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二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危险因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100026)
Evaluation of a nomogram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of women after the second cesarean section
Beijing Maternity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6
摘要 探究影响二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6月本院行二次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508例,根据产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508例二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臀位、前置胎盘、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年、产前出血量≥240ml是影响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使用为保护性因素(P<0.05);采用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评估,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7880.88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4.551,P=0.473。结论:基于影响二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有助于产科医护人员筛选产后出血高危人群,为预防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 :
二次剖宫产 ,
产后出血 ,
列线图预测模型 ,
危险因素 ,
评估
[1]
冯翠娥 张吉卿 周 云*. 不孕症患者Uu、Mh感染情况、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52-.
[2]
彭玉芳 王晓娥 刘亚丹 张 静 江 明*. 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04-.
[3]
蒋天梅 王 祯 邓慧云. HDP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预测模型构建与预测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82-.
[4]
付正娟 陈 静. 盆底超声参数诊断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康复治疗疗效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9): 2192-.
[5]
冉莎莎 田 萍. 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33-.
[6]
潘贝贝 韩贺山* 李传乐 刘 峰. 磁共振T2WI-FS与ADC技术评估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脉管间隙浸润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14-.
[7]
万红梅 马红梅 谷文文. GDM患者血清CTRP3、FGF19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898-.
[8]
肖纯荣1 黎雪彬1 李 凯1 李国伟2. 孕妇脂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59-.
[9]
何巧莲 任 飞 林 坤. 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效能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8): 1943-.
[10]
梁 晨1 胡前前2 程 骞2*. HDP产妇引产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640-.
[11]
张林风 王晓倩 彭媛媛.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血清TGF-β1、IL-2、MMP-9水平及临床意义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621-.
[12]
吴玉雯 许海娟 吴 玮. HDP患者外周血Hb、Fib、D-D及LMR评估病情程度和不良妊娠结局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644-.
[13]
邱洲群 闵 敏 李 蓉 黄久浪 何 雪.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HBV宫内感染关系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668-.
[14]
何烁晴 洪立闩 吴永美 孙月娥. O型血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积分评估HDN发生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687-.
[15]
赵 妮 向雪雯 赵 娜 彭显秀*. 肌筋膜指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慢性盆底痛综合征对患者炎症指标及盆底肌电图、肛肠压力的改善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6):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