属较高地区之一。应积极加强孕期保健、产前筛查,加大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产前服务的技术和水平。

2012 Vol. 20 (10): 683- [摘要]( 44 HTML (1 KBPDF (0 KB)  ( 3 )

黄江涛,王奇玲,唐运革,唐立新,彭安州,石丽

目的:了解广东省汉、瑶、壮3个民族新婚人群不孕症发病现况。 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9~12月对广东省粤北山区的连南、连山和连州3地2007年结婚夫妇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4 404对夫妇中有550对(12.5%)不孕,其中妻子为汉族的夫妇不孕症发病率为11.7%(411/3527),瑶族为16.7%(101/502),壮族为13.9%(38/274),不同民族新婚人群不孕症发病率有差异(P<0.05),瑶族不孕症发病率是汉族的1.533倍(95%CI =1.086~2.164)。不孕症夫妇就医率仅为7.5%,其中少数民族夫妇低于汉族。夫妻年龄、文化程度、家居环境、夫妻关系以及性生活质量等因素对不孕症发病率有影响(P<0.05)。结论:广东省不孕症流行除了有地域差异以外,还存在民族间的差异。

2012 Vol. 20 (10): 687- [摘要]( 45 HTML (1 KBPDF (0 KB)  ( 3 )

技术与方法
李娜,苗聪秀,关素萍,苗卉,李锐,杨红梅

目的:探讨玻璃化冷冻法在未成熟卵子冷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GV期卵母细胞744枚,随机分为5组,A组(128枚),GV期卵子直接进行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IVM);B组(220枚),GV期卵子直接行玻璃化冷冻;C组(155枚),GV期卵子直接行IVM,待培养至MⅡ期,再行玻璃化冷冻;D组(112枚),GV期卵子去除冠-丘细胞,行玻璃化冷冻;E组(129枚),GV期卵子保留除冠-丘细胞行玻璃化冷冻。比较各组卵母细胞的存活率、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均降低(P<0.05);B组与C组间存活率、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无差异(P>0.05)。E组的成熟卵子率较D组提高(P<0.05),但两组在解冻卵子存活率、受精率、2细胞数和>2细胞数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未成熟卵子的玻璃化冷冻保留冠-丘细胞可显著提高冻融效果。

2012 Vol. 20 (10): 690- [摘要]( 42 HTML (1 KBPDF (0 KB)  ( 2 )

经验交流
项东顺,李胜桥,凌幼能,周淑珍

人工流产严重威胁女性生殖健康,重复人工流产直接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工流产后立即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以避免重复人工流产。口服短效避孕药是人工流产后避孕的最佳选择。本文观察人工流产后立即使用避孕药的效果,探讨其在人工流产后避孕,控制月经周期和预防人工流产后并发症的作用。

2012 Vol. 20 (10): 693- [摘要]( 16 HTML (1 KBPDF (0 KB)  ( 2 )

马秀丽,韩献琴,王瑜

为了提高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可控性 ,越来越多的麻醉医师将瑞芬太尼同异丙酚联合使用。本文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联合应用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以指导临床。

2012 Vol. 20 (10): 695- [摘要]( 15 HTML (1 KBPDF (0 KB)  ( 1 )

张金花

宫内节育器(IUD)嵌顿、断裂、残留等可致取器困难,甚至失败,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中心利用宫术宁胶棒联合阴道超声用于IUD常规取出失败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2012 Vol. 20 (10): 697- [摘要]( 16 HTML (1 KBPDF (0 KB)  ( 4 )

望开萍,龚会蓉,王代权,李佳一

宫内节育器(IUD)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可逆、长效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最主要的避孕方法[1]。本研究通过观察活性γ形与TCu220C 两种含铜IUD的临床使用效果,为指导育龄妇女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提供参考。

2012 Vol. 20 (10): 698- [摘要]( 14 HTML (1 KBPDF (0 KB)  ( 3 )

李辉,张立冬

本院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行包皮环套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2012 Vol. 20 (10): 700- [摘要]( 18 HTML (1 KBPDF (0 KB)  ( 1 )

姚妍怡,宋婕萍,徐淑琴,王波,郭淮

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粒融合,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其携带者不仅流产、不育发生率高,也容易生育唐氏综合征及染色体不平衡易位的患儿,他们常求助于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辅助生殖技术[1,2]。理论上非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只有1/3的可能产生染色体正常(或)平衡易位的后代,实际上生育正常或平衡易位儿几率高很多。为此,笔者跟踪随访较大样本罗伯逊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妊娠结局,并对其进行产前细胞遗传学检测,旨在探讨罗伯逊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妊娠风险,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信息。

2012 Vol. 20 (10): 701- [摘要]( 28 HTML (1 KBPDF (0 KB)  ( 1 )

赵彩艳,李淑媛

绝经期妇女是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人群,诊断性刮宫是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其操作相对较复杂,疼痛明显, 且取材的局限性存在漏诊的可能。并且绝经期妇女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高危疾病,手术创伤易刺激受术者带来较大危险。近年来,临床研究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收集子宫内膜细胞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准确、安全等特点。

2012 Vol. 20 (10): 703- [摘要]( 28 HTML (1 KBPDF (0 KB)  ( 4 )

孙彬桂,陶晓海,刘瑞华,吴伟雄,黄贝媚,刁伟坚,袁玉枝,易艳萍

阴囊探查术是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重要诊疗手段[1],亚甲蓝液的应用减少了探查的盲目性,为快速、准确找到梗阻位置提供了条件。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所对18例疑似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应用亚甲蓝进行阴囊探查, 本文对其效果进行探讨。

2012 Vol. 20 (10): 705- [摘要]( 21 HTML (1 KBPDF (0 KB)  ( 4 )

管理探索
林长云

2012 Vol. 20 (10): 707- [摘要]( 30 HTML (1 KBPDF (0 KB)  ( 4 )

沈,强,郑俊勇

2012 Vol. 20 (10): 709- [摘要]( 25 HTML (1 KBPDF (0 KB)  ( 4 )

余丽娟,刘真彩

淳安县地处浙江省西部,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全县户籍人口45.42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9.7万人。流出人口13万中已婚育龄妇女5.1万人。淳安县围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目标,在实践中已初步形成宣传、利导、科技“三导并举”的计生优质服务新模式。

2012 Vol. 20 (10): 712- [摘要]( 27 HTML (1 KBPDF (0 KB)  ( 2 )

综述
黄晓燕

针刺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发挥着双向的调节作用[1]。2002年,Paulus 等首先提出针刺可提高体外受精(IVF)临床妊娠率的观点[2],虽然其研究结果备受争议,但针刺却因此受到全球生殖界同行的普遍关注。至今,针刺与辅助生殖领域的相关研究和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机理和疗效的分析也比较肤浅,本文就相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2012 Vol. 20 (10): 714- [摘要]( 47 HTML (1 KBPDF (0 KB)  ( 0 )

2012 Vol. 20 (10): 716- [摘要]( 19 HTML (1 KBPDF (0 KB)  ( 5 )

讲座
吴成

2012 Vol. 20 (10): 717- [摘要]( 53 HTML (1 KBPDF (0 KB)  ( 3 )

国外期刊

2012 Vol. 20 (10): 719- [摘要]( 27 HTML (1 KBPDF (0 KB)  ( 1 )

企业园地
张剑炘,朱雄文

2012 Vol. 20 (10): 720- [摘要]( 23 HTML (1 KBPDF (0 KB)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