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微信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学报最新论文信息

杂志订阅

最新消息

       2017年9月8日—9日,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高龄及剖宫产后再生育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旨在更好地推进生育调控专业中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及辅助生育等学科发展,切实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来自全国妇幼健康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及全国各地的妇产科专业人员300余人参会交流。

       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二孩”的新人口政策背景下于2016年9月正式成立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著名产科专家边旭明,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司原司长、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世琨和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熊承良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刘欣燕任首届主任委员。
 
       在9月9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欣燕教授总结了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名誉主任委员张世琨和边旭明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沈铿教授分别致辞,对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在成立一年间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并认为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期许。
本届会议以“后剖宫产时代生育调控学新进展”为主题,“后剖宫产时代”是在首届生育调控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由郎景和院士提出的。因为无数妇女在第一胎剖宫产后有强烈的生育二孩意愿,所以更需要妇幼保健从业者在促进优生优育、应对瘢痕妊娠、抢救危重产妇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学术报告环节,参会的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就相关临床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

       针对当前较为普遍的高龄生育时所面临的优生优育问题,边旭明教授介绍了出生缺陷及产前诊断的最新进展,熊承良教授阐述了高龄男性生育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韩红敬教授介绍了高龄妇女的人工辅助生育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周希亚副教授则分享了高龄孕妇早中孕期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经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黄薇教授介绍了苗勒氏管抑制因子与卵巢储备功能的相关研究;云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研所叶汉风教授提出了吸烟带来的妊娠相关问题。
 
       针对二孩时代急剧增加的剖宫产后生育问题,如剖宫产瘢痕妊娠、高危手术等,刘欣燕教授分享了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规范化诊治和系统化管理的经验;顾向应教授介绍了剖宫产后如何选择避孕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郑杰教授阐述了官腔粘连的综合管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丽丽教授分享了高危流产的处理策略;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戴晴教授和放射科潘杰教授分别介绍了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和放射治疗技术在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应用。
 
       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高龄及剖宫产后再生育高峰论坛”内容的一部分,9月8日,学员们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参加了临床病例讨论,并观摩了现场教学查房。
 
       两天的会议虽短暂,但内容精彩纷呈,涵盖了后剖宫产时代生育调控学的最新进展,也充分反映了”两孩“政策下生殖健康服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参会者均表示收获颇丰,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以应对生育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改变,保障妇女生殖健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链接】部分报告要点
刘欣燕教授: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规范化诊治和系统化管理
刘欣燕教授指出,”两孩“时代下准二孩妈妈面临严峻挑战,剖宫产瘢痕妊娠是头胎剖腹产妈妈备孕二胎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对瘢痕子宫再妊娠或避孕进行合理管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刘教授详细分析了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中期并发症以及处理手段,并对典型凶险案例进行了分析。系统化介绍了剖宫产后再生育的管理办法,指出预防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关键是避免意外妊娠,进而介绍了避孕方法的科学选择。刘欣燕教授强调,在两孩时代下更应当注意安全长效避孕,尤其是产后避孕,加强瘢痕子宫的再生育的系统化管理,规范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
 
顾向应教授:剖宫产后避孕方法的选择
顾向应教授详细阐述了剖宫产后避孕的重要性及方法。据WHO调查显示,产后0~12个月的女性中有95%想在未来两年避孕却超过70%没有使用避孕方法;如果两胎间隔两年以上,可以避免30%以上的孕产妇死亡,以及10%以上的儿童死亡。因此,产后计划生育是降低孕产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有效策略,而”两孩“政策下,一胎剖宫产后的良好避孕策略更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产后避孕方法包括哺乳期闭经避孕、屏障避孕、放置宫内节育器、激素避孕及绝育术等,顾向应教授强调了个体化避孕方法的重要性,主张告知产妇及家庭产后避孕的重要性并澄清对避孕方法的误解后,再针对产妇特征开展个体化避孕。