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检测指标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意义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妇幼保健院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index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for diagnosing fetal distress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Fuy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摘要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检测指标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意义及ROC分析。 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建卡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ICP患者78例,其中发生宫内胎儿窘迫31例(窘迫组),未发生宫内胎儿窘迫47例(非窘迫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建卡产检的健康妊娠期女性40例(对照组),比较上述组别总胆汁酸(TBA)和甘胆酸(CG),脐动脉参数即脐血流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值)和波动指数(PI值)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上述参数进行分析,寻找最佳诊断指标。结果:TBA和CG水平比较,非窘迫组>窘迫组>对照组(P<0.01); RI值、S/D值非窘迫组>窘迫组>对照组(P<0.01);PI值3组无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联合TBA、CG、S/D值参数的AUC面积为0.969,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93.7%为最佳。结论:TBA、CG和S/D值在发生胎儿窘迫的ICP患者呈现出较高水平,联合以上参数可作为最佳诊断标准,有助于预防胎儿窘迫的发生。
关键词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胎儿窘迫 ,
ROC分析
[1]
宋对对 牛丽娜 张小娟 马 萍 卫晓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7): 1586-.
[2]
王改存 朱喜增* 闪海霞. UDCA联合SAMe治疗慢性乙肝合并妊娠期ICP疗效及其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4): 784-.
[3]
吴克乐 肖文雅.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HDP患者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母婴结局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 32(2): 427-.
[4]
李 炼 沈 婕 沈树娜. 628例孕妇早产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 31(3): 650-.
[5]
曾凡英1 何国琳2 钟新丽1*.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 31(2): 456-.
[6]
黄君红 卢瑾文 徐慧敏 战 欣 卢 丹*.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孕妇血FE3预测胎儿窘迫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 31(10): 2477-.
[7]
李冰洋1 田 红2* 范晓艳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甘胆酸及终止妊娠时间对围产儿结局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6): 1425-.
[8]
陈 娟1 孙翠珍2 李 芸2 周 薇2 申 利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AFABP、sirt1、sVCAM-1表达及意义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4): 899-.
[9]
姜海娜1 孙卓贵1 冯伶艳2. 产前多普勒超声参数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关系及诊断胎儿窘迫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4): 932-.
[10]
马晓丽 蒋 瑛.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血清SULT2A1、PAC-1、TPOAb表达意义及预测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3): 695-.
[11]
周海英 陈虹羽 潘蕾蕾. 血清炎症因子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2): 391-.
[12]
云 蕊 符 映 符 怡. 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内皮素表达及妊娠结局影响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10): 2267-.
[13]
钱 静 闻 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胎儿宫内窘迫关系及预测缺氧程度价值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10): 2386-.
[14]
姚岳红 何雪莲. 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效果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 29(5): 964-.
[15]
于 爽 王 瑚. 血清sICAM-1、sVCAM-1、TNF-α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表达及临床意义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 29(2):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